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被诊断患了慢性结肠炎?你可能想当然了
作为一名临床工作多年的老医生,经常听见患者就诊来说:“大夫,我有慢性结肠炎。”或者说,“某某大夫给我诊断的是慢性结肠炎。”
实际上,翻遍所有的内科学教科书,都没有“慢性结肠炎”这个诊断名词。虽然在网上某百科里搜索“慢性结肠炎”,确实有这样的词条,但仔细阅读分析不难发现这其中的问题。
这里不去具体细究词条,仅举例说明其不严谨之处。
词条中首先说明定义:广义而言,凡是导致结肠的慢性炎症均可称为慢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反复性、多发性、因各种致病原因导致肠道的炎性水肿,溃疡、出血病变。在病因里面提到:慢性结肠炎的病因复杂,最常见的病因是非特异性结肠炎,如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肠菌群失调、小肠吸收不良等。
搞专业的人都知道,肠易激综合征(IBS)是肠道的功能性疾病,是不会引起肠道黏膜的病变,更不会溃疡、狭窄。另外小肠吸收不良怎么会是结肠炎的病因呢?如此不严谨的内容,实在不应该出现在受众广泛的互联网上。
长久以来,似乎我们的患者更习惯接受“炎症”这个名词。比如上腹部不舒服了,就是胃炎;咳嗽几声,就是气管炎、肺炎。所以当出现腹痛、腹胀、腹泻等症状时,理所应当的就认为是结肠炎了。而有些医生,在给患者检查了肠镜之后,并没有什么阳性发现的时候,也喜欢给这类患者诊断“慢性结肠炎”,患者也容易接受这个诊断。
所谓的“慢性结肠炎”,其实可能是无法解释的功能性疾病
慢性腹泻作为“慢性结肠炎”最重要、最常见的症状,几乎所有患者都会有这个症状。下面我以慢性腹泻为例给大家分析一下“慢性结肠炎”是怎么回事。
正常人排便次数为3次/周至3次/天(d),粪便含水量为60%-80%,粪便量一般少于200g/d。当粪便稀薄(含水量超过85%),且次数超过3次/d,排便量超过200g/d时,则为腹泻。一般将病程>4周的腹泻定义为慢性腹泻。
对于慢性腹泻,应首先注意鉴别功能性腹泻及器质性腹泻。病史、体征、体格检查有利于初步鉴别功能性腹泻与器质性腹泻。
功能性腹泻可伴有下腹痛或者左下腹隐痛,便后疼痛可缓解,大便检查无异常,内镜检查无器质性病变。一般患者无乏力、消瘦等消化吸收不良症状。肠易激综合征(IBS)是引起功能性腹泻最常见的原因。
器质性腹泻则包含了很多种疾病,消化道的局部病变及很多身体其他部位的疾病都可以引起腹泻。根据腹泻的发病机制分为渗透性腹泻、分泌性腹泻、渗出性腹泻、动力性腹泻。肠道本身器质性疾病引起的腹泻,一般会有肠道的糜烂、溃疡等炎症表现。但如淋巴细胞性肠炎、胶原性肠炎,镜下表现几乎正常,只有活检病理中有特征性表现。与功能性腹泻最大的区别是,器质性腹泻会引起消化吸收不良、黏液脓血便、发热等很多症状,长期得不到治疗的话,可能会危及生命。
慢性腹泻的诊治流程告诉我们,在除外器质性疾病的基础上,可以考虑为功能性疾病。临床上,由于没有能够解释患者症状的检查依据,所以恰恰是这部分患者被诊断为“慢性结肠炎”。
顾名思义,结肠炎,一定是有炎症。既然把某种病命名为某某炎,说明炎症因素一定在整个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病理学上,炎症的概念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具体到结肠炎,应该在肠镜下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黏液渗出等。
而就目前已知,功能性胃肠道疾病的发病机制包括动力异常、内脏感觉高敏、脑-肠功能异常、遗传环境因素、感染及社会心理障碍。我们可以看到炎症因素在功能性胃肠疾病的发病中几乎是不起什么作用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慢性结肠炎”不是一种病,如果一定说是一种病,那么也是一种名不副实的病(毕竟ICD-10编码里有“慢性结肠炎”这个编码)。
正确认识疾病,传播科学知识
泛泛诊断结肠炎不仅不会给患者的治疗带来帮助,还会混淆人们的认知、产生出很多不靠谱的养生方法。
就像感冒、发热不一定要用抗生素一样,我们宣传了这么多年,依旧无法改变有些老百姓那根深蒂固的观念。所以我们作为临床医生,应该传递给患者更多正确的医疗知识、纠正错误观念。
热门消化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