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食管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18年全球癌症统计报告显示,我国是食管癌发病大国,其患病率和死亡率均排在全球第五位;我国每年食管癌新发病例为25.8万人,死亡19.3万人,均占全球的55%。大多数食管癌确诊时已进展至中晚期,手术效果不佳,预后较差,因此食管癌的早诊早治是一项艰巨且重要的任务。
早期食管癌:易忽视致预后
“
目前,我国早期食管癌确诊率不足10%,总体5年生存率不足20%。食管癌的预后因病期的早晚而相差悬殊,早期食管癌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达95%以上,而中晚期食管癌则不超过15%。由此可见,食管癌的早诊早治意义重大,开展内镜普查对于提高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降低死亡率至关重要。
”
明确食管癌早期特征
早期食管癌无明显症状,而症状明显时大多已进展为中晚期。若身体出现以下症状需警惕早期食管癌的发生。
★咽喉部异物感及吞咽不适感。
★进食粗糙及刺激性食物后出现胸骨后烧灼样、针刺样或摩擦样痛。
★饮水或进食时,有食物停滞感。
★胸部不适、闷胀感,劳累后及快速进食后加重。
★嗳气、消化不良等胃病症状。当以上症状经常性或持续性发生并加重,出现吞咽困难时,则不是早期食管癌,而进入中晚期阶段。
鉴别慢性咽炎与食管癌
食管癌和慢性咽炎均有吞咽不适及吞咽异物感症状,导致患者误将食管癌当作咽炎而忽视病情,区别主要在于:
★食管癌早期尚未出现吞咽困难时的咽部不适症状多表现为咽部干燥、紧缩感并常有胸骨后压迫、闷胀感和嗳气等;而慢性咽炎是咽部黏膜的慢性炎症,其咽部不适主要是干燥、瘙痒、灼热感等,可导致患者短促频繁的咳嗽,这些症状会在用嗓过度、气候突变或者吸入干冷的空气时及烟酒后加剧。
★食管癌患者在吞咽时咽喉部有干燥和紧缩感,咽下食物时有异物感,并且常伴胸骨后疼痛、烧灼感,进食时感食物下行缓慢,甚至在某处滞留。而慢性咽炎的咽喉异物感在安静时明显,在进食时减轻或消失,进食后又出现,且进食时没有阻挡感。
慢性咽炎与食管癌没有必然联系
食管癌是原发于食管上皮的恶性肿瘤,其发生与长期进食过烫及富含亚硝胺类食物、烟酒嗜好、遗传因素等相关。而慢性咽炎为咽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组织的慢性炎症,主要病因包括物理因素(冷热)、化学因素(烟酒、辛辣刺激等)和生物因素(细菌、病毒等)。慢性咽炎可由急性咽炎反复发作转化而来,是一种可逆的良性病变。食管癌和慢性咽炎是位于两个部位的疾病,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
但咽癌与食管癌有一定的发病相关因素,如吸烟、饮酒等;食管癌同时也可能是咽癌的第二原发癌。因此,细致的病史询问、及时的内镜检查意义重大。
无痛胃镜在食管癌高危人群筛查中具优势
“
目前,胃镜检查是食管癌筛查的主要方式。通过胃镜可直观地观察食管黏膜改变,评估病灶状态,拍摄或录制病变影像资料,并可通过染色、放大等方法评估病灶性质、部位、边界和范围,一步到位地完成筛查和早期诊断。
”
辨别高危人群
2014年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依据我国国情、食管癌危险因素及流行病学特征,将符合下列第(1)条和(2)~(6)条中任一条者列为食管癌的高危人群,建议作为胃镜筛查对象:
(1)年龄超过40岁;
(2)来自食管癌高发区;
(3)有上消化道症状;
(4)有食管癌家族史;
(5)患有食管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者;
(6)具有食管癌的其他高危因素(吸烟、重度饮酒、头颈部或呼吸道鳞癌等)。
无痛胃镜提高 检查接受度与检查效率
在实际临床中,许多患者对胃镜检查避之不及,原因可能是对于胃镜检查感到恐惧,以及当胃镜通过咽喉部时引起难以忍受的恶心与呛咳,甚至检查结束后仍然持续数小时的不适感,这一痛苦过程使部分患者产生心理上的抵触情绪。
随着麻醉技术的发展,无痛胃镜可缓解患者精神紧张、恐惧胃镜的问题。通过静脉给予一定剂量的短效麻醉药,患者迅速的进入镇静、睡眠状态,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胃镜检查,检查完成后即能清醒。无痛胃镜消除了患者的紧张恐惧情绪,提高了患者对于胃镜检查的接受度。
同时,在麻醉状态下,患者不会因痛苦挣扎而引起不必要的机械损伤,食管括约肌变得松弛,且食管运动减缓,更加有利于检查者仔细观察,发现细微的病变区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检查效率。
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
研究表明,无痛胃镜相较于普通胃镜检查,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且能维持老年患者的血压和心率,更加安全、有效。从现实出发,应加大向人群特别是高危人群普及无痛胃镜的力度,宣传食管癌筛查的益处,努力提高我国食管癌筛查率以及早期食管癌的发现率。
内镜评估为后续治疗提供方向
“
早期食管癌指病灶局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不伴有淋巴结转移。早期食管癌的5年生存率可达95%以上。近年来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有很大提高,同时,内镜下治疗也得到广泛开展,它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不改变人体正常结构等优势。
”
绝对适应证与相对适应证
根据日本指南,早期食管癌内镜下切除的绝对适应证为病变局限在上皮层或黏膜固有层的T1a期食管癌,淋巴结转移风险极低,内镜下切除可获得根治。相对适应证为病变浸润黏膜肌层(M3)或黏膜下浅层( T1bSM1,黏膜下浸润深度<200μm)。
内镜评估影响临床决策
近年来,在普通白光内镜的基础上,色素内镜、电子染色内镜、放大内镜、超声内镜等技术应运而生,对食管病变的形态、微血管结构、浸润深度等有了更好的评估,从而在临床决策中起着重大作用。
普通白光内镜 根据2005年巴黎分型标准,早期食管癌的内镜下分型包括隆起型病变(0-Ⅰ)、平坦型病变(0-Ⅱ)和凹陷型病变(0-Ⅲ)。其中,0-Ⅰ型与 0-Ⅱa 型病变的界限为隆起高度达到1.0 mm,0-Ⅲ型与 0-Ⅱc 型界限为凹陷深度达到0.5 mm。
碘染 最常用的色素内镜,该方法经济、安全,敏感率高达95%~100%。通过喷洒卢戈氏碘液,正常食管鳞状上皮变成深棕色,而早期癌及异型增生组织呈现不同程度的淡染或不染区,这种指向性活检极大提高了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并且有效地判断了病变范围。
电子染色内镜 包括窄带成像技术(NBI)、分光染色(CBI)、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等。NBI优势在于精确观察黏膜上皮形态和微血管形态。放大内镜(ME)可将黏膜放大几十倍甚至上百倍。NBI和放大内镜相结合观察食管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和黏膜微细结构有助于更好地区分食管病变与正常黏膜以及评估病变浸润深度。
超声内镜 超声探头可清晰观察食管壁层次结构变化、病变浸润深度及与邻近器官的关系。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抽吸术能对毗邻的可疑淋巴结进行活检,进一步加强对食管癌的评估。
内镜结合CT、MRI等影像学检查,能够对食管病变进行有效评估,清楚病变范围及浸润层次,使后续的内镜下治疗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同时减轻患者损伤,提高生活质量。
热门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