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将如期而至,无数莘莘学子又
编辑:ddayh.cn
一年一度的高考将如期而至,无数莘莘学子又面临专业选择。然而,这个毕业季,又有诸多医科生最终选择了放弃白大褂,当年神圣的职业理想,在数年苦读后却成为沉重的负担。有此先例,医学院还会否成为今年高考学子心中的圣殿?
日前,复旦大学一场讨论课上,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生吐露了内心的迷茫:读书8年才工作,收入低、太辛苦,又有医患矛盾……医生的职业光环已远无当日之耀眼,越来越多的医科生陷入职业规划的矛盾与困惑中,他们中的一些人正考虑退出医生职业。
讨论课上吐露迷茫
日前,复旦大学举行了一场讨论课,主题是“我为什么选择读医科”,主讲是著名医学专家、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闻玉梅院士,参加者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
闻玉梅说:“现在当医生太不容易。上海的医生平均每天要看60个病人,至于专家,每天看100—200个病人。医生太累,病人还不满意,排了半天队,只和医生交流了5分钟。”此时,临床医学专业大一学生小刘站起来交流:“我自幼多病,便有了做医生的梦想,可如今考取了医学院,却迷茫了。父母都反对我当医生,收入低、太辛苦,又有医患矛盾。读书要读8年,毕业后,那些读4年本科的同学都已小有成绩,自己还面临找工作……”
这场讨论折射出一个信息:医生在某些学生眼中,其职业光环已经远远没有以前那么耀眼。越来越多的医科生陷入职业规划的迷茫,他们中的许多人正考虑退出医生职业。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医改政策研究专家李玲透露,近几年,我国每年培养的医科毕业生都在60万人以上,最终穿上白大褂的只有约六分之一。六分之五的医科生学成后放弃从医,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教授王红漫对北京两所著名高校的5个专业医科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医科生对医疗行业的不满意率从2010年的38.5%上升到58.4%,仍有半数医科生对就业前景信心不足。西安医学院发布的一份《医学本科生基层就业意愿的调查与思考》显示,面对“经过几年的学习,你感觉自己的专业发展与就业前景怎样”的问题,认为“一般”和“不好”的占到68.4%。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教授夏景林也指出,我国不少地方,学生报考医学院的热情在下降,优秀学生不愿学医、从医,甚至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学医。一项对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学生开展的“职业认同度”调查显示,1/4的学生认为学医辛苦、从医更辛苦,“今后的路不太好走”。
“逃离”的三种缘由
关于医科生“就业难”、放弃从医者增多的现实,有就业专家早就指出,医生这个职业投入多、回报低、压力大、风险高。医学人才成长相对较慢,需要长时间的训练积累,一般在40岁以后才成熟,而在别的行业,可能早就有所成就。然而,国外高校对医科生的培养也一样周期长、投入大,为何仍能吸引一流人才呢?以美国为例,一个学生完成全部医学课程拿到从医执照,可能要到30岁之后,其间要承担数十万美元贷款的学费负担,成为成熟医生一般要到40多岁,才能完全解决经济问题。即便如此,在美国大学校园,医科生仍是最令人羡慕的学生。
收入低
对此,专家认为,医生曾经是很多家长眼中有前途的职业,在一些国家现在依然如此:有经验的医生,收入会高于教授,在社会上也极受尊重。但近年来在国内,医生的工作负担日益加重,风险也很高,且收入水平总体不高。在大多数国家,医生工资应为社会平均工资的4倍到6倍,但在我国仅为1.19倍。对于大多数医生而言,每天需要面对大量的病人,并且不能有任何差错。
广东省2013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医学类毕业生平均就业薪酬最低,仅为2394元/月。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中,医学类排名倒数第三,就业率92.64%。就业起薪低在医学硕士、博士上亦如此。一项针对全国13所医学院校临床医学八年制毕业生的就业调查显示,在已落实工作的毕业生中,28%的人起薪点少于3000元,49%的人起薪点为3000~5000元,起薪点为5000~7000元的人占18%,只有1%的人起薪点超过9000元。
偏见多
收入偏低还只是医科生放弃从医的一个原因,更让医科生们受不了的是,当下社会对医生的偏见及日益严重的医患纠纷。
小李同学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他说:“原先以为医生是铁饭碗,而且救死扶伤,是个很崇高的职业,可现在在各路信息中看到的总是医生与医药代表勾结的负面新闻。”他还说,“原本以为病人砍伤、打伤医护人员只是个别事件,后来听说医护人员还要练习武术,保护自己,这哪里还像我心目中的医生?”
滥招生
有人曾将医科生“大逃亡”归结于近年来盲目的扩招。的确,平均每年60万人的医科毕业生,过多过滥,良莠不齐。为此,教育部等部门发布了《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根据《意见》,“十二五”期间将调控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规模,原则上不增设医学院校,不增设临床医学专业点。可当其中的50万医科毕业生放弃医疗岗位之后,我国医疗机构已经明显缺人。有报道指出,当前,我国基层医疗机构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农村医生至少缺少53万人。即使是北、上、广一线城市的三甲医院里,许多年过七旬、八旬的老医生仍在坚守。
有人离开有人坚守
“吸引更多的一流人才报考医学院,让更多的优秀医科生留在医疗岗位”,这是许多中国高校医学院院长的呼声。
60万医科生中的10万人选择了坚守医生这个职业,他们的心声如何,他们为何能选择坚守?记者走进这个群体之中。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大一新生小戴来自无锡,她告诉记者,自己学医是因为父亲的一次得病,看病的艰难过程令小戴终生难忘,她从此立志从医,不管前途如何艰难,“家里都支持我做医生,毕竟,家里有个医生,看病的问题总会好解决一些吧。”
上海交通大学张心怡原就读于船舶专业,今年,她成功转入该校医学院,对于这次选择,张心怡显得异常兴奋,她说转院就是为了兴趣,而且,她坚定地认为医生是令人尊敬的职业。由于此前学习内容不同,转入交大医学院临床医学五年制专业后她还要重读一年大一,未来6年,她读的书要和她的身高相等。张心怡很乐观,“如果是自己的选择,虽然辛苦,但也能体会到快乐吧!很多行业其实都很辛苦的,关键还在于自己的选择。”
交大医学院2010级临床医学五年制的张永兴正在第一人民医院实习,接触临床后,他已经体会到从医之苦,但是,当他看到那些病人期待的眼神时,感觉到自己职业的神圣。张永兴常常向老师们请教,他发现每一位好医生的成长都是经过踏实积累的,“医学需要很强的意志和动机支持,所以能坚守这个专业的人,必定是对医学充满兴趣和信心的人,那些把学医当成自己飞黄腾达、当成赚钱途径的人注定不会成为一名好医生的,因为他所依赖的东西会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
记者手记
医疗行业人才流失现象需关注
有人为了现实目的,有人依然抱着梦想,有人坚守着职业底线,坚守医生职业的医科生们各有各的理由。然而,专家指出,我们的医院、医疗机构要留住更多优秀人才,不能光靠学生个人的兴趣和坚守,更要在机制改革上做文章。
仁济医院泌尿外科住院医师孔文刚刚工作不久,他对白大褂有一种天然的崇拜,临床一线的工作也让他经历了各种复杂的医患情况,“现在的医患环境下,医生们对负面消息格外敏感,对大家的情绪影响很大。而有时候医保、药价等困扰患者的事情并非一线医务人员能解决,当病人把情绪发泄在医生身上,大家都会很委屈。”孔文认为,只有从源头解决问题,才能让自己的师弟师妹们安心进入医疗岗位。
试想一下,如果确解了“以药养医”难题,切实提高了医生的收入;如果平衡了医疗资源,大医院、大医生不再过度集中,也许,医科生们眼下的苦恼都可以得到缓解,但是,这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办成。因此,可以预见,医疗行业优秀人才流失仍是不可回避的趋势。难题,急需破解。
有人曾这样评论:“如果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医生就是人类生命的工程师。让最优秀的人才呵护生命,是一个社会回归理性的标志。如果一流人才去卖药,二流人才当医生,那么,谁还敢把生命托付给医生呢?”令人深思。或许,我们的改革要更快一点,步子要更大一点。毕竟,人命关天,等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