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致家长:
看到这篇文章的那一刻起,我就猜到了:您是一位好家长,怕自己的孩子学坏、怕孩子将来过不上好的生活。您知道这个社会的险恶,想要为自己的孩子撑起一把保护伞,毕竟童话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你还记得那朵花吗?那年种下的那朵。那女孩好喜欢那朵花,天天盯着它看,每一次掉了一片花瓣,她就拔自己的指甲去重新完美它,花黄了,枯了,她就拿自己的血来浇,终于让小花开花结果。她就是这么宝贝它,可是小花终究是小花,结了果以后它承受不了重量,终于,还是被压死了”您看懂了吗
叛逆期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特点:想做自己。从心理的发展规律上,青春期的孩子开始产生自我同一性,想要更好认识自己,他们佯装独立、标新立异。在孩子眼里,父母、老师和自己是平等的,所以再多的管教、劝说,都没有用。父母要做的,是和孩子做朋友,而不是以过来人、引导者的身份自认为去“帮助孩子”。各位父母,您真的了解过自己孩子吗?他们的兴趣、爱好,为什么做这些“叛逆”的事,看似叛逆的背后根源是什么。这里的了解,不等于认同,了解是以朋友的身份走进孩子的世界。当然可以不认同孩子的观点,也可以和孩子说:做这些事会对将来产生什么影响,什么东西对自己来说是最重要的。但不是去约束、去管教,叛逆期的孩子会有回头的那一天,而社会的教育,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一道坎,现在还不是心疼孩子的时候。看到这里,相信您已经懂了,那朵花是孩子,那个女孩,是花的“父母”,没经历风雨的花,会承受更多压力。
大多数孩子的叛逆期会在初高中来临,特别是在一些小城市里,校园里充斥着“社会人”、分裂成一个个“帮派”。如果把环境比作一个化学反应,那孩子想不想改变,就是催化剂。在一个群体中,会有一套自己的规则,而校园的规则,往往是暴力这个最容易解决问题的手段,很多人也会用强势来伪装自己的弱小。家长对孩子的干预,有些时候会打破这些规则,让孩子成为被孤立者。没经历过校园暴力的人可能体会不到“就像盲人要戴上墨镜,藏起他空洞的双眼,就像被截肢者要穿上长袖,藏起他残缺的身躯,有伤口的人,总是倾向于把伤口藏起来,因为有的时候,最痛的,不是伤口……而是,别人看伤口的眼神。作为一个不合群的人,你害怕被别人看见自己是一个人;作为一个不合群的人,你害怕被别人嘲笑自己没有朋友,性格孤僻;因为无法接受自己的伤口,所以害怕别人知道你的伤口。你一个人去食堂、图书馆,步履匆匆,时而左右张望,害怕被别人,尤其是熟人,看见自己是一个人,你课间一个人趴着桌上写作业,写累了就趴在桌上听歌,把音量调到最大……你的周围欢声笑语,热闹非凡,你装作一点也不感兴趣。你与盲人,与残疾人不同的是:对于一个盲人,没有人会要求他摘下墨镜;对于一个残疾人,没有人会要求他挽起袖口;但是对于不合群的人,他的伤口时时刻刻被展示在众人眼前,撕开给别人看。”(题外话,可删)很多时候,不干预,才是最好的干预。
热门精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