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在古代的养生之道中,"三寒两倒七分饱"的理念最为世人称道。而所谓"两倒",就是指要睡好"子午觉",古人甚至把这称为百年养生的三大法宝之一。
子午觉就是每天子时和午时按时入睡,其主要原则是"子时大睡,午时小憩"。
子时是指晚11 点至凌晨1点,中医"子午流注"理论则认为,每日的 12个时辰对应人体12条经脉,这和现代西医的"生物钟"理论暗合。它告诉我们:子时胆经当令,人在子时前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胆有多清,脑有多清",子时入眠,晨醒后头脑清晰、气色红润,反之,则气色青白。子时是中医的经脉运行到肝、胆的时间,养肝的时间应该熟睡。如果因熬夜而错过了这个时间的睡眠,肝胆就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可表现为皮肤粗糙、黑斑、面色发黄等。如果肝胆功能失调会出现"胸胁满闷、口苦咽干、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症状,所以尽可能在晚上 11点之前就寝,达到养肝的目的。
午时是11时至下午13时,心经当令,"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气推动血液运行,人在午时能睡片刻,对于养心大有好处,可使下午乃至晚上精力充沛。
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中曰:"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说明睡眠与醒寤是阴阳交替的结果。阴气盛则入眠,阳气旺则醒来,子时阴气最盛,阳气衰弱;午时阳气最盛,阴气衰弱。祖国医学认为,子时和午时都是阴阳交替之时,也是人体经气 "合阴"与"合阳"的时候,睡好子午觉,有利于人体养阴、养阳。子时是一天中阴气最重的时候,这个时候休息,最能养阴,睡眠效果最好,而且睡眠质量最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跟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的人体需要在 23点之前进入深睡眠状态理论不谋而合。
南怀瑾:平生钟爱"子午觉"
现代医学常识告诉我们,为保持正常体力,成年人平均睡眠的时间为8小时左右。
世事总有出人意料之处。有位颇具传奇色彩的老人,则坚持每天只睡两个时辰(即4小时)。令人诧异的是,他非但没出现"睡眠亏空",反而神康体泰,怡然得享高寿。他就是现已 92岁高龄的名人大儒——南怀瑾先生。仔细推究,原来南怀瑾睡觉的两个时辰并非随随便便,而是有着严格的要求:子时(23~1点)和午时( 11 ~13点)。他一生睡眠甚少,却精神强健,奥妙全在坚持"子午觉"。
睡子午觉还有几个注意事项:1.天气再热也要在肚子上盖一点东西。2.不要在有穿堂风口的地方休息。 3.睡前最好不要吃太油腻的东西,因为这样会增加血液的黏稠度,加重心血管病变。4.午休虽是打个盹,但也不可太随便,不要坐着或趴在桌子上睡,这会影响头部血液供应,让人醒后头昏、眼花、乏力。午休姿势应该是舒服地躺下,平卧或侧卧,最好的是头高脚低、向右侧卧。
摘录自百度百科
热门中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