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通过对《黄帝内经》的全面研究,从以下四个方面系统阐述“宗气”的相关内容。
一、什么是“宗气”?
《靈樞·邪客》“五谷入於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表明宗气为来源五谷并能化生全身各种气的本源之气,因此,宗气是全身抗御外邪的正气之本。
二、“宗气”的位置与功能
(一)位置:《靈樞·邪客》“宗氣積於胸中”,《靈樞·刺節真邪第七十五》“宗氣留於海”,表明宗气聚集部位为“胸中气海”。
(二)功能
1、主“息”(行呼吸)
《靈樞·邪客》“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靈樞·刺節真邪》“宗氣留於海,┅,其上者走於息道”。表明宗气既作用于“喉咙”,同时作用于“心脉”,给正常呼吸提供动力。
2、主“嗅”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於目而為睛,其別氣走於耳而為聽,其宗氣上出於鼻而為臭,其濁氣出於胃,走唇舌而為味”。
3、主行走
《靈樞·刺節真邪第七十五》“宗氣留於海,其下者注於氣街,┅”。表明宗气还能下行通过“气街”,给下肢活动提供动力。
三、“宗气”之象
《素問·平人氣象論篇》“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鬲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这段文字不但表明“宗气”来源于胃,而且通过横隔,既作用于肺又作用于心,通过“左乳下”的搏动表现出来,这里的搏动表现为与左乳下衣服的搏动一致(应衣),同时也表现为与脉搏的搏动一致(应脉),这就是“动应衣脉”。
四、“宗气”相关疾病
1.痈疽:如果外邪侵袭到肉,则宗气来抗邪,如果热盛则出现化脓,如果无热则形成“肉疽”,这在《靈樞·刺節真邪》中的具体表述为“虛邪之入於身也深,┅,有所結,中於肉,宗氣歸之,邪留而不去,有熱則化而為膿,無熱則為肉疽”。
2.下肢脉痹:下肢经脉寒凝气逆,宗气不能下行,则脉中血液凝滞,只有用温热的办法才可治愈。这就是《靈樞·刺節真邪》记载的“故厥在於足,宗氣不下,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
3.宗气泄:《素問·平人氣象論》“盛喘數絕者,則在病中,結而橫,有積矣,絕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動應衣,宗氣泄也”。这段文字表明,当中焦脾胃严重病变时,不但中焦可以见到因胀满不通(结而横)形成的痞块(積),还会出现严重的呼吸急促甚至呼吸停止(盛喘數絕),以及严重的左乳下剧烈搏动(其動應衣),这全是“宗气大泄”的危重表现。
本文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24a0a30101128v.html
热门中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