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不少父母/老师在教养/教育孩子过程总有不少困扰,希望本文能对父母/老师有一些启发。)
?
安安老师是中学英语老师,已有20年的教学资历了,却常常对班级管理感到力不从心。在一次机缘下,我们有机会聊上几句。
?
“我带过几轮的班级,总觉得有些孩子让我特别感到头痛。随着年资加深,照理说,应该要更得心应手才是,但我仍然对孩子们层出不穷的问题无力招架。我在想,或许不是孩子难教,是我自己有问题。”
?
安安老师是个对教学工作十分投入,自我要求极高的人;即使年资渐深,该坚持的也绝不马虎。但从她的一番话里,我感觉得出来她亟欲寻求突破。我请她描述一个在班级中令她头痛的场景:
?
“上课时,常会有几位同学发出怪声、起哄、胡乱回应、干扰上课秩序,我总会苦口婆心地劝说。规劝了一个,另一个人又作怪,劝阻了另一个,又有下一个人发作。我忙着一一处理,又不时拉高嗓门管理班级秩序,班上学生则好像在看戏,课堂的秩序总是一团乱。”
?
“这些孩子本性都不坏,但是下课堂也是大小问题不断,辅导了半天也没成效!都初中了,为什么还可以如此幼稚呢!”安安老师因此也曾请教过前辈及同事,她说:“很多老师都热心提供我一些方法,我觉得不错,但是,我常使不上力呀!。”
?
“是因为理智线断了吧!”我笑着说:“人们一旦理智线断了,就只会用那最习惯、最常用、也是最无效的方式去对付困境,也就是‘走老路’。”
?
我知道,有许多老师或家长,面对孩子一再发生的脱序失控行为,总是用怒吼或责备的方式应对,明知无效却又无法摆脱,因为那是条“老路”。他们不是没有其他选择,而是在大脑被愤怒情绪挟持时,往往限制了个人判断与选择的空间:“那就走老路吧!”。
?
而我们的情绪处理模式,又往往与家庭及成长经验有关。聊到安安老师的原生家庭,她回忆起母亲,是个坚强又充满韧性的女性。当初嫁给父亲,是听从家人安排,一直心有不甘。怎想,另一半(丈夫,安安的父亲)还是一个游手好闲、嗜赌如命的败家子,散尽家财,负债累累。全靠母亲一人辛苦挣钱,撑起半边天,帮忙还债,还把三个孩子拉扯长大。
?
安安老师是家里的老大。印象中,母亲对孩子的要求严格,而她从小就是个循规蹈矩的孩子,乖巧听话,用心向学,从不太需要母亲操心。
?
“你对父亲的感觉呢?”我问。
?
“印象中,父亲常不在家,偶而回来,常是带着浓浓的酒气。但是,父亲对我们蛮好的,出手大方,总会买礼物回来给我们。但我母亲说,那是父亲为了笼络我们的感情才这么做的。”
?
“我对父亲的印象不深,都是从母亲那边得来的。反正,在母亲眼里,父亲就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因此,我对他的印象也没多好。”
?
如果你问我,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我会告诉你,大到不可思议!但一般人却难以自觉。
?
我渐渐理解,安安老师这辈子努力的,就是活出母亲期待中的样子,也就不知不觉地复制了母亲那严谨、高度自制与自我要求的性格。另一方面,在安安老师心中,也努力抗拒着另一个样子——来自父亲那无所事事、不负责任、随性任性,还会为别人带来麻烦的形象。
?
我问:“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父亲,会是什么?”
?
“幼稚吧!”她几乎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我点点头:“我注意到,你提到班上那几位爱胡闹的同学,用的也是相同的形容词‘幼稚’。”
?
安安老师张大了眼,若有所思地说:“啊……好像真的是如此……”
?
幼稚,是一种未能成熟的样子。对安安老师而言,父亲一直以来就有着不成熟的大人的形象——层出不穷的乱子,需要身旁的人为他善后、擦屁股。而那个付出最多的人,就是她的母亲。
?
“看起来,你似乎在那些不知分寸的孩子身上,看到了父亲的样子。”
?
“我好像有点懂了,为什么我如此受不了那些孩子,特别是他们表现出来幼稚的一面。”安安老师脸上露出了恍然大悟的神情:“这可是点中了我的死穴呀!”
?
不论是来自成长过程中的观察,或者母亲的言语描述,安安老师不自觉地在心里面否定了父亲的人格。人生中最有趣的事情之一,便是那些你憎恶、回避与最不愿意接受的部分,总会在生活中以各种形式的挑战反复出现,就像是你的功课一样,逼着你得去面对。
?
“而你面对与处理这些孩子的方式,会不会,也有如你的母亲“上身”一般?”
?
安安老师笑了出来:“哈!坐我对面的一位数学老师,我看他处理学生问题,总是不急不躁、淡定得很。而他一直不懂我怎么可以忙成这样?但我也不懂,为什么他就可以如此沉着稳定呢?」
?
“是疲于奔命的感觉吧!“我说。
?
安安老师用力地点点头:“疲于奔命,对!就是这种感觉!“
?
“这也是你的母亲年轻时,多数时间的感觉。你认同母亲,也不自觉地承接了母亲的思维与感受,于是你总是高度自我要求,却又忙碌不堪。不只在学校里,在家里,面对孩子或另一半,也是如此吧?”
?
她确实觉得自己每天都像上战场,疲于奔命。那天,我们还聊了很多,她说:“‘或许’是该为自己做点不同的事情了。”我很欣赏安安老师高度自我觉察的意愿;一位老师,要能做到这样,真是不容易。当我们在教养孩子或教育学生上,遇到了瓶颈,正是提醒着我们回头反思自己的生命经验,带着觉知持续改变。否则,我们永远只会在理智线断裂时,死守着无效的教养方式,同时一再抱怨:“现在的孩子很难带、很难教!”
?
通过对原生家庭生活经验的探索,往往能帮助一个人洞悉那些反复出现的行为模式,是如何受到父母或家庭成员互动的影响。看懂了,就要设法摆脱,而不是回避,更不是毫无招架地继续受到原生家庭复制的摆布。我们需要在内心里接纳这一切,带着一份尊重去看见它们;也需要真切地知道:“我可以不用重复那些无效的情感或行为模式,我是有选择的!”
?
当然,改变的路总是很漫长。只要我们愿意带着觉知前行,大人改变了,孩子就改变了!
热门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