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中药的配伍合用是从单味药发展而来,也是组成方剂的基础,配伍得当可以加强作用,提高疗效,适应复杂的病情。
“七情和合”是药物配伍的指导原则,除了“单行”外,经互相配合起到协同作用的有相须、相使。相须是将两味功用相近的药物合用以加强疗效,相使是将两味功用不同的药物有主辅的合用以促进疗效。互相配合起到相制作用的有相杀、相畏、相恶。相杀是一种药物抑制或缓和另一药物的毒性和有害作用(如防风解砒毒),相畏即是后者受制于前者的关系,有的则禁忌合用(十九畏)。相恶是一药牵制另一种药,使其减低甚至丧失原有性质和功效。相反(十八反)则是互相配合起到对抗作用,产生毒性或剧烈反应者。协同作用当中同类相须药物的运用,一般易于掌握,相反对抗者除特殊情况外(如甘遂半夏汤之用甘遂、甘草,则属少数相反相成例),一般均属配伍禁忌,不予同用。至于“相恶”的药物,同用的机会亦较少,所以在了解药物配伍时,应以研究促进(异类相使)、制约(相杀和相畏)的关系为主。
正确掌握中医药基本理论,是指导药物配伍的依据,临证时,必须在辨证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特异性,如个体、病情性质、转变发展、主症与兼症等方面的不同,结合药物的特性,采取相应的配伍,于此可知,不同药物的配合,是有一定条件的,必须是药物的特长适合病症的特点,只有这样,那些不同作用的药物组合在一起,才能起到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关系,互相对立而又互相联系的关系,或起到“相反相成”的作用。
(一)同类相须
是指将两味功用相近的药物配伍合用,习称为“姐妹药”,如银花与连翘,三棱与莪术,乳香与没药,荆芥与防风,桃仁与红花等。临床运用要注意“姐妹药”并不是所有的作用皆相同,如桃仁与红花,在活血化瘀方面是“姐妹药”,但若用于大便燥结,红花不能代桃仁;用于关节痹痛,桃仁不能代红花。荆芥与防风,在发散风寒方面是“姐妹药”,若遇产后血崩,需用荆芥炭者,防风不能代替;中砒毒,需用防风解砒毒者,荆芥也就不能代替。可知其相关配伍,既须与病证相符,还要区别“对子药”的各自特性,把握同中有异的用途。兹仅举例如下:
1.麻黄、桂枝
麻黄辛温发汗,通阳散寒,祛营中寒邪;桂枝辛温解肌,祛卫分风邪,行阳活血,为血中气药,能引血中之寒外达。相须相使,增强散寒发汗,温经宣痹作用。
2.荆芥、防风
荆芥、防风辛温解表,祛风散寒,协同增效。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并可祛肌表之风,而治皮肤痒疹。
3.麻黄、细辛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细辛散寒止痛,温肺化饮。多用于寒邪犯表,痰饮阻肺,恶寒身热,无汗身痛,喘哮咳逆,痰多清稀者。
4.川芎、白芷
川芎上行头目,为祛风活血止痛要药;白芷祛风止痛,引川芎而入阳明,治偏正头痛,反复久延不愈。
5.天麻、川芎
天麻入肝熄风,缓肝而治肝虚风动之眩晕;川芎入血行气,血行则风息而头痛平。共奏平息肝风,定眩止痛之功,主治肝风上扰所致的眩晕头痛,肢体麻木等症。
6.苏叶、香附
苏叶散寒解表;香附理气舒郁。主治风寒夹气滞,无汗恶寒,周身胀痛,胸脘痞闷。且能顺气安胎,治疗妊娠呕吐。
7.银花、连翘
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协同增效。治风温病身热,表里俱热。且可凉血解毒,治疗痈疮。
8.黄芩、桑白皮
黄芩泻肺中实火,桑皮泻肺中郁热,佐黄芩清肺。泻肺、平喘、止咳,用于肺热壅盛,气逆咳喘,咯痰黄稠。
9.桑叶、菊花
桑叶、菊花疏风散热,轻宣肺气,相须增效。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发热,头痛,咳嗽,咽痛。
10.山栀、丹皮(桑叶、丹皮)
山栀苦泻清肝,丹皮凉血泄热,为泻肝清火常用药物。桑叶清肝经气分之热,轻清疏泄,上走头目,配丹皮气血两清。
11.丹皮、大黄
丹皮入血,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大黄苦寒通下,清热解毒,凉血消瘀,合用更能泻热散瘀,荡涤热毒瘀滞,常用于肠痈、附件炎、盆腔炎等。
12.青蒿、黄芩
青蒿清透少阳邪热,黄芩苦泄肝胆湿火,共奏和解清泄之功。治疗热郁少阳,外受暑湿,寒热往来,热重寒轻,胁胀口苦等症。
13.夏枯草、蒲公英
夏枯草善清肝火,疏通郁滞,散结消肿;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相须合用,清火解毒更强。可用于肝经实火,热毒内蕴所致的咽喉肿痛,目赤肿胀,疔疮痈肿,如肝炎、乳痈、淋巴结肿等。
14.胡黄连、银柴胡
胡黄连入血,清阴分伏热,银柴胡凉血,清肝胆虚热,二药合用,可治内伤劳热骨蒸,午后潮热,夜热早凉,手足心热,盗汗,小儿疳热等症。
15.桑白皮、地骨皮
桑白皮、地骨皮二者皆可入肺清热,润而不燥。桑皮偏入气分,泻肺中邪热;地骨皮能入血分,清肺中伏火。治肺热阴伤,喘咳气逆。
16.栀子、黄柏
栀子清肝经之郁火,黄柏泄脾家之湿热,相伍能增强清热利湿之功,治疗阳黄热重于湿,尿赤,下焦热淋等证。
17.生地、大黄
生地凉血清热,滋阴生津;大黄泻下热结,降火凉血。二者合用,增强清热凉血止血之功,治疗心胃火炽,阴伤火炎之出血。
18.大黄、黄连
大黄、黄连苦泄胃热,泻火止血。主治胃火内燔,迫血妄行,以及肺胃热盛,吐血、咯血,口舌生疮等症。
19.青蒿、白薇
青蒿、白薇清透气营伏热,治温病后期,高热己退,低热不清,午后为甚,热郁气营,或内伤劳热。兼有阴伤者配鳖甲、地骨皮。
20.全瓜蒌、薤白
全瓜蒌、薤白豁痰散结,通阳宣痹。治疗胸痹证,临床以胸闷胸痛,舌苔浊腻为主症。如胃炎、肺气肿、冠心病具有以上特点者均可应用。
21.石膏、知母
石膏辛寒透热,知母苦寒降火。相须合用,清胃除烦,治胃火内盛,阳明气分实热,壮热、汗多、烦渴、面赤、脉大。胃热中消。
22.黄连、黄芩
黄连泻心胃之火,黄芩清肺胃之热,治上、中二焦火热炽盛所致的身热,头面红肿焮痛,口舌生疮,烦躁不寐,吐衄发斑,神识昏迷等症。
23.知母、黄柏
知母、黄柏清利下焦湿热,治热淋,尿频急疼痛。配肉桂化气行水,治湿热癃闭。肾阴不足、水亏火旺,配生地、龟板滋阴降火。
24.人参、蛤蚧
人参、蛤蚧补肺益肾,纳气平喘。治肺肾两虚,咳嗽气喘,动则为甚,汗多,语言无力。
25.僵蚕、白芷
僵蚕、白芷祛风通络。走阳明而治风热头痛、齿痛,可随寒热兼夹主次配药。亦治湿浊下注,妇女白带。配生川草乌各1.5g、生甘草10g(僵蚕、白芷各10g)研成粉剂,分成九包,一日三次,每次一包,用绿茶送下。有祛风散寒通窍之功,治风寒头痛、偏头痛。
26.天麻、豨莶草
天麻、豨莶草平肝熄风。主治肝风眩晕,手指麻木,血管硬化,血压偏高等;伴见头皮、手足麻木者,重用豨莶草;伴见头昏晕痛,目花,重用天麻。
27.僵蚕、地龙
僵蚕、地龙搜风化痰通络。治风痰入络,头痛、三叉神经痛,口眼歪斜,肌肉瞤动。
28.苍术、厚朴
苍术苦温性燥,除湿健脾,升运脾气;厚朴苦温性散,化湿除满,和降胃气。共奏化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治湿困中焦,胸膈痞塞,脘腹胀满,呕恶不食,口粘,舌苔厚腻等症。
29.高良姜、香附
高良姜温胃散寒,理气和中;香附疏肝解郁,理气止痛,合用可治寒凝气滞,脘宇胀痛,胸闷胁痛,喜温喜按,口淡多涎,苔白等症。
30.附子、干姜
附子辛热,走而不守,回阳补火,散寒除湿;干姜辛温,守而不走,温中回阳通脉,二者协同增效,回阳救逆,祛寒破阴。
31.当归、白芍(当归 川芎)
当归、白芍(当归 川芎)养血和血,以养为主。治疗肝病,筋、爪、胁痛、风痹、月经不调等病。芎、归并用名佛手散,可治妊娠伤胎难产,胞衣不下。
32.苁蓉、当归
苁蓉、当归润肠通便。主治虚人、老人,肠燥津枯便秘。
33.三棱、莪术
三棱长于破血中之气,莪术善于破气中之血,合用破瘀散结更强,治疗气滞血瘀所致的癥瘕积聚,心腹诸痛,腹部肿块,妇女经闭经痛。
34.穿山甲,王不留行
山甲血肉有情,其性走窜,活血通络,宣通脏腑,力达全身;王不留行入血通脉,逐瘀开闭,合用祛瘀通络之功更强,治疗气血瘀滞所致之癥瘕积聚、痈肿、妇人经闭、痛经、产后乳汁不下。
35.补骨脂、胡桃肉
补骨脂温肾暖脾,壮阳止泻,纳气平喘;胡桃肉养血益气,补肾填精、敛气定喘,两者刚柔相济,功能补肾壮阳,纳气平喘,强健筋骨。主治肺肾两亏之虚喘、阳痿早泄、腰膝酸软。
(二)异类相使
主要是指将两味以上功用不同的药物合用以促进疗效。但亦涵盖相杀及相畏、相恶等药物的配伍,以使其增效减毒。临证还当根据复法治疗的需要,把握药物的配伍关系,才能取得预期疗效。兹举例介绍其相关配伍如下:
1.补阴与补阳
要注意把补阴与补阳结合起来,或以补阳为主,结合补阴;或以补阴为主,结合补阳,适用于阴阳两虚,不宜纯刚、纯柔者。
熟地、附子:熟地补肾阴;附子补肾阳。从水中补火,治肾虚,阴阳并损。
龟板、鹿角:龟板补任脉之阴;鹿角补督脉之阳。阴阳并补,填补精血(如龟鹿二仙胶)。
2.补气与补血
血为气母,气能生血。“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
黄芪、当归:黄芪益气生血;当归入血(为引)补血。合用益气生血(血脱益气),治血虚形痿。
当归、人参:当归补血;人参益气。补阴中之阳,血中之气,治气虚(补血益气)。
3.补与消
白术、枳壳:白术补脾健脾;枳壳破气开痞。消补兼施(补破兼施),治脾虚气滞,食积成痞。如胃下垂。
熟地、砂仁:熟地补肾阴;砂仁健脾胃。拌蒸,治肾虚脾弱,能减少地黄滋腻碍胃之弊。
苁蓉、沉香:苁蓉补肾润肠;沉香理气调腑。治老年虚秘。
党参(人参)、莱菔子:人参得莱菔子则补不滞气;莱菔子得参则下气而不耗气。相畏相成。适用于胃虚气滞、噎膈呕吐。
4.补与散
黄芪、防风:黄芪补气固表;防风祛风散寒。治表虚自汗,易感冒。防风升散阳气,引黄芪达表。东垣:“黄芪得防风其功益大,乃相畏而相使者也。”
人参、苏叶:人参补气;苏叶发散风寒。扶正祛邪,治气虚卫弱,风寒表证。
杞子、菊花:杞子补肝肾阴;菊花清散风热。治肝虚、目疾、眩晕(桑麻丸之意亦同)。
5.补与泻
熟地、泽泻:熟地滋肾阴;泽泻泻肾经湿热。治肾阴虚而有湿热。
黄芪、防己:黄芪益气;防己利水湿。治风水浮肿,表虚身重汗出恶风。对慢性肾炎,心脏性水肿有效。如配茯苓,补气利水,治气虚浮肿。
6.补与攻
芫花、大枣:芫花逐水;大枣护胃气、解毒。治悬饮、胸水。
大黄、当归:大黄泻下通腑;当归润燥补血。润下通幽,治阴血亏耗,燥热内结。
大黄、人参:大黄通腑;人参补气。扶正祛邪,治正气虚弱,燥热内结之证。
7.行气与活血
川楝子、元胡:川楝子理气;元胡活血。治气结血瘀,血气刺痛。
香附、当归:香附理气解郁;当归和营活血。治气血郁结之痛。如香附配三棱可以消积。
8.升与降
桔梗、枳壳:桔梗化痰宣肺;枳壳下气利膈。治痰气郁结,胸膈痹闷,脘部痞满。
柴胡、前胡:柴胡解热散邪,前胡下气化痰。治时邪发热,咳嗽胸闷,肺气不利。
川芎、大黄:川芎引药上行;大黄清热泻火。清上部湿热火毒,治疮疡、目赤、头眩、头痛。
9.散与敛
细辛、五味:细辛散寒解表;五味收敛肺气。治寒饮蕴肺,肺虚上气咳逆。或干姜配五味,一开一合,治脾肺寒饮咳喘。如慢性支气管炎。
桂枝、白芍:桂枝发汗解肌;白芍敛阴和营。调和营卫,治表虚感受风邪,恶风自汗,脉缓。
10.表与里
麻黄、石膏:麻黄宣肺散寒;石膏清肺泄热。治表寒里热,邪热郁肺,风温喘咳,风水证。表证重,肺经症状不重的用薄荷、石膏。如肺炎、急性肾炎等。
麻黄、黄芩:麻黄辛散,宣通肺气;黄芩苦寒,清肺降火。用于表寒肺热,痰热壅肺之咳喘,痰黄而粘,气粗胸闷,烦躁,口渴。
柴胡、黄芩:柴胡透达半表之邪,黄芩清泄半里之热,二者合用,入少阳肝胆,和解枢机,疏散郁热。治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欲呕,口苦、咽干等症。
桂枝、石膏:桂枝祛卫表之寒;石膏清内伏郁热。治外寒束表,背微恶寒,内热烦躁,热痹证,关节痛、身痛。
豆豉、山栀:豆豉解表疏风清热;山栀清热除烦。合用解表清里。治热郁气分,发热,胸膈烦闷。
麻黄、附子:麻黄发表散寒;附子温里。温经散寒,治风湿相搏,身体疼烦。如再配细辛可达少阴寒邪,治太阳、少阴同病,表有寒束,寒水内伏。头疼、身痛、风湿痛。如慢性肾炎,因外感急性发作,水肿。
薄荷、石斛:薄荷解表发汗;石斛滋阴生津。养阴发汗,用于肺胃津液不足,外有表证,不能得汗者。
豆豉、生地:豆豉发表;生地滋阴。治素体阴亏,温邪失表,不能得汗,邪从气分入营。发热无汗,烦躁,舌质红。为透营转气之法。
11.寒与热(温与清)
细辛、石膏:细辛升散郁火;石膏清阳明胃热。治阳明火热上攻,头疼齿痛。
细辛、黄连:细辛升散郁火;黄连清心泻火(如属肾火改黄柏)。治心肾火炎,口舌生疮。
大黄、附子:大黄通腑下积;附子温中祛寒。治寒积便秘腹痛。如:大黄配厚朴,大黄清热泻下;川朴燥湿理气。大黄减川朴之燥,川朴减大黄之寒,腑气通而燥结下。治腹胀满,便秘腑实。
大黄、肉桂:大黄清热通腑;肉桂温里化湿。治痢疾迁延,湿不化,热不清,腹痛,大便有粘冻。亦可治血证,在苦寒清热的同时,佐以肉桂从治,引火下行。
木香、黄连:木香行气消滞;黄连清湿热。治湿热痢。
苍术、黄柏:苍术燥湿;黄柏清热。治湿热在下焦,腿膝肿痛,小便赤涩、短少疼痛。关节炎,尿路感染。
肉桂、黄柏:肉桂助阳化气;黄柏清湿热。治湿热蕴结膀胱,小便不利,咽痛。
黄连、肉桂:黄连清心火;肉桂引火下行。交通心肾,治失眠。
苍术、石膏:苍术燥湿;石膏清热。治湿温发热,肢体酸重疼烦。
白芷、黄芩:白芷祛风引黄芩上行以清头目;黄芩清肺热制白芷辛温香燥之性。治风热头额眉棱骨疼。如阳明有热,用石膏代黄芩。
12.开与泄
即辛开苦泄法(或苦降辛通法),治胃气不降———痞满、疼痛、呕吐等症。
黄芩、川朴:黄芩清胃肠热;川朴燥脾胃湿。化脾胃湿热,治湿温,湿遏热伏,身热不退。腹痛,脘痞胀,泛恶,苔黄腻(单用苦寒则湿遏不化,单用苦温则热邪更炽)。
黄连、苏叶:黄连清中泄热;苏叶理气和胃。宣通上焦,治肺胃不和,气滞热郁,胃气不降。痞胀、噫气、恶心干呕。
黄连、川朴:黄连清热;川朴燥湿。治湿热郁于中焦肠胃,脘痞,腹胀腹痛,呕吐,腹泻,口苦而粘,舌苔黄腻,或有发热。临床多用于时病湿温。
黄连、干姜:黄连清热;干姜温中散寒。开中焦胃家之痞,令热从中散。治寒热互结,脘部痞胀或痛,呕恶,苔白罩黄,尖红。或栀子配干姜,用于胃中寒留热郁,胸中烦满而热。
黄连、附子:黄连清胃泄热;附子温中止痛。寒因热用,治胃痛脘痞。或栀子配附子,治胸痞切痛,或栀子配草蔻,苦辛合伍。
黄连、半夏:黄连清热;半夏化痰。辛苦合用。化痰热,开痞结,治呕吐。
黄连、吴萸:黄连苦泄清中;吴萸辛通理气。泻肝经之痞结,令热从下达,解肝郁。治肝胃不和,气郁化火,脘痞痛,胁痛,恶心吐酸嘈杂。或腹痛,腹泻。
临床对辛开与苦泄的比例,当视寒热的主次,寒热相等者宜平衡,热重者苦泄为主,寒重者辛通为主,如左金、反左金。
总之,中药配伍不仅是单纯有效量的积累,同时还可产生质的变化(如乌梅甘草同用,有酸甘化阴,敛肝和胃的作用),改变影响其作用,促进疗效,更好地发挥其在某一方面的专长而减少其副作用与毒性(如半夏配生姜),或牵制其偏胜,此即古人所谓“使药各全其性、各失其性”的意思。也就是说,药的功效不止一个方面,不同的配伍,可以发挥不同的特长,并避免其偏弊,有时甚至药量的比例不同,在作用上也都可发生变化(如川朴与大黄)。为此,必须根据疾病的特点,矛盾的本质和主次关系,决定药物的配伍,正确掌握和利用药与药之间的不同特性及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把中药配伍列为辨证论治的重要一环,用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思想,理解总结药物的配伍规律。
热门中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