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作者:赵峻德、隋晓慧
仲景自《伤寒论》便开始论述“发黄”,又有《金匮·黄疸篇》,有多首名方辨证分型以论治黄疸。在治疗黄疸时,应辨证施治,直至辨明方证才可处方,如此乃可取效,否则定徒劳无功。
2018/5/28清晨,我的一位36岁的亲戚喜得贵子,男婴黄疸指数高,在某妇幼保健院经蓝光治疗,并配合茵栀黄颗粒内服,治疗期间孩子大便溏稀,体重减轻。至6月1日晚,黄疸指数从14升至14.8,医院令其出院,并继续服用茵栀黄颗粒,其母当晚电话联系我,心急欲哭,希望寻求帮助。我素少诊治哑科,又身在外地难以面诊,本欲推辞,然可怜其为母之心,遂不忍推脱。
其母诉,患儿怕热,但身上很少出汗,皮肤呈黄红错杂,皮肤上有红色斑疹,斑疹上有白头。目黄。小便黄,大便服药后溏稀,胃口尚可。
分析:此患者有无汗而兼有里热的特点。因表不得透达,汗孔不得开泄,而污秽难以通过皮肤排出体外,故而发黄且起斑疹,疹即是皮肤之邪不可外出,闭阻于内的病理产物,可以看做是表证,又因颜色红而反应里有热,小便黄也反应里热。
辨六经:太阳阳明合病;
辨方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
处方:麻黄6g,连翘9g,苦杏仁6g,赤小豆30g,桑白皮9g,黄柏12g,生甘草6g煎汤,加水稀释7倍后适温给患儿洗澡,一天一次。
新生儿吸收能力差,又经前药大苦大寒损伤胃气,导致体重减轻,不符合 “保胃气存津液”的思想,故拟采用外洗方式而非口服,更加安全妥当。
反馈:用以上方法三日后,患儿母亲开心的与我微信联系,这个药效果极好,比医院开的药效果好。医院复查黄疸指数降至12.1。间隔一天又开两幅加以巩固。
案后反思:患儿起初遵医嘱内服的茵栀黄颗粒(茵陈,栀子,黄芩,金银花),乃仲景茵陈蒿汤之变方,然而用后黄疸指数不降反升,不禁让人想起了一句之前流行的话“不要吃西医开的中药”,如果不加辨证,仅仅凭着说明书,看功效主治,药理研究,茵栀黄颗粒不存在任何问题,但中医不同于西医辨病论治,我们一定要辨证,要把证辨到某一个方上才能开处方。
正如胡希恕老前辈所说,“方证辨证是辨证的尖端”,茵陈蒿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同样是黄疸主方,而对这个患儿,一个有效一个无效,原因在于方证不同,虽主病同,但主证异。而且用外洗方法充分顾护了胃气,保证新生儿体质不会受损,不会影响新生儿生长发育。
讨论:
1、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伤寒论》第262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说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应该属于表实无汗,热(也包括各种阳热表现的分泌物以及代谢废物)不得从皮肤而出,又有里热,久则发黄。当属太阳阳明合病。胡老曾讲过“受了外感了,表气闭塞,人排泄废物啊,不仅仅是从尿或者是呼吸排出,从汗腺也排出一大部分,如果表气闭塞,应该从表排出的都担负到肺上了,肺就会受不了,就喘,所以拿麻黄,还要解表嘛”,可以看出用麻黄不仅仅可以解表,还可以促进人体之表如皮肤粘膜等部位的废物排出,本方用麻黄大概也是此意,故不一定要见恶寒,只要有表气闭阻而无汗,代谢废物不能排出,就可用本方。
2、对比茵陈蒿汤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属太阳阳明合病,可见表证存在,病机为因表实,热不得向外透达而与湿瘀在里化热而发黄,病位更加在上在外,尚不出现大便秘结,小便不利等中下焦症状。本方用麻黄重在开表,使邪热外透皮毛而解。而茵陈蒿汤则为单纯阳明病,病机为小便不利导致水液代谢失常,湿与热瘀结在里而发黄疸,常见有大便干,小便不利等下焦症状,相比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病位更在里在下,且无表证存在。本方用大黄以攻下泻热,使邪热从下而走。
本文转载自http://www.360doc.com/userhome/30966640
热门中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