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痛风,除严格控制高嘌呤食物之外,药物治疗是控制病情、缓解症状、预防复发及减少发作的重要手段[1]。
抗痛风药可以分为两类,即控制关节症状和控制高尿酸血症两类药物。前者的代表药物主要包括秋水仙碱和非甾体抗炎药;后者的代表药物主要包括降低血尿酸浓度的丙磺舒、苯溴马隆,以及抑制尿酸生成的别嘌呤醇等药物[2]。
抗痛风药临床应用需要认真把握要点,以确保合理用药及安全用药。
一、避免使用可能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的药物
对高尿酸血症和痛风者应避免使用以下药物[3]。
(1)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贝诺酯可引起尿酸升髙。
(2)利尿剂:氢氯噻嗪、甲氯噻嗪等可增加近曲小管对尿酸的再吸收,减少肾小管对尿酸的分泌,可致高尿酸血症,其他利尿剂托拉塞米、依他尼酸也有此反应。
(3)抗高血压药:利血平、二氮嗪、替米沙坦、氯沙坦。
(4)抗糖尿病药:胰岛素。
(5)免疫抑制剂:环孢素、巯嘌呤、麦考酚吗乙酯、他克莫司、西罗莫司、巴利昔单抗(剂量相关效应)。
(6)抗菌药物:青霉素、洛美沙星、莫西沙星;抗结核药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减少尿酸排泄而引起高尿酸血症。
(7)维生素:烟酸、维生素C、维生素B1。
(8)抗肿瘤药: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白消安、塞替派、阿糖胞苷、硫鸟嘌呤、巯嘌呤、 羟基脲、长春碱、长春新碱、门冬酰胺酶、替尼泊苷、顺铂、卡铂、洛铂、奥沙利铂等均可引起高尿酸血症,治疗时宜同时给予别嘌醇并碱化尿液。
二、在痛风急性期禁用别嘌醇
别嘌醇及其代谢物可抑制次黄嘌呤氧化酶活性,从而使尿酸生成减少,降低血尿酸浓度,减少尿酸盐在骨、关节及肾的沉积,有助于结石的溶解,促使痛风结节的消散。长期应用不仅可抑制痛风右的形成或增大,并使已形成的痛风石逐渐缩小和溶解。
在急性期禁用抑制尿酸生成药,抑制尿酸生成药别嘌醇不仅无抗炎镇痛作用,且会使组织中的尿酸结晶减少和血尿酸下降过快,促使类节内痛风石表面溶解,形成不溶性结晶而加重炎症反应,引起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
为避免上述情况,如治疗早期别嘌醇没有与丙磺舒和磺吡酮联合应用,则尽早服用秋水仙碱,别嘌醇通常在痛风发作平稳后2周开始应用,但对在缓解期已应用的患者在急性发作时可继续应用。
(1)如1年之内第2次发作或进一步发作,应给与简单的抑制尿酸合成药别嘌醇。
(2)别嘌醇在单纯痛风的长期治疗需从50-100mg/d开始,每几周增加50 -100mg。视肾功能情况调整剂量最终达到治疗目标(尿酸<300mmol/L)。最大剂量900mg/d。
(3)别嘌醇在应用初期可发生尿酸转移性痛风发作,故于初始4-8周内与小剂量秋水仙碱联合服用。
三、痛风急性期镇痛不能服用阿司匹林
痛风的急性期不能应用阿司匹林,主要缘于体内的尿酸经肾小管滤过,在近曲小管中段被分泌和重吸收,尿酸的分泌增加和重吸收减少则使尿酸盐减少。急性期不可服用阿司匹林的原因有:
(1)阿司匹林可抑制肾小管的分泌转运而致尿酸在肾脏潴留[4];
(2)阿司匹林、贝诺酯等虽可缓解轻、中度关节痛,但可使血浆糖皮质激素浓度受到抑制、血浆胰岛素增高和血尿酸排泄减少,使尿酸在体内潴留,引起血尿酸水平升高。小剂量阿司匹林(75-150mg/d)对血尿酸水平几无明显影响,但大剂量(600-2400mg/d)则可干扰尿酸的排泄,应避免使用。
四、尽量水化和碱化治疗
必须维持尿液pH值 6.5-6.9,并多饮水,水的渗透压有利于溶解体内各种有害物质,多饮白开水可稀释尿酸,加速排泄,使尿酸水平下降,并防止夜间尿液浓缩和利于排酸。
使用排酸药丙磺舒、磺吡酮、苯溴马隆可使患者尿液中尿酸浓度增加,同时所排泄的尿酸盐晶体易在泌尿道沉积(结石),服用期间需要足量的水分摄入,服用碱性药(如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
碱化尿液(碳酸氢钠3 g/d、枸橼酸钠3 g/d),维持尿液pH值为6.5,可预防发生肾结石,同时促进尿酸的排除。
参考文献:
1.黄彦弘,吕艳伟,李东,等 . 痛风的临床危险因素 Logistic 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 52.
2. 周炎仪,郭丽兰,黄蔚绮,林小凤. 抗痛风药的合理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2):36.
3. 李大魁,张石革.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151-153.
4.Dalbeth N,Stamp L. Hyperuricaemia and gout: time for a newstaging system?[J].Ann Rheum Dis,2014,73(9):1598-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