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一)辨证论治 “辨证”,就是运用望闻问切四种检查方法,全面收集病情资料,按一定的规律加以分析、综合、归纳,来判断疾病是何种性质的“证候”。“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措施。辨证是决定治疗的根据,论治是制定治疗的法则。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对不同性质的矛盾,需以不同的方法去解决,这就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证”和“症”有什么不同呢?证是指“证候”,它是对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症状等的概括。其与西医学中的“症候群”有些相似。而“症”就是指的“症状”,是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个别的、表面的现象,如头痛、咳嗽等。 由于致病因素复杂多变,既可独邪伤人,也可诸邪同至,或见虚实夹杂。由于病因之间有主次之分,所以证候也有主证和兼证之别。主证,是标明疾病主要病因、病性和病位所在的一组症状群,是决定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矛盾,是选择君药的依据。兼证,是标明次要病因、病性和病位的一组症状群,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次要矛盾,是选择佐助药的依据之一。以上主证中包括的症状,即为主要症状。另外,在某些疾病中有个别症状是病人的主要痛苦所在,必须进行治疗时,也称为主要症状。兼证中包括的症状,即是次要症状。伴随主要病因而出现的某些在辨证过程中,不能标明疾病病因、病性的个别症状,如头痛、咳嗽、腹胀等,也属于次要症状,治疗时往往可随病因消除而消失,较重时可选择佐助药治疗。 辨证就是作出正确诊断的过程,只有诊断正确,才能有的放矢,做到方与证符,而取得良好疗效。 (二)辨病施治 辨病施治是指针对某种疾病而采取的治法和方药。如《内经》以生铁落饮治狂病;《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篇首标题均冠以“辨某病脉证并治”及《金匮要略》以甘麦大枣汤治脏躁,茵陈五苓散治黄疸等,均具有辨病处方的特色。 近代临床,辨病施治主要是指现代理化检查诊断的“病”,怎样治疗,怎样处方用药的方法。传统的“辨病施治”,余认为在当今临床上已没有多大意义了。 (三)辨证论治与辨病施治相结合 近代中医临床主张辨证论治与辨病施治巧妙结合,我认为这是增强处方疗效的用药方法,具体结 合方法有以下几种。 1.辨证为主,辅以辨病 将现代医学理化诊断的“病”与中医的“证”结合起来,可以弥补中医辨证的不足。因为现代医学所称的“病”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特异性比较强;中医辨证虽有许多优越之处,毕竟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尤其是对某些疾病的微观认识不够精确。若能将现代医学的理化指标吸收到辨证论治体系中来,将“证”与“病”有机的结合起来,发挥各自长处,无疑会使辨证处方水平大大提高。 目前采用最多的方法,是对现代医学诊断的疾病进行辨证施治(包括分型论治与分期论治等)、处方用药。例如,笔者对慢性低血压病辨证共分为气血两虚、中气不足、气阴两虚、心肾阳虚、肝肾阴虚、痰湿内蕴等六大证型,分别投以归芪升压汤、益气升压汤、生脉升压汤、桂附升压汤、育阴升压汤、化浊升压汤六张经验处方,临床再因人、因地、因时而灵活加减,便是以辨证为主,辅以辨病的范例。 2.辨病为主,辅以辨证 这是当今中医临床采用较多的另一种方法,是在专病专方的基础上的加辨证施治的方药,对一些 慢性疾病恢复期、缓解期尤其适用。如笔者在本书最后一章“从医45年经验处方揭秘”中介绍的红花檀香茶、三金三子二石汤等方法,便是以辨病为主,辅以辨证的范例。辨病处方时,还可把中药和古方的现代药理研究成果、理化检查指标、现代病理报告结合起来,指导处方用药,也属于辨病施治的内容之一,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中医临床常会遇到这种情况,理化检查诊断为某病而中医却“无证可辨”(由于患者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或体征)。例如,肝功能检查为“乙肝”,B超检查诊断为“脂肪肝”,血脂分析判断为“血脂异常”的患者很可能“无证可辨”,此时,不妨参照理化指标,“舍证从病”。又如,一经检测确诊为尿路结石,中医在治疗上便会适当地采取溶石与排石的方药,不必拘泥于其是否属于石淋范畴,是否有小便困难现象;子宫肌瘤一经妇科检查确诊,便可适当配合应用活血化瘀方药。 中医由于过去没有实验室指标参照,对于临床疗效只能根据症状的改善或消除来断定,显然不够 科学。由于现代医学技术提供了诸多方便,现代中医不妨适当取理化指标为我用,对临床疗效作出比较客观的判断,并据此考虑处方用药。例如,肾炎病人在经过治疗,水肿消退之后,小便检查仍有蛋白、管型存在,说明肾脏功能尚未恢复,必须引起重视,继续进行治疗,可考虑选用参芪六味地黄汤消除蛋白尿;高血压病人经过治疗,头痛、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甚至消失,但血压检查仍时有波动,尚不可置之不理,可继续选用滋肾养肝、调和阴阳的方药,防止高血压病复发。 3.辨病处方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中医使用现代医学病名,有助于诊断和判断疗效,但因中西医是两种理论体系,目前尚未沟通。因此,不可先入为主,凭西医病名选取常用方,“见病套方”。例如,黄疸型肝炎则用茵陈汤,滴虫性阴道炎则用完带汤,而是要按照中医临床思维方式,依据中医理法方药程序,处方用药。即便是使用专病专方如“排石汤”“乙肝汤”等,也应根据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原则,灵活加减,不可以一方一药囊括百病。即使临床上遇到无证可辨,也要努力寻觅其蛛丝马迹,根据体质、病程、气候、环境等情况加以“辨证”。 (2)在参考理化指标时,还应当防止另一种倾向,即似是而非地去理解西医的某些术语,例如,炎症,中医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分,不可一概当作“实火”,均用清热泻火;肿瘤,有邪盛正盛、邪盛正虚、正气大虚阶段之别,不可认为“毒瘤”而一律攻毒解毒。 (3)尽量把所选的方药与其药理作用、性味功能、适应证结合起来。如治疗高脂血症,常用山楂、黄精、何首乌、泽泻等具有降血脂、降血清胆固醇作用的药物,若体型肥胖者,以山楂为主;痰湿偏盛者,以泽泻为主;老年人肝肾虚亏者,则以何首乌、黄精为主。治疗高血压病,余喜用验方葛根槐花饮,若属肝火上炎者,可选加菊花、夏枯草;肝阳亢盛的,可选用加钩藤、白芍、石决明;肝肾亏虚者,可选加龟甲、牛膝、杜仲,诸如此类。 (四)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又一大特点。这种思想观念有两种:第一种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第二种认为人和自然界息息相关,即“天人相应”。 我们前面已经谈过,人体是个有机的整体,各脏器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如人的头发,不论是它的生长速度,还是它的颜色,均和气血、肾精等充足与否有关。如果肾精、气血充足,则头发生长旺盛,颜色乌黑且不易脱落,否则头发就会早白、早落。人和自然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如天气寒冷人易得风湿痹证(相当于西医所说的风湿性关节炎),天气炎热人易得中暑等。这些均说明“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 在治疗疾病的时候.我们也应该考虑到这种整体观念,要因时、因地制宜。如人的肌肤在夏天因热而开泄,冬天因寒而致密,所以同是患的风寒感冒,夏天就不宜用过多的辛温药,以防开泄太过,损伤津液和正气;冬天则可重用辛温药物,以使病邪从汗而解。又如我国西北方地高气寒,病多风寒,寒凉的药物就要慎用,而要多用温热药物,东南方地势低洼,气候温暖、潮湿,病多湿热,温热助湿的药物就要慎用,而可重用清凉化湿之剂。 (五)治病必求其本 《内经》云:“治病必求其本。”这个“本”,就是疾病的“根本”或“本质”。我们治病,必须明确疾病的根本原因,针对其本质而进行治疗。 例如治发热,倘若不明发热的原因,一味使用发汗退热药、就可能造成热度暂时退了,一会儿又再起。好比是“扬汤止沸”,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辨清了发热的原因,分清热属于什么“证”,然后对“证”用药,那就可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发热见有烦躁、口渴、大汗出、脉洪大的“阳明经证”,就可使用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如发热见有腹胀痞满、大便燥结难解、舌苔焦黑起刺的“阳明腑证”,就须使用大承气汤(枳实、厚朴、大黄)。这样的治疗方法,好比是“釜底抽薪”,是比较彻底的退热方法,只有这样,才可能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六)扶正与祛邪 我们知道,人体的正气与致病的邪气是相互抗争的。这种邪正的斗争,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证候的虚实变化,以及疾病的转归好坏,有着密切的关系。 倘若正胜邪负则不发病,邪胜正负则发病。如果正气不足,正不胜邪,则为虚证,邪气偏盛,正气未衰,邪正相争激烈,则为实证。如正胜邪退,则疾病可望痊愈,预后良好;如邪胜正衰,可使病情恶化,预后不良。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在治疗疾病时,就要采取扶正祛邪的方法,创造条件使病情向着有利于人体的方向转化,争取正胜邪退的良好转归。 “扶正”,就是采用扶助正气的药物,如益气、养血、滋阴、助阳等,或用其他疗法,以提高人体正气的抗邪能力,也就是俗称的“补法”。 “祛邪”,就是采用能消除致病因素的药物,如发汗、攻下、催吐、清解、消导等,或其他疗法,以祛除邪气,也就是俗称的“泻法”。 扶正法,一般用于正虚明显而邪气不盛的疾病。 祛邪法,一般用于邪实而正虚不明显的疾病。 有时,可扶正、祛邪同时并用,或先扶正,后祛邪,或先祛邪,后扶正。原则是尽可能“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七)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某些患者,常常一身患有数种疾病,出现各种错综复杂的症状,这里面就包含有多种矛盾。我们必须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采取“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或“标本同治”的原则。 什么是疾病的标本呢?标和本是一对相对的概念,其含义较广:从邪正关系说,正气为本,邪气为标;从疾病发生来说,病因为本,症状为标,从疾病的新旧来说,旧病为本,新病为标,从疾病的先后来说,先病为本,后病为标,从病变部位来说,内脏为本,体表为标。 例如,严重肝硬化腹水(臌胀)的患者,出现呼吸喘满不得卧,小便不利,这时就须解决腹水的标急之苦,待腹水消减后,再治疗肝硬化之本。 又如,一人素有萎缩性胃炎旧病,又新感外邪,患了感冒,就该先治疗感冒这个新病,后治疗萎缩性胃炎这个本病。 但有的时候常须标本同治。如有人素来身体亏虚,正气不足(本虚),但突然感受外邪患了急病(邪 实)。此时如单考虑到病人的体质亏虚而给服大剂的补药,则势必会助长病邪,起不到治疗疾病的作用,但如单考虑病人是感受外邪而致,只用祛邪的药物,则会祛邪伤正,同样不能取得很好的疗效,有时甚至会加重病情。这时就应该全面考虑,补虚(治本)和祛邪(治标)同时进行,只有这样才可能收到满意的疗效。 |
热门中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