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1982年由Warren JR和Barry Marshall教授发现的。他们经过37次培养实验,成功从人类胃黏膜培养出并自己吞服培养菌进行人体实验,证实幽门螺杆菌可诱发急性胃炎,服用抗生素可治愈,2005年他们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流行病学统计发现,世界上50% 的人群携带有幽门螺杆菌,有些地区甚至有80%的人携带这种细菌。然而在这些携带者中,只有10%患上了消化性溃疡,只有1%左右的人会患上胃癌。在印度、泰国、孟加拉国、巴基斯坦这些国家,幽门螺杆菌的携带率非常高,但这些国家人的胃癌发病率却很低。微生物学专家马汀?布莱泽教授曾提出:“那些寻求幽门螺杆菌和疾病间简单关系的人无疑会失望;这其间的错综关系可能始于人类诞生之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了幽门螺杆菌对人体可能存在的保护作用,并且一些研究也反映了根除后会出现的问题。首先在发展中国家,携带幽门螺杆菌的儿童更不容易患上过敏,且可以降低哮喘的发病风险,在年龄分层的统计分析结果中,比中位数年龄小者(即3 岁~13岁亚组),幽门螺杆菌阳性率和哮喘、曾患哮喘或过敏性鼻炎之间存在最为明显的负相关性,通过基础实验发现幽门螺杆菌抑制哮喘的发生与发展的作用在CagA+型幽门螺杆菌中表现更明显。研究还发现,携带幽门螺杆菌可以降低湿疹、皮炎的发生率。马汀?布莱泽教授认为幽门螺杆菌可以调节胃酸水平,创造既适合它生存也适合宿主(人体)的环境。
调查发现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在20世纪以前,随着胃幽门螺杆菌的根除,胃癌相对发病率呈曲线下降,然而当幽门螺杆菌被根除及胃癌发病率下降同时,食管腺癌的发病率在几十年后开始上升,考虑幽门螺杆菌的过度根除可能与之相关。其中,研究显示CagA+型幽门螺杆菌株对试管腺癌具有保护作用。其次,幽门螺杆菌可能预防炎症性肠病的发生, 主要机制可能是通过免疫调节进行的。在随机临床试验中,进行了幽门螺杆菌根除的人BMI有显著增加,考虑可能是和治疗了消化不良后进食增加有关。研究发现,在发达国家中幽门螺杆菌的携带比例越低,肥胖率就越高。从这些研究中可以看出,并不是所有的幽门螺杆菌都需要绝对消除,如果换个角度,将幽门螺杆菌视为一种共生菌,去寻找它与健康人群间的共生关系,会获得不一样的认识。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或许能将幽门螺杆菌的治疗从消灭转为预防——即维护正常的消化道菌群、找出低致病性甚至无致病性的幽门螺杆菌菌株作为疫苗、保持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以防止胃黏膜受损,也许才是更理想的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