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6版)
狂犬病由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动物源性传染病。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临床表现为特异性恐风、恐水、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近年来,狂犬病报告死亡数一直位居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前列,给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而暴露后处置是暴露后预防狂犬病的唯一有效手段。WHO认为,及时、科学和彻底的暴露后预防处置能够避免狂犬病的发生。为指导基层疾控机构做好狂犬病预防控制工作,尤其是暴露后的预防处置,降低狂犬病所致死亡,中国CDC组织专家,参考WHO和美国CDC相关技术指南,以及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制定了《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6版)》(指南)。本指南适用于从事狂犬病防控工作的各级各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医疗机构感染科和急诊科等专业人员,并根据使用中反馈的问题和国内外狂犬病研究新进展不断更新和完善。
临床学
1发病机制
大多数人间狂犬病病例是由于被患狂犬病的动物咬伤所致,少数是由于被抓挠或伤口、黏膜被污染所致,因移植狂犬病患者捐赠的器官或组织发病也偶有报道,但病毒不能侵入没有损伤的皮肤。
人间狂犬病潜伏期从5 d至数年(通常2~3个月,极少超过1年),潜伏期长短与病毒的毒力、侵入部位的神经分布等因素相关。病毒数量越多、毒力越强、侵入部位神经越丰富、越靠近中枢神经系统,潜伏期就越短。此外,肌肉特异性小RNA可能通过抑制病毒在肌肉中的转录和复制影响潜伏期,狂犬病实验感染动物(如犬)的最长潜伏期为半年。在潜伏期内,病毒主要存在于外周肌肉或神经细胞中。
如无重症监护,患者可在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后1~5 d内死亡。目前对狂犬病导致死亡的病理生理学尚未阐明。尽管脑、脊髓、脊神经根的炎症广泛分布,但并没有破坏神经组织结构。死因可能是由于控制循环和呼吸系统的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或功能障碍。
2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
狂犬病在临床上可表现为狂躁型(约2/3的病例)或麻痹型。由犬传播的狂犬病一般表现为狂躁型,而吸血蝙蝠传播的狂犬病一般表现为麻痹型。狂躁型患者以意识模糊、恐惧痉挛,以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瞳孔散大和唾液分泌过多等)为主要特点。麻痹型患者意识清楚,但有与吉兰-巴雷综合征(GBS)相似的神经病变症状。GBS是脊神经和周围神经的脱髓鞘疾病,又称急性特发性多神经炎或对称性多神经根炎,临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上升性、对称性麻痹,四肢软瘫,以及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与GBS不同的是,狂犬病患者一般伴有高热、叩诊肌群水肿(通常在胸部、三角肌和大腿)和尿失禁,而不伴有感觉功能受损。
根据病程,狂犬病的临床表现可分为潜伏期、前驱期、急性神经症状期(兴奋期)、麻痹期、昏迷和死亡几个阶段。但实际上发病是一个连续的临床过程,而不是简单的一系列可以独立分割的表现。
(1)潜伏期:从暴露到发病前无任何症状的时期,一般为1~3个月,极少数短至2周以内或长至1年以上,此时期内无任何诊断方法。
(2)前驱期:患者出现临床症状的早期,通常以不适、厌食、疲劳、头痛和发热等不典型症状开始,50%~80%的患者会在原暴露部位出现特异性神经性疼痛或感觉异常(如痒、麻及蚁行感等),可能是由于病毒在背根神经节复制或神经节神经炎所致。此时期还可能出现无端的恐惧、焦虑、激动、易怒、神经过敏、失眠或抑郁等症状。前驱期一般为2~10 d(通常2~4 d)。
(3)急性神经症状期:患者出现典型的狂犬病临床症状,有两种表现,即狂躁型与麻痹型。
狂躁型患者出现发热并伴随明显的神经系统体征,包括机能亢进、定向力障碍、幻觉、痉挛发作、行为古怪、颈项强直等。其突出表现为极度恐惧、恐水、怕风、发作性咽肌痉挛、呼吸困难、排尿排便困难及多汗流涎等。恐水、怕风是本病的特殊症状,典型患者见水、闻流水声、饮水或仅提及饮水时,均可引起严重的咽喉肌痉挛。患者虽渴极而不敢饮,即使饮后也无法下咽,常伴声嘶及脱水。亮光、噪声、触动或气流也可能引发痉挛,严重发作时尚可出现全身疼痛性抽搐。由于常有呼吸肌痉挛,故可导致呼吸困难及发绀。大多数动物狂犬病病例的机能亢进期会持续数小时至数天,人间狂犬病病例的机能亢进为间歇性,由数个持续1~5 min的兴奋期组成。患者的神志大多清楚,亢进期之间,患者一般合作,并可以进行交流。急性神经症状期的其他异常表现包括肌束震颤(尤其是暴露部位附近)、换气过度、唾液分泌过多、局部或全身痉挛,以及一些较罕见的症状,包括阴茎异常勃起或性欲增强,这些体征都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有关。本期一般持续1~3 d。
麻痹型患者无典型的兴奋期及恐水现象,而以高热、头痛、呕吐、咬伤处疼痛开始,继而出现肢体软弱、腹胀、共济失调、肌肉瘫痪、大小便失禁等,呈现横断性脊髓炎或上升性脊髓麻痹等类GBS表现。其病变仅局限于脊髓和延髓,而不累及脑干或更高部位的中枢神经系统。
(4)麻痹期:指的是患者在急性神经症状期过后,逐渐进入安静状态的时期,此时痉挛停止,患者渐趋安静,出现弛缓性瘫痪,尤以肢体软瘫最为多见。麻痹可能是对称性或非对称性的,以被咬肢体侧更为严重;或者呈上升性,类似GBS。眼肌、颜面部肌肉及咀嚼肌也可受累,表现为斜视、眼球运动失调、下颌下坠、口不能闭、面部缺少表情等。进而患者的呼吸渐趋微弱或不规则,并可出现潮式呼吸;脉搏细数、血压下降、反射消失、瞳孔散大。临终前患者多进入昏迷状态,呼吸骤停一般在昏迷后不久即发生。本期持续6~18 h。
狂犬病的整个自然病程一般不超过5 d。死因通常为咽肌痉挛而窒息或呼吸循环衰竭。本病在临床上需与破伤风、病毒性脑膜脑炎、脊髓灰质炎、GBS等相鉴别。
流行病学
1疾病负担
2004-2014年,狂犬病死亡人数一直高居我国传染病死亡数的前3位。此外,调查显示,部分地区狂犬病漏报率可能高达35%,提示我国狂犬病的疾病负担可能存在低估。
2感染动物来源
狂犬病在自然界的储存宿主动物包括食肉目动物和翼手目动物,狐、狼、豺、鼬獾、貉、臭鼬、浣熊、猫鼬和蝙蝠等也是狂犬病的自然储存宿主,均可感染RABV成为传染源,进而感染猪、牛、羊和马等家畜。
常见的传染源
1、宠物
报道的感染狂犬病毒动物主要是狗。不过宠物狗是否带有病毒与其是否接触到带有病毒的病狗,以及是否接种过狂犬疫苗有关系。定期给宠物狗接种疫苗,并做好狗卫生,遛狗戴狗绳避免与流浪狗接触很重要。
猫是另一种可能带有狂犬病毒的宠物,对其预防与管理同狗一样重要。
2、牲畜
家养雪貂和狐狸最常见,有牛感染报道,其次按照感染报道例数依次为马、猪、绵羊和山羊。
3、野生动物
家养雪貂和狐狸最常见,有牛感染报道,其次按照感染报道例数依次为马、猪、绵羊和山羊。
因此,我们重点需要关注的动物应该是狗、猫、蝙蝠、狐狸和雪貂。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感染狂犬病主要途径是被感染动物咬伤,其次少见的是伤口或粘膜接触到含狂犬病毒的动物体液。做好伤口保护和暴露后处理很关键。
3我国人间狂犬病流行特征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人间狂犬病先后出现了3次流行高峰(图 1)。
图 1?1950-2014年中国狂犬病报告发病例数
根据我国人用狂犬病疫苗的使用量,估计全国年暴露人口数逾4 000万。部分狂犬病高发省份的监测显示,90%以上的暴露就诊人群为Ⅱ级和Ⅲ级暴露,其中Ⅲ级暴露约40%。全部暴露者中,约10%未全程接种疫苗;Ⅲ级暴露者中,仅15%左右接受被动免疫制剂注射。绝大多数病例由街毒感染所致,但也有少量由狂犬病毒属相关病毒感染致病的报道。
人用狂犬病疫苗
我国目前批准上市的人用狂犬病疫苗种类见表 1。
表 1?我国目前批准上市应用的人用狂犬病疫苗种类
1疫苗的血清学效果评价
国内外疫苗的临床研究数据显示,疫苗按暴露后的“5针法”或“2-1-1”等免疫程序接种,大多可在接种后7 d出现中和抗体,14 d时100%抗体阳转。而美国ACIP认为,疫苗暴露后免疫的14~28 d中和抗体滴度已处于峰值,28 d的第5针注射不能使抗体继续升高,因此,推荐美国健康成年人的暴露后免疫采用0、3、7和14 d的4针免疫程序。
1特殊人群
Vodopija 等的研究表明,使用原代鸡胚细胞纯化疫苗的“5针法”免疫程序接种无临床症状的HIV感染者,首剂接种后14 d抗体阳转率为64%,30 d为89%。有明显临床症状的艾滋病患者,且CD4T+淋巴细胞数<300 cells/μl者,对狂犬病疫苗免疫应答很差,首剂接种后14 d抗体阳转率仅为25%,30 d仅为42%。对于使用免疫抑制药物的患者,狂犬病疫苗接种后应监测患者是否具有适当的病毒中和抗体应答。妊娠妇女几乎均能对狂犬病疫苗产生正常的免疫应答,且对胎儿不会造成不良影响。对接受器官移植的儿童进行肌内接种免疫反应良好。
2疫苗效力及免疫失败
Nicholson估计在发达国家中应用细胞培养疫苗免疫失败率为每80 000人中1例,而发展中国家为每12 000~30 000人中发生1例。
3疫苗安全性
据统计,约有35%~45%的受种者接种部位会出现一过性轻微红疹、疼痛和/或红肿,在接种加强针次时尤为显著。5%~15%的受种者曾观察到一过性发热、头痛、头晕、胃肠道症状等轻微全身不良反应,过敏、神经系统症状等严重不良反应罕见。
被动免疫制剂
WHO狂犬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建议,对于狂犬病病毒Ⅲ级暴露者,应在接种疫苗的同时对伤口进行彻底清洗并在周围浸润注射被动免疫制剂,即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或马源抗狂犬病血清,以阻止病毒进入神经组织从而获得快速保护作用。另外,对于免疫功能严重低下的暴露者,即使Ⅱ级暴露,也应联合应用被动免疫制剂。
1被动免疫制剂的种类
:目前国际上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可分为马源免疫球蛋白(ERIG)、马源纯化F(ab’)2片段制品和人源免疫球蛋白(HRIG) 3种。
HRIG是采集经人用狂犬病疫苗免疫的人的血浆,采用低温乙醇蛋白分离或其他经批准的分离制造工艺获得的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IgG)。马源纯化F(ab’)2片段制品为采用不含人源成分的狂犬病病毒抗原免疫马匹后采集血浆,采用硫酸铵盐析方法获得ERIG,在ERIG基础上经胃蛋白酶水解切除Fc段保留完整的F(ab’)2并高度纯化所得。ERIG因其来源相对方便和经济,国内早期暴露后的被动免疫制剂以此产品为主。国内ERA制品的总蛋白含量绝对值仍须进一步降低,以减少或减轻人体使用后可能引起的异源蛋白所致的不良反应(如血清病、过敏性休克等);其另一个缺点是由于在人体内半衰期较短,因此所需注射剂量比HRIG高,增加了不良反应的风险。与此相对,HRIG由于无异源蛋白反应风险,故不良反应率较低,但其缺点是需要不断从加强免疫的健康人群中获得,来源相对困难,价格昂贵。两者的优缺点比较见表 2所示。
表 2?ERIG和HRIG的优缺点比较
人间狂犬病的预防建议
1暴露前预防1基础免疫
所有持续、频繁暴露于RABV危险环境下的个体均推荐进行暴露前预防性狂犬病疫苗接种,如接触RABV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可能涉及狂犬病患者管理的医护人员、狂犬病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兽医、动物驯养师以及经常接触动物的农学院学生等。此外,建议到高危地区旅游的游客、居住在狂犬病流行地区的儿童或到狂犬病高发地区旅游的儿童进行暴露前免疫。
●免疫程序:第0天、第7天和第21天(或第28天)分别接种1剂,共接种3剂。
●接种途径、部位和剂量:肌肉注射。2岁及以上儿童和成年人于上臂三角肌注射;2岁以下儿童于大腿前外侧肌注射。禁止在臀部肌肉注射。每剂0.5 ml或1.0 ml(具体参照产品规格或产品说明书)。
2加强免疫
如出于暴露前预防的目的,则已接受全程基础免疫者无需定期进行加强免疫。定期加强免疫仅推荐用于因职业原因存在持续、频繁或较高的狂犬病病毒暴露风险者(如接触RABV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兽医)。
●免疫程序:接触RABV的实验室人员每6个月监测一次血清中和抗体水平;兽医、动物疫控部门等每2年监测一次血清中和抗体水平。当血清中和抗体水平<0.5 IU/ml时需加强接种1剂。
●接种途径、部位和剂量:肌肉注射。2岁及以上儿童和成年人于上臂三角肌注射;2岁以下儿童可在大腿前外侧肌注射。每剂0.5 ml或1.0 ml(具体参照产品规格或产品说明书)。
3使用禁忌
对于暴露前预防,对疫苗中任何成分曾有严重过敏史者应视为接种同种疫苗的禁忌症。妊娠、患急性发热性疾病、急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活动期、使用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者可酌情推迟暴露前免疫。免疫缺陷者不建议进行暴露前免疫,如处在狂犬病高暴露风险中,亦可进行暴露前免疫,但完成免疫接种程序后需进行中和抗体检测。对一种品牌疫苗过敏者,可更换另一种品牌疫苗继续原有免疫程序。
2暴露后预防
1暴露的定义与分级
狂犬病暴露是指被狂犬、疑似狂犬或者不能确定是否患有狂犬病的宿主动物咬伤、抓伤、舔舐黏膜或者破损皮肤处,或者开放性伤口、黏膜直接接触可能含有狂犬病病毒的唾液或者组织。此外,罕见情况下,可以通过器官移植或吸入气溶胶而感染狂犬病病毒。
按照暴露性质和严重程度将狂犬病暴露分为三级。
Ⅰ级暴露(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①接触或喂养动物;②完好的皮肤被舔;③完好的皮肤接触狂犬病动物或人狂犬病病例的分泌物或排泄物。
Ⅱ级暴露(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①裸露的皮肤被轻咬;②无出血的轻微抓伤或擦伤。首先用肉眼仔细观察暴露处皮肤有无破损;当肉眼难以判断时,可用酒精擦拭暴露处,如有疼痛感,则表明皮肤存在破损(此法仅适于致伤当时测试使用)。
Ⅲ级暴露(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①单处或多处贯穿皮肤的咬伤或抓伤(“贯穿”表示至少已伤及真皮层和血管,临床表现为肉眼可见出血或皮下组织);②破损皮肤被舔舐(应注意皮肤皲裂、抓挠等各种原因导致的微小皮肤破损);③黏膜被动物唾液污染(如被舔舐);④暴露于蝙蝠(当人与蝙蝠之间发生接触时应考虑进行暴露后预防,除非暴露者排除咬伤、抓伤或黏膜的暴露)。
2暴露后处置
包括①尽早进行伤口局部处理;②尽早进行狂犬病疫苗接种;③需要时,尽早使用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HRIG、抗狂犬病血清)。
咬伤后预防。对一般咬伤,即皮肤无流血的轻度擦伤、抓伤或破损皮肤被舔舐,应于0(第1天,注射当天)、3(第4天,以下类推)、7、14、30天各注射该疫苗1安瓿,儿童用量相同。对严重咬伤,除应按上述方法注射该疫苗外,应于0、3天注射加倍量疫苗,并在0天注射疫苗的同时用抗狂犬病血清(40IU%2Fkg体重)或狂犬病免疫球蛋白(20IU%2Fkg体重),浸润咬伤局部和肌内注射。凡联合使用抗狂犬病血清或免疫球蛋白者,必须在疫苗全程注射完毕后,再加强注射2~3针疫苗,即在全程注射后第15、75天或第10、20、90天分别加强注射1针。
狂犬疫苗什么时候打
1、咬伤后预防。对一般咬伤,即皮肤无流血的轻度擦伤、抓伤或破损皮肤被舔舐,应于0疫苗及措施(3张)(第1天,注射当天)、3(第4天,以下类推)、7、14、30天各注射该疫苗1安瓿,儿童用量相同。对严重咬伤,除应按上述方法注射该疫苗外,应于0、3天注射加倍量疫苗,并在0天注射疫苗的同时用抗狂犬病血清(40IU/kg体重)或狂犬病免疫球蛋白(20IU/kg体重),浸润咬伤局部和肌内注射。凡联合使用抗狂犬病血清或免疫球蛋白者,必须在疫苗全程注射完毕后,再加强注射2~3针疫苗,即在全程注射后第15、75天或第10、20、90天分别加强注射1针。
凡注射疫苗1天前注射抗狂犬病血清、慢性病人如肝硬化、免疫缺陷症、服用免疫抑制药物、老人、严重营养不良和咬伤后48小时才开始免疫等7种情况,均应于初种时加2~3倍疫苗量,分部位注射,才有较好的免疫效果。此外,有的虽属轻伤,但侵入的病毒量较多或伤及富含神经部位,亦可出现潜伏期短而单用疫苗无效病例。最近世界卫生组织重新建议,不论任何部位的破皮咬伤均应合用抗血清。
2、对未咬伤健康者预防注射,可按0、7、21天注射3针。1年后加强1针,以后每隔1~3年再加强1针。
3、该疫苗供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儿童应在大腿前内侧区肌内注射。
4、使用前将疫苗振摇成均匀悬液。
伤口处理
(1)就地及时(最好是在咬伤后几分钟内)对伤口进行清洗消毒,对预防狂犬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先用3%-5%肥皂水或0.1%新洁尔灭后再用清水充分洗涤;对较深的伤口,用注射器伸人伤口深部进行灌注清洗,做到全面彻底。再用75%乙醇消毒,继而用浓碘酊涂擦。局部伤口处理愈早愈好,即使延迟1~2天甚至3~4天也不应忽视局部处理,此时如果伤口已结痂,也应将结痂去掉后按上法处理。
(2)伤口不宜包扎、缝口,开放性伤口应尽可能暴露。如果伤口必须包扎缝合(如侵入大血管),则应保证伤口已彻底清洗消毒并已按上述方法使用抗狂犬病血清。
(3)必要时使用抗生素或精制破伤风抗毒素。(4)严重咬伤者伤口周围及底部需注射抗狂犬病血清,或使用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附狂犬病毒存活期
转载: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47754-688126.html
请注意:这是国内狂犬病专家严家新教授在实验中得到的可信的结论。比起网络医生的道听途说,更客观,更科学,更可信!
原文如下:
许多恐狂症患者都关心狂犬病毒在外界环境中能存活多久的问题,即狂犬病毒对各种理化因素的抵抗力。
在此首先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对于狂犬病的风险来讲,最重要的不是该病毒在外界存活的时间,而是该病毒的特殊的传播方式使得该病毒能感染人类的概率非常低,因此狂犬病只能是极偶然地零星散发。狂犬病的传播方式非常单一,原则上只能通过疯动物直接咬伤才能传播。所以恐狂症患者的绝大多数担心是没有依据的。
病毒在外界的存活率容易受到多种理化因子的影响。狂犬病毒与许多有包膜的病毒相似,被认为是比较脆弱的,在外界很容易被灭活。这些灭活作用是温度、湿度、溶剂、缓冲液等多种理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关于各种理化因子对狂犬病毒存活率的影响,其他多种有包膜病毒的实验结果都可借用到狂犬病毒。
以下介绍一些专门用狂犬病毒开展相关实验的结果。
温度对狂犬病毒的作用非常显着。狂犬病毒在-70℃或更低的温度下可保存数月甚至数年。而该病毒会迅速被加热所破坏,加热至50℃15分钟就被完全失活。
若温度为37°C或20°C,在最初24小时内,有活力的病毒数量会快速下降,96小时后则完全失活。暴露在平坦、潮湿的表面上,在5°C温度下狂犬病毒可存活144小时,但在20°C?的温度下42小时内被彻底灭活。
不同的化学试剂都可灭活狂犬病毒,包括脂溶剂(乙醚,氯仿等)、季铵、漂白剂和肥皂溶液(实际应用于被咬伤伤口的冲洗和消毒)。苯酚、甲醛、β--丙内酯,乙酰基乙烯亚胺也能杀死病毒(实际应用于在疫苗生产过程中对病毒进行灭活)。
能灭活狂犬病毒的还有光线(特别是紫外线),太阳辐射可显著增加病毒被灭活的速度。在30℃下暴露于强烈的阳光,一个半小时后病毒就完全被灭活;在相同温度下,如果没有阳光,则病毒需过20小时才能灭活。
狂犬病毒适于保存在50%甘油中(在样品须经长途运输才能到达实验室的情况下,可用此方法保持病毒的活力)。在某些情况下,该病毒对腐烂作用也有相当强的耐受能力,曾经在已埋葬9天的疯动物的尸体中分离到活的狂犬病毒。将自然感染狂犬病毒的狐狸的唾液腺组织用含10%小牛血清的生理盐水制成悬浮液,其中的狂犬病毒可存活很久。
狂犬病毒对干燥也敏感。疯动物的唾液洒在物体表面,经自然干燥后,其中的狂犬病毒就全部自然灭活。
接种狂犬疫苗时机
打狂犬疫苗,要越早越好,首次注射疫苗的最佳时间是被咬伤后的48小时内。一般情况下,一个疗程的狂犬疫苗需要打5针,具体的时间安排是第0、3、7、14、30天
各肌肉注射1支。第0天是指首次打疫苗的那一天,然后其余以此类
推。
狂犬疫苗有效期
注射人用狂犬病疫苗自产生抗
体后,其免疫有效期为6个月,这6
个月是指在注射后6个月内如果再
次被犬伤可以不用注射该疫苗。
正在接种狂犬病疫苗期间或接
种检測产生抗狂犬病抗体后6个月
内,如果被一般健康犬咬伤,可立
即用大量肥皂水彻底清洗伤口,不
必注射疫苗,被狂犬或者可疑狂犬
咬伤应于0、7天注射两针疫苗。
如果是在注射疫苗后3-5个月
被咬,需再注射两针。
犬用疫苗一般号称一年,不过
实际情况一般是进口疫苗一
年,国产半年。一般会认为在犬打了疫苗之后被咬、持挠等,仍仍需打疫苗。(至少我去打狂犬疫苗的的时候医生是这么说的。不过如果你的狗一直在家里不和别的狗玩耍大概可以不打。)
再次暴露的处理
“2016年狂犬病的预防控制指
南指出,如如果三个月以内发生
再次暴露,可以先观察10天;
如果暴露较严重需要打加强疫
苗,在第0天和第3天注射狂犬
病疫苗。如如果3-6个月之内又
发生了暴露,如果动物是打过
疫苗的,可以不用打加强疫
苗;如果是流浪动物,需需要打
两针加强疫苗。
附狂犬病国际十日观察法
1.十天观察法是指被可疑的疯动物(狗或猫等)咬伤、抓伤后,将动物系留观察十天(在狂犬病流行的疫区需要先注射疫苗再观察)如咬人的动物在10天内没有死亡,则证明咬人的动物没有狂犬病,被咬的人可百分百排除被传播狂犬病的可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由于中国的犬只数量庞大且免疫率低,使狂犬病十日观察法遭遇瓶颈。这个瓶颈是指:患病狗主要集中在免疫率低的农村,狗发疯咬人多数情况下不好实施10日观察,如果面向广大农村宣传怕被理解错,以为是等待咬人狗10天再注射疫苗,但在城市里,我们需要正确地宣传狂犬病知识,避免盲目恐慌,完全可以使用推行10日观察法。 ? ? ? ? ? ? ? ? ? ?3.十日观察法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狂犬病防治办法之一,即被有疾病症状的或与健康猫(狗)行为有异常的犬(猫)等温血动物咬伤后,要尽快去注射狂犬病疫苗,同时观察咬人的猫(狗),如果10天内,这个猫或狗还没有因狂犬病发病死亡,就可以终止狂犬病预苗注射,同时可判定被咬人根本没有被传染上狂犬病。这种方法是可以百分之百排除人被传播狂犬病的所有可能性。
本文来源:节选自《中华流行病学杂》及网络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