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一)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
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transverse process syndrome of third lumbar vertebra)是附着在第3腰椎横突的肌肉、筋膜、韧带以及跨越其前后的神经发生炎症、粘连或肌疝等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征候群。
1.临床表现
(1)病人多有急性损伤或长期习惯性姿势不良及长时间的超负荷劳动史。
(2)症状轻者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腰部酸胀、疼痛、乏力,休息后缓解,劳累及受凉、潮湿时症状加重;症状重者呈持续性疼痛,可向臀部、大腿后侧和内侧,个别病人可放射至小腿,腰部前屈和向健侧屈时症状加重。
(3)患侧腰三横突尖部有明显的压痛,疼痛向臀部及大腿后侧放射,一般不过膝关节。有时患侧臀上皮神经投影处也有压痛。
(4)有时可在患侧腰三横突尖部触及痛性硬结或束。
(5)内收肌痉挛引起髋关节外展受限。
(6)X-光片有时可见第三腰椎横突过长,尖部有钙化影。
2.诊断 根据病史及体征不难做出诊断。
3.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 根据病情急缓,选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和中枢性镇痛药,如消炎痛栓和奇曼丁等。
(2)物理疗法 可行痛点超激光照射,每次 5~10分钟。
(3)注射治疗 俯卧位。穿刺点在腰3棘突上缘水平,骶棘肌外侧缘压痛明显处。操作步骤:常规消毒皮肤。左手拇指指腹由骶棘肌外侧压向第三腰椎横突尖部,右手持用7号8cm长针距左手拇指尖0..5cm处,针尖与皮肤垂直进针,至有韧感及骨质感时,即为横突尖部,退针0..5mm后注药4~5ml,注药准确,病人可感到疼痛向大腿内侧放射,并分别在横突头、足及顶端注入消炎镇痛液4~5ml。
(4) 针刀松解疗法 体位、穿刺点同前。操作步骤:常规消毒皮肤。左手拇指指腹由骶棘肌外侧压向第三腰椎横突尖部,右手持用3号针刀,针刀口线平行骶棘肌刺入。针刀抵达横突骨面后,左手拇、示指捏住针体以免进针过深误入腹腔,右手持针柄在横突尖部及头、足、外侧缘分别切割2~3刀,横行剥离、松解至手下有松动感后出针刀。
4.注意事项
(1) 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急性发病或症状较轻者,可行注射或针刀治疗,均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2)病程长、反复发作者,应在注射的基础上加用针刀治疗。
(3) 症状轻者一般一次即可痊愈,症状重、反复发作者应治疗2~3次。
(4)针刀治疗、切割过程中不能离开骨面,以免误伤其他组织。
(二)梨状肌综合征
由于梨状肌本身及其与坐骨神经之间位置关系存在解剖变异,所以当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时可引起梨状肌水肿、肥厚、变性或挛缩等压迫坐骨神经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称为梨状肌综合征(musculi piriformis syndrome)。
1.病因及病理
由于解剖上的变异,坐骨神经主干可穿过梨状肌或经其上缘出骨盆,有时坐骨神经在骨盆内提前分为腓总神经和胫神经,它们可穿过梨状肌上缘或下缘出骨盆。因而梨状肌的病变对坐骨神经的影响很大。当梨状肌受到外伤或慢性劳损及炎症等不良刺激后发生痉挛、水肿、增生,甚至挛缩、粘连、瘢痕形成时,可导致坐骨神经卡压或牵拉而出现症状。当神经根周围各种原因引起的粘连、瘢痕使神经的移动范围变小,导致神经张力增大时,病人行走使髋关节从伸展到屈曲,造成坐骨神经反复牵拉、刺激,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
2.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为伴有下肢放射痛的臀部疼痛,疼痛向下肢后外侧放射。小腿的后外侧和足底部感觉异常或麻木(腓总神经支配区)。多存在腓总神经支配区的感觉障碍。既往常有臀部外伤史,赛跑等特定运动时疼痛增强。不易较长时间保持坐位,且臀大肌出现萎缩。查体可见梨状肌下孔投影处压痛(+++~++++),Freiberg试验呈阳性,Pace试验可加重疼痛,直腿抬高试验60o以下为阳性,60o以上多为阴性。
3.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 可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中枢性镇痛药和神经营养药治疗。
(2)物理疗法 可行梨状肌下孔投影处超激光治疗,如有神经受损,可用Hans治疗仪或经皮电热控治疗。
(3)注射治疗 参照坐骨神经阻滞。
(4)针刀松解治疗
(三)臀上皮神经痛
臀上皮神经痛(superior cutaneus glutalus neuralgia)多是因用力或姿势不当弯腰等动作时损伤臀上皮神经导致其充血、水肿或出血所致,慢性损伤导致神经轴突和髓鞘的变态反应也可引起臀上皮神经痛。
1.临床表现
病人多为体力劳动者,男性多于女性。主要症状为臀部突然出现针刺或撕裂样弥漫性疼痛,或为酸痛,疼痛有时向大腿后外侧放射,一般不过膝关节。腰部前屈、旋转时、以及起立、下蹲时均可加重疼痛。在髂嵴中部入臀点有明显的压痛,向大腿后外侧放射,一般不过膝关节。病程长者可触及梭形硬条索,亦有压痛放射痛。有时症状累及窦椎神经,引起背痛和坐骨神经痛。
2.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病人工作的性质和可能出现的腰肌扭伤史,以及比较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即可确定诊断。但仍应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相鉴别。后者有腰椎扭伤史,相应节段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直腿抬高试验呈阳性。前者疼痛放射至下肢,最低不过膝后,而后者可放射至足部,且前者无腱反射的异常和运动功能的障碍。
3.治疗
(1)注射疗法 在髂嵴中点下2~3 cm处有明显压痛点为穿刺进针点,垂直骨面进针,针尖抵达病变部位时,病人可有放射性酸胀感,回抽无血后注入消炎镇痛液5~10ml。
(2)针刀松解疗法
(四)脊神经后支炎
脊神经后支炎又称为脊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是脊神经后支及其分出的内、外侧支走行于骨纤维孔、骨纤维管或穿胸腰筋膜裂隙等细小、周围结构坚韧缺乏弹性的孔道时,因腰部活动度大,易被拉伤;或因骨质增生、韧带骨化,使孔道变形变窄而压迫血管神经,而引起的不过膝关节的腰腿痛,有部分病人的症状可达小腿,但直腿抬高试验阴性。
1.临床表现
腰骶部疼痛及不适,相应椎旁及小关节处压痛并向臀及股后侧放射,一般不过膝关节,有部分病人的症状可达小腿,但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可与腰椎间盘突出症鉴别。
2.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及体征诊断,但要注意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鉴别。
3.治疗方法
(1)注射疗法
1)体位:病人俯卧位,腹下垫枕。
2)穿刺点定位:依据病人的腰椎X平片,取病变椎间隙下位椎体上关节突的外缘与横突基底部上缘的交点为A点,至A点画一条水平线与棘突交于B点,测量AB的长度。 在病人体表准确标定出B点位置,自B点向患侧画一水平线,根据换算后AB的实际长度在该线上标出A点即为进针点。
3)操作步骤:常规消毒皮肤后,用7号8cm长针快速垂直刺入皮肤后改为缓慢进针,遇到骨质即为横突基底部,稍退针,再稍头端倾斜进针到达原来深度遇不到骨质或有自骨面滑下的感觉,则证明针尖恰好在横突上缘,再稍退针,压低针尾斜向内侧进针,遇到骨质即为上关节突外缘,稍提插穿刺针,并将针尖刺向上关节突与横突交点处,病人有刺痛或电击感时,说明针已经到达腰神经后支出骨纤维孔处,回抽无血、无液后注入消炎镇痛液或1%的利多卡因5ml。
(2)针刀松解疗法
1)体位:同前。
2)穿刺点定位:同前。
3)操作步骤:先按前方法行阻滞,再按原进路刺入3号针刀,自横突上缘沿上关节突外缘上、下方向切割剥离2~3刀,手下有松动感时出针刀。
4.注意事项
(1) 腰神经后支及内、外侧支均有血管伴行,行针刀松解时一定要使刀刃与上关节外缘平行、紧贴,避免损伤血管。
(2)因为腰神经后支有广泛的吻合,松解时同时涉及邻近的2~3个神经根效果才能最好。
病史长的病人或经2次阻滞效果不能巩固的病人,需采用针刀松解。
热门中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