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乳糖不耐受,也称乳糖不耐受症,指患者无法完全消化乳制品中的乳糖,因此,在食用或饮用乳制品后会出现腹泻、腹胀、腹痛等消化系统症状。
这是由于患者的乳糖酶活性降低、缺乏甚至缺失,导致进入肠道的乳糖吸收不良,未被消化的乳糖进入结肠后被细菌发酵生成气体(氢气、二氧化碳等)和短链脂肪酸等,大量气体引起腹胀等症状,而未被消化的乳糖及其发酵产物使肠道内渗透压升高,流入肠道的水分增加,引起腹泻症状,称为乳糖不耐受症。
乳糖吸收不良依据病因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原发性乳糖酶缺乏(成人型乳糖酶缺乏)、继发性乳糖酶缺乏、先天性乳糖酶缺乏。原发性乳糖酶缺乏又称为成人型乳糖酶缺乏,是乳糖不耐受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使受基因调控的乳糖酶活性降低,或可称为乳糖酶持久性缺乏。妊娠8周时,乳糖酶活性逐渐增加,婴儿出生时达到峰值,但数月后乳糖酶基因表达降低,乳糖酶的活性会逐渐降低甚至消失,造成乳糖消化不良、乳糖不耐受,这种现象被称为乳糖酶不持续。然而,多数经常食用牛奶和奶制品的北欧人并非如此,因此认为乳糖酶持续性与人类基因、文化、饮食相关。继发性乳糖酶缺乏。是一种暂时性疾病,常继发于肠道各种感染性疾病、克罗恩病。或放射性肠炎等,使肠绒毛受损伤而出现乳糖酶的缺乏,发生乳糖不耐受性腹泻;待绒毛病变修复、能分泌足量乳糖酶后腹泻方能停止,一般需数周至数月。先天性乳糖酶缺乏。是基因原因造成的一类乳糖不耐受,非常罕见,但病情严重。受累婴儿自出生起就会出现腹泻、腹胀和。营养不良。我国新生儿的乳糖不耐受多属于此类,症状严重程度根据个人酶缺乏的量和活性程度而不同。
热门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