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鼻炎
全身或局部使用药物引起鼻塞
编辑:ddayh.cn
药物性鼻炎
全身或局部使用药物引起鼻塞的症状时,称为药物性鼻炎(rhinitis medicamentosa,drug-induced rhinitis)。尤其是后者引起的更为常见,故亦称“中毒性鼻炎”(toxic rhinitis)。不少患者不经专科医生检查诊治,自行购药治疗,以致滥用滴鼻药造成药物性鼻炎。
【病因】 全身用药引起鼻塞的药物主要有:①抗高血压药物:如α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利血平、甲基多巴胺等);②抗交感神经药物;③抗乙酰胆碱酯酶药物:如新斯的明、硫酸甲基噻嗪、羟苯乙胺等可引起鼻粘膜干燥;④避孕药物或使用雌激素替代疗法可引起鼻塞。局部用药主要是长期使用减充血剂,如奈甲唑林类(滴鼻净)最为常见。临床上药物性鼻炎主要指的是局部用药引起的鼻炎。主要原因是鼻腔粘膜血管长时间收缩会造成血管壁缺氧,出现反跳性血管扩张,造成粘膜水肿,从而出现鼻堵的症状。
【病理】 使用血管收缩剂后鼻粘膜小动脉立即收缩,如长期使用此类药物,血管长期收缩可导致小血管壁缺氧,引起反应性血管扩张,腺体分泌增加,鼻粘膜上皮纤毛功能障碍,甚至脱落。粘膜下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渗出水肿,日久可有淋巴细胞浸润。上述病理改变可于停药后逐渐恢复。镜下可见鼻腔粘膜纤毛脱落,排列紊乱。上皮下层毛细血管增生,血管扩张。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
【临床表现】 长期使用血管收缩剂滴鼻后,药物的疗效越来越差,鼻腔通畅的时间越来越短,鼻堵的症状越来越重。因此患者常自行增加滴药的次数,从而发生恶性循环,称之为多用减效现象。多于连续滴药10d后症状明显出现。表现为双侧持续性鼻塞,嗅觉减退,鼻腔分泌物增加,并由清涕转为脓涕。常伴有头痛、头晕等症状。检查可见鼻腔粘膜多为急性充血状并且干燥、肿胀。对麻黄碱的收缩反应性明显降低。鼻道狭窄,有大量分泌物。婴幼儿使用奈甲唑林(滴鼻净)可引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心动过缓、昏迷不醒甚至呼吸困难等中毒现象。
【诊断及鉴别诊断】 ?本病的临床表现与肥厚性鼻炎非常相似。要仔细询问全身以及局部用药史,以及使用时间,对1%麻黄素棉片的收缩反应性差。
【治疗】
1.确诊后立即停用血管收缩剂,可改用生理盐水滴鼻。
2.局部用糖皮质激素鼻喷剂:如二丙酸培氯米松气雾剂,布地奈德气雾剂等。
3.三磷酸腺苷(ATP)40mg,2~3次/d口服。
4.也可行下鼻甲封闭,如0.5%普鲁卡因 2ml+ 醋酸考地松0.5ml双下鼻甲粘膜下封闭。
【预防】 尽量少用或不用鼻腔血管收缩剂。如果必须使用,使用时间最好不要超过10d。用药期内大量服用维生素C。婴幼儿、新生儿应禁用此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