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六经方证辨治冠心病
?分类:经方医案
?标签:冠心病
韩某,女,73岁,2013年6月2日初诊。
主诉:头晕心慌伴腹泻半月余。
病史:半月前,患者外出旅游时因汽车追尾而受到惊吓,出现头晕、心慌、腹泻等症状,整天没有精神,困乏欲睡。因患者平时有病经常来找我开中药,这次服西药无明显疗效,又来求治。
既往有冠心病史6年,心律失常(房颤)史2年,经常服西药控制心率,平时也很少发作心慌。
刻诊:精神差,头晕,阵发性心慌,惊惕不安,晨起为重,心口窝处满闷,无气短,白天困乏欲睡,夜眠差,出汗,畏冷,6月天已经热了还穿衣较厚。无发热无口苦咽干,口不干不渴,纳差,大便溏泻,每日3~4次,过去大便也不成形但是每天1次,没有现在的大便稀。小便频而色白,过去小便不频。舌暗,舌体胖大,苔白水滑,脉沉细数,叁伍不调。
血压115/65mmHg。心电图示:1.心房纤颤。心率98次/分。2.ST-T段改变。
六经脉证解析:精神差,困乏欲睡,眠差,心口窝、心下满闷,出汗,畏冷小便频而色白,舌暗,舌体胖大,苔白水滑,脉沉细数,叁伍不调,为少阴病,真阳虚损,下焦之气冲逆。
头晕,阵发性心慌,惊惕不安,心下满闷,纳差,大便溏,每日3~4次,舌体胖大,苔白水滑,脉沉细数,叁伍不调,为太阴病,虚寒水饮上逆。
六经辨证:太阴少阴合病。
病机:真阳亏虚,阴寒饮盛,气机逆乱,水饮上逆凌心,下注滑肠。
治疗:四逆汤合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炮附子15g,干姜20g,炙甘草20g,桂枝30g,生白术20g,茯苓30g,生龙骨、生牡蛎各30g,生姜30g(切片),大枣10枚(掰开)。5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二诊:患者说,药后感到心里平和,头晕心慌、惊惕不安减轻,心下满闷也有所减轻,仍怕冷,困乏想睡。原方炮附子加至30g,又开5剂。
三诊:患者自述症状大有改善,最大的效果就是已经没有怕冷、大便次数多和尿频的现象了。能去公园散步了,感觉还没有完全好转,要求再服几剂,又开5剂。患者诸症基本消失,已经恢复到此次病前比较稳定的身体状况。
六经方证病机辨析思路
该案患者年高,加之慢性病久而素体真阳不足。虽有心律失常慢性房颤,却因平时坚持服药控制病情,能使身体阴阳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的基本稳定状态而不经常出现症状。
此次发病是因受到极度惊吓而引起,《素问·举痛论》说:“惊则气乱……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这个气乱即全身气机紊乱,主要涉及上焦的心气和下焦的肾气,继而引起机体阴阳平衡失调,加重阳气损伤,从而使原有中焦内停的寒饮上逆于上焦而出现头晕、心慌、惊惕不安;下注于下焦而出现大便溏泄、次数增多及尿频色白等诸症。
该案证候病机关键就是真阳亏虚,阴寒饮盛,气机逆乱。也就是说,下焦真阳虚损,加之惊则气乱,“腹气必虚而气冲于上”(《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下焦水饮亦上逆凌心,上冒清空,下注滑肠。
《伤寒论》第277条说:“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四逆汤是四逆辈的代表方,方证病机为真阳虚衰,阴寒内盛。太阴病和少阴病都可以用这个方子回阳救逆,温阳化饮,通阳益气。
该案患者真阳虚损是病机的关键,所以主方就用四逆汤扶真阳,温中阳,化寒饮。
《伤寒论》第21条说:“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伤寒论》第22条说:“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证病机为真阳亏虚,气上冲胸,应用该方可温阳祛寒降逆气。
《伤寒论》第28条说:“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胡希恕先生说:“此条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应遵《医宗金鉴》之说法改去桂为去芍为当。”(《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从条文来分析,笔者个人认为:桂枝去芍药应是符合仲景原意的。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方证病机为表不解,里虚水饮不化而冲逆。在该案中用之有多重功效:不仅能调和营卫而止汗,而且能通阳化气,降饮气上逆而止惊悸眩晕,还能化水饮、养胃气而止泻。
这个方子从药证上来看,也都符合该案的证候病机。《本经》说桂枝:“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在该案中,其关键功效在于可入上焦降逆气,又能补中益气。
《本经》说茯苓:“味甘平。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在该案中,可化气利水而止泻治尿频,又可降逆宁心定悸。
《本经》说白术:“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在该案中可入太阴中焦渗湿止泻,祛饮,止汗。
作者:毛进军
二
冠心病经方医案两则
?分类:经方医案
?标签:冠心病
医案一
姜某,女,68岁。有10余年冠心病病史,1年前因胸闷加重,经心电图检查,提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胸透提示,心脏向左下扩大,诊断冠心病伴心衰,近因心衰而前来诊治。刻诊:胸闷,心悸,气喘不足以息,夜间胸闷加重,不能平卧,下肢水肿,小便不利,腹胀,肌肉颤动,手足不温,舌淡,苔薄白略腻,脉沉细数无力。
辨为心肾阳虚水泛证,给予真武汤加味:茯苓18g,白芍18g,生姜18g,白术12g,附子10g,红参12g,薤白24g,枳实10g,桂枝12g。6剂,1日1剂,水煎2次合并分3服。
二诊:胸闷,心悸,下肢水肿减轻,又以前方加减治疗50余剂,诸证基本消除。经查心电图、胸透,心功能等,已基本恢复正常。
用方点拨:根据病证表现既有阳虚不温,又有水气内盛外溢,以此辨为心肾阳虚水泛证。方中真武汤温阳利水,加红参益气补虚,薤白通阳宽胸,枳实行气降泄,桂枝温经通脉散瘀。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医案二
童某,女,63岁。有10余年冠心病病史,近因心痛加重而前来诊治。刻诊:心前区疼痛,恶寒怕冷,手足不温,失眠,心悸,乏力,小便不利,舌淡,苔薄白,脉沉弱。
辨为心气心阳虚证,给予茯苓四逆汤加味:茯苓24g,红参6g,生附子10g,炙甘草12g,干姜9g,薏苡仁24g,花椒5g。12剂,1日1剂,水煎服。
二诊: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疼痛减轻,又以前方治疗12剂。三诊:疼痛未再发作,复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分3服,又治疗半年。随访1年,未再明显发作。
用方点拨:根据心前区疼痛,手足不温辨为阳虚,再根据心悸,乏力辨为心气虚,以此选用茯苓四逆汤温补心阳心气,加薏苡仁益气利浊缓急,花椒温阳散寒止痛。方药相互为用,以温阳益气治心痛。
田某,女,63岁。有多年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膀胱炎病史,数经中西医治疗,可缠绵不愈,近因病证加重而前来诊治。刻诊:头晕目眩,胸闷畏寒,心痛,咳嗽,气短乏力,少腹坠胀,小便灼热,有时手足烦热,有时手足不温,大便时溏时干,下肢水肿,口干欲饮水,舌质略红,苔薄,脉沉弱。
辨为肾阴阳俱虚证,以肾气丸加味:生地24g,山药12g,山茱萸12g,茯苓10g,泽泻10g,丹皮10g,附子3g,桂枝3g,葶苈子15g,红参6g,当归15g,车前子15g。6剂,1日1剂,水煎2次合并分3服。
二诊:诸证减轻,又以前方治疗12剂。
三诊:诸证基本消除,复以前方治疗12剂。之后,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10g,每日分3服,以巩固治疗效果。随访2年,一切尚好。
用方点拨:西医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膀胱炎,此证表现尽管比较多,可病变证机是肾阴阳俱虚证,如胸闷恶寒,手足不温等辨为阳虚,再根据小便灼热,手足烦热等辨为阴虚,以此用肾气丸滋补肾阴,温补肾阳,加葶苈子以泻肺止咳,红参益气补虚,当归补血活血,车前子利水消肿,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效。
三
蒲辅周:治冠心病的经验方
?分类:名医名方
?标签:冠心病, 蒲辅周
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与祖国医学的胸痹、真心痛、心悸、怔忡、心劳、心气不足、血不养心等有关。我在临床实践中治疗一些冠心病患者,初步认识到此类疾病多由劳心过度,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所致。冠心病属虚者多,而属实者少,也有虚实互见,寒热错杂的。五脏六腑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一有失和,就发生相侮相贼,成不自然的病态。根据不同情况,以辨证观点做出适合病情的处理,一般都可好转,初期病轻者亦能治愈。治疗原则:健强心脏,调其不平,补虚泻实,益气和血,顺气治血,抑强扶弱,避免破气破血而伤元气,这是我在治疗中得一得之愚。所拟和法,以补为主,以通为用,故暂定名双和散,仅作抛砖引玉,请同志们临床实验观察,再做进一步修改和补充。
双和散方:
人参三两(党参亦可),茯神一两,丹参(甜酒浸炒)一两,香附(童便浸炒)二两,没药(麸炒)五钱,琥珀(另研)五钱,血竭(另研)五钱,鸡血藤五钱,远志肉(甘草水浸一宿炒)五钱,九节菖蒲(米泔水浸炒)二两
为细末和匀,每次服五分至一钱,空腹温汤下,日三次,如无血竭改用藏红花或红花,没药气臭味苦可改用川郁金一两。我院冠心病研究组曾将其试用于一部分患者,有一定疗效。
热门中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