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一、腹痛
? ?刘渡舟医案:李妇,38岁。产后失血过多,又加天气严寒,而腹中疼痛,痛时自觉肚皮向里抽动。此时,必须用热物温暖,方能缓解。切其脉弦细而责,视其舌淡嫩,苔薄。辨为血虚而不养肝,肝急而刑脾,脾主腹,是以拘急疼痛,而遇寒更甚。
? ?为疏:桂枝10克 ?白芍30克 ?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7枚,当归10克,饴糖40克(烊化)。
? ?此方服3剂,而腹痛不发。转方用双和饮气血两补收功。
? ?按语:本案为典型的虚寒腹痛、由血虚不能养肝,肝急刑脾所致,以腹中急痛,喜温喜按,脉弦而细为特征。小建中汤在补益脾胃之中兼能平肝胆之气,又能缓解筋脉之拘急,用于本案正中其机。据刘老经验,治疗脾气虚弱,肝胆气急腹痛,可先服小建中汤,然后再用小柴胡汤去黄苓加芍药,效果更佳。
? ?二、胃脘痛(胃粘膜脱垂)
? ?胡希恕医案:张某,男,42岁,1966年6月10日就诊。胃院隐痛反复发作已5年,经检查诊断为“胃粘膜脱垂。”近常饿时胃皖痛,恶寒怕冷,口中和不思饮,大便微塘,日二次行,下肢痪软。先与附子理中汤治之不效,后细问症,据有汗出恶风,脉缓,知为表虚中寒之证,故予小建中汤:
? ?桂枝10克,白芍18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饴糖45克(分冲)。
? ?服6剂胃脘痛已,但饿时仍不适,大便溏好转,但仍日二行,再服上方。7月1日复诊,除大便微溏外,余无不适。
? ?按语:中焦虚寒,胃络失煦而疼痛。治宜温中寒,缓里急。附子理中汤虽能温中,但无缓急之功,故用之乏效。惟小建中汤辛甘化阳而温里,酸甘化阴而缓急,正中病机,故投之痛已。
? ?三、噎膈(贲门失弛缓症)
? ?魏传余医案:李某,女.24岁,1987年6月6日就诊。于6个月前觉吞咽梗阻,食后呕吐,时轻时重。轻时,吞咽于食因难;重时,稀饭、开水均难咽下。伴胸胁疼痛,失眠易怒。经某医院检查,诊断为“贲门失弛缓症。”今日因吞咽梗阻,食后呕吐加重,而来就诊。刻下面色苍白,语声低微,倦怠乏力,烦躁易怒,舌质淡嫩,苔少而干,脉细弱。辨证:中焦虑寒,脾胃失健。治法:温中补虚,健脾强胃。小建中汤主之:
? ?桂枝30克,白芍60克,炙甘草、大枣、生姜各10克,馅糖l00克
? ?8剂后,症状消失,再做食道钡餐检查数次,均末发现异常。
? ?按语:中气虚弱,贲门失于弛缓,吞咽不能,而致噎膈。有是证使用是药,小建中汤补益脾胃,建立中气,待中气建,则吞咽自如,是以获效。
? ?四、痢疾
? ?孙宝楚医案:王某某,女,22岁。有痢疾史。三月前下利又作,疑似阿米巴痢,注射依米丁症状很快消失,但在两个月中,治疗断断续续进行,下痢仍然时发时止。现脉微弱而缓,舌苔白,恶风,自汗,面色萎黄,食欲减退,倦怠乏力,腹中隐痛,大便日行二三次,中杂白垢如涕,或带血色,轻度里急后重。诊断:久痢中虚,营卫不和。用小建中汤加白头翁,处方;
? ?桂枝3克,白芍9克,白头翁9克,炙草4克 ? 生姜4片,大枣4枚 ? 棕子糖2枚 ? 调服。服2剂后症状消失,观察半年未见复发。
? ?按语:凭脉辨证,本案乃中虚久痢,正虚邪实。故一则用白头翁祛其邪以绝其本,一则用小建中汤补其虚以复其元。
? ?五、便秘
? ?蔡渔琴医案:黄某,女,30岁,l979年10月5日初诊。思便秘9年,始则3—4日一行,无明显痛苦。婚后生育三胎,便秘加重,常6—8日不行,腹部时觉隐隐胀痛,如物梗塞,饮食减少。历经中西医治疗,屡用通导,或可见效一时。形瘦神疲,气短乏力,因大便秘结而诱发痔疮,常流鲜血,曾在某医院校查,除见脱出之外痔,余无异常。就诊时,巳4日未便。
? ?嘱取小建中汤7剂。
? ?服药后便觉肠鸣,腹部如有气体窜行,即大便1次,姑为羊屎样,后则解出黄色软便。服完7剂,又解大便1次,先硬后塘,硬亦无羊屎样。第2疗程,每天基本可大便1次。为巩固疗效,将原方加大10倍,浓缩成膏剂,坚持续用2月,每日大便通畅,体力逐渐康复。随访半年,无不适之感。
? ?按语:本案便秘屡进攻下通导之剂,虽可暂快于一时,然中气之伤省日俱增,以形瘦神疲,气短乏力为辨。治疗“塞因塞用”,以小建中汤补益中气,调和阴阳,润燥养营。冀亏损渐盈,气盛营充,则其结自通。
? ?六、黄疸(溶血性黄疸)
? ?陈麟医案:资某,男,58岁,1978年3月9日初诊。患黄疸一年余,肝功检查:黄疸指数6单位,血清胆红素直接反应(一)、间接反应(十十),总胆红素3mg/100ml。尿检:尿胆红素(一),尿胆元1:24,诊断为“溶血性黄疽”。服西药效果不显,延余医治。刻下:面部及肌肤发黄,色淡暗晦,两目巩膜微黄而暗滞,四肢软弱乏力,心悸短气,语言低微,纳呆,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濡细。此属“阴黄”,乃脾虚失运,气血不能正常化生所致。治当温中健脾,补养气血。方用小建中汤合当归补血汤化裁:
? ?桂枝9克,白芍12克,炙甘草9克,大枣20枚,生姜3片,黄芪30克,当归6克,水煎去渣取汁,纳饴糖120克口服,每日l剂。
? ?服7剂,饮食增进,面色转润,但大便仍搪。守原方加山药15克,连服20余剂,诸症悉除。
? ?按语:本案黄疸见阴证、阴脉,当属阴黄。《景岳全书》云:“阴黄证,则全非湿热,而总由血气之败。……或劳倦伤形,因致中气大伤,脾不化血,故脾土之色,自见于外。”并云::此与湿热发黄者,反如冰炭,使非速救元气,大补脾肾,则终无复元之理。”本案用小建中汤,乃药中其本,果其效不凡。
? ?七、萎黄
? ?万健臣医案:彭某,年20余,身面俱黄,目珠不黄,小便自利,手足烦热,诸医治疗无功。予诊其脉细弱,默思黄疸虽有阴阳之不同,未有目珠不黄,小便自利者。脉证合参,脾届土为荣之源,而主肌肉,此为脾虚而荣血虚馁,不荣于肌肉,土之本色外越也。《金匮》云:“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当从虚劳治例,与小建中汤加参归以益气养荣。十余服.热止黄退。
? ?按语:萎黄多由脾胃虚弱,或失血、亡血,以致气血虚损不能外荣肌肉所致。其特征是身面黄而小便利,此时,汗下渗利俱不可施,惟与虚劳失血同治为宜。
? ?八、虚劳低热(粟粒性肺结核)
? ?李风翔医案;五岁女孩,三个月来下午低烧,久治不愈。面白,体瘦,食少,精神萎靡,大便干,日一次,脉象沉细无力,舌质淡,苔正常,诊为虚劳。处方:小建中汤加党参、黄芪、当归。
? ?2剂后,热退神增,精神转佳。7剂后复诊,仍有低烧,依方继服14剂。
? ?按语:观本案脉证,属气虚发热无疑。《素问·调经论》云:“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院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治当培补中气,调和阴阳。待中气建立.阴阳平衡,则发热自退,此王旭高所谓“土厚火自敛也。”
九、高熟不退
万桂华医案:唐某某,女,21岁。病已二十余日,因急性胃肠炎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吐泻诸症均除,惟留高热不退。曾服苦寒、甘寒、辛凉及西药磺胺类药物十余日,皆末获效。症状:高热烦渴,渴喜热饮而不多饮,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黄肌瘦,神疲乏力,不思饮食,舌质谈红,脉象细弱而数。证属气虚发热,拟“甘温除大热”法,宜小建中汤加减治之;
? ?白芍12克,白术9克 ? 桂枝5克 ? ?黄芪24克,大枣3枚 ? 甘草6克 ? 馅糖30克(冲服)。2剂而愈。
? ?按语:气虚发热,多为低热不除,然亦有高热不退者,同样可用“甘温除大热”之法治之。本案脾气虚甚,故加黄芪、白术以助益气健脾之力。
? ?十、消渴
? ?吴达昌医案:张某,男,6岁。患者自1987年3月始有口渴,小便频数等症,后逐渐加重,至1987年9月份,每昼夜饮水量竞达4000多毫升,小便约20次,多次化验尿糖、血糖无异常,曾在某医院诊断为“消渴症”,住院治疗两天,症状无改善。1988年4月23日就诊:面色不华,精神萎靡,口渴、小便频数清长,纳差,舌淡苔薄白,脉沉无力。综观脉证,此乃脾阳亏虚,运化失常。治宜温阳健脾,予小建中汤。处方:
? ?饴糖30克,桂枝5克 ?白芍10克,大枣lo克,生姜5克,炙甘草5克,水煎服(始糖溶化冲服),每日1剂,嘱服5剂。
? ?药后,口渴,尿频等症明显减轻。效不更方,再服15剂,每昼夜饮水减少至2000毫升左右,每晚小便3—5次,面容始转红润,纳增,精神好转。服药50余剂后,诸症悉除。1年后追访,未见复发。
? ?按语:口渴、尿频,消渴证也。然舌淡、脉沉,非阴虚燥热也,乃阳虚不运之象。益脾阳不足,失于运化,水津不布而下趋,故口渴,小便多矣。渴当饮水自救,怎奈脾惰不运,则饮愈多,而小便愈频。治当温中健脾,补土以制水,待水津四布,则口渴、尿频自除。
? ?十一、眩晕
? ?熊东明医案:邓某某,女,50岁。因常发头晕眼花、四肢麻木而来诊。初诊时需人扶持步行,消瘦、面色暗灰,眼青唇白,神疲寡言,说话极费力气。诉常有眩晕,坐时亦需人扶持,否则易倾倒,不欲食,大便难,小便微黄。舌苔白,脉沉迟。西医一向诊断为高血压病,中医辨为脾胃虚寒,拟小建中汤加减:
? ?桂枝15克,生姜24克 ? 白芍18克,炙甘草15克,大枣30克,党参30克,麦芽糖30克(溶服),水4碗煎服8分,温服。另配吉林参6克炖服。
? ?3剂后病情大有好转,头晕减轻,食欲增加,体力增强。以后继续用小建中汤加减,一月后症状基本消失。
? ?按语:本案为气血两亏,清窍失养而眩晕,《灵枢‘口问》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昔呜,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故治以小建中汤补养气血,健脾益胃,以治其本。
? ?十二、月经不调
? ?万桂华医案:刘某某,女,17岁。症状:面色淡黄心悸,月经量少色淡,40余天来潮一次,经行腹痛绵绵。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喉干燥,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形体消瘦,四肢乏力,呼吸气弱,大便稀,小便清长,脉弱无力,舌质淡红无苔,证属脾土虚弱,生化无权,以致血虚亏损。治拟补中强脾,脾旺则能生血。用小建中汤:
? ?白芍18克,桂枝6克,炙甘草12克,生姜3片,大枣15枚,饴糖45克(冲服)。服2剂后,诸症痊愈。
? ?按语:脾虚不运,精微不化气血,气血亏少,则月经后期,量少,色淡。用小建中汤甘温益气,酸甘化阴,补胃健脾。待后天化源充盛,则月经自调。
? ?十三、痛经
? ?陈大启医案:戴某某,女,22岁,未婚。三年来行经腹痛,第一、二天痛剧,开始血量少,待三日血量渐多而痛稍减,色谈有块,周期尚准。平素喜暖畏寒,体倦乏力,不耐劳累,经至必服止痛片及中药,以求暂安。此次行经少腹痛剧,虽已过十余天,少腹仍绵绵作痛,时有发胀,舌淡苔白,脉细而迟,此系中气虚弱,气血不足,脾胃阳虚,寒积作痛,宣温中散寒,缓急止痛。给予小建中汤,连进10剂后,适值经再至,此次疼痛大减,末服止痛片,又续服20余剂,再次行经,疼痛未作。
? ?按语:痛经病因各异,寒热虚实不同,倘因中气虚弱,脾胃虚寒,冲任失调,寒积作痛者,使用本方,可收温中祛寒、调理冲任、缓急止痛之功。
古法对失眠的11种治法
? 非我原创,转载论坛,仅供参考
一、虚劳不眠用酸枣仁汤
酸枣仁汤为《金匮要略》方 ,辨证要点为虚烦不得眠 ,心悸盗汗 ,头目眩晕 ,咽干口燥 ,脉弦或细数。长期睡眠不足的人 ,特别是老年人、病后体虚者、有慢性病者都可选用此方。酸枣仁的用量临床需根据病人的体质、胖瘦决定 ,一般用炒酸枣仁 ,用量为 6~ 15克。根据现代研究证明 ,酸枣仁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 ,有镇静催眠作用。茯苓宁心安神 ,对心脾两虚的失眠健忘作用较好 ,若病人伴有心悸、健忘、胸闷则选用茯神。知母清虚热。川芎开郁调肝 ,用量不宜太大 ,一般以 6克为宜。甘草调理诸药 ,共治肝血不足 ,心失所养之不寐。临床中可随症加减 ,偏于阴虚肝旺者 ,配白芍药、石决明、龙齿、牡蛎等 ;忧思劳伤心脾而出现虚烦出汗、口渴、心悸者 ,可配生地黄、白芍药、五味子、牡蛎等。
二、阴虚火旺、虚烦不寐用黄连阿胶鸡子黄汤
黄连阿胶鸡子黄汤为《伤寒论》方 ,主治“少阴病 ,得之二三日以上 ,心中烦 ,不得卧”。辩证要点为心中烦躁 ,辗转不眠 ,手足心热 ,口干盗汗 ,小便短赤 ,舌质红、脉弦。鸡子黄不可与药同煮 ,应该用煮好后的汤液冲服 ,虽味腥难咽 ,但效果明显 ,一般两剂后病人可平烦躁而安静。若阴虚明显 ,加用麦门冬、天门冬、五味子、生地黄等。
三、心阳虚不寐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 ? ?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为《伤寒论》方 ,辨证要点为心悸不寐 ,四肢不温 ,胸痛气急 ,怔忡不适 ,脉细或迟。方中桂枝、甘草辛甘化阳、补益心阳。甘草要重用 ,《伤寒论》原文中甘草用到二两 ,与牡蛎、龙骨同分量 ,是桂枝用量的一倍(桂枝用一两 ),临床上笔者用到 15~ 20克。
四、脾湿不寐用半夏秫米汤
半夏秫米汤出自《灵枢·邪客》 ,辨证要点为不寐伴心悸、胸闷、纳呆 ,苔腻 ,脉沉或濡。半夏“治腹胀 ,目不得瞑”(《本草纲目》),秫米“治胃不和 ,夜不得眠”(《名医别录》)。若湿重加陈皮、茯苓、薏苡仁、白豆蔻等 ;纳差加苏梗、谷芽、麦芽、鸡内金等 ;伴脘闷嗳气加佛手、木香等。
五、胃虚痞满不寐首选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 ,辨证要点为心窝部胀闷 ,肠中咕咕作响 ,夜间不寐 ,情绪不宁 ,嗳气 ,纳差。方中半夏既可蠲痰化饮 ,治心下痞闷。此方是治疗胃肠病引起的夜寐不安的有效方剂。
六、久病胸闷烦惊之不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出自《伤寒论》 ,主治伤寒下后 ,胸闷烦惊 ,至夜兴奋不寐 ,精神惊怍不宁 ,谵语 ,小便不利 ,一身尽重 ,不能转侧 ,苔黄腻 ,脉滑。
七、邪在半表半里失眠用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 ,主治邪入半表半里之往来寒热 ,口苦 ,咽干 ,目眩 ,心烦不寐 ,胸胁苔满 ,苔薄 ,脉弦。笔者曾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一妇女经期感受外邪 ,低热反复不愈 ,眠差心烦 ,口苦耳鸣 ,胃胀纳差 ,取得较好效果。方中可加入黄连、牡蛎、珍珠母等宁心安神之品。值得注意的是使用此方一定要以有少阳证为准 ,无少阳证者不可用。此方对于妇女产后发热及疟疾、黄疸、急慢性肝炎等时期的失眠症均有较。好疗效。
八、水热互结伴失眠用猪苓汤
猪苓汤出自《伤寒论》 ,治疗阴虚而水热互结于下 ,见发热口渴 ,心烦不寐 ,小便不利 ,渴欲饮水 ,舌红、脉细数。临床上笔者常用此方治疗泌尿系统感染兼见失眠、心烦的病人 ,每每取效 ,可加用远志、夜交藤、珍珠母、黄连、龙骨、牡蛎等宁心安神之品。
? ? ?九、心血不足且脉结代之失眠选用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出自《伤寒论》 ,主治重病后阴血不足 ,血不养心 ,虚羸少气 ,心悸失眠 ,虚烦不寐 ,大便干结 ,舌淡少苔 ,脉细或结代。方中炙甘草重用 ,甘温益脾 ,补子而实母 ,以养心复脉 ;生地黄、麦门冬益阴养心以利脉 ;佐以人参益气生阳 ,阳中求阴 ;桂枝助心阳而通脉。诸药合用 ,对心律失常伴失眠者往往有效。
十、邪去正未复之失眠用竹叶石膏汤
? ? 竹叶石膏汤出自《伤寒论》 ,主治伤寒病后邪已去 ,正气未复 ,气血津液不足之证。辨证要点为低热心烦 ,眠差 ,口干唇燥 ,纳少 ,乏力 ,舌红苔少 ,脉细数。可配合酸枣仁、五味子、浮小麦、柏子仁、龙骨等安神之品。
失眠症治疗关键在辨证论治。临床中灵活选用经方 ,可以有很好的疗效。但需提出的是 ,经方应用时也要注意随证加减 ,药量也应因人因证而异 ,不能生搬硬套、原方照抄。而且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方结合使用 ,能取得更好的疗效。经方还可配合时方、土方 ,取长补短 ,提高疗效。失眠症的治疗是复杂而且持久的过程 ,不能偏执于方药的作用 ,要重视病人的心理、生活习惯等方面的调节才能够达到治愈目的。
十一、干姜附子汤:治太阳伤寒,下后复汗,昼日烦燥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喝,脉沉无表证,身无大热者,以火土俱败,寒水下旺,微阳拔根,不得安宁,故用干姜温中以回脾胃之阳,附子暖下以复肝肾之阳。顿服,救急也。
热门中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