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腮腺肿瘤占头颈部所有肿瘤的2-3%,占涎腺区肿瘤的80%,在所有腮腺肿瘤中,腮腺恶性肿瘤比例占20%,以黏液表皮样癌最为常见。腮腺恶性肿瘤常表现为肿瘤生长迅速且形态不规则,通常质地较硬且固定,与周围边界不清,可引起肿块处疼痛,部分还可见皮肤破溃,易侵犯周围肌肉血管以及神经,可有面部麻木,疼痛,以及张口受限,部分患者还可以出现听力减退,吞咽困难等症状。影像学检查上首选超声检查,其在确定腮腺内是否有占位性病变具有一定的优势,但难以确定肿瘤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因此常需再做CT与核磁检查,此外,细针穿刺活检(FNA)亦有助于腮腺肿瘤良恶性的鉴别;在治疗上通常以手术治疗为主,放疗为辅,通常对化疗不敏感。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为面瘫,其预后与腮腺恶性肿瘤的不同病理类型以及肿瘤的分期相关[1-2]。
目前位于腮腺的恶性肿瘤多达20余种(根据2005年WHO涎腺组织肿瘤分类),本文主要介绍相对较为常见的五种腮腺恶性肿瘤,并将其特点汇总。
一、黏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
黏液表皮样癌又称“混合性表皮样和黏液分泌癌”,是一种以黏液细胞、中间细胞和表皮样细胞为特点,且兼有透明细胞、柱状细胞和嗜酸性细胞的恶性上皮性肿瘤,呈浸润性生长,是最常见的腮腺恶性肿瘤,女性患者多于男性,好发年龄为30-50岁。病理学上可见高分化与低分化两种类型,前者恶性程度较低,常为无痛性肿块,且生长较慢,病程较长,颈部淋巴结转移少见,常有完整包膜,术后复发率相对较低;后者高度恶性,常伴疼痛且生长较快,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楚且常有粘连,还可破溃而继发感染并形成难以愈合的溃烂面,可见淡黄色粘稠分泌物,且常累及面神经导致面瘫,术后复发率较高,预后较差。
二、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arcinoma)
腮腺鳞状细胞癌相对少见,但在Gerson等人的一项研究中,其在入组的所有腮腺恶性肿瘤中占到21%(7/33),排第二位[1]。腮腺鳞状细胞癌男性多见,在诊断上常需首先排除是否为转移性病变,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快速生长、质地硬且活动性欠佳的肿块,常伴疼痛、麻木与面瘫症状,治疗上以手术切除为主,放化疗为主,由于其恶性程度较高,远处转移率较高,因此病人的预后往往较差,尤其是年纪较大、肿块表面溃烂且出现面瘫者[3]。
三、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腺样囊性癌是一种由上皮细胞和肌细胞组成的基底样细胞肿瘤,具有管状型、筛状型和实体型三种不同病理类型,在生长上有沿着纤维(神经纤维与胶原纤维)生长的倾向。因此早期易侵犯神经引起疼痛、麻木与面瘫症状。腮腺腺样囊性癌可发生远处转移,以肺部转移最为常见,其次是骨,脑和肝脏。治疗上手术切除为主,预后主要与肿瘤的病理学类型及临床分期相关,其中管状型、筛状型预后好于实体型。?
四、腺泡细胞癌(acinic cell carcinoma)
亦称浆液细胞性癌或腺泡细胞性癌,为一种来自于朝向腺泡细胞分化的终末导管细胞的上皮性肿瘤,以胞质内酶原分泌颗粒为特点。好发于腮腺的腺泡细胞癌占80%,临床上腮腺腺泡细胞瘤常表现为缓慢增大的实性肿块,多数具有活动性,病人常有面部疼痛,偶可见面部感觉异常。肿瘤可发生颈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后者以肺最为常见。预后上与其分化程度密切相关。
五、恶性多形性腺瘤(malignant pleomorphic adenoma)
亦称“恶性混合瘤”或“癌在多形性腺瘤中”(carcinoma ex pleomorphic adenoma,Ca-ex-PA)等,多源于多形性腺瘤的恶变,临床上常表现为长期存在的无痛性肿块(3年以上),偶可见局部疼痛、面瘫等症状,根据肿瘤是否破坏包膜和侵犯其周围组织可分为非侵袭性、微侵袭性与侵袭性三种类型,前二者局部复发、扩散与转移均少见,术后预后较好,侵袭性者复发率与远处转移率均较高,可转移至肺(最常见)、脊柱、腹部和中枢神经系统。
热门风湿免疫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