编辑:ddayh.cn
1
很多人发现自己就是不能去拒绝别人。
一旦拒绝别人,内心就会非常内疚。其实这个内疚,是很久以前,父母放在你心里的内疚。?举个例子,我的一位来访A小姐告诉我,在她的老家,县城里面,能够被父母一路支持读到大学的女孩非常少。但是她和哥哥还有妹妹从小就被父母坚定地往读书的路上培养,父母一再说,不管我们多么艰难都要供你们一直读下去,实际上父母也做到了。这样的父母可以说的确是不错的父母了。?然而,在父母这样的养育下,A小姐就从“获得”这样的养育开始,背负着极强的亏欠和内疚,在她的人生里负重前行,无法坦然去享受自己的人生。
因为她的父母除了做出了要供他们兄妹读书的决定,还有一种话语,常常飘荡在他们彼此之间——“我们非常非常的辛苦操劳,才能将你们供到这一步”“你看我们这里哪家哪家的女孩都只能读到初中,想读也没有用了,而你们多么幸运”“所以,你们一定要好好读书,不然就太对不起爸爸妈妈了!”?从那时起,A小姐就成为了一个亏欠者。在和父母的关系里,父母成为了值得歌颂和同情的牺牲者、给予者,而作为孩子的A小姐,她的生活根据父母的喜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她的价值观也必须和父母一致,父母的道德也成为了她的道德。她是一个比同村女孩都幸运的既得利益者,这份幸运,是父母排除万难给予她的,她得到了,但因为她的获得建立在父母巨大的付出上(在父母的渲染里),因此她就是个亏欠者,因为一出生就拿了他们的,而觉得内疚不已。
这份内疚和亏欠,在长年累月的家庭生活里,在父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定地投射下,都被这个孩子认同了,父母的想法,成为了她的道德和信念。父母将“你欠我的,所以你不可以令我失望,必须满足我们的期待”这样的目的成功地嵌入了她的内心深处,成为了她的信念,于是A小姐,内化出了一个强烈的挥之不去的声音,“我欠他们的,我不可以拒绝他们,我要满足他们,回报他们,令他们高兴。”只有如此,A小姐才能稍微从一种极大的心理负担中,感到稍微松快一点,在这个稍微松快的时候,她才觉得她可以做做自己,为自己去活那么一小会儿。?接下来的事情,我们也许可以推想,如果一个孩子像A小姐这样长大,那么从一开始,认同了父母搁在心中那份沉重的内疚感之后,长大了,我们也是以和父母的关系为核心去发展与他人的关系;长大了,也是小时候形成的人格模式在影响着我们在所有关系中的潜意识感受,影响着我们的选择和行为。?因此,这个孩子会“无意识”的对待生活中的很多人都像对着自己的父母一样——难以开口表示拒绝,每当对方对他有期待,那一刻,他就会无意识的进入到一个和小时候一样的情境,在这个类似的情境里,拒绝会令他觉得无比亏欠,觉得自己是个没有良心的坏人,这种必须要去满足父母的任何期待的想法,这份必须要和父母保持一致性、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的想法,已经对他而言构成了一种不由分说的强迫性模式。
于是,在他的意识里,他会觉得拒绝对方,是绝对不可以的。对父母所认为的对错观念进行挑战,也是不可以的。毕竟拿人家的手软。这是我们的自知。却不知道这样的自知如果不加分析,就会剥夺我们人生的权力。?来访A小姐的爸爸妈妈虽然给了女儿读书的机会,让她从一个小地方读到不错的大学甚至研究生毕业,去了不错的机关单位,但是与此同时,他们也剥夺了A小姐为自己而活的权力,以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孩子,剥夺了孩子在自己的世界里拥有自己的判断的权力。A小姐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是以家庭和父母优先,以他人优先。她不敢选择她喜欢的专业、喜欢的工作、喜欢的很多很多东西。她活着就是为了去满足对她有付出和期待的人。满足父母、丈夫、婆婆、孩子。还有同事、朋友、甚至一些陌生人。?一个柔弱的不能够去拒绝别人的人,慢慢的会被人侵蚀自己的边界,不断消耗着自己的能量去令周围的人满意,甚至从一开始,就无法为自己而活。
太多的愤怒和攻击性都被深深埋葬在自己内心,反过来,自己就不得不为那些无法说出口的拒绝,勉为其难的付出,还有压抑的攻击性买单。要么用自己的身体,要么用自己的精神。?常年这样的活着,让A小姐,以很痛很痛的代价买了她这份单。在那之后,她走进了咨询里,希望能找到为自己而活的办法,找到那个理由,不再只做一个亏欠者。??
2
有时候,不敢拒绝他人的人,可能会呈现另一种样子。
不是太过柔弱,而是过分坚硬。
一个特别害怕去拒绝别人的人,如果为了去拒绝,如果想尝试守住自己的界限,他可能会变得很令人无法理解,很有攻击性,看起来很冷酷,甚至常常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样子。?我有一位男性朋友,其实是个很不错的人,在朋友圈子里,大家都觉得他温和,也愿意帮助别人。但是他妻子说他脾气很不好。他妻子有一次和我聊天,抱怨说,每每和丈夫说起一些小事,真的是很小很小的事情,比如,你能不能帮我回家路上带个今晚孩子要用的跳绳啊,孩子丢学校了。类似这种事情,他先生总是会气急败坏地,比较冷漠地拒绝她。“其实他不顺路,或者加班要晚回家,都可以好好跟我说,但是我接受不了的是,他说拒绝的语气和态度,好像突然变了一个人,又冷漠又生硬。而且即使回家我跟他讲述,他刚才的态度不必要那样的,他就会更愤怒,还会指责我不应该在那个时候对他提出这种帮忙的请求。拒绝我没有关系,但是搞得我好像说这句请求就是错的,我觉得很憋屈,搞不懂。”?
问题出在哪里呢?
首先我的这位男性朋友即使在妻子的评价里,也是一个好爸爸和好丈夫,也为家庭做了很多事情。但是妻子就是不明白,这种小事,为何丈夫会有如此大的反应,而不能平静回答,好,我去弄吧,或者,我去不了,我有事,你想别的办法吧。?如果联系起今天的第一个故事,也许我们就会找到线索。一个从小就不能去拒绝付出者的亏欠者,是没有自己的界限的。是不可以有自己的界限的,所以他们在生活中,其实总是在默默配合他人,因为他们根本无法“正常的”“理直气壮地”表达自己。?那如果他要表达自己的声音呢?他必须得找到一个理由,那就是——不是我不满足你哦,而是你很过分,你是错的!而且他必须以一种很激烈的方式,去捍卫自己的界限。
因为在这个人的早年生活里,他不断被父母投射的就是“我们要求你做的,都是理所当然的,你当然不能做不到啊,做不到你就太坏了,太对不起我们了”,这是一种道德的绳索,让这个人无法活出自己的意志,只能活父母的意志。所以,当这个人想要不去做什么,他不可能只是站在自己的界限里,平静地对对方说,“我不能满足你。”因为一开始,他就没有自我,也没有界限。父母用付出,把他变成了父母的一部分。所以,在后来的关系里,他也不会做自己。他要是不去满足对方,那他就必须对自己证明,对方是个坏人,对方是错的,对方的要求特别过分。证明了对方的坏,他才能拒绝,因为如果对方是好的,就像父母一样,那么拒绝就会令他觉得自己是个罪人。?尽管我的男性朋友的妻子不是他的父母,不会因为丈夫在这种事情上的拒绝,就觉得他是个罪人,或者自私的坏人,但是丈夫却活在妻子看不见的框里,有很多妻子看不见的纠结。
他无法像妻子那样,“其实你只要告诉我,你不想你很累,或者你刚好有事来不及去,就是平静说出来就好了,我也不会不高兴的啊”他的潜意识,和现实的真实是分离的。他意识不到,自己的妻子不是父母,而是一旦生活中有人像父母那样对他提出什么期待或者要求了,而他当时又的确不想,或者他已经沉默地配合了对方太多次,他就会采用愤怒反击地方式,去试图捍卫自己的界限,他无法用平静柔和的方式,来表达出自己。
也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他的自我被埋葬得太深,而且将自我要表达出来,他就得和自己内心认同了父母投射的根深蒂固的信念去对抗,那个信念单曲循环着一个声音,“你拒绝期待就是坏的,就是令人失望的,就是错的,因为你天生就是一个亏欠者”,他要艰难地和那个声音对抗,所以,他往往以一种攻击的、愤怒的姿态,才能呐喊出他自己。?
3
我有一个来访,我刚见到她的时候,看上去她是个特别高傲特别拽的人。
一个看上去就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人。她说她在单位几乎没有朋友,别人看她的样子甚至不会主动找她说话,也都不敢找她办事。
但是,随着咨询的进程,我们看到了,这只是她的一种防御。是她试图保护内在的“无法拒绝”的那个脆弱自我的一种方式。后来,她说,如果有人看穿她的内在,或者根本不理会她的冷漠,就是一直跟她磨,一直央求她办事,即使是不那么熟悉的人,她也会无法拒绝,“真的就只能答应对方。”她说,我其实就是个被别人的期待,一直捆住的人。有一次,她很开心地告诉了我,她坚持去骑电动车上班,尽管她丈夫特别不放心,试图阻止她这样做,但她还是坚持了她自己的决定,她对于自己能够这样坚持,很兴奋,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个尝试和进步。我对她说,所以,这是你做自己的开始了对吗?然而她的回答是——“不,我没有觉得我在做自己。我觉得我其实一直被我的家人紧紧的捆住了,我能够做到坚持这件事,只是在我被捆住的状态里,找到多一点点自己呼吸的空间,让我被捆得不那么难受。”?这段话,久久飘荡在我的耳边。让我更理解到,那些不能为自己而活,从一开始就是亏欠者的人,究竟是处在怎样的一种挣扎里。即使是攻击和愤怒,对他们而言,也不过是漫长忍耐中的一声呐喊,而不是一种真正的推翻。
结尾
对有的人来说,认识到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属于自己的,其实需要一段很长的路。因为从一开始,他们的生命就属于别人。属于父母。他们是父母的负担,是天生的亏欠者,所以他们的人生更像是一个还债的旅程。
写下他们的故事,希望和他们一样的人,能够看到自己,理解自己,并且重新告诉自己,亏欠感其实是被制造出来的,并不是事实。
父母生下你,在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环境下,选择了以某种方式养育你,不管是供你读书,还是为你做了种种付出,这都是父母的选择。不管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基于他们的考量和自我状态,做出的选择。
既然这一切都是父母的选择,他们就应该去承受选择的代价。每一个人都应该是如此。
但是很多弱小的父母,将自己的选择美化,以一种牺牲的方式,试图将自己的选择的代价加诸在他人身上,是不合情理的。他们内心深处,自己都意识不到的独白其实是:“我是很弱很匮乏的,我拥有的太少,所以,我的选择必须要变成一个有回报的结果好的选择,那么这一切都应该由你来承担代价,你要做一个好孩子,符合我的期待,接受我的控制,替我活出我的人生,才算是对得起我的选择”——这是将自己的事情硬塞到别人身上,其实是因为自己太弱,无力承担自己的人生。?这样的父母,和孩子没有“我与你”的界限。这样的父母,觉得孩子是属于自己的。所以,我在你身上付出的,你要回报我。我以我的付出,绝对控制着你的人生,这样我才觉得我活得有盼头,有价值,有安全感。
活得值。我需要看到我的选择,在你身上产生的效益,我才觉得我活得值。所以,被这样的父母投射的孩子,就犹如被五花大绑,所谓的做自己,其实只是在被捆绑的间隙,说服自己,出来稍微透口气。?正常的父母应该是怎样的呢?他们应该是有界限的。有界限的父母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这是起码的。“我选择了这样对你,但是你要如何去做,如何过你的人生,那是我不可以强求的。因为我再怎么对你,也不能拥有你占有你的人生。你不需要担心辜负我,因为我们之间不存在辜负。我对你的付出,是应该的。因为我是你的父母。”这是有界限的爱,这是一种有担当的选择。如果硬要加上一个道德的评判,我觉得,这才是高尚和强大的。
如果你被别人的付出拖进了一个叫做“内疚”的无底洞,掉进了“我必须要满足别人”的死循环。请你,好好想想,在你的人生里面究竟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什么是真正的高尚?什么是伪装的不求回报?什么是以爱之名的背后,由脆弱和匮乏造就的占有和捆绑??当我们这样去理解爱,我们就会看到爱背后的阴影。那确实不够美好,但是走出了虚幻,那才是脚踏实地的完整的真实。
热门精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