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现在临床上通过胃镜检查或手术等途径发现胃息肉的患者越来越多,想必大家在工作中也都遇到过患者做完胃镜后来咨询病情,那么今天就奉上满满的干货,带大家来详细的了解一下胃息肉。
一、胃息肉的分型
图1. 胃息肉的病理分型
山田将胃内隆起性病变按其形态的不同,不论性质,分为四型:
I?型:呈丘状,隆起的起始部较平滑而无明确的界限; II 型:呈半球状,隆起的起始部有明确的界限; III 型:蒂隆起的起始部略小,形成亚蒂; IV 型:有蒂,隆起的起始部有明显的蒂部。
二、初始评估
1、散发息肉:应当活检或切除。
2、腺瘤性息肉和直径≥1cm的息肉:应当切除。
3、多发息肉:切除最大的,并对其他息肉进行活检(至少是有代表性的活检),进一步治疗方案建立在组织学结果上。
4、活检:在胃角、胃窦距幽门 2-3cm 的大弯侧和小弯侧,胃体距贲门 8cm 的大弯侧和小弯侧(胃体中部大小弯),共取5块活检。
中国消化内镜活检与病理学检查规范专家共识
5、周围粘膜的评估:一旦对息肉活检或切除,应当同时对胃体和胃窦黏膜取活检,并行HP检测。
对于年轻、有大量胃底腺息肉的患者应考虑到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可能性。对于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推荐在非息肉部位活检,若伴有?Hp?感染,则应予以根治。
行内镜下胃息肉切除的医师,均应熟练掌握内镜下止血技术。
三、胃增生性息肉
从病理上,胃息肉可以分为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息肉、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其中增生性息肉较常见,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
胃体部最常见,可单发也可多发,一般直径小于0.5cm,呈半球形、球形或椭圆形,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或略分叶,顶端黏膜有时糜烂或浅溃疡。
增生性(再生性)息肉由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及固有腺体组成,细胞分化良好,有时伴有间质增生和排列紊乱的平滑肌束,这种息肉一般可发生多个,但很少发生肠化,癌变率较低,仅?1%?左右。但增生性息肉长大后可发生局部异型增生(腺瘤性变),恶变几率会较前升高。
组织学表现为腺体隐窝变长、扭曲或囊性扩张,稍有增多且排列紊乱。增生腺上皮细胞核呈单层,整齐排列于细胞的基底部,不具异型性,核分裂少见,间质较多。内有少量慢性炎性细胞浸润。
?
1、胃增生性息肉病因:
①黏膜损伤:增生性息肉常存在于慢性炎症长期存在的地方。
②HP感染:HP感染广泛的地方可占胃息肉的75%,且HP感染与息肉恶变相关。
③肠胃反流:反流进胃内的十二指肠液所含胆酸和胰酶是损害胃黏膜的主要成分,升高胃内pH,使胃泌素分泌增加,胃体腺增生;
④基因易感:PTEN?蛋白、端粒酶活性及微卫星不稳定性等。
?
2、胃增生性息肉恶变:
增生性息肉可恶变,但发生较少,约1%,是否HP感染一定程度上影响息肉恶变。1%-20%存在灶性异型增生,且当直径>1cm和有蒂时候风险会增加(欧美)。15年癌变率为1%-3%(日本)。我国为胃癌高发国家,治疗上更积极。
?
3、胃增生性息肉治疗及随访:
?
首先需要检测有无HP感染及胆汁反流,去除致黏膜损伤的因素;
直径>?0.5 cm建议内镜切除,伴/不伴萎缩性胃炎时七点活检;
无症状≥1cm?则切,有症状如出血/梗阻则切)(欧美);
直径>?2cm,合并出血或梗阻症状建议切除(日本);
对外观正常黏膜进行初始评估,息肉范围之外提示异型增生或癌,应当行胃大部切除或EMR术;
?
几乎所有患者在去除诱因及内镜切除后均能治愈,仅少数反复复发,可考虑进一步查PTEN?蛋白、端粒酶活性及微卫星不稳定性,如有阳性,则更需要密切内镜随访及干预。
?
4、高危患者:
?
??OLGA分期系统3/4级,即中重度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
??来自胃癌高发地的移民;
??胃癌家族史;
? 每1-2年复查一次胃镜
?
5、低危患者:
? OLGA分期系统1/2级;
??至少在术后3-6个月复查一次,以确保HP已经根除且无息肉残留;
? 1年后复查,3-5年后复查;
??建议东方人每年复查。
四、胃底腺息肉
1、病理及内镜下表现:
由一个或多个被覆腺上皮的扩张的泌酸腺体构成、多发、直径<1cm、光滑、无蒂。
2、病因及恶变:
HP?感染率低、PPI使用率高的地方最常见;
大多数散发,部分为多种息肉病合并存在,如在FAP人群中发生率为20%-100%;
散发或PPI相关几乎无恶变潜能,但也有罕见病例表现为异型增生;
FAP?相关胃底腺息肉中,30-50%存在异型增生,大多数为低级别;
3、胃底腺息肉治疗:
①≥1cm,伴发溃疡或发生于胃窦则切除;
②≥20个,发生于胃窦,小于40岁,合并十二指肠腺瘤,需警惕家族性息肉病,建议结肠镜;
③如考虑PPI相关,建议减少或停用PPI,如H2b不佳,更换PPI种类并选用最低有效剂量;
4、随访:
散发或PPI相关不建议常规复查;FAP相关推荐定期复查
?
五、胃腺瘤性息肉
占胃息肉的?10%-25%? 其发生率随年龄而增长,男性比女性多见(?2:1?),好发于胃窦部 多数为广基无蒂的扁平腺瘤,或蒂粗而短,较少为有蒂,或呈乳头状(绒毛状)
1、组织学分类(按?WHO?分型):
??管状
???乳头状(绒毛状)
???管状绒毛状混合型
2、病理及内镜下特点:
???异型增生的上皮细胞、萎缩和肠化的背景、多伴Hp感染;
???单发、分叶状、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多见于胃窦。
3、病因及恶变:
?
???最常见的胃肿瘤性息肉,约占胃息肉6%-10%;
?
???多发生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础上;
?
???大约8%-59%的腺瘤同步存在胃癌;
???其逐渐增大的尺寸、绒毛状外观、异型增生的分级均与恶性程度相关;
?
有研究提示高级别、低级别的癌变率在1、5、10年分别为25%、30%、33%和2%、3%、4%;
常伴有明显的肠化和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癌变率很高,达?10%-20%?,其中尤以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一般当息肉的直径超过?2 cm时需警惕恶变。
???息肉越大,癌变率越高;
???息肉数目越多,癌变率越高;
???息肉的病理类型中腺瘤绒毛成分越多,癌变率越高;
???带蒂的腺瘤样息肉癌变率较低,而广基腺瘤样息肉癌变率较高;
4、胃腺瘤性息肉治疗及随访:
?
建议切除,并根除幽门螺旋杆菌;
术后一年复查胃镜,高危患者应6个月内复查,?连续两次阴性者则改为3年随访复查一次,随访复查时间不少于15年。
5、高危患者:
①慢性胃炎的分级分期系统3/4级,并存中重度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
②来自胃癌高发地的移民;
③胃癌家族史;
④FAP相关:长期定期监测。
图2. 慢性胃炎OLGA分期标准。注:组织萎缩(包括生化性和非生化性)参照胃炎新悉尼系统标准进行程度评分,阴影部分为胃窦(包括角切迹)和胃体不同萎缩程度评分组合下的慢性胃炎OLGA分期结果。
图3. 慢性胃炎OLGA分级标准。注:组织炎症(包括急性和慢性炎症),参照胃炎新悉尼系统标准进行程度评分,阴影部分为胃窦(包括角切迹)和胃体不同炎症程度评分组合下的慢性胃炎OLGA分期结果。
热门消化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