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消化道结构知多少
消化道,是一条起自口腔向下延伸为咽、食管、胃、小肠、大肠、终于肛管的很长的肌性管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等部。
同时,消化道中分布有诸多腺体,主要分为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两种。小消化腺散在于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内,大消化腺有三对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肝和胰,它们均借导管,将分泌物排入消化管内。
口腔
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部分,前借口裂与外界相通,后经咽峡与咽相续。口腔内有牙、舌等器官,其前壁为上、下唇,侧壁为颊,上壁为腭,下壁为口底。
咽??
? ? ? ? ? ? ? ? ? ? ? ? ? ? ??
咽指口腔、鼻腔之后,食管以上的空腔处,是饮食和呼吸的共同通道,是口腔到食管和喉的通道。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由肌肉和黏膜构成,由内向外为粘膜、粘膜下组、肌织膜和外膜。
食物从口腔经咽部肌肉的一系列协调运动顺利进入食管。
食管
食管是输送食物的扁圆形肌性管道。上连于咽,沿脊柱椎体下行,穿过膈肌的食管裂孔通入胃,依食管的行程可将其分为颈段、胸段和腹段。食管主要由环节肌层(内层)和纵行肌层(外层)组成。
由于这两种肌肉的收缩蠕动,迫使食物进入胃,故其主要作用是向胃内推进食物。
钡餐透视可观察到正常食管有3个生理性狭窄,由相邻结构压迫形成。
1.第1狭窄位于食管的起始处,距中切牙约15cm,由环咽肌压迫而成,环咽肌在临床上称为食管上括约肌。
2.第2狭窄位于食管与主动脉弓交叉处,距中切牙约23cm。
3.第3狭窄位于食管经膈处,距中切牙约40cm,围绕食管的膈肌纤维临床上称为食管下括约肌。
胃
哺乳类动物的胃壁一般由 3层组织构成,由内向外分别为粘膜层、平滑肌层、浆膜层。
胃部有3类胃腺,即贲门腺、幽门腺和泌酸腺。贲门腺分布于贲门区,幽门腺分布于幽门区,均分泌粘液。泌酸腺主要存在于胃体和胃底的粘膜内,有3类细胞,即主细胞、壁细胞和粘液细胞,除均可分泌水和无机盐外,每种细胞各有其特殊的分泌物,其中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壁细胞分泌盐酸和内因子,粘液细胞分泌粘液。
胃接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交感神经来自腹腔神经节,副交感神经为迷走神经。胃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
胃部肌肉的收缩蠕动力称为胃动力,包括肌肉收缩的力量和频率。胃动力正常,可以完成食物消化和继续吸收,若胃动力不足,就会引起消化不良。
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胃的排空需要两种动力,一是幽门两侧的压力差,是胃排空的直接动力;另一个是胃运动产生的胃内压增高,是胃排空的原始动力。
胃排空速度与食物性状和化学组成有关,胃排空速度:糖类>蛋白质>脂肪;稀的、流体食物>固体、稠的食物。
肝脏
肝脏具有很强的代谢功能,并具有去氧化、储存肝糖原、合成蛋白质、生成胆汁等作用。肝脏大部分位于右季肋部及上腹部,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上界在右锁骨中线平第5肋,上部紧贴膈肌,与右肺和心脏相邻;下面与胃、十二指肠,结肠右曲相邻;后面接触右肾、肾上腺和食管贲门部。肝是人体最大腺体,红褐色,质软而脆,呈楔形,右端圆钝,左端扁薄,可分为上、下两面,前后两缘,左右两叶。
肝脏有一定的活动度,可随体位的改变和呼吸而上下移动;肝下界一般不超过肋弓,
正常情况下在肋缘下摸不到,有时在剑突下可触及,但一般不超过3cm,而小儿多可在肋缘下触及。
肝主要具有以下功能:
1.解毒功能:外来的或体内代谢产生的有毒物质,均要在肝脏解毒变为无毒的或溶解度大的物质,随胆汁或尿液排出体外。
2.蛋白质的合成:体内多种蛋白质均需要肝脏作用予以合成。
3.造血功能:胎儿时肝脏为主要造血器官,至成人时由骨髓取代,造血功能停止,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其造血功能恢复。另外,几乎所有的凝血因子都由肝脏制造。在人体凝血和抗凝两个系统的动态平衡中,肝脏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肝功能破坏的严重程度常与凝血障碍的程度相平行,肝功能衰竭者常有严重的出血。
4.分泌和排泄胆汁的功能:肝脏在24小时内制造胆汁约1L,经胆管运送到胆囊,胆囊起浓缩和排放胆汁的功能,以促进脂肪在小肠内的消化和吸收。
5.维生素代谢: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A、B、C、D和K的合成与储存均与肝脏密切相关。
6.肝脏通过神经及体液的作用参与水的代谢过程。
7.激素代谢:肝脏参与激素的灭活,肝功能长期受损时可出现性激素失调,出现肝掌和蜘蛛痣等。
胆囊
胆囊位于右方肋骨下肝脏后方的梨形囊袋构造,在胆囊窝内,有浓缩和储存胆汁的作用。
有人说胆与胆量有关,胆切除后,胆量就变小,这是完全没有科学依据的。
胆囊的功能:
1.储存胆汁:一个饥饿的人(即非消化期间),胆汁储存在胆囊内,当消化需要的时候,再由胆囊排出,所以胆囊被称为“胆汁仓库”。同时又起到缓冲胆道压力的作用。
2.浓缩胆汁:金黄色碱性肝胆汁中的大部分水和电解质,由胆囊黏膜吸收返回到血液,留下胆汁中有效成分储存在胆囊内,变成棕黄色或墨绿色呈弱酸性的胆囊胆汁
3.分泌粘液:胆囊黏膜每天能分泌稠厚的黏液20ml,保护胆道黏膜,不受浓缩胆汁的侵蚀和溶解。
4.排空:进食3-5min后,食物经十二指肠,刺激十二指肠黏膜,产生一种激素叫缩胆囊素,使胆囊收缩,将胆囊内胆汁立即排入十二指肠,以助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在排出胆汁同时,也将胆道内的细菌与胆汁一起排出体外。一般讲,进食脂肪半小时,胆囊即可排空。
长期缺乏必要的运动和体力劳动,胆囊肌的收缩力下降,胆汁排空延迟,容易造成胆汁淤积,胆固醇结晶析出,容易形成胆结石,出现胆石症。
十二指肠? ? ?
?? ? ? ? ? ? ? ? ? ? ? ? ? ? ? ? ? ? ?
十二指肠是由相当于十二个横指并列的长度而得名。
是小肠的一部分,是小肠的起始部分,介于胃与空肠之间。十二指肠是小肠中长度最短、管径最大、位置最深且最为固定的部分。
十二指肠除始、末两端被腹膜包裹,较为活动之外,其余大部分均为腹膜外位器官,被腹膜覆盖而固定于腹后壁。
因为十二指肠既接受胃液,又接受胰液和胆汁,所以十二指肠的消化功能十分重要。
十二指肠整体上呈“C”形,包绕胰头,可分为4部分: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
1.十二指肠上部
又称球部,是十二指肠的起始部,起自胃的幽门,走向右后方。至胆囊颈的后下方,急转成为降部,转折处为十二指肠上曲。十二指肠球部靠近幽门,壁较薄,粘膜面较光滑,没有或甚少环状襞,是十二指肠溃疡的好发部位。
2.十二指肠降部
是十二指肠的第2部,由十二指肠上曲沿右肾内侧缘下降,至第3腰椎水平,弯向左侧,转折处为十二指肠下曲。降部左侧紧贴胰头,此部的粘膜有许多环状襞,其后内侧壁有胆总管沿其外面下行,致使粘膜呈略凸向肠腔的
纵行隆起,称十二指肠纵壁。纵襞的下端为圆形隆起,称十二指肠大乳头,是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胆总管和胰管在此处,组成肝胰壶腹。十二指肠大乳头附近有一壶瓣,可以关闭胆总管或胰管,引起相应疾病。
大乳头稍上方,有时可见十二指肠小乳头,这是副胰管的开口之处。
3.十二指肠水平部
又称下部,自十二指肠下曲起始,向左横行至第3腰椎左侧续于升部。肠系膜上动脉与肠系膜上静脉紧贴此部前面下行。肠系膜上动脉夹持的部分的胰腺组织,称钩突。此处若病变,早期中期症状不明显,晚期可表现为阻塞性黄疸,危及生命。肠系膜上动脉可以压迫水平部,引起肠梗阻。
4.十二指肠升部
是十二指肠终末部,自第3腰椎左侧向上,到达第2腰椎左侧急转向前下方,形成十二指肠空肠曲,移行为空肠。十二指肠空肠曲由十二指肠悬肌连于膈右脚。此肌上部连于膈脚的部分为横纹肌,下部附着于十二指肠空肠曲的部分为平滑肌,并有结缔组织介入。十二指肠悬韧带是一个重要标志,手术时用以确定空肠的起点。
小肠
小肠位于腹中,上端接幽门与胃相通,下端通过阑门与大肠相连,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小肠盘曲于腹腔内,上连胃幽门,下接盲肠,全长约4-6米,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小肠内消化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食物经过小肠内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化学性消化及小肠运动的机械性消化后,基本上完成了消化过程,同时营养物质被小肠黏膜吸收。
小肠的组织结构学特点为小肠的吸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小肠的生理功能表现毛小肠的运动、分泌、消化及吸收等方面,并且与药物代谢密切相关。如小肠平滑肌的各种形式的运动可以完成对食糜的研磨、混合、搅拌等机械消化,小肠腺分泌的小肠液与小肠内胆汁、胰液一起完成食糜的化学消化,小肠黏膜分泌内分散存在有许多内分泌细胞,可分泌多种消化道激素,如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抑胃肽和胃动素等,它们对胃肠运动和分泌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食糜由胃进入小肠,开始小肠的消化,由于胰液、小肠液及胆汁的化学性消化作用以及小肠运动的机械性消化作用,食物的消化过程在小肠内基本完成,经过消化的营养物质也大部分在小肠被吸收,因此小肠是消化吸收的最重要部位。
大肠
大肠分为阑尾、盲肠、结肠,主要是对食物残渣中的水液进行吸收,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并有度排出的脏器。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消化道的下段。大肠居于腹中,其上口在阑门处接小肠,其下端连接肛门。全程形似方框,围绕在空肠、回肠的周围。
大肠在外形上与小肠有明显的不同,一般大肠口径较粗,肠壁较薄。
1.阑尾
阑尾又称蚓突,是细长弯曲的盲管,在腹部的右下方,位于盲肠与回肠之间,它的根部连于盲肠的后内侧壁,远端游离并闭锁,活动范围位置因人而异,变化很大,受系膜等的影响,阑尾可伸向腹腔的任何方位。阑尾在腹部的右下方,位于盲肠与回肠之间,它是细长而弯曲的盲管,远端闭锁。
2.盲肠
盲肠呈囊袋状,位于右髂窝内。盲肠是大肠的起始段,也是大肠中最短的一段,位于腹腔右下部,与回肠交接处有回盲瓣,下为盲肠,有孔与阑尾相连,向上续接升结肠。回肠通向盲肠入口处的粘膜突向肠腔内,形成上、下两片唇形的回盲瓣,有防止大肠内容物逆流入小肠的作用。增厚的环形肌,具有括约肌的功能,它不仅能防止大肠内容物返流回小肠,同时也可控制食糜不致过快进入大肠,以使食糜在小肠内得到充分的消化和吸收。
3.结肠
结肠在右髂窝内续于盲肠,分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4部,大部分固定于腹后壁,结肠的排列酷似英文字母“M”,将小肠包围在内。结肠的直径自其起端6cm,逐渐递减为乙状结肠末端的2.5cm,这是结肠肠腔最狭细的部位。
(1)升结肠:
下端接盲肠,上缘在肝下与横结肠相连,长12~20cm;前面及两侧有腹膜遮盖,使其固定于腹后壁及腹侧壁;前方有小肠及大网膜和腹前壁;后方借疏松结缔组织与腹后壁相连,由上向下有右肾,腰背筋膜,内侧有十二指肠降部、右输尿管,手术分离较困难。
(2)横结肠:
是结肠最长最活动部分,长40~50cm,在肝曲与升结肠相接,在脾曲与降结肠连接,脾曲位置一般较肝曲为高,横结肠上方是胃,下方是小肠,后方借结肠系膜附着胰腺,前方被大网膜所覆盖。横结肠活动度较大,有时可降至盆腔。
(3)降结肠:
上自脾曲与横结肠相接,下在髂嵴水平与乙状结肠相连,长20cm,前面及两侧有腹膜遮盖,后方借疏松结缔组织与左肾下外侧、腹横肌腱膜起点及腰方肌相接触。自左季肋部及腰部沿左肾外侧缘向下,至左肾下极,略转向内侧至腰肌侧缘,然后在腰肌和腰方肌之间下行至髂骨骨嵴水平而移行为乙状结肠。
(4)乙状结肠:
在盆腔内,位于降结肠和直肠之间,上段较短,称为髂结肠,下段较长,称为盆结肠,长度差异较大,为20~70cm;肠管呈“乙”字形弯曲而得名。乙状结肠系膜多较长,活动度大,有时可发生肠扭转,系膜的后面附着于腹后壁,后面有开口向下的乙状结肠间隐窝。在纤维结肠镜检查时应根据其形状,顺其自然弯曲进镜。
结肠的血供十分丰富,右半结肠的血供较左半结肠丰富。
直肠
直肠是肠管的最末的一段,上与乙状结肠相连,下与肛门相连。? ? ? ??
直肠位于盆腔内,是大肠的末段。沿骶骨和尾骨前面下行,穿盆膈,终止肛门。直肠在盆膈以上称盆部,以下部分叫肛门部和肛管。盆部的下端有时呈梭形膨大,称直肠壶腹。
直肠在前后的方向上有两个弯曲。上方的弯曲称直肠骶曲,凸向后侧,下方的弯曲凸向前侧,称直肠会阴曲。当进行乙状结肠镜检查时,须顺应此二弯曲缓缓插入,以免损伤肠壁。
男性直肠的前方是膀胱、精囊腺和前列腺,女性直肠的前方是子宫和阴道,故可经直肠触查这些器官。
肛门? ? ? ? ? ? ? ? ? ? ? ? ? ? ? ? ? ??
肛门是肛肠的末端,也是人体的一种重要器官,它位于臀部之间。?? ? ? ? ??
直肠近肛门的一段扩大成为直肠壶腹,里面有垂直皱襞6~10条名肛柱,肛柱上面有静脉丛。直肠终于肛门。肛门有肛门外括约肌及肛门内括约肌。肛门外括约肌是随意肌,属会阴肌。肛门内括约肌是肠内环肌加厚而成,属平滑肌,其作用是于大便临完结的时候彻底清除残存在肛门管里的废物。
肛门主要有三个作用。
1.释放出人体中的废气,即打屁。
2.排泄出人体中的废物,即排遗。
3.门控作用:阻止肠内容物不自主溢出体外,同时阻止外界的气体、液体等异物进入肠腔。
肛门需要勤清洗,常见疾病为痔疮、肛裂、脱肛、肛瘘、肛窦炎、肛门水肿、肛周脓肿等。
生活中说到肛门,人们往往难以启齿,然而它只是人体机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肛门部的神经、血管、肌肉组织的结构十分巧妙,相互间的协调作用对人体的腹部脏器起到了很好的固定作用,没有肛门或肛门功能不佳,将会给人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
?
结语
在人体的9大系统中,消化系统的功能十分强大,但是消化系统中的器官也十分脆弱和敏感的,受到神经调节、血液循环、内分泌环境、外环境刺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要想始终保持身体健康,身体机能状态良好,就要知晓消化系统的基本结构和相应功能,以帮助、指导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习惯、疾病预防和健康调理。祝您健康!
热门消化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