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于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首先报告,以亚裔人发病率为高。
发病年龄以婴幼儿多见,80%在5岁以下。
一、【病因和发病机理】
?1.病因
?病因不明,和各种病原体感染有关
2.发病机理
在T细胞的诱导下,B淋巴细胞多克隆活化和凋亡减少,产生大量免疫球蛋白(IgG、IgM、IgA、IgE)和细胞因子(IL-1,IL-2,IL-6,TNF-α)。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抗内皮细胞抗体和细胞因子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为全身性血管炎,好发于冠状动脉。
二【临床表现】
1.主要表现
(1)发热:39~40℃,持续7~14天或更长,呈稽留或弛张热型,抗生素治疗无效。
(2)球结合膜充血:于起病3~4天出现,无脓性分泌物,热退后消散。
(3)唇及口腔表现:唇充血皲裂,口腔黏膜弥漫充血,舌乳头突起、充血呈草莓舌。
(4)手足症状:急性期手足硬性水肿和掌跖红斑,恢复期指、趾端甲下和皮肤交界处出
现膜状脱皮,指、趾甲有横沟,重者指、趾甲亦可脱落。
(5)皮肤表现:多形性皮斑和猩红热样皮疹,常在第一周出现。肛周皮肤发红、脱皮。
(6)颈淋巴结肿大:单侧或双侧,坚硬有触痛,但表面不红,无化脓。病初出现,热退
时消散。
?2.心脏表现
?于疾病1~6周可出现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心律失常。
冠状动脉损害多发生于病程2~4周,但也可于疾病恢复期。心肌梗塞和冠状动脉瘤破裂可致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
?3.其他
?可有间质性肺炎、无菌性脑膜炎、消化系统症状(腹痛、呕吐、腹泻、麻痹性肠梗阻、肝大、黄疸等)、关节痛和关节炎。
【辅助检查】
?1.血液检查
?周围血白细胞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伴核左移。轻度贫血,血小板早期正常,第2~3周时增多。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等急相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和血浆黏度增高,血清转氨酶升高。
?2.免疫学检查
?血清IgG、IgM、IgA、IgE和血循环免疫复合物升高;TH2类细胞因子如IL-6明显增高,总补体和C3正常或增高。
?3.心电图
?早期示非特异性ST-T变化;心包炎时可有广泛ST段抬高和低电压;心肌梗死时ST段明显抬高、T波倒置及异常Q波。
?4.胸部平片
5.可有冠状动脉异常,如冠状动脉扩张(直径>3 mm,≤4 mm为轻度;4~7 mm为中度)、冠状动脉瘤(≥8 mm)、冠状动脉狭窄。
?6.冠状动脉造影可以观察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三【诊断】
发热5天以上,伴下列5项临床表现中4项者,排除其他疾病后,即可诊断为川崎病:
(1)四肢变化:急性期掌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脱皮
(2)多形性红斑
(3)眼结合膜充血,非化脓性
(4)唇充血皲裂,口腔黏膜弥漫充血,舌乳头突起、充血呈草莓舌
(5)颈部淋巴结肿大
注:如5项临床表现中不足4项,但超声心动图有冠状动脉损害,亦可确诊为川崎病。
四【治疗】
1.阿司匹林、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早期(10天以内)应用,可迅速退热,预防冠状动脉病变发生。应用过IVIG的患儿在9个月内不宜进行麻疹、风疹、腮腺炎等疫苗预防接种。
2. IVIG治疗无效的患儿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
3.其他治疗
(1)抗血小板聚集:除阿司匹林外可加用双嘧达莫,每日3~5 mg/kg。
(2)对症治疗:根据病情给予对症及支持疗法,如补充液体、保护肝脏、控制心力衰竭、
纠正心律失常等,有心肌梗死时应及时进行溶栓治疗。
(3)心脏手术: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需要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术。
五【预后】
多数预后良好。无冠状动脉病变患儿出院后1、3、6月及1~2年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包括体检、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等)。
冠状动脉瘤多于病后2年内自行消失,但常遗留管壁增厚和弹性减弱等功能异常。大的动脉瘤常不易完全消失,常致血栓形成或管腔狭窄。
热门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