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讲者简介
姜宗瑞,男,1967年出生,执业中医师,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人。毕业于承德卫生学校,深圳市中医经方协会会长,广东省中医学会经方临床专业委员会会员,深圳市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理事。师承郭灿勋、吉建华、张大昌、黄煌、沈刚等多位名师。黄煌经方沙龙网站“经方实验录”原版主(网名沙丘沙)。现就职于深圳固生堂中医门诊部。在《黄煌经方沙龙》、《张大昌医论医案集》、《辅行诀传承集》、《经方论剑录》中任编委。
2009年4月由北京学苑出版社出版了个人专著《经方杂谈》,于2017年增订再版。论文《略谈神农本草经》被《中医思想者》收录。2012年春应邀作为授课老师参加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及省一附院主办,在井冈山举办的第十一界国际经方班,讲授《辅行诀与经方》。2012年9月,《再谈经方的用量》一文,在南京的全国经方临床应用研讨会上荣获二等奖。2015年5月应约加于珠海举办的“首界经方临床学术讲坛”,讲授《略谈脉经》。
诊疗之余,开办《伤寒论》学习班,已举办三期,学员过百,是位临床用经方、茶余谈经方、课上讲经方的仲景信徒。擅长治疗:小儿发热咳嗽、男女痤疮、月经不调等常见病,失眠焦虑抑郁、肿瘤等疑难杂症。
中医家推荐
提到四大经典,首先大家容易想到的是《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但其实从历史的角度来说,《神农本草经》当之无愧为经典之首。徐灵胎曾因众医家不讲《本经》而窃悲,今日“神农后人”沙丘沙更因《本经》不受重视,被排除在四大经典之列,而聚志同道合之士召开《<神农本草经>与经方临床》全国研讨会,述《本经》《伤寒》一脉相承之义,例证《本经》实用价值,重树其经典地位,为《伤寒》汲取源头活水。“信仰和经典是中医人的保护伞”,我们可别把《本经》这把大伞丢了。
■ 温馨提示:本文约12038字,阅读大概需25分钟。宜泡一壶清茶,慢品。
▽ 讲稿实录 ▽
一、神农后人沙丘沙
各位老师、各位同道,大家晚上好。首先感谢乐洪蝺老师的介绍。其实我还有一个自己的简介版本,大家不妨听一下。我现在的籍贯是河北邢台市广宗县,过去广东叫沙丘郡,我的网名“沙丘沙”就是因为这而来,沙丘的一粒沙子。其实我的祖籍是山东蓬莱,从明代迁到河北来是二十一世。大家知道,山东是姜太公的封地,所以我们应该是正宗的姜太公的传人。按照历史的记载,姜太公是伯夷、叔齐的后人,而伯夷、叔齐是当时司马迁《史记》重笔书写的两个隐士,而且伯夷、叔齐是神农的后人,这也是我们一定要举办这个《神农本草经》专题的原因之一,我们才是真正的根正苗红。(场下掌声响起)
二、问渠那得清如许?
这首诗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朱熹的一首诗,应该是他的悟道诗。这里简单说一下,很多人可能对“渠”会有误读,这个“问渠那得清如许”,由于提到了水,很多人就都把这个“渠”理解为河道、渠道,其实不是的,这个是人称代词,就是问你怎么怎么样的意思,“问你哪得清如许”,不是我们理解的水渠怎么样,这是题外话,我顺便说一下。如果你读宋代的禅宗典籍的话,很多禅师喜欢这么称呼,不称“你”称“渠”。我们提这首诗,主要强调“源头活水”,我们搞中医的人都要强调源头活水,正本清源嘛。
三、源头活水《本经》当
1从历史看《本经》经典地位
谈到源头活水,我们就要涉及到经方里现在《伤寒杂病论》再往上考的话,到《内经》、到《本经》,从成书年代的历史来看,《神农本草经》应该是作为第一位的经典。建国以后,最初版本的四大经典是《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这是建国以后最初的提法。
过了没几年,这个提法就变了,变成了什么?变成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我们现在提到的四部经典基本上是以这个为主,原因我们就不做过多的分析。个人认为主要一个原因是《神农本草经》提到了很多概念,它的框架比较大。《汉书·艺文志》记载方技有医经、经方、房中、神仙的分法,其实《神农本草经》应该是四个都涵盖了,所以范围特别特别大,不好理解。尤其我们用唯物主义指导就更不好理解了,这里面涉及到比较多长生不老、妖魔鬼怪的东西。这可能也是大家避而不谈的一个原因,所以它很快就退出了经典的地位。
但我们还是认为《神农本草经》作为经典之首是理所当然的。《温病条辨》为啥不应该算经典?今天我们不谈。我们只说《神农本草经》不应该被剔出去。
2《本经》《伤寒》一脉相承
首先从文献来讲,大家对皇甫谧应该不陌生,他当时的身份就相当于现在的国家科学院的院长,他有这样的论述,说“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伊尹汤液经》简称《汤液经》,甚至也称《汤液经方》。从他这句话,你看历史就很清晰。他认为伊尹撰用了《神农本草经》,作了《汤液经方》,张仲景是发挥了《汤液经法》,这个是很清楚的。而且皇甫谧去古未远,离仲景比较近,所以他这种话应该值得我们重视,不能视而不见。
《本经疏证》作者邹澍在论述甘草的时候,提到说,“《千金方》治金疮,多系出血不止,箭镞不出。故所用多雄黄、石灰、草灰等物,不重甘草。惟《金匮要略》王不留行散,王不留行等药皆用十分,甘草独用十八分,余皆更少,则其取意正与本经吻合矣”。王不留行散怎么样?各十分,唯独甘草十八分。你看,邹澍这观点是啥呢?张仲景对甘草的用法跟《本经》的主治止血金疮是比较吻合的,说明这个是一脉相承的。
邹澍在论述半夏的时候,他说:“大小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柴胡加龙骨壮牡蛎汤、柴胡桂枝汤,治伤寒寒热心下坚之剂也。小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泽漆汤、越婢加半夏汤、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治胸胀咳逆之剂也。小半夏加茯苓汤,治头眩之剂也。苦酒汤、半夏散及汤,治咽喉肿痛之剂也。半夏泻心、生姜泻心、甘草泻心汤,治肠鸣之剂也。葛根加半夏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大半夏汤,下气之剂也。《本经》主治,惟止汗一语,仲景无专方,余则悉相印。”邹澍的意思,半夏在《本经》的主治,在张仲景方剂里,除了止汗没有应用,其他的用法跟《本经》是完全吻合的。
徐大椿在《神农本经百种录》里有一段论述,说“汉末张仲景《金匮要略》及《伤寒论》中诸方,大半皆三代以前遗法,其用药之义,与《本经》吻合无间,审病施方,应验如响”,看了没有?这些临床大家,清代的这几个大家,包括古代的皇甫谧,如果你把他们的观点连起来看,是很清晰的。
后面徐大椿这段话有点偏激,树敌太多,“自唐以后,药性不明,方多自撰,如《千金方》、《外台秘要》之属,执药治病,气性虽不相背,而变化已鲜沿及。宋元药品日增,性未研极,师心自用,谬误相仍。即用本经诸种,其精微妙义,多所遗漏。是以方不成方,药非其药,间有效用,亦偶中而非可取”,我们看后面,“必良由《本经》之不讲故也。余窃悲焉!”这是徐大椿的原话。其实不单徐大椿窃悲焉,我们也窃悲。现在不是窃悲了,是公开的悲,所以我们要举办这个《神农本草经》会议,把它作为经典之首来推广。(场下掌声响起)
3理法法药
我沈谦益师父提出来一个概念,叫“理法法药”。初期我对这几个字很不理解,因为我这人可能比较笨,我师父讲的东西有时候我要过三五年以后才慢慢有点感觉。最初听这概念的时候我一头雾水,因为我们平常提“理法方药”嘛,他说的是理法法药。
其实啥意思呢?他说的是中医的理法是法于药来的,这么来理解。中医的理法是法于药物,因为药物它都是天然的,这句话跟道法自然很相近。这也是我们要强调《神农本草经》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
4信仰和经典是中医人的保护伞
说个题外话,关于保护伞的话题。我当时有一个朋友,他是中西汇通的,病人很多,很厉害。他跟我说过一句话,当然他是一片好意,他说一定要多学点西医,西医是保护伞。其实人家没有恶意,我们也理解,但我当时就反问了一句,因为私下交流嘛,也比较熟。我说,你要这么说我完全不反对,但是作为纯中医人,啥是保护伞?什么是纯中医人的保护伞呢?我这么一反问,他当时没话说。我后来告诉他,我说中医人的保护伞就是信仰和经典。信仰和经典是中医人的保护伞。(场下掌声响起)谢谢大家!
借《开经偈》原文,我略改了几个字,“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神农真实义”,人家是如来,我只换了个字,我觉得如来也没有意见,有意见可以提、可以保留。(场下笑声、掌声响起)
四、例证《本经》实用价值
我们现在说一个问题,《神农本草经》年代久远,从这个年代讲作为经典,但是它是不是有实用价值?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吧?如果它只是因为历史悠久,那只是个古董,就没必要去深究。但《神农本草经》不是古董,它有实用价值。
1张大昌先生医案例证
我先举我师爷张大昌的几个医案。
张大昌大家应该不陌生吧?听说过张大昌的名字,看过他的书《张大昌医案医论集》,甚至是《辅行诀》的,大家举下手,我看有多少(场下绝多数人举手)。给大家说句实话,你作为当代中医人,可以不知道张仲景,不能不知道张大昌(场下笑声、掌声响起)。
1、破伤风验方中的丹皮
我师爷当时用方也是很精简,这是他的一个医案的验方,我不知从哪里来的,就治疗破伤风,西医的破伤风,他用了这几味药:防风、荆芥穗、丹皮、陈皮、甘草,而量也很小,各十克。这个方法是有效的,我不但用它治过人,也用它治过羊,羊也会得破伤风,牛马也会得破伤风。羊牛得上破伤风是没有西医诊断的,都是那些主人诊断出来。
我当时没有多加思考,后来读《本经》以后,我就发现牡丹皮这个药,我们现在把它归纳为什么药呢?就是活血化瘀、退虚热等等,好像跟破伤风没有关系是吧?大家看一下《本经》的原文怎么说的?《本经》说“味辛,寒。主治寒热,中风,瘈疭,痉,惊痫……”,它提到了“瘈疭,痉,惊痫”,这些都是抽风的病。所以如果被那个教材一归纳,也不说不好,很容易理解,但它的很多功用都没了。《本经》跟《伤寒》一脉相承,都是只列事实,没讲道理。它只说这个药治什么病,是吧?背后的机理没讲,跟《伤寒》的体例是一模一样的。我看到这个,突然明白——噢,那个破伤风的验方也不简单啊!就是丹皮这个药,按照《本经》主治,跟它不是完全相吻合吗?
这是第一个医案。我师爷不怎么写医案,也不允许我们记。当时就是太听话,他的大部分医案也都没有记录下来。
2、白薇:主暴中风
第二个医案,是我们在整理的时候发现他自己亲手记录的医案,在《张大昌医论医案集》里面有,大家可以看一下。这是一个 “子痫妊高症”,怀孕七个月以后,头痛眩晕,下肢浮肿,血压偏高,血压当时是150/100毫米汞柱,中间没有治疗,最后导致血压升高到240/130毫米汞柱,出现了晕眩、昏迷不醒人事、四肢抽搐、牙关紧闭、口吐白沫的症状。当时的村医给她注射了硫酸镁,送到医院以后经过剖腹产,取出了双婴,但是这人仍然昏迷不醒,告病危。
我师爷诊断以后,给她开了个方子,叫“自逆回厥汤”:石决明15克,荆子10克,牛蒡子炒捣10克,山豆根10克,白薇6克,甘草6克,薄荷冰1克冲,水煎胃管灌服。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薄荷冰,当时在基层是比较普遍的,类似冰片。这个药用了以后很神奇,病人很快就醒了,而且下了很多恶露。血压还是高,于是又改了一个方子,这个方子大家一看就知道,桂枝茯苓丸加减的(方:桂枝10克,丹皮10克,首乌15克,甘草6克,赤芍10克,茯苓15克,桃仁10克)。前后一共就用了三日药,这个病人就这样就被他治好了。
这里边有一个药,引起我的兴趣。《本经》提到白薇的主治,“主暴中风,身热,肢满,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气,寒热酸疼,温疟洗洗,发作有时”,尤其这个“主暴中风,忽忽不知人”,不就是昏厥吗?!
所以后来我就发现,我师爷有很多方子,不管是验方也好,还是他自拟方也好,很多是从《本经》上获得的灵感,说明《本经》并不只是古董,它有很多实用价值。
2个人医案例证
下面是我个人的一点案例,也是受《本经》启发的应用。
1、附子主咳逆
一个是附子治疗咳嗽。大家知道我们对附子的归纳是“回阳救逆”,这个归纳也不错,但这么回答,它实际的主治好像就没了。《本经》原文里怎么说的?首先是主咳逆,因此我经常在治疗风寒咳嗽的时候会加上附子。我也经常在小青龙汤里面加附子,这样麻细附也有了。不管是大人孩子,我是以脉浮紧为应用指征的。如果遇到脉浮紧的话,小青龙加附子效果挺好的,它可能出现很多不同的舌象,可能跟个人取舍有关,我习惯以脉诊为主。我在临床遇到很多小青龙加附子证,病人的舌苔也是红的,甚至苔也是黄的,所以我不主张完全四诊合参。
说实话,我的观点是四诊合参是我们对古人的诊法一个汇总,并不是要求每个医生诊疗一定四诊合参,因为你四诊合参以后反而会出现一些矛盾,不知道到底怎么办,所以你习惯用哪个就用哪个,别的作为参考。这是我的亲身经历,不一定正确,给大家随便说一下,四诊合参可能得出的结果是矛盾的。我就看脉诊,没管舌苔黄不黄,痰黄不黄,反而效果很好。如果四诊合参以后,反而很矛盾。那你喜欢望诊,可能以望诊为主,也挺好。所以我对四诊的理解就是一个为主,别的为辅。当然现在很多人都是问诊问得比较好。
2、石钟乳下乳汁
《本经》有一个是石钟乳下乳汁的记载,而且外台《千金》里很多下乳方都用,这个解释很简单,徐大椿有个解释,就说“其形似乳”,石钟乳挂的时候像乳房。我在遇到乳汁不通、奶少的产后妇女时,喜欢在辨证的方药上这个药。
医案:患者,女,23岁。于2010年8月19日请我出诊。顺产后半月,奶少,查腹软,舌淡,苔白稍厚,脉左沉细,右寸稍弦紧。处方:党参15克,白术15克,炒甘草10克,云苓10克,旱半夏6克,陈皮6克,当归15克,川芎6克,生麦芽10克,石钟乳15克(打碎),煎药机煎,每包150毫升,共9包,每次一包,日三服。尽剂乳汁似泉涌,未再用药,10月9日随访,不须另加奶粉,足够小孩吃饱。
这个医案我就不读了,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六君子汤,加了麦芽和石钟乳治疗产后奶少。
关于这里面的麦芽,很多人看了医案跟我讨论,说麦芽不是回乳的吗?你怎么在这个时候用?实际我们中药的作用不是固定的,而跟用量有关,生乳还是回乳也要看量。常规量应该是生乳,生乳有升发之气,故而有通乳之用。大麦的麦芒比小麦更长,很锋利,所以古人归纳有时候把它归为木,有的把它归为心,它是升发之性很强的一个药,所以你用它去升发肝木、畅通乳汁的话,就小量用。但是反过来,大量的应用,回乳的量都多大?一百克以上。
其实它有一个什么问题?大家知道,麦芽有一个助消化的作用,做麦芽糖的时候,需要将淀粉转化成糖的时候要加麦芽,类似我们吃的东西,经过唾液分化就转成糖了,是一个道理。它是有助消化的作用。小量用是升发,大量用呢?物极必反,就把胃气掏空了。胃气乏、中气乏的,乳汁就更没了。它回乳的机理给跟它生乳的机理是一样的,我的理解跟量有关。所以很多中药的作用,一个是跟量有关,一个是跟配伍有关。关于生麦芽,常规用十克以下,起码不会有回乳的作用,反正可以催乳。
3、露蜂房和血余炭治癫痫
说一下露蜂房和血余炭的炒用,这个也是我的真实的案例。
2010年的时候,有一个年轻人,28岁未婚,三年前因为车祸做过头部手术,当时很好,没有任何问题。来就诊的几个月前开始有突发癫痫,很严重,把舌头咬烂了,以至于言语不清,但是在医院做CT也没查出什么问题,西医让他吃抗癫痫药。他的哥哥跟我比较熟,就带他到我那去试一下。
我当时一看他的症状,面色黧黑,舌质暗淡的,舌下脉络粗紫,前胸布满黄豆粒大小紫包,说是痤疮,质硬,脉象左寸浮滑,其余沉细。我当时实在没底,给他开了一个什么方子?葛根汤合上桂枝茯苓丸,加了点半夏、南星、白矾、郁金,但总觉得没底,回去以后就翻《本经》。《本经》有没有治疗抽风的药?当时心理就很简单,像别人批评的一句话,叫做“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平时修养不够,但遇到了疑难症就翻一下。后来我就翻到了两个有关的药,露蜂房主治惊痫、瘈疭,血余炭治小儿痫,大人痓。我就在病人复诊的时候在原方基础上加了露蜂房6克,血余炭3克。
说一下血余炭,当时是我亲手炮制的。血余炭在古时候没问题,现在很多人都染发,实际上是有问题的,我是特意到理发馆找了没有染过色的头发烧制的。你要去买血余炭,首先不知道它到底是人发还是猪毛,再一个就是不知道头发有没有经过染色,这个很难,所以我用的是比较纯正的,自己做的。
加了这两个药以后,他吃了一个多月。他过去癫痫发作是规律的,起码半个月发一次,但在服药期间他一个月没有发作癫痫,而且胸前的紫包全部消失了。后来过了几年再随访,也没有再复发。他总共应该吃了两三个月的药。
五、《本经》药物分类归纳
这里我顺带提一下我对药的概念。按佛典记载,耆婆是印度名医,跟佛陀学习三年,有一天,佛陀让他去找一味不能入药的东西,耆婆转了一天,最后空手而回。佛陀很高兴。这就是说,天下万物无不是药。道家也是这种观点。而《神农本草经》这365味药呢,也只不过是将大家惯用的举例而已,是个代表。就像开人大会的时候,需要选出代表参与,这三百六十五味药也只是一个人大代表。
其实《本经》也不难,我们可以用一些归纳的方法,抛开那些长生不老、妖魔鬼怪先不管。当然,你不能因为这个就否定一切,这是不对的,你把这个刨除以后,《本经》里还是有很多很实用的,除了我刚才举的例子,它还有很多药物。我简单归纳一下。
1妇科
关于治疗妇科问题的有川芎、黄连、蛇床子、黄柏、龙骨、阿胶、牡蛎、当归、蛰虫、伏龙肝、代赭石、白敛、水蛭、肉苁蓉、白胶、龟甲、白芷、白藓皮、乌药、乌贼骨;
2美容
古人也爱美,很多提到了美容的药,有玉竹、麦冬、蛇床子、茵陈蒿、桂、雄黄、栝蒌实、麻黄、乌梅、卷柏、柏子仁、白附子、白芷、白僵蚕、辛荑、菟丝子、白瓜子、天门冬、络石、蒿本、山枝子、紫草、石钟乳、远志、蔓荆子;
3阳痿
阳痿是现代的说法,古人叫阴萎,《本经》提到治疗性功能障碍的药有远志、人参、石斛、蛇床子、肉丛蓉、覆葐子、阳起石、巴戟天、五味子、淫羊藿、白马茎、牡狗阴茎、桑螵蛸、萆薢、代赭石、石钟乳、楮实子、五加皮;
4咽炎
关于咽喉的,专门提到咽喉不舒服的药也不少,包括细辛、贝母、鳖甲、虻虫、葱、半夏、藜芦、射干、芫花、络石、蒺藜子、升麻、地龙、马勃、夏枯草、白敛;
5皮肤病
皮肤病的有菊花、细辛、凝水石、败酱、山枝子、枳实、泽漆、茺蔚子、漏卢、地肤子、浮萍、青蒿、青葙子、扁蓄;
6咳嗽
咳嗽的更多,甘草、细辛、五味子、牡桂、茯苓、龙骨、文蛤、陈皮、瓜蒂、干姜、当归、麻黄、紫菀、款冬花、白前、竹叶、吴茱萸、伏龙肝、附子、旋覆花、藜芦、芫花、蜀椒、杏仁、石钟乳、菖蒲、远志、百部、马兜铃。
第一个就是甘草。大家知道,现在一讲甘草就是调和诸药,我们并不反对这个说法,但如果你只这么讲的话,它的原始功用就没了,所以还不如像《本经》这样直接说治什么,我觉得这样更实用。现在西医都知道甘草片治咳嗽,是吧,所以甘草也是止咳的主要的药。
7痹痛
当时可能条件比较差,劳苦大众多,所以《本经》里提到很多止痛药,术、独活、防风、薏苡仁、泽泻、细辛、黄芪、王不留行、柏子仁、酸枣、干漆、防已、吴茱萸、山茱萸、乌梅、大黄豆卷、附子、乌头、天雄、蜀椒、牛膝、石斛、秦艽、狗脊、萆薢。身体疼痛的各个部位有分得更细,哪个部位的疼痛用哪个药。
其实以上这些药就是些常用的药。病也是很常见的病。
六、中药“八扇门”
1“八扇门”概念及证例
“中药八扇门”是我自己提的概念,就是为了说徐大椿在《神农本经百种录》的一段论述,特别精彩。他说“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色,或取其形,或取其质,或取其性情,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产之地”。这八个方面的归纳特别精到,现在可以加一个西药药理,这九个了吧,也无所谓。如果是传统中医的话,就应该按照这个模式去理解。
简单举例,细辛、羌活气辛,散风寒是取其气;甘草味甘甘缓、黄连味苦苦降,是取其味;朱砂用的是它的色,辟邪、安神等作用,地黄也是用其色黑;鬼箭羽,古人认为是辟邪的,它的形状似箭杀鬼,箭很锋利。而肉苁蓉,也是“取其形”,它的形状像阴茎。刚才讲的石钟乳也是取其“形似乳”;“取其质”的更多,比如石膏,它重嘛,所以能清上热。龙骨质重而能潜浮阳;这半夏呢,生在夏半就是“取其时”,这个不难理解,《礼记·月令》也提到了,“仲夏之月,日在东井,昏亢中,旦危中……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堇荣”,你看,这最后提到半夏生的时间。半夏跟射干相对,一个是夏半生,一个是冬至生的,一为引阳入阴,一为引阴出阳。如果从这方面理解的话,很多药都挺有意思的。
关于所产之地我们就不多讲了,但是古人很注重道地药材,就是跟生产之地有关,什么药产自哪里,跟地形高低也是有关的。有一年我和方同等师兄们去山东的岐山采药,当地的图像提到一句,升麻生长在海拔1500米以上,它这么一说,我突然就明白“升麻能引药上行”可能跟这有关。其实我不同意“升麻引药上行”这个说法,但是我们认为升麻是清热解毒药,它可能善于清上焦热,从它生长的位置来讲的话。
2药物“性情”要讲究
前面所讲的八扇门的概念都比较简单,今天着重提一下性情。
性情这个概念,如果按照我们通俗理解,就是四气五味,但我们师门对性情比较重视,有自己的一个理解,并不是我们简单归纳的寒热温凉就叫性,这个性情更多的是指特性,整个药的一个特性。就像我们对人一样,我们记每个人往往并不是记他的生理数值,什么身高、体重、学历、年龄……,一般不是这个。我们会下意识对他有个提炼归纳的特点记忆,这就是他的性情。其实外感《伤寒》用药更重性情,内伤《金匮》重气味。
我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土元(土鳖虫),我们现在把它归为虫类,有活血化瘀之用。其实邹澍不是这么理解的,而是讲了它的性情,说这个土元用刀斩断以后,用碗盖上,24小时之内平复如初,能接上它自己。它的这个特性是啥?善续。这个用于啥病就很好解释了,我说用于治疗脑血栓后遗症、脑梗就很好解释了,西医不是讲神经最难再生嘛,那就可以用它的再生之力比较强的特性。所以这种性情的归纳,一旦你掌握之后,易用难忘,而且也很精到。
说到性情,有时候我也会突发奇想,说教学相长是一真心话,我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有学生问到水蛭的问题,我当时并没有做太深入的总结。水蛭用刀剁的话剁不死,大家知道剁一刀它会分成两个,再剁一刀它可能分成四个,学生说到这个的时候,我就突发奇想说了一句话,我说“它的性情可以用四个字来归纳,叫生机无限。”当然这个是我自己瞎说的,但归纳以后我就联想到《金匮》治虚劳的大黄蛰虫丸,里面也有水蛭。我对这方有感情,因为我都是自己在家做大黄蛰虫丸,用它治疗很多肿瘤的贫血,效果特别好。所以古人说的缓中补虚是真实不虚的。这里用水蛭“生机无限”来解释的话就很精到。
当然,我们这种归纳只限于自己的一个理解,但是大家应该有这方面的思考,不要简单地理解为寒热温凉四性叫性情,这样不够。
3“闻名会意”识药法
还有一个更简单的方法,闻名会意。比如防风、鬼箭羽、覆盆子、王不留行,它的名字就代表了它的功用。这个很简单,大家也善于从这方面注意。比如远志,志向远大,指的是心肾相交;淫羊藿怎么来的?按照李时珍的解释,西北有一种羊,它吃了淫羊藿以后每天交合一百次也不累,淫羊藿是这么来的;覆盆子也有两种解释,一个解释是说它的形状圆圆的,像个盆,我觉得不太恰当。另一种解释是指男人吃了覆盆子以后阴茎长得很长,直径就盖过了盆,我觉得这个风格比较接近原意。大家回去不妨试一试,将来可以给我们写个体验报告。(场下笑声)
七、从牛膝坠胎看《本经》智慧
我们今天因为时间关系,很多问题不能展开。再谈一个关于牛膝坠胎的问题吧。牛膝在《本经》原文里是这么说的,“味苦酸,主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伸,逐血气,伤热火烂,坠胎,久服轻身耐老”。关于这个 “坠胎”怎么理解?它是治疗坠胎还是导致坠胎?如果单从字面来说,好像两种解释都可以。
我后来用了什么方法判断呢?其实把眼光放大一点,你看整个《本经》的体例是怎么写的?我就发现《本经》没有提副作用,全是正作用。所以我个人认为这里的意思是治疗坠胎的,不是导致坠胎。我们有充足的理由,你看一下《本经》,所有药全是治疗作用正作用,没有记载副作用是啥,没有这个体例。当然我认为我师父的说法更准确,他说牛膝现在分品种了,怀牛膝有保胎作用,可以治疗堕胎。川牛膝要慎用,可能有打胎效果。但我就是从文字来理解的话,坠胎这两个字在这里,就不能理解为能导致流产。
在《本经》里,水银条文:“味辛寒,主疥瘘,痂疡,白秃,杀皮肤中虱,堕胎,除热,杀金银铜锡毒。熔化还复为丹,久服神仙不死。生平土。”提到了“堕胎”。你看这个“坠”和“堕”,堕胎就是人工去除,就像我们现在的引产,那也不是副作用,是它用水银达到这个目的的,也是一个治疗作用,所以人为流产叫做“堕胎”。而“坠胎”呢,应该是指它的病理,不是说它导致流产。
在这方面如果大家细抠的话,可以发现很多。所以我发现后就很惊奇,古人的智慧是啥?就是多看美好的东西,只看正面。我们现在很多报道都是某某药物可以致癌之类的,这跟古人这不正好相反嘛,专挑刺对吧?专看副作用是不好的。你习惯多看美好的,慢慢的你的心情也会变美好。专门看负面的东西,这是很不好的习惯,多看美好的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今天跟大家分享,是让大家知道多看美好的、多看正面。如果你在开药的时候,患者对你信任不够的话,你也不要轻易尝试。要是你开了牛膝去治疗,结果不知怎么导致了流产,但是书上又有“坠胎”二字,你说“姜老师说的”,那不管用啊,我不负这个责任,我们只做学术交流,临床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权衡用还是不用。(场下笑声)多看优点,这是我学《本经》的一个收获,发现《本经》整本记载都是正面的治疗作用。但它没说副作用,不等于没有。这是很微妙的,你用错就是副作用,那是必然的。
八、学习《本经》的参考书
下面谈一下学习《本经》的参考书的问题。我把它分了两块。
1初级参考书
一个是入门级的,初级版。以徐大椿的《神农本经百种录》、唐容川的《本草问答》、吉益东洞的《药征》,甚至黄煌老师的《五十味药证》作为初级的参考书,其实黄煌老师的《五十味药证》也说了,也是参考了吉益东洞的《药征》和邹澍的《本经疏证》来整理的。
关于吉益东洞呢,给大家多说几句。他是日本医家,陆渊雷称他是“仲景再世”,他是对《伤寒》读得比较熟以后悟入的,我很喜欢他说的两句话。一个他当时说过一句话,他读书读得像疯了一样,那《伤寒论》贴到房间里到处都是。最后呢,他说一句话,“如有仲景亲临指挥”,他说自己在临证的时候如有仲景亲临指挥,我特别喜欢他的“如”字,很微妙,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呢?“如有”。张仲景也喜欢这么用,“如有神灵”,是不是?甘麦大枣汤证上不是提到过吗?其实张仲景那时候应该没有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说法,那么他怕啥,非得这么说?因为有神灵,甘麦大枣汤这个方子就不能治吗?一样可以。
吉益东洞还说过一句话,这个是其他的汉方医家没有说过的。吉益东洞成名以后有很多弟子,追随他的也很多,吉益东洞像我们古代的禅师,没有什么理论,注重实效的。他最后晚年说“有传吾之方者,未传吾之道者”,他把中医上升到道的程度,他认为很多人跟他学习,没有学他的精华,没有学到他的道,只学到他的方。这一点对我们影响挺大的。所以现在也很多人感叹日本的汉方学得比国内的要好,就像章太炎所说的,“张仲景重生也说吾道东矣”,意思张仲景再回来以后,一看也会感叹,我的学术都叫日本人学过去了。这样说也是不全的。大家知道,章太炎这些大家,所谓的国学大拿,是在那个时代说的。其实严格来讲,南宋以后,哪还有真正的传统文化大拿大家?所以他的一些观点有很多值得参考,也有很多比较偏激。对这句话,我不太认同,怎么就“吾道东矣”了?吉益东洞这么牛,还说“有传吾之方者,未传吾之道者”呢!
2进阶参考书
如果大家还不满足前面的参考书,给大家推荐这几本:一个是卢之颐有一本书叫《本草乘雅半偈》,一个是刘若金的《本草述》,再一个就是邹澍的《本经疏证》,大家应该比较熟悉。
为什么推荐刘若金的《本草述》呢?其实邹澍是在刘若金的《本草述》的基础上写的,他首先是认同刘若金的,只是因为刘若金在解释药性的时候,除了阴阳五行学说外,引用金元四大家的观点比较多。邹澍觉得搞《本经》呢应该多引用一些《千金》、《伤寒》的东西,所以他在注《本经疏证》的时候,就纯粹是用外台《千金》来解释《本经》。所以你要学这《本经疏证》,也可以参考一下刘若金的《本草述》,这样对它们的异同就比较清楚。
卢之颐的《本草乘雅半偈》,这个名字有点绕口。卢之颐的爸爸叫卢复,也是研究本草的,其实这本书是父子两代人共同的成就。他爸爸挺有意思,跟当时明代的寒山等等大师都是好朋友,也是参禅的,卢之颐九岁打坐就有境界,他爸领他让几个老师去验证。卢之颐的《本草乘雅半偈》呢,初学的时候我觉得不太好读,因为他引用了很多佛家的观点,他是参禅的嘛,但是他的言语比较简单。除了引用佛教的观念,他还引用了很多《说文解字》里的,从文字方面来解释。大家一开始肯不太习惯,但是后面真正的理解以后会觉得他的东西还是挺精到的。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他讲到山茱萸的时候,引用《本经》的意思,一个“茱”的颜色是红的,“萸”呢是从乙从申。啥意思呢?大家知道甲木乙木,甲木是阳,它长出来的时候是个尖,很容易出土,乙木呢?它是弯弯的。农民种地都知道,像花生、大豆这些,有的时候你要踩得太死了,它发不了芽,出不来。乙木升发之力不够。卢之颐对茱萸的比喻,说“从乙、从申”是指山茱萸可以在肝木升发不够的时候用,它是一个升发畅肝气的药。一旦你真正理解以后,你看,不管是吴茱萸、山茱萸,还是食茱萸,他基本都围绕这个来展开它的很多功用,所以他的很多东西是挺精到的。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读一下他的书。
再一个,它为什么叫半偈呢?乘雅是啥我们就不讲了。半偈是啥呢?卢之颐文稿写好以后,正好那时候战乱,等他回家以后,他的书稿全部丢了。最后他凭回忆重新写。这本书过去有参、核、验、断四项,他后来只写了两项。这两项有两个解释,他自己也说了,一个是他这个书稿丢了,不太好回忆。再一个他觉得有这一半,剩下的就像张仲景的话,可以“思过半矣”,留给大家去思考。我觉得他也是挺有意思的,其实他要真想写出来,即使那书稿丢了,还能写不出来吗?所以我觉得他挺有意思,也比较谦虚。他说的“乘雅半偈”跟张仲景的“思过半矣”,有异曲同工的意思。
这些书如果大家读一下的话,首先要读《本经》原文,这些注释可以参考,可以不参考,如果你悟性够,就读《本经》原文也可以。我们给大家发了协会的册子,后面的《神农本草经节选》是我们节选了一百多种药,现在我们的学习班里的很多学生可以一字不差地背下来,希望大家没事了也可以背一背。不管有用没用,如果你真正背下来之后,多年之后就会知道它的受用,当下可能觉得比较枯燥。尤其《本经》不太好背,不像《伤寒》的条文,它的各个主治之间没有太大规律,甚至很容易混,有很多药的主治很相近。
九、结 语
其实我不是诗人,也不会作诗,这里借用张立山老师网上发表的诗,我略改了几个字,比较适合今天,比较应景,送给大家:
华夏文明历千年,
岐黄医道世代传。
本草汤液奠基柱,
伤寒杂病启方源。
屡起沉疴成经典,
时出新效挽狂澜。
弘扬国粹兴国运,
今逢盛会梦先贤。
谢谢大家聆听!
整理校对:采采 杨夷君 陈剑城
审核:姜宗瑞老师
编辑:朱丽莉
声明:
·本文来源于姜宗瑞老师2018年5月在“全国《神农本草经》与经方临床第一届学术研讨会”的学术报告整理,由“中医家”协助整理编校。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
热门中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