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中风是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也是当今危害人类健康较大的3种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四高一多”特点。近年来,由于诊疗水平的提高,中风的死亡率有所降低,但致残率仍然较高,80%的存活者有不同程度的中风后遗症,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降低中风致残率,提高康复水平是目前治疗该病的重点。
中风发病的诱因
中风发病呈现急性、突发性特点,但病理过程则多是缓慢的。病理变化过程中,中风诱发因素促使病理变化突然升级,从而发生中风。
中风常见诱因:
情绪不佳(生气、激动);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饮酒不当);过度劳累,用力过猛,超量运动,突然坐起或起床等体位改变;天气变化,妊娠,大便干结,看电视过久,用脑不当等;各种疾病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血友病、心脏病、血黏度高、心动过缓、血管硬化;服药不当,如降压药使用不妥等。
中风患者常对自身病情持悲观态度,不能接受突然瘫痪,特别是伴有失语的患者,“情绪中风”会随之而来,或烦躁易怒,或郁郁寡欢,这对治疗非常不利。其实,中风后如果治疗及时得当,使髋、膝、踝、肩、肘、腕各个主要关节恢复运动功能,同时能认真配合做相关锻炼,大部分患者可以生活自理。
针灸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首选方法。目前,WHO(世界卫生组织)已向世界宣布把中风后遗症列为针灸治疗主要适应证之一。
接受针灸治疗的时间越早越好。针灸适用于各个时期的中风,无论是急性期、恢复期还是后遗症期,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中风急性期,通过针灸治疗达到醒脑开窍的目的;中风恢复期,通过针灸能改善运动功能、感觉功能等;中风后遗症期,通过针灸能调整阴阳平衡,改善患者体质。
针灸治疗中风的原理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头部针灸有助于迅速建立脑血管侧支循环,促进受损脑组织血流量增加,使脑功能恢复以及代偿作用提高;体部针灸配合康复治疗可加速患肢功能改善,加快康复进程。针灸康复疗法具有舒筋通络、活血化瘀、改善关节活动度、改善肌张力等作用,对该病的恢复有着重要意义。
具体治疗方法
“醒脑开窍”法:
主穴:内关穴、水沟穴、三阴交穴、百会穴。
配穴:极泉穴、尺泽穴、委中穴。
操作注意事项:极泉穴在原穴位置下1寸(此为同身寸)心经上取穴,避开腋毛,直刺进针,提插泻法,以上肢有麻胀感和抽动为度。
面瘫牵正透穴法:
取穴:四白透承泣、阳白透鱼腰、攒竹透丝竹空、曲池透合谷、风池透风府、地仓透颊车、太阳透颧髎、禾髎透巨髎。
功用:祛风牵正,通经活络祛风。
适应证:中风之中经络,症见半侧面部肌肤麻木不仁、口眼歪斜、咀嚼不利、夹塞食物、口角流涎、眼流泪、漏水等。
手足十二针法:
取穴:曲池穴、内关穴、合谷穴、阳陵泉穴、三阴交穴、足三里穴。
功用:通经活络,调和气血。
适应证:该法依据肘、膝以下五腧穴精选而成,为治疗半身不遂首选方法。
患侧十四针纠偏法:
取穴:百会穴、风池穴、风府穴、合谷穴、肩井穴、列缺穴、肩髃穴、曲池穴、环跳穴、委中穴、阳陵泉穴、丘墟穴、太冲穴、悬钟穴。
功用:通经活络,舒筋利节。
适应证:风阻经络引起的半身不遂、麻木无力、头目眩晕等症状,一般患处取穴,可配合手足十二针交替使用;兼口眼歪斜加地仓、颊车、人中;不识人,刺水沟、临泣、合谷。
督脉十三针法:
取穴:百会穴、风府穴、大椎穴、神道穴、至阳穴、筋缩穴、身柱穴、陶道穴、脊中穴、悬枢穴、命门穴、腰阳关穴、长强穴。
功用:补阳益气,填髓健脑。
适应证:半身不遂属阴阳失调、气血两虚者。
治六腑俞法:
取穴:胆俞穴、胃俞穴、大肠俞穴、小肠俞穴、三焦俞穴、膀胱俞穴。
功用:运化水谷,调理六腑。
适应证:中风半身不遂,日久不愈,六腑失和,转化功能失调,胃肠功能失调,二便功能障碍,气血脏腑功能衰弱。
刺脏腑募法:
取穴:中府穴、膻中穴、期门穴、章门穴、巨阙穴、中脘穴、天枢穴、关元穴、中极穴。
功用:调理脏腑,益气和营。
适应证:中风日久,气血不调,脏腑功能日衰,精血不足,气血两亏,脏腑失和。
夹脊针法:
取穴:选取支配瘫痪肢体的周围神经出椎体侧隐窝附近的夹脊穴。如果患者存在躯干肌肉瘫痪,则选取胸腰段夹脊穴;如果患者仅是肢体肌肉瘫痪,则选取相应的夹脊穴。
适应证:各期偏瘫患者。
艾灸组疗法:
任脉灸,督脉灸,全身大艾箱灸,大艾炷重灸神阙穴、关元穴等,适用于各期偏瘫患者
热门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