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指的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粘液便等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经检查排除可以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本病是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
很多患者长期受“慢性肠炎”的困惑
很多患者患有慢性腹痛、或伴有腹胀、便秘、腹泻、黏膜液便等症状。去医院做肠镜检查,发现肠粘膜有充血水肿,肠镜诊断为“慢性结肠炎”。如果按这种诊断去治疗,可能根本治不好。
这是因为这种病人可能并不是肠炎,而只是肠功能紊乱,肠镜发现的肠粘膜充血水肿只是当时作肠镜前服泻药人为所致。部分患者因为肠镜检查进行了灌肠,可能在肠镜检查时还有明显直肠粘膜糜烂,这些病人如果按照肠炎去治,当然治不好。碰上一些过于在意的病人,反复做肠镜,结果一些没有经验的肠镜医生可能因为发现肠镜检查出现充血水肿,而患者既往又诊断为“慢性结肠炎”而反复诊断“慢性结肠炎”,造成患者一直病没治好的错觉,或反复进行肠炎的治疗。
这类病人到底是什么病?其实多为胃肠功能紊乱,以肚子痛为主者常为肠易激综合征,简称IBS,也就是肠子容易激动,容易受刺激痉挛引起腹痛。过去这种病又称胃肠神经官能症,顾名思义也容易受情绪影响。这种腹痛部位多不定,可以移动,以下腹和左下腹多见,多于排便、排气后缓解,无进行性加重,夜间睡眠后无症状。腹泻常为少量稀散不成形便,可有排便较急迫或排便不尽感。粪便多带有黏液,但无脓血。部分患者腹泻与便秘交替,粪便干结,可呈羊粪状。也有患者伴有明显的失眠、焦虑、抑郁等神经精神症状。体格检查常无阳性发现,无固定压痛,有时左下腹可触及硬硬的“肿块”,部分还有压痛。造成患者很紧张,以为长了肿瘤。但与真正的肿块不同,这种肿块可消失,其实多为痉挛的肠管,由于本病缺乏特异性的体格检查和生化异常的标志,患者常反复检查又抱诉医生查不出病。
发病原因
肠易激综合征属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发病多与胃肠道动力异常或内脏感觉高敏感性有关。人体肠管有5-6米长,盘曲于腹腔内,正常的肠管运动是沿着一个方向有节律的蠕动。如果肠管蠕动太慢或不蠕动,肠管就会胀气,患者就会腹胀难受,甚至容易便秘,数天都解不出大便;如果有一段肠管绷得太紧,患者就会感觉腹痛难受或腹部不适,甚至可摸到绷紧的肠管以为是肿块。如果肠管蠕动太快,患者就会表现为肚子咕咕叫,排便次数及肛门放屁较多。医生往往会根据患者的表现判断是哪种肠功能紊乱。
内脏感觉高敏感性也就是有些人胃肠道比较“娇气”,肠管稍有蠕动异常容易引起不适的症状,也就是耐受性较差。比如说有些人喝了10杯啤酒,肚子胀得象个球,但他还说不涨,还能继续喝几杯,这些人肠管敏感性低,能耐受;有些人只喝了1-2杯,就说肚子胀得厉害,不能再喝,这些人就是高敏感性。敏感性与“过敏”也有一定的关系,比如说有些人喝了某种饮料或吃了某种食品,马上觉得肚子咕咕叫,急急如厕。不同患者对不同食品的敏感性不同,他们自己常会诉说,什么东西不敢吃,有很深体会。比如说有些人喝了凉的东西容易拉肚子,有些人吃了虾容易腹泻等。这些敏感性还常与紧张、焦虑等心理因素有关,例如有些患者一上公共汽车就要上厕所,因此出门前紧张得反复如厕,但事与愿违,上车后又得找厕所!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功能性疾病,这类病人确很辛苦,腹部不适或疼痛,但反复检查又查出有什么病,这就是功能性疾病的特点。早年,人们将这类疾病称之为“胃肠神经官能症”,说明心理因素在其中起重要作用,过于紧张、焦虑等是引起胃肠动力异常的主要原因。此外,食物、胃肠道激素、前列腺素以及肠腔扩张等各种刺激因素也可引起胃肠道动力异常、肠道运动的高反应性以及内脏感觉异常敏感。
临床表现
患者以20~40岁中青年居多,女性多见。
疾病症状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的症状群。其中,腹痛和腹部不适是IBS最核心的临床症状,其突出特点是这些症状与排便有关,很多患者会诉说腹痛时上厕所后会缓解。如果腹痛或腹部不适在进餐后加重则可能同时伴有胃的功能紊乱,又称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很多人对腹痛容易理解,但部分患者并不觉得是腹痛,只是一种难以用腹痛或腹胀来形容的不适感。这种腹痛或腹部不适可以牵涉至两侧季肋部、腰背部、会阴部,部分女性患者还可能有性交痛或月经期症状加重。
IBS患者多有明显的排便习惯或粪便性状的改变,排便习惯表改变现为排便次数的增加(腹泻)或减少(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粪便性状的改变表现为糊状便、稀水便;或干球粪、硬粪。有些患者排便费力,但排出的是糊状便或稀水便,将其理解为便秘;也有患者排便次数多,但排便干结,为硬粪,呈现假性腹泻。
排便费力、排便急迫或排便不尽感、排粘液便及腹胀也是IBS常见的临床表现,所谓的粘液便就是排出的粪便中附有许多鼻涕样粘稠物。
除腹部症状外,IBS患者还可出现一些其他的表现,如出现尿频、尿急、夜尿增多、排尿不尽感等泌尿系统症状,女性患者可有痛经、性交痛。还有患者同时可出现口臭、乏力、心悸、气促、头晕、头痛、胸闷、肌痛、肌痛等。IBS常伴有精神心理异常,特别是反复求医的患者,表现为精神上的苦恼、感情脆弱、睡眠差、抑郁、焦虑、疑病等。
疾病危害
本病病程迁延反复,症状长期困扰患者,影响生活质量,造成极大的心理及经济负担。
诊断鉴别
IBS的诊断往往是凭患者自己的诉说进行诊断,医生检查常查不出什么病来。患者就诊时常诉说腹痛、腹胀、便秘、腹泻、黏液便等症状。但腹痛的感觉因人而异,有些人觉得严重,但同样的症状换作别人可能又没当回事。如果医生问腹痛或腹部不适的具体部位,很多人也常说不清楚,一会这里,一会那里,部位不定,但多数人认为是下腹和左下腹为多。且这种不适多于排便、排气后缓解。腹泻常为少量稀散不成形便,可有排便较急迫或排便不尽感。粪便多带有白色黏液,象鼻涕样,一般并无脓血。部分患者一会腹泻,一会便秘,粪便有时干结,可呈羊粪状,有时稀便。多数人伴有明显的失眠、焦虑、抑郁等神经精神症状。医生在检查时摸肚子,常发现不了什么问题,有时左下腹可触及痉挛的肠管,有压痛。抽血化验也基本正常。
既然这种病检查时一般查不出什么器质性的病变,为什么看病时医生还要建议患者做这样或那样的检查呢,这是因为IBS是功能性的疾病,但一些胃肠道的肿瘤、炎症等器质性的病变也会出现类似的症状,因此医生需要排除这些器质性的疾病才能诊断IBS,特别是患者同时有便血、贫血、体重减轻、腹部包块、结直肠癌家族史或年龄在40岁以上从未做过什么体检的患者。医生建议的检查可能会因人而异,最常见的包括粪潜血试验、血常规、血生化、血沉、C反应蛋白、肿瘤标志物检查、甲状腺功能检查、腹部B超或CT检查、结肠镜或钡灌肠检查、小肠镜或胶囊内镜检查等。
医生诊断IBS主要根据患者的慢性病史,最近3个月内每个月至少有3天出现腹痛或腹部不适,且这种不适多可在排便后症状缓解。根据其是否有排便频率改变(每日次数多或少)或大便性状改变(大便干结、稀便等)分为不同类型,如便秘型、腹泻型、混合型,根据不同类型,医生用药会不一样。
疾病治疗
IBS的治疗的主要原则是生活调理,对症处理,改善胃肠动力、解除肠管痉挛以及减少肠内产气等,同时辅以必要的心理治疗。迄今为止尚无一种方法或有肯定疗效。鉴于IBS 的病因复杂, 往往又有心理因素(这点患者本人多不承认或认识不到), 治疗中应与医生充分沟通,消除患者顾虑,特别是不要责怪医生查不出什么病来,因为检查只是为了排除别的疾病,该病本身因为是功能性疾病,一般是查不出什么异常的。
生活治疗
放松心态和饮食调理尤为重要,因为IBS是功能性疾病,即使不治也不会变成什么不治之症,因此一经确立诊断,应消除恐惧心理,放松心情。很多患者经检查后医生解释便释然开朗,病反而很快不治自愈。部分患者可调整生活方式,如避免过量的脂肪及刺激性食品如咖啡、酒精的摄取,经常体育锻炼,减少对各种应激的反应等就足以达到治疗目的。日常饮食中减少产气食物的摄入,如奶制品、大豆等。以腹泻为主的患者应酌情限制粗质蔬菜以及水果。以便秘为主的患者则提倡摄入富含纤维素的食品,以增加大便容积,缓解便秘,减轻腹痛。
药物治疗
腹痛或腹部不适不明显者不一定要服药治疗,大不了腹痛时可去趟厕所多能解决问题。如果症状很明显,并影响了工作、生活或学习,可适当地服药药物,如匹维溴胺,该药每片50mg,每次1~2片,每天可口服3~4次/d;或奥替溴胺40mg, 3次/d。其他,如曲美布汀等都有一定的作用。
明显腹泻或便秘者需要看医生开些适合的药物治疗,微生态制剂(如乳酸杆菌、双岐杆菌属)能调节肠道局部内环境,恢复肠道正常免疫功能。因此,采用益生菌补充外源性杆菌,恢复肠道的正常菌群有助于IBS症状的改善。
心理治疗
服药效果不佳最好还需要看看心理科医生。很多人认为自己并没有心理障碍,但下列症状可提示有抑郁状态或焦虑症状:抱怨有病却查不出毛病;无法集中注意力或作决定;记忆力减退;对平常喜欢的事提不起兴趣;经常失眠或睡太多;容易疲倦或不想动;静不下来或活力减退;有死亡或自杀的念头;心情沮丧或脾气暴躁;体重或食欲改变;有罪恶感;觉得自己没有用;担心,感到有坏事情要发生;紧张不安,易哭、颤抖;心中充满烦恼,坐立不安;害怕,突然发生恐慌感;行为紧张,忐忑不安;易出汗,气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