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一、太阳病 太阳病,属表证、卫分证、上焦病。 特征:脉浮+发热、或有鼻塞、流涕、咽痛、咳嗽,头项僵直不舒。 《伤寒杂病论?太阳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伤寒杂病论?伤寒例》“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特征:太阳病+恶寒、无汗、身痛、指尖-外劳宫-阳池-外尺肤发凉。脉象未必浮紧。或浮数,或浮缓。 《伤寒杂病论·太阳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舌淡红者,单纯风寒; 医案1:发热----感冒----风寒外感----麻黄汤 崔某某,男,55岁。南阳师范学院教授。2015年3月7日(正月十七日)。 主诉:“发热、周身疼痛、恶心2天”。劳累、应酬后突然发病,恶寒、发热、无汗,周身疼痛,热峰40℃,输了两天液无效,服泰诺感冒片、布洛芬片不会出汗,痛苦异常,晚九点家人电话求诊,问曰“手足冷暖?”“手心热,手背冰凉。”“苦口否?”“不苦。”“急躁否?发脾否?”曰“否!” 辨证:告之曰“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此太阳风寒,疏麻黄汤一剂,辛温解表当愈。 处方:麻黄15g??桂枝15g??杏仁15g??炙甘草10g??生姜10片、葱白7寸。1剂,水煎服。 二诊(2015年3月8日):电话吿曰:“服药一料,酣畅汗出,热退身和,此药还服么?”再服一次,改方中麻黄、桂枝各8g,另加红枣8枚,两剂即可。
陈某某,女,3.5岁。南阳市公安局职工子女。2012年11月18日二诊。 代主诉:“发热9天,加重3天”。天气突然寒冷,发热、流涕、咳嗽,先在院外就诊5天,热不退,发热无规律,热峰38.7℃,复方锌布颗粒可退,过时再烧,遂来本院,查咽腔充血,两扁桃体Ⅱ。大,两侧可见大片脓苔,WBC18.2×109/L,中性粒细胞81%,舌瘦红少苔、脉浮细,以“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风热阴虚证处以加味奔豚汤,并应家长要求输液治疗(青霉素+地塞米松、头孢噻肟钠),当晚热退,但次日又烧,安慰家长“继续治疗,等三天药用完看效果如何”。谁知近三天热峰更高,昼日夜间均烧,入夜尤甚,热峰40.2℃,复方锌布颗粒可退。相熟多年,家长信任,再诊,复查血常规WBC10.2×109/L,中性粒细胞45%,两扁桃体脓苔已去,咽腔红赤,热时无汗、平时无汗,唯有退热药始能发汗,流涕黄浊、咳声轻浅,两肺清晰,舌瘦红少苔、脉浮细,但患儿指尖、外劳宫至阳池、外关、三阳络处发凉。 辨证:发热虽已九天,但是两个过程,前一阶段是乳蛾所致,热退一天后进入第二个阶段。现症发热而无汗,指尖、腕背外劳宫至阳池、外关、三阳络处发凉乃风寒外袭;流涕黄浊、咽腔红赤为肺胃积热;舌瘦红少苔阴虚之象,脉之浮细当以浮紧而论,风寒阴虚之证。合之,风寒外袭、阴虚内热。治以辛温解表,清热养阴,疏柴葛大青龙。停输液、停西药。 处方:葛根30g??柴胡30g??麻黄6g??桂枝6g??石膏30g??荆芥(后下)6g??羌活6g??防风6g??黄芩6g??白芍6g??玄参10g??苍耳子6g??生姜6g??甘草3g。3剂,水煎服。嘱当日中午、晚6点、晚10点各服一次。 三诊(2012年11月22日):服药当晚烧退,酣畅汗出,三日平稳,但咳嗽增多、咳声加深、痰黏不利,指尖手背仍凉,舌瘦红少苔、脉浮细,两肺可及少许粗湿罗音。风寒去而未尽,肺热阴虚,辛温宣肺、清热养阴,以麻杏麦冬汤收功。 [按语]?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多而风寒少,外寒里热证也不多见,但偶有见之者。风寒、风热之鉴别于成人较易,询之自汗与否可知,无汗者风寒、燥火,有汗者风热,但小儿“无语”,望闻切诊可辨。无汗者胸背干,有汗者胸背潮。风寒者,指尖、腕背外劳宫穴至阳池穴、外关穴、三阳络穴处发凉,特别是阳池穴(又名一窝风)发凉,凉之愈甚,风寒愈重;风热者,此处不发凉,里尺肤反而发热,即《灵枢·论论疾诊尺》所说“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燥热者,里尺肤干燥。此尺肤诊法点滴经验。 尺肤者,两手肘关节(尺泽穴)下至寸口处的皮肤,外侧为外尺肤,内侧为里尺肤。 外寒里热证有两个类型,一是风寒里热,二是风寒阴虚。前者,脉浮中取则滑实,后者脉浮中取则细。前者,治以大青龙加葛根汤、大黄黄连泻心汤。后者即本例之法。 柴葛大青龙,仲景大青龙与陶节庵《伤寒六书》柴葛解肌汤与仲景大青龙汤之变方。风寒犯表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呕逆之证主以麻黄汤,里热者加石膏即大青龙矣,功在辛温解表、甘凉清热;葛根者解肌,柴胡疏散邪气、且量大解热,荆、防、羌、姜散太阳之邪以助麻桂,黄芩助石膏,白芍、玄参、甘草,酸甘化阴,养阴护正。诸药表里同治,辛温解表,清热养阴。只要认证准确,不必担心麻桂之虎狼之性。
特征:太阳病+恶暖风、自汗、口渴或不渴,指尖-外劳宫-阳池-外尺肤无发凉。 《伤寒杂病论?太阳篇》:“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温病条辨》:“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温毒、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脉浮数,或浮缓。 舌淡红者,单纯风热;脉浮滑、舌红者,风火里热(太阳阳明合病);脉浮弦、舌淡红者,少阳风火(太阳少阳合病);脉浮细、舌红者,风火阴虚(太阳少阴合病)。 医案3:发热----感冒----风热外袭---风热感冒方 赵某某,女,2岁。南阳市卧龙区塔园办事处人。2009年5月10日初诊。 代主诉:“发热3天”,受凉而病,发热较重,汗出不畅,热峰39.4℃,患儿精神萎靡,鼻塞,流涕,颜面红赤,咽部红而不肿。诊查:舌淡红,苔薄黄,脉浮数。 辨证:舌红,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袭表之象。热势虽高,但脉象浮数,里热不盛,仅是表邪为患;风热外袭,肺气失宣,故流涕,咽红;此属外感风热之证,邪在卫表,而发热。治法:辛凉解表,疏风热感冒方。 处方:葛根20g??桑叶6g??菊花6g??蝉衣6g??浮萍6g??荆芥(后下)6g??薄荷(后下)6g??连翘10g??淡豆豉15g??焦三仙各10g??芦根30克??甘草3g。3剂,水煎服。 二诊(2009年5月13日):烧退,咽部红赤减轻,略微咳嗽,但两肺清晰,舌淡红,苔薄白,治宜辛凉宣肺止咳。 处方:桑叶6g??菊花6g??桔梗6g??杏仁6g??连翘6g??芦根20g??甘草3g??焦三仙10g??紫苑6g??款冬花6g。2剂,水煎服。 2剂后患儿咳嗽消失,病情治愈。 [按语]风热感冒方是我的常用方,适应症是发热、脉浮数,属于风热外袭者。是根据“辛凉平剂银翘散”加减而来,以银翘散去淡豆豉、淡竹叶、芦根、牛蒡子,加葛根、桑叶、蝉衣、浮萍、荆芥而成。热毒盛者,咽喉红肿,加二花、牛蒡子,内热炽盛,体温甚高或将会出现高热,脉见滑数有力,加生石膏30~50克,便秘者可少佐以大黄,尺脉微者,加玄参。葛根用于解肌退热,以粉葛为佳,用量宜在20~30克,体重大者或成人用量可更大;荆芥、薄荷、浮萍相伍辛凉解表,发汗退热;桑叶、蝉衣、连翘、浮萍相伍使汗出隐隐,因为“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素问·生气通天论》)。 医案4:发热----上呼吸道感染----风火阴虚----加味奔豚汤 谢某某,女,3岁。本院职工子女。2009年4月12日初诊。 代主诉:“发热4天”。四天前外出郊游,当晚发热,热峰40.2℃,服退热药可退,此后静点青霉素、病毒唑、头孢塞肟钠加地塞米松三天,效果不明显,仍发热,服尼美舒利汗出热退,过时又烧,伴轻咳,咽弓充血,纳呆便溏,诊查:唇红,舌红,苔薄黄,脉浮细。 辨证:汗出热退,过时又烧,热势不为汗衰,且热势甚高,病在阳明;脉浮、轻咳、舌红苔薄黄为风热犯表;脉细为阴血不足;阴液亏虚,正气不能敌邪,屡汗而病不愈;?纳呆便溏又有食积之象。此乃阴血亏虚,阳明热盛,风火外受,表里同病。治法:辛凉解表,滋养阴血,甘凉清热。予加味奔豚汤。 处方:葛根30g??白芍6g??当归6g??川芎4g??黄芩6g??半夏6g??石膏30g??沙参6g??玄参10g??荆芥(后下)6g??薄荷(后下)6g??连翘10g??浮萍6g??甘草4g??焦三仙各10g。2剂,水煎服。 二诊:药后当晚,汗出隐隐,热退身凉。唯轻咳、乏力、纳谷不馨,以生脉饮、益胃汤调理而安。 ?[按语]这种发热我把它称为阴虚风火证。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明·万密斋《育婴家秘》),阴血亏虚与风火共存的患儿不少,这往往与素体阴亏或者风火伤阴有关,如上呼吸道感染、化脓性扁桃体炎属于阴虚风火者均可治之。阴虚风火证的证候表现以发热、咽部红肿,舌红,苔少,脉浮细为典型特征,其治疗当辛凉解表的同时予以滋阴养血,表里同治。 加味奔豚汤是我常用的方剂。方剂组成:葛根30g、白芍、当归各6g、川芎4g、黄芩、半夏各6g、石膏30g、沙参6g、玄参10g、荆芥(后下)、薄荷(后下)、桑叶、蝉衣、浮萍各6g、连翘10g、甘草4g(体重15kg的用量)。奔豚汤原是张仲景《金匮要略·奔豚病》篇中治疗肝血亏虚,肝气上冲之奔豚病的名方,由葛根、白芍、当归、川芎、黄芩、半夏、生姜、李根白皮组成。从《金匮要略》“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得知:奔豚汤原本就可以治疗“往来寒热”,方中葛根辛凉之剂,“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治“伤寒壮热”(梁·陶弘景《名医别录》),能“生津止渴,清金润燥,解阳明郁火”(清·黄元御《长沙药解》);血中之津液即为营阴,养血之剂,自能养阴,一味当归可抵四物,“入足厥阴肝经,养血滋肝”,“滋润滑泽,最能息风而养血”(清·黄元御《长沙药解》);肝者藏血之脏,芍药最善养肝,益养阴血之品。“古人有‘治风先治血’之论,岂漫然血药足以当之,盖必择辛甘发散者而用之,风乃能解,则芎藭当归其物也”(清·邹澍《本经疏证》),故川芎是祛风先活血,血行凤自灭之用。当归、白芍、川芎养血柔肝,祛内外之风,以防肝风内动。黄芩味苦大寒,主诸热,清肺经气分之热;半夏“味辛气平”,“辛以散结,善降肺胃之逆气,清咽喉肿痛”(清·黄元御《长沙药解》),化痰止咳而降逆;生姜辛甘发散,李根白皮入肝经,功专清热泻火,平肝降逆,但药物稀缺,现已不用。诸药合用,不独平肝降逆,也能滋养阴血、清热解肌,于风火外感、阴血亏虚之症最是桴鼓相应。加石膏辛凉解肌、除三焦大热,助黄芩清解内热,加荆芥、薄荷、桑叶、蝉衣、浮萍,辛凉解表助葛根解肌透表,加连翘、甘草,以清热败毒,并重用葛根、石膏,辛凉解肌、生津止渴;加沙参与石膏成白虎加人参汤,加玄参滋养肾水,以生水之本源。全方表里同治,散中有滋,顾护正气,以防发散太过。诸药合奏辛凉解表、滋阴养血、清热解毒、柔肝降逆之功。 医案5:发热、咳嗽----感冒----燥火——桑杏汤加减 王某某,男,4个月。南阳市南召县城人。2009年9月2日初诊。 代主诉:“咳嗽,发热1天”。就诊时患儿精神可,面色潮红,口唇红干,皮肤干燥。诊查:舌红,苔少,脉浮细。 辨证:温燥犯肺。治法:轻宣温燥。方用桑杏汤加减 处方:桑叶4g??杏仁4g??栀子4g??沙参4g??麦冬4g??川贝6g??桔梗4g??火麻仁3g??甘草2g??焦三仙各10g。2剂,水煎服。 二诊(2009年9月5日):患儿热已退,咳嗽次数明显减少,仍皮肤干燥,舌淡红,苔少,脉浮细。热势已退,燥象仍存,守前方去栀子。 处方:桑叶4g??杏仁4g??沙参4g??麦冬4g??川贝6g??桔梗4g??火麻仁3g??甘草2g??焦三仙各10g。2剂,水煎服。 再服药二剂后,愈。 [按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肺为脏”。燥邪常致肺病,导致咳嗽。燥咳有温燥与凉燥之分,小儿阳常有余,所患热病居多,故以温燥多见。本病时值秋季,燥邪当令,首先犯肺而伤肺阴,肺阴不足而致肺宣发肃降功能失调,遂生咳嗽,全身皮肤干燥。外感温燥之气,伤于肺卫,故发热。辨证属温燥犯肺,治当宣燥,但肺居上焦,只宜轻宣。桑杏汤方出自吴瑭《温病条辨》一书:“秋感燥气,右脉数大,伤手太阴气分者,桑杏汤主之。”方中桑叶轻宣肺热,杏仁苦降,润肺止咳,为治咳嗽要药,二药轻宣利肺,共为君药。麦冬、沙参甘寒,养阴润肺生津;川贝清热祛痰,栀子清热解毒,助桑叶宣肺热;共为臣药;桔梗辛散苦泄,开宣肺气,宣肺止咳;火麻仁润肠通便,焦三仙消积以免生热,共为佐药。甘草用以调和药性。诸药合用,共奏疏散表热、润肺止咳之功效。二诊热象已退,当专以清燥润肺,故去栀子。此案启示凡见皮肤燥象,多思考有无燥邪,再分温燥、凉燥,虽温燥多见,不可一味辛凉或清热解毒,仔细辨证,才可使疗效突出。 医案6:发热----感冒----清肺润燥汤 王某某,男,4岁。南阳市卧龙区谢庄乡人。2009年10月6日初诊。 代主诉:“咳嗽、发热5天”。患儿入夜干咳、鼻塞,闹人,发热,热峰38.4℃,退热药可退但过时又烧,一周来大便干燥。就诊时精神尚好,面色潮红,口唇干红,皮肤干燥。诊查:咽红、肺清,舌红,苔少,脉浮细有力。 辨证:干咳、便干、唇干、皮肤干燥,“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燥热之病;时值秋季,脉浮细有力,燥邪犯肺而伤肺阴,肺阴不足而致宣发肃降功能失调,肺气上逆而咳嗽;肺外合皮毛,肺阴不足,皮肤失润而干燥;燥盛阴虚,“阴虚则内热”而发热。治法:辛凉润燥,养阴生津,清肺润燥汤加减。 处方:桑叶6g??杏仁6g??栀子6g??沙参6g??麦冬6g??川贝6g??桔梗4g??火麻仁12g??生石膏30?g??甘草6g??焦楂10g??炙枇杷叶10g??梨皮10g。2剂,水煎服。 二诊(2009年10月8日):药进2剂,热退咳减,小其制调理而愈,并嘱多饮水、饮食清淡。 [按语]关于燥证,明代以前所论多是内燥,清代以后所论多是外燥,明代李梴《医学入门》才分出内燥外燥。内燥是阴虚血虚导致的以干燥为特征的一组内伤疾病,外燥即感受秋季燥热之气导致的一组外感疾病,秋燥是也,现在所说的燥多是指秋燥。 书云秋燥有凉燥温燥之分,余以为不然。《说文》谓“燥者,干也”,《易·文言传》又说“火就燥”,说明燥本身包含着阴津虚少和火热之象,岂有燥兼寒者?秋燥皆属热也,只不过热有轻重而已。秋燥=阴虚+内热+干燥,所以秋燥之病,不可用汗下之剂重伤其阴液,否则热者更热、咳者更咳、燥者更燥。 河间谓“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素问玄机原病式》),说明燥证的基本特征是干燥,如咽干口燥、鼻孔干燥、皮肤干燥、干咳少痰、唇干、便干、心烦热燥、舌苔干燥,脉象浮细有力,或见发热,或伴咳嗽,或见咳血、衄血等等。秋燥的治法《内经》提出了总纲:“燥者润之”、“燥者濡之”,具体治法叶天士说“当以辛凉甘润之方,气燥自平而愈”,汪瑟庵说“燥证路径无多,故方法甚简”,但秋燥惟喜柔润,最忌苦燥、最忌发散是不可违背的原则。 清肺润燥汤,取桑杏汤、清燥救肺汤合汇而成。组成为:桑叶6g、杏仁6g、栀子6g、石膏20~30g、沙参6g、麦冬6g、玄参10g、火麻仁10~30g、川贝6g、炙枇杷叶6~10g、阿胶(烊化)6g、梨皮10g、甘草6g(体重15kg用量)。通治秋燥各期,热轻者去石膏,病浅者去阿胶,便干不甚火麻仁10g左右即可,但不可不用,取其润燥尔。 本例发热为主诉,但以治燥之法而愈,并无柴葛之“退热剂”,故而中医治病全在辨证。
特征:脉滑实而大。阳明病:发热、口渴,舌红、脉滑;食积:发热、纳呆、腹胀、吐泻,脉滑。属于气分证、中焦病。 《伤寒杂病论?伤寒例》“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阳明篇》“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在经者主以白虎汤(脉滑)、白虎汤加人参汤(脉芤),在府者主以承气类方。食积:主以葛根黄芩黄连汤、保和丸、枳实导滞丸等。 阳明病发热,常见于其他六经发热。内不和者外不谐,阳明经积热、积滞常是诱发外感的原因。特别是白虎汤在热性发热中很常用,体温越高,越需要白虎汤。我的经验:已经出现高热,或者脉象滑实明显,将会出现高热,就加大量的石膏,湿热证、阳虚证除外。?
?秦某某,男,1岁8个月。方城县赵河镇人。2009年9月11日就诊。 ?代主诉:“发热7天,咳嗽3天,大便稀粘2天”。患儿先患发热,热峰39.2℃,服药汗出热退,过时又烧,当地治疗效果不佳,又添咳嗽有痰,就诊时患儿食欲差,睡眠差,小便量可。诊查:精神差,口唇红,舌红苔黄厚,脉浮滑。 辨证:此属风热犯肺、肺热下移大肠,食积风火证。治法:辛凉宣肺,清热厚肠、消食导滞。 处方:葛根15g??黄芩6g??黄连6g??甘草4g??荆芥4g??蝉衣6g??桑叶4g??浮萍6g??焦三仙各10g??黑姜3g??藿香6g??川贝4g??桔梗4g。3剂,水煎服。 二诊(2009年9月14日):服药三剂后,热已退,咳嗽减轻,大便仍稀频溏粘,舌红,苔黄厚,脉浮滑。故守原方再进3剂。 三诊(2009年9月17日):服药后,咳嗽止,大便仍稀频溏粘减轻,脉滑,舌红,苔黄。肺热已尽,大肠仍有热势,故将上方去荆芥、桑叶、浮萍、川贝、桔梗。 处方:葛根15g??黄芩6g??黄连6g??甘草4g??枳壳6g??黑姜3g??藿香6g。3剂,水煎服。 3剂后,诸症消除,其后随访,病已痊愈。 [按语]《伤寒论》说“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提出了太阳阳明协热下利证,其病机为表邪未解,里热炽盛。此小儿病初外犯风热之邪,郁遏腠理,留恋气分,气机不得宣泄故发热,风热犯肺,肺失肃降,故咳嗽,热渐入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下移大肠,大便溏粘;舌红,苔黄厚,脉浮滑,乃风热犯肺、肺热下移大肠之征象。治疗上一方面解表热,一方面清里热,选用葛根芩连汤加味。葛根芩连汤方中葛根既能解表清热,黄芩、黄连清解胃肠湿热,甘草调和诸药。方中加入桑叶、荆芥、蝉衣、浮萍辛凉解表,藿香解表化湿,川贝、桔梗宣肺止咳化痰,焦三仙消积导滞,黑姜防药过于寒凉。6剂药后表邪已解,热存阳明,故去荆芥、桑叶、浮萍、蝉衣、川贝、桔梗等善后解阳明里热,退热止咳止泻,疗效显著。
特征:脉弦+寒热往来、苦口咽干、食欲不振、胸胁苦闷、胁肋疼痛、恶心呕吐、或渴或不渴,或腹中痛,或心下悸,小便不利,咳嗽、小便不利。属于气分证、中焦病。主以小柴胡汤、四逆散。 “传少阳,脉弦而急,口苦,咽干,头晕,目眩,往来寒热,热多寒少,宜小柴胡汤。”(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伤寒例》),“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食饮,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而咳者,小柴胡汤主之。”(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太阳篇》)。 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少阳篇》“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不可发汗;汗则谵语,烦躁,此属胃不和也,和之则愈”、“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脉沉弦者,不可吐下,与小柴胡汤”。《伤寒杂病论·伤寒例》“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张某某,男,10岁。南阳百里奚人。2012年1月2日初诊。 主诉:“流涕、咳嗽6天,发热2天”。患儿初有流清涕,继而咳嗽,夜间咳甚,咳吐黄稠粘痰,咳甚则呕吐,咳逆上气,咽痛,近2日发热恶寒,热峰39℃,大便秘结,小便黄。诊查:咽腔红肿、两肺清晰、舌红、苔黄,脉浮弦滑数有力。 辨证:最初感冒风寒,入里化热,渐入阳明、少阳,咳无休止,“肺与大肠相表里”,致腑气不通,大肠结热,上逆犯肺,引起热咳。病位在太阳,涉及少阳、阳明。治法:表里同治,辛凉解表治太阳,和解通腑治少阳阳明,大柴胡汤加减。 处方:柴胡15g??黄芩12g??大黄6g??枳壳12g??半夏15g??甘草6g??生姜15g???荆芥(后下)10g??薄荷(后下)10g??桑叶10g??蝉衣10g??连翘10g??葛根30g??石膏30g??炒卜子15g??焦三仙各15g??牛蒡子10g。3剂,水煎服。 二诊(2012年1月5日):热除,咳减,呕吐未作,大便通畅,流涕、咽痛减轻,少阳之邪得以疏解,阳明之热得以清泻,腑气通肠,则肺气肃降恢复,邪热亦随大便而去,故咳嗽自减。仍有轻咳、流涕,乃邪热留恋,疏表不足,继当疏解少阳之邪,辅以解表,大柴胡汤加减出入之。 处方:柴胡12g??黄芩9g??枳壳12g??半夏10g??甘草6g??生姜6g??桑叶10g??荆芥(后下)10g??郁金10g??蝉衣12g??焦三仙各15g??胆南星9g??牛蒡子10g????玄参12g。继用三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三次服。 3日后,患儿咳止痰消,鼻塞得解,诸症悉除,纳谷如常,病愈。 [按语]脉浮、弦、滑数有力,浮脉为太阳表证,结合舌红、苔黄为风热外袭;弦脉为少阳病脉;滑脉为食积和阳明积热两端,故而病在太阳,涉及少阳、阳明。以风热感冒方治太阳,如荆、薄、、桑、蝉、葛根,辛凉解表;以大柴胡汤治少阳、阳明,如柴、芩、大黄、枳、夏、甘草、生姜,加石膏和解少阳、清解阳明,去芍药者,肝脉无虚。牛蒡者利咽,炒卜子、焦三仙消食,合枳壳、大黄导滞,连翘者解毒,因为咽腔红肿。 医案9:发热----感冒----肝火阴虚、风热外感----龙胆泻肝汤、银翘散加减 权某某,女,4岁半,南阳市政法干校人。2011年6月10日初诊。 代主诉:“发热6天”。6天前发热、流涕、轻咳,纳差、烦躁便干,经院外中医西药治疗效果不佳,热峰39.5℃,上午热重,咽腔充血,两扁桃体Ⅱ°大、充血,但无分泌物,两肺清晰,神经系统检查无特殊,血常规检查无特殊。平素性情急躁、磨牙、口臭,爱哭闹,常常高热,经常输液。诊查:唇红,舌红,苔黄厚,脉浮数,中取弦细微滑。 辨证:平素性情急躁、口臭,爱哭闹,心肝积热之候;大便干燥,阴血亏虚;流涕、轻咳,风火上扰之象。表里同病,内有肝胆积热、肝肾阴虚,表有风火外袭。治法:治从三端,一清肝胆之里热,二滋肝肾之阴亏,三解风火之表热。疏龙胆泻肝汤、风热感冒方加减。 处方:柴胡6g??黄芩6g??栀子6g??龙胆草6g??车前子3g??川木通3g??生地10g??当归6g???泽泻6g??桑叶6g??菊花4g??荆芥(后下)6g???薄荷(后下)6g??连翘10g??二花6g??蝉蜕6g??甘草6g。3剂,水煎服。 二诊(2011年6月13日):热退,性情温和矣。脉细弦,舌红苔黄厚,奶奶要求再给“调调脾气”,以上方去银翘散数味。 处方:柴胡6g??黄芩6g??栀子6g??龙胆草6g??车前子3g??川木通3g??生地10g??当归4g???泽泻6g。3剂,水煎服。 用药后性格温和,睡眠安稳,每遇生病即来就诊,年余未再输液,家长谓:中医看病就是好。 [按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平素性情急躁、磨牙、口臭,爱哭闹,此肝胆蕴热。一经风火外袭,发热作矣,表里同治,霍然而愈,少小儿童,这种情况并不多见。弦细微滑之脉,是肝胆湿热的特有脉象,主以龙胆泻肝汤。 龙胆泻肝汤用龙胆草泻肝胆之火,以柴胡为肝使,以甘草缓肝急,佐以芩、栀、通、泽、车前辈大利清利湿热,使诸湿热有所以出也。《灵枢·口问篇》云“邪之所在,皆为不足”,后世周扬俊谓“至虚之处,便是受邪之处”,肝胆湿热,必有肝虚,欲清肝胆当补肝体,故用当归补肝;肾者主水,既有湿热内蕴,肾气必亏,故用生地补肾,以使标本兼顾。此龙胆泻肝汤归、地之奥义也,凡用此方,归地是必用之品。 久用龙胆泻肝汤,可致马兜铃酸肾病,其毒在于关木通,川木通代之即可。
特征:太阴病发热,在于湿热为患,以湿归脾胃。发热、午后夜间为重,汗出不畅,纳呆、便溏、面色淡黄,脉濡,唇、舌、咽、手掌、指腹红。湿热并重主以三仁汤,热重湿轻主以蒿芩清胆汤、黄芩滑石汤,湿重热轻主以藿朴夏苓汤、太无神术散、胃苓汤。 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阳明篇》“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病在气分,中焦病。《温病条辨·上焦篇》“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医案10:发热----感冒----三仁汤加减 徐某某,女,7月。南阳市卧龙区陆营乡人。2009年7月10日初诊。 代主诉:“发热15天”。十五天来持续发热,昼夜无间,上下午无差,热峰39℃,当地就诊服药可退,然汗出不畅,过时又烧。就诊时患儿面色淡黄,口唇淡,小便量少,大便粘腻。诊查:舌淡,苔白,脉弦细而濡。 辨证:由于小儿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于调护,又时值长夏暑湿之季,湿热之邪,留恋气分,弥漫三焦,郁蒸不解,气机不得宣畅而致发热,湿热之邪阻滞脾胃,致脾胃功能失调,使大便稀粘腻,脉弦细而濡。此证为湿热蕴结。治法:清热利湿,宣畅气机。主以三仁汤。 处方:杏仁4g??苡米10g??白蔻仁4g??川朴4g??通草4g??滑石6g??半夏4g??竹叶4g??火香6g??青蒿(另包,后下)20g??焦三仙各10g。2剂,水煎服。 二诊(2009年7月13日):热已缓解,便稀粘腻已好转,脉濡,守原方去青蒿,再进三剂。 3天后热已退,大便已成形,嘱家长注意小儿饮食,忌生冷粘滑油腻之品。 [按语]该患儿发热十五天,昼夜无间,上下午无差,热峰39℃,不符合“午后身热”,但面色淡黄,大便粘腻,脉弦细而濡则符合湿温之例,遂处以三仁汤加味,一药而愈,可见中医的灵魂是辨证论治,不可胶柱鼓瑟、刻舟求剑。 湿温病,湿热胶结,如油和面,黏腻难解,盘踞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常。首犯脾胃,纳呆便溏,甚则吐泻;肺气不能下降,卫表之气郁遏而发热。个人认为它的重要特征有二,一是脉象,濡缓、弦细而濡,二是脾胃症状突出。治疗时要牢记“湿温三禁”,即汗、下、润。所谓汗,是指误为风寒风热表证,而用荆、防、麻、桂、薄荷、桑叶、蝉衣、浮萍之属;所谓下,误为里热实证,而用承气、硝黄之流;所谓润,误为阴虚用滋阴,如沙参、麦冬、生地、玄参。 湿温病是湿热蕴结所致,当用辛香之类宣畅中上二焦,如白蔻仁、杏仁、半夏,淡渗之类渗利中下二焦,如苡米、竹叶、滑石、通草,使湿从表泄从下渗利,热从表透从下而出,再用行气之品调畅气机,如川朴、白蔻仁,湿去气行,湿热分离。本例再加藿香助白蔻之功,青蒿苦寒,最除脾胃湿热,但辛香清透,于湿热蕴结之发热最为有效,但退热之用一要后下,二要量大,且宜中病即止,终究苦寒不宜久服。 凡感冒、化脓性扁桃体炎、气管支气管炎、肺炎、肠炎之发热,属于湿热蕴结者,三仁汤加青蒿、藿香均有效。
特征:有阴虚、阳虚、阴阳两虚之别。常和外感并发。所见发热以脉微为特征。阳虚者:脉微,舌淡;阴虚者:脉微细,舌红;阴阳两虚者:舌淡红。 《伤寒杂病论?少阴篇》“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伤寒杂病论?伤寒例》“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医案11:发热----急性坏死性齿龈口炎----牙周败毒汤 侯某某,女,2岁。南阳市北京大道人。2011年12月20日初诊。 代主诉:“发热、拒食、流涎3天”。发热3日,热峰39.5℃,退热药可退,过时再烧,每日发热3~4次,饮食不进,哭闹不止,面赤唇红,口臭不堪,大便秘结。诊查:上下牙龈红肿局部渗血,舌边尖、颊粘膜散、咽弓可见多个疱疹样溃疡面,舌红,舌尖有芒刺,苔黄滑厚腻,脉弦细。 辨证:齿龈及口唇属胃,颊粘膜属脾,咽弓属肺,舌边尖属心,此处红肿溃烂乃胃、脾、肺、心热毒熏蒸;哭闹不止者心肝火旺,面赤唇红、口臭不堪者肺胃积热;齿龈渗血,热伤血络血热妄行;大便秘结者阳明腑气不同;脉弦细者,阴虚之象。诸症合参阴虚热毒,病在脾胃心肺肝,阴虚而热毒发热作矣。饮食不进、流涎者皆因疼痛所致。不可以苔黄滑厚腻误为湿热蕴积。治法:清泻肺胃,滋阴解毒,牙周败毒汤加减。 处方:生石膏20g(先煎)??黄芩6g??金银花8g??连翘8g??紫花地丁8g??玄参15g??生地15g??大黄1g??黄连3g??丹皮6g??花粉10g。3剂,水煎服。 二诊(2011年12月24日):身热已退,牙龈红肿减轻,溃疡面缩小,哭闹缓解,饮食渐进,口臭消除,大便稀频,每日2~3次,稀糊样便,量不多,舌红,苔薄黄而润,脉滑数。热毒尚存,但热势减轻,治当继以清热解毒,佐以升清止泻,药量宜轻,葛根芩连汤加减如下: 葛根8g??黄芩6g??黄连3g??甘草5g??生石膏10g??金银花6g??连翘6g??紫花地丁6g??麦冬8g??生地8g??牡丹皮6g??花粉5g。3剂,水煎服。 三日之后,诸症消失,饮食如常,大便正常,一日1次,病情痊愈。 [按语]?急性坏死性齿龈口炎,古名“走马牙疳”,可穿腮落齿,是口腔科疾病但家长又找儿科来看,如若儿科医生不识,误诊误治多矣,或发热不退,或误为“疱疹性口腔炎”,屡见不鲜。常伴流涎,舌苔黄腻厚滑,是因为口舌疼痛拒绝吞咽所致,易被误为湿热之患,投以清利湿热更伤阴液,病则不愈。 此症多由阴虚胃热所致,热盛化毒、腐肌败血,致齿龈红肿、口舌糜烂。治以滋养胃阴,清热解毒,经验方为牙周败毒汤。玄参、生地,滋肾水、养胃阴,花粉养胃阴兼祛腐生新,生石膏、黄芩清胃热,黄连泻心火,大黄通腑气,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解毒之用,丹皮凉血。如果再口服糠甾醇片,外用锡类散之属更加快捷。 医案12:阴虚发热——上呼道感染----青蒿鳖甲汤加味 余某,男,8月。南阳市宛城区黄台岗乡人。2009年10月6日初诊。 代主诉:“发热20余天”。感冒受凉后发热,多处诊治,效果不佳。发病以来,体温波动在37.6~38.8℃,下午及夜间为重,纳差,轻咳,余无所苦,面色樱红,口唇红赤。诊查:舌瘦红,苔薄白,脉微细。 辨证: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时值金秋,肃杀之令,又遇燥邪凛冽,阴液受损,肺失濡润气逆而咳;燥伤阴液,阴不涵阳,“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素问·疟论篇》),下午及夜间阴气主事,故下午及夜间发热较重。此为阴虚发热,法以滋阴清热,《温病条辨》青蒿鳖甲汤主之: 处方:青蒿(后下)30g??鳖甲(先煎)10g??知母6g??丹皮6g??焦生地10g??甘草4g??地骨皮10g??玄参10g??女贞子10g??旱莲草10g。3剂,水煎服。 二诊(2009年10月10日):服药3剂后,热退痊愈。 [按语]虽发于秋季,燥邪伤其阴液,脉虽浮细,但无干燥之象,而表现为阴虚之证,下午及夜间热重,以滋阴退热之法而愈。 这种阴虚发热,小儿甚多。若是内有阴虚,外感风热,可用加味奔豚汤治疗。 夜热早凉,常见三种情况,一是本案之例;二是食积发热,当伴滑实之脉、纳呆口臭、夜寐不宁,大柴胡汤、枳实导滞丸增损;三是湿热内蕴,当伴面色淡黄、纳呆呕恶、便溏脉濡,主以三仁汤、黄芩滑石汤之属。 《温病条辨·下焦篇》云“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热自阴来者,青蒿鳖甲汤主之”,鳖甲咸而微寒,能滋阴潜阳,退热除蒸,用于阴虚发热,劳热骨蒸,虚风内动等;青蒿辛苦微寒,清透虚热,凉血除蒸,引营血之热外出,与鳖甲配伍尤妙,吴鞠通谓“青蒿不能直入阴分,有鳖甲领之入,鳖甲不能独出阳分,有青蒿领之出”;生地清阴络之热,丹皮泻血中之伏火,知母佐鳖甲和青蒿,清热养阴,全方共奏养阴清热,透邪外出之功。本例又加地骨皮与青蒿协同,加玄参、二至丸与生地协同,共成滋阴透热之功。原方用于温病后期,阴分已伤,余邪未清,深伏阴分,以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来细数为主要临床表现,但不唯见于午后及夜间,只要阴液被劫,上午所见阴虚发热亦可治之,如下案。 医案13:阴虚发热——感冒----青玉汤 闫妞妞,女,21个月。宛城区白河镇溧河村人。2013年6月3日初诊。 代主诉:“发热2天”。发热,热峰38.8℃,退热药可退,过时再烧,昼夜无规律,便干如珠,睡眠不宁,舌淡红,苔白厚,脉微沉细。 辨证:发热无规律,上午下午、昼日夜间无间,舌淡红苔白厚,似有阴伤,但无舌瘦而红的阴虚特征,虽无表征,但食积乎?湿热乎?若但以八纲而论漫无头绪。但“少阴之为病,脉微细”,病属少阴;便干如珠,睡眠不宁阴液亏虚,治从少阴阴虚,治法:滋阴降火。 处方:青蒿(另包,后下)15g??鳖甲(另包,先煎)10g??知母6g??生地10g??丹皮6g??白芍6g??地骨皮6g??石膏15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玄参10g??甘草6g。4剂,水煎服。 二诊(2013年6月7日):热退,盗汗,便稍干,寐欠安,舌瘦红苔白厚,脉细。阴液复而未全,阴虚而内热,还当滋阴降火,方用玉女煎加玄参。 处方:生地15g??石膏6g??知母6g??麦冬8g??牛膝6g?甘草6g。3剂,水煎服。 [按语]《素问·调经论》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外感袭之、阳明积热、少阳蕴热、积滞内停、湿热壅阻等均可发热,治各不同,一见发热,动则柴葛只是俗套治法,必凭脉辨证,方一药而愈。 青蒿鳖甲汤是吴鞠通治疗“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热自阴来者”,但不限于夜热早凉,上午下午发热,只要属于阴虚发热都有良效。原方青蒿透热外出、芳香透络,其退热之用,必须量大、必须后下;鳖甲入肝肾、养阴而潜阳,生地滋水清热,丹皮泻血中伏火,知母善清阴虚浮火,阴虚发热之克星。加白芍养肝血滋肝阴,女贞子、旱莲草、玄参,共助生地、鳖甲滋养肾水,地骨皮者引诸药入阴分,辅助青蒿清虚热,石膏者生津退热,不限于阳盛之热,因为《伤寒论》谓“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气阴两虚发热亦可用之。全方滋阴、凉血、清气、透热外出诸法共用,需有甘草和合。 医案14:发热----Still氏病----风寒阳虚----麻黄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真武汤、三妙散 刘某某,男,7岁。南阳市新野县。2015年6月12日初诊。 主诉:“发热1.5月,左膝关节肿痛18天”。不明原因发热,屡治无效,渐至左膝关节肿痛但不发红。发热无汗,昼夜无规律,热峰40.2℃,发热前恶寒寒颤、手足冰凉、无汗,服退热药后汗出如烟,过时再烧,尿黄便干,余无不适。先住我院骨科10天,排除化脓性关节炎、结核性关节炎,但发热如故,邀我会诊。脉浮缓无根,舌淡红苔薄白。外关、外尺肤发凉。 辨证:发热、无汗、恶寒、手足冰凉,风寒外袭;脉浮者表证,脉无根,阳气虚弱;关节肿痛,尿黄,湿热下注。太阳少阴合病,阳虚风寒、湿热下注。 据?“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伤寒杂病论?少阴篇》),治以温阳解表、清热利湿,方用麻黄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真武汤、三妙散加减。 处方:麻黄12g??桂枝6g??细辛9g??炮附子9g??白芍10g??炙甘草6g???生姜6g??云苓10g??苍术10g??薏米30g??怀牛膝6g?。4剂,水煎服。 二诊(2015年6月26日):服药当晚汗出、热峰降低,4剂服完,体温维持在36.5~37.2℃,手足转温暖,但外尺肤仍有凉感。舌脉如前,照上方,改麻黄为6g,8剂,带药出院。 三诊(2015年7月4日):不发烧,关节肿痛消失,但咽痛、胸腹密集多形性红斑,微痒,皮肤划痕征(—)。舌瘦红,苔薄黄,脉浮数无根,重取细软,?外尺肤仍有凉感。前用温阳解表、清热利湿,外风稽留、阴血受劫、血热血虚。治以解表除风、养血凉血,麻黄桂枝各半汤、凉血四物汤加减: 处方:麻黄6g??桂枝6g??浮萍6g??当归6g??白芍6g??生地15g??川芎6g??紫草6g??丹皮6g??玄参15g???甘草6g。6剂,水煎服。 到写稿时为止,不发热。继续治疗中。 医案15:发热----still氏病----麻黄附子细辛汤、地黄饮子 王某某,男,7岁。邓州市林扒乡张湾村人,2009年8月10日初诊。 代主诉:“发热1个半月”。炎暑之季,露宿感寒,恶寒发热,当地多方就诊,历经中西医数十人,效果不明朗。初期整日恶寒甚,发热无间,旋诊旋治以后,恶寒发热有间,入夜即热,多在子丑时发生,热前微恶寒,两刻之后热至39~41℃,用或不用退热药两小时后热退汗出,久病无效,父母甚为慌张。询之:动则多汗、胃纳呆滞、乏力萎靡、二便如常;看面色苍黄,而两颧绯红,肌肤松软。查舌质淡红,苔薄白,切其脉象,沉细无力。收入住院,查得WBC22.5×109/L,中性粒细胞72%,ESR62mm/h,疟原虫两次均为(-),围绕结核、尿路感染、弓形虫、旋毛虫感染及骨髓象诸项检查均无异常,随确定诊断:still氏病。然家长虑及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拒服西药治疗,只有中药一途了。 辨证:病起于受寒,以小儿阳盛之体,多会随阳化热,但患儿并无热象,阳虚之体也;前人教诲“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旷日持久,仍有热前微恶寒,风寒之邪仍未得散;病人动则多汗、胃纳呆滞、乏力萎靡、面色苍黄、肌肤松软、脉沉细无力,又有一派气阳虚衰之象,表里两感之症谛矣;子丑之时,阳气至微而欲升,此时发热恶寒,阳气不足以托邪外出而发热恶寒,为阳虚之象;两颧绯红又是阴虚阳浮,戴阳之症,阳不潜藏也;且舌质淡红,非若纯粹阳虚之淡而无色;脉象沉细无力,气阳虚衰也。从诸症看来,表里两感,风寒未散,阴阳俱虚而阳虚为重。经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然此儿非若少阴阳虚纯寒可比,缘其阴阳俱虚。治法:辛温散寒,补阴温阳;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地黄饮子化裁。 处方:麻黄3g??炮附子10g??细辛6g??熟地20g??肉桂6g??茯苓10g??麦冬8g??石斛10g??山萸肉10g??巴戟天10g??磁石30g??炙甘草10g??生姜10g。3剂,水煎服。 二诊(2009年8月14日):药至第2付服完,未再发热,气色见好,汗出亦少,食欲增加,舌淡而微见红色苔薄白,脉缓,沉细之象已去。表寒散去,补阴温阳,守上方去麻黄,留细辛以去陈寒伏邪: 炮附子10g??细辛6g??熟地20g??肉桂6g??茯苓10g??麦冬8g??石斛10g??山萸肉10g??巴戟天10g??磁石30g??炙甘草10g??生姜10g。3剂,水煎服。 再服6剂后症状悉除。 2010年1月10日又因感冒咳嗽来诊,家长说四个月以来未再发热,尚未见关节肿痛。 [按语]“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这是《素问·生气通天论》的话,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关键,一旦阳虚、阴虚,或者阴阳两虚,则正气不足,必生疾病,或因阳虚生寒、或因阴虚内热、或因阴阳两虚而成内伤,或因招致外感而成表里两感(同病)。少阴病是以阴阳虚弱为特征的一组疾病,如果招致外邪即成少阴经的表里同病,以此类推,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都有表里同病。仲景在《伤寒论·少阴篇》论述了阳虚伤于风寒的证治,未能论述阳虚伤于风热、阴虚伤于风寒或风热、阴阳两虚伤于风寒或风热的证治。但我们可以师仲景而变通之。 少阴阳虚外感风寒,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也;少阴阳虚外感风热,则每成湿热内蕴,三仁汤是也;少阴阴虚外感风寒,常常随阳化火,与少阴阴虚外感风热无异,拙拟加味奔豚汤是也。阴阳两虚外感风寒者即如本例,阴阳两虚外感风热者,亦如少阴阳虚外感风热而成湿热内蕴,先以分利湿热为治,如拙拟神术三仁汤,待湿热分消之后金匮肾气丸收功。何也?阳虚则水停,风热外袭之后,湿热胶结,“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温病条辨》),温补则助火,故而汗下温补俱不宜。 医案16:发热、咳喘----喘息性肺炎----风寒阳虚----麻黄汤、小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 钟某某,男,82岁。南阳市教委。2015年6月22日初诊。 主诉:“发热咳喘6天”。两耳已聋。感冒后咳喘胸闷、夜不能寐,搀入诊室,低烧、无汗,两肺满布哮鸣音、粗中细湿罗音,便秘。肺CT:喘息性肺炎。外院要求住院,其子不允,带来就诊。脉浮缓无根、两尺脉微,舌淡红苔白厚而滑。阳池、外关、外尺肤发凉。 辨证:低烧、无汗、脉浮,乃风寒外袭;两耳已聋、两尺脉微,舌淡红,少阴阳虚;苔白厚而滑、两肺粗中细湿罗音,阳虚水泛,寒饮射肺;风寒外袭、肺气郁闭,肺气上逆,咳喘胸闷。合之,风寒外袭、阳虚水泛。 据“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伤寒杂病论?太阳篇》),“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伤寒杂病论?太阳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伤寒杂病论?少阴篇》),治以辛温解表、温阳化饮,方用麻黄汤、小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 处方:麻黄12g??桂枝12g??白芍12g??杏仁12g??生姜6g??细辛6g??五味子6g??陈皮12g??半夏12g??炮附子12g??云苓12g??肉苁蓉15g。4剂,水煎服。 二诊(2015年6月26日):服药当晚汗出、热退,咳喘顿减,当日安睡,便秘好转,步入诊室。舌脉如前,照上方,改麻黄为6g,4剂而安。嘱常服桂附地黄丸,以温肾纳气、以防复发。 医案17:发热----感冒----麻黄附子细辛汤、真武汤 王某某,男,9岁。南阳市人民路人。2011年12月30日初诊。 主诉:“间断发热3月余”。3月来患儿反复发热,曾于多家医院就诊,诊断“EB病毒感染”,发热间断最多持续半月,以低热为主,多在38℃左右,多于中午发热,热则恶寒,甚至寒战,应用抗生素可暂退热,停药即易反复,近4日每日发热、恶寒,微有鼻塞,无汗,四肢不温,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口淡不渴,大便稀频。诊查:舌质淡胖,苔白水滑,脉浮细无力。 辨证:患儿肾阳不足,外感寒邪,寒客脉络,经久不散,寒邪外束,引致发热,舌淡胖、苔水滑,乃阳虚不化水湿、阴浊内盛之象。治法:温阳解表,温经化湿,麻黄附子细辛汤、真武汤加减。 处方:麻黄4g??炮附子10g??细辛6g??白芍10g??炒白术10g??云茯苓10g生姜8片。3剂,水煎服。 二诊(2012年1月3日):身热渐退,恶寒不显,四末稍温,舌质淡,苔白润,脉浮细无力,病情向愈之象,合乎仲景所论“反发热,脉沉者”的麻黄附子汤证及“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之真武汤证旨意,然四诊合参,仍见患儿表邪未尽,阳气未复,继进原方四付。 三诊(2012年1月8日):未再发热,面转红润,双目有神,无神疲之象,纳谷馨香,二便如常,嘱勿进冷食,禁忌“双黄连、清开灵”类寒凉药物,注意日常调护。 [按语]小儿发热,热证多寒证少,风热多风寒少,阴虚多阳虚少。然小儿“稚阴未充、稚阳未长”,热易伤阴,寒易损阳。过用寒凉损其阳气,阳气虚浮,不得下潜而为发热。“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阳虚则不能御邪而感风寒。 方中麻黄、细辛,辛温散寒,附子、生姜扶正温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者阴亦虚,故以白芍养阴,水寒则土湿,白术培土,茯苓利湿,湿气去则阳气舒展,扶正祛邪之法。 然温阳之法,必待无阳热之象始可用之,如唇舌淡白、咽喉淡白、面色淡白、尿色淡白,必无热色。 医案18:寒厥——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阳虚厥逆----四逆汤 郭幼,14个月。唐河县郭滩镇人。2009年4月7日13时急诊入我院。 代主诉:“发热2天、频繁抽搐14小时”。突然发热,热峰39~40℃,2008年4月5日23时突然抽搐,强直阵挛发作,每次持续2~15分钟不等,遂立即赴当地县医院,经止惊、降颅压、抗感染等治疗仍抽搐,体温不降,转入我院。入院时,39℃,浅昏迷状,前囟平紧,眼窝凹陷,皮肤黏膜干燥,口唇樱红,皮肤毛细血管扩张时间(CRT)6秒钟,项强,四肢肌张力明显增高,角弓反张,臀部可见瘀斑。血常规WBC18.0×109/L,N74%,L16%,MC10%,Hb105G/L,血小板1.5×1012/L;血气分析PH7.26,PaCO224mmol/L,PaO2146mmol/L,BE-11;血糖9.6mmol/L;血清电解质:钠、钾、氯、钙、镁、磷均正常。4月10日脑脊液:无色微混,葡萄糖1.2mmol/L,糖商0.27(脑脊液葡萄糖/血糖=1.2/4.4),氯化物:100mmol/L蛋白质0.6g/L,细胞计数32×106/L,蛋白定性试验+;流脑疫苗未种。 诊断: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2.DIC,急性。3.颅内高压综合症.4.代谢性酸中毒。5.应激性高血糖。 2009年4月10日主任医师查房:经抗感染、控制颅内压、抗DIC、对症处理等综合治疗,惊厥控制,DIC未继续恶化,脑膜刺激征减轻,臀部仍可见瘀斑,但呼吸浅表、体温仍高(39℃左右),CRT?3秒钟,四末凉至腕踝,舌质红苔白滑,脉微细。中医辨证:脉微细属少阴病,呼吸浅表,四末发凉,阳气厥脱,瘀斑提示血脉瘀滞。治法:急当温阳回逆,佐以活血化瘀,方用四逆汤加当归、山萸肉。 处方:人参6g??炮附子3g??干姜6g??炙甘草4g??当归6g??山萸肉15g。1剂,水煎后胃管饲入。 2009年4月11日:脉起而缓,手足温暖,CRT1秒,呼吸急促有力、体温38~39℃,舌淡苔白滑。 阳气回转,生机再现,渐趋佳境。经中西医结合治疗,住院15天,痊愈出院。 [按语]?《伤寒论》中指出:“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手足逆冷,是厥证的共同点。又言“少阴之为病,脉微细……”,案例幼儿脉微细,少阴病无疑,少阴病有寒化、热化之分,然而呼吸浅表、四末发凉,乃阳气厥脱之象,寒化无疑,发热乃阴盛格阳于外所作。寒厥者,阴寒内盛,阳气衰微,不能达于四末,则手足厥寒脉细欲绝。《黄帝内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此类病证若不急予温阳散寒、回阳救逆,命将不保。故以四逆汤温阳回逆,炮附子和干姜均为大辛大热之品,二药配伍补火助阳,驱散体内的阴寒邪气,使四肢得以温煦,阳气衰微,加人参大补元气,身有瘀斑,佐以活血化瘀,加当归活血补血,山萸肉补肝养血,益肾涩精,顾护元气,我的经验是急救时用量宜大,可以增加急救的成功率。 医案19:发热----感冒----阴阳两虚----地黄饮子加味 陈某,男,9岁。南阳市卧龙区黄台岗乡人。2009年7月11日初诊。 代主诉:“午后低热二月余”。因为感冒起病,流涕、发热自汗、头痛,最高39.4℃,在当地诊所输入双黄连、头孢哌酮等治疗三天,发热有所减轻,流涕头痛已去,但每至午后即发热,体温37.6~38.2℃,夜间十时以后渐退,热前无寒战,退热无大汗,询之纳谷尚可,二便如常,唯觉气短、乏力,时至盛暑汗出不畅,面色萎黄,手足不温,口唇红赤,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润,六脉沉缓无力。收住入院后,围绕肺部感染、尿系感染、心肌炎、神经系统感染、疟疾、结核感染、血液肿瘤性疾病及风湿性疾病等诸项检查,均未发现异常。 辨证:患儿午后发热,有似阴虚阳旺,但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润,脉象沉缓无力,非若单纯阴虚之舌瘦红少苔脉细可比;有似湿热内阻,也有面色萎黄,手足不温,阳气不能通达之兆,但并无濡细而缓脉象,纳谷如常,湿困之征不具。气短、乏力、面色萎黄,手足不温,阳气虚弱而不能通达;六脉沉缓无力,病在少阴一经,脉象沉缓无力,微脉之兆,“少阴之为病,脉微细”,午后发热,少阴司事之时而作也。诸症不涉少阴心经,病在足少阴肾经明矣。但诸症所诏,又非单纯少阴阳虚,缘其口唇红赤,舌质淡红;虽有阴虚之象,又见阳亏,肾之阴阳俱虚矣。阴阳俱虚,阳气浮越而发热。治法:当平补阴阳,方以地黄饮子加龙牡、磁石镇潜。 处方:生地黄20g??山萸肉15g??石斛15g??麦冬10g??五味子6g??石菖蒲15g??云苓10g??肉苁蓉10g??肉桂子3g??附子10g??巴戟天10g??生龙牡各30g??磁石30g。3剂,水煎服。 二诊(2009年7月14日):服药后,患儿午后低热已稍见好转,热峰37.2~37.8℃,舌淡红苔少,舌体瘦小,脉沉细,有效不更方,原方再进三剂低热已全退。 [按语]“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相生、阴阳相抱,“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损及阳,阳损及阴,阴虚则阳亢,阳虚则阴弱,阴阳两虚则阴阳分离,水亏不能券龙,龙腾阳浮而发热。 脉微细者,少阴之为病。少阴之病,仲景论有两类,一类是少阴里虚证,一类是少阴合并外感。少阴里虚证仲景又分两种,一是阳虚寒盛,如真武汤证,二是阴虚热盛,如黄连阿胶汤、猪苓汤证,至于阴阳两虚仲景未述,后世之地黄饮则主治阴阳两虚之少阴病,可补仲景之不逮。少阴合并外感仲景仅述阳虚合并外感,麻黄附子细辛汤尔,如是阴虚合并外感,则可用鄙人加味奔豚汤。 本例阴阳两虚,阳气浮越,治以滋阴温阳,用地黄饮子加龙牡、磁石,纳阳潜龙,以消浮游之热。
似无发热之证。 ? 结语:诊治发热,先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西医的疾病诊断,二是中医的证候诊断。 中医的治疗思路,一是凭脉辩证,准确判断病人是六经的哪一经,是单纯的一经病变还是并病、合病。二是根据辨证确立治法处方,有表证者始可解表,无表证者切勿用柴葛荆防,只要辩证准确,自然效如桴鼓。 |
热门中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