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一、腰痛
蒲辅周医案:张某某,男,86岁,住某院。1960年4月25日会诊。患者腰背酸痛,足冷,小便短而频,不畅利,大便难,口干口苦,饮水不解,舌淡少津无苔,脉象右洪大无力,左沉细无力。
脉证兼参,属阴阳两虚,水火皆不足,治宜温肾阳滋肾阴,以八味地黄丸加减:熟地9克,云苓6克,怀山药6克,杜仲(盐水炒)9克,泽泻4.5克,熟川附子4.5克,肉桂(去粗皮、盐水炒)1.5克,怀牛膝6克,破故纸9克。水煎服,加蜂蜜30克,兑服,连服3剂。
复诊:服前方,腰背酸痛,口苦口干均减,足冷转温,大便溏,小便如前,舌无变化,原方再服3剂。
三诊:因卧床日久未活动,腰仍微痛小便仍频,西医诊断为前列腺肥大,其余无不舒感觉,高年腰部疼痛虽减,但仍无力,宜继续健补肾气,以丸剂缓服。
熟地90克,山萸肉30克,淮山药60克,泽泻30克,熟川附片30克,肉桂18克,怀牛膝30克,破故纸60克,菟丝子60克,巴戟天30克。各研细末和匀,炼蜜为丸,每重9克,每服1丸。并每早服桑椹膏一汤匙,开水冲服,连服2剂恢复健康,至五年多未复发。(《蒲辅周医案))1975年版)
按语:“腰为肾之府”,肾阴虚失于滋养,肾阳虚失于温煦,可致腰部疫痛不适。肾气丸并补肾中阴阳,为治肾虚腰痛之良方。
二、水肿(慢性肾炎)
俞长荣医案:陈某某,女,47岁,干部。1974年12月8日就诊。65年患肾盂肾炎,旋即治愈。今春以来经常出现全身浮肿,时起时退。尿检发现蛋白(++)、管型(+),经中西药治疗无明显进步。目前全身仍渤中,腹皮增厚,腹胀,头晕,腰酸,食欲减退,小便频,量少,色深黄,口不干,脉细涩,舌体胖有齿印,质红苔白较厚。血压正常。
予肾气丸加味。处方:熟地(砂仁杵)、淮山药各15克,茯苓、泽泻、牛膝各12克,枸杞、丹皮、附子、车前子(包)各9克,肉桂心(另冲)1.8克。连服30余剂,诸症基本解除,小便多次复检未见异常。(辽宁中医杂志1980;<10>:24)
按语:《内经》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本例腹胀食减,舌胖苔白,其为脾虚可证。然土衰必补其母,非命火不能生脾土。且肾为胃关,关门不利聚水,必得桂附之阳,蒸动肾气,所谓膀胱气化则能出也。但其舌质红,不仅命火衰微,且肾阴亦受累,因取肾气丸加牛膝、车前子(济生肾气汤)滋阴和阳而助气化,益火生土而开胃关。
三、臌胀
薜己医案:州守王用之,先因肚腹膨胀,饮食少思,服二陈、枳实之类,小便不利j大便不实,咳痰腹胀;用淡渗破气之剂,手足俱冷。此足三阴虚寒之证也,用金匮肾气丸,不月而康。 (《内科摘要》1985:46)
按语:三阳虚寒证其治独取少阴者,以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五脏六腑非此不能发也。
四、癃闭
朱士伏医案:陈某,女,26岁。产后3日,小便不通,经妇产科导尿,小便涓滴难下,伴少腹胀满、面色觥白、腰痛如折、恶露较少,舌淡胖,脉迟。
辨为肾气虚寒,气化不利。投肾气丸加味:熟地黄30g,山药30g,党参30g,白茯苓10g,泽泻10g,乌药10g,肉桂5g,熟附片10g。
2剂后小便畅通。复诊时加当归、黄芪,5剂病愈。(国医论坛1994;<4>:9)
按语:肾气不充,膀胱气化失司,继因产后寒邪乘虚内侵,寒客下焦,水道为寒所凝,水满于脬中,膀胱不利而癃。肾气丸温阳散寒,补肾壮阳,非桂附不能直达州都,雪消春水来矣。
五、淋证
俞长荣医案:胡某某,男,41岁,教员。1975年11月26日初诊。3个月来小便淋急,次数多而量少,夜睡尤甚(每夜解溲10余次),排尿时阴茎微痛,心烦,腰酸,舌淡,脉沉细而缓。
处方:熟地、淮山药各15克、枸杞、丹皮、茯苓、泽泻各9克,附子6克,肉桂心3克(另冲)。1剂甫毕,小便次数显减(每夜仅2~3次),排尿无痛感。因肉桂不易买到,嘱改服金匮肾气丸而收功。(辽宁中医杂志1980;(10>:24)
按语:小便淋痛多由湿热下注,膀胱气化不利或肾阴亏损,虚火扰及尿窍所致。属肾阴阳两虚型的比较少见。本例因肾阴虚,龙雷之火上炎,故觉心烦;扰及尿道故小便淋急作痛;肾阳虚膀胱气化失调,故小便频;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痛。故治以金匮肾气丸而收效显著。
六、遗尿
朱士伏医案:张某,男,59岁。患脑血栓右侧偏瘫3个月,近1个月来小便失禁,一有尿意即尿床,伴四肢欠温、面色苍白、纳少、嗜卧、大便溏,舌淡,脉迟。用肾气丸增损:熟地黄30g,山药30g,山萸肉10g,泽泻10g,丹皮6g,熟附块10g,白茯苓10g,桑螵蛸10g。7剂后尿急已能自控。后服肾气丸8个月,二便正常,偏瘫亦复。(国医论坛1994;(4>:9)
按语:老年遗尿,乃肾气不充,下元虚冷,膀胱失约,不能制约水道。肾气丸补肾壮阳,助膀胱气化,使膀胱固摄有权,开合有度。
七、排尿晕厥
张明医案:江某某,男,60岁。1987年7月15日初诊。患者7年来经常头晕,每排尿时头晕甚,常在小便末昏厥于地,不省人事,少时自苏,醒后感倦怠乏力。曾在某医院确诊为排尿性晕厥,服健脑丸等不效。1月前因劳累过度,致上症频发,伴耳鸣,乏力,小便清长频数。诊见面色觥白,舌苔薄白,脉沉细。
证属肾阳亏虚,髓海不足。治宜温阳填精。金匮肾气丸主之:附子10g,桂枝6g,熟地30g,山药15g,山茱萸15g,茯苓10g,泽泻10g,丹皮10g。?
服3剂,头晕大减,晕厥次数减少,守方继服20剂,排尿时再无晕厥,诸症尽除。 (中医杂志1995;<7>:410)
按语:肾主水液,司二便,藏精生髓,而脑为髓海,若肾阳亏虚,髓海不足,清阳不升,上下俱虚,气机不相顺接,则发眩晕昏厥。治疗抓住病机,以金匮肾气丸甘温益气,填精益髓,鼓舞肾阳,使阳充精盛,故诸症得除。
八、不育
刘琼芳医案:苏某,男,32岁,干部,已婚,74年初诊。婚后多年不育,头昏,耳鸣,神倦,自汗,食少,面色无华,夜卧少眠,性欲减退,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以两尺脉尤甚,素患慢性痢疾,每夏即发,平素体弱易感。检查精液:量少,80%死精,20 9/6活动力差。
主以温肾补火,阳生则阴长、精成,从本而治,拟金匮肾气汤加味治之。
附片60克,肉桂6克,熟地15克,淮药15克,枣仁15克,茯苓15克,丹皮5克,泽泻6克,锁阳10克,巴戟15克,淫羊藿10克,杜仲10克。4剂后自觉感冒较前减少,饮食、睡眠均有好转。
继续以本方加减治疗一段时间,第二年夏季痢疾未复发,精力渐充沛。继用成药调理,后查精液80%活动正常,20%活动差。不久女方受孕,生一子,现健在。(云南中医杂志1987;(4):41)
按语:肾藏精,主命火,命火为“生气之源”,是生命的原始动力,男性以“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命门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本例属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而影响阴精的化生,元阳的虚衰不仅影响阴精的化生,全身抗病机能也明显下降。故产生以上诸证。治以肾气丸水火并补,以充精气,从本而治,是获良效。
九、泄泻
俞长荣医案:黄某某,男,30岁,技术员。1973年11月19日来诊。今年2月起便溏,日2~3次,腹中微痛,便后稍减,平时形寒畏冷,腰痛,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细弦而缓。处方:淮山药、车前子各15克,熟地、山萸肉、丹皮、茯苓各9克,炮附子6克,益智仁3克,肉桂心1.2克(另冲)。连服5剂(隔日1剂),大便成形,余症均减,但仍腰痛。照上方去益智仁,加枸杞9克,五味子3克,服10剂,诸症痊愈。1年后询知,未再复发。(辽宁中医杂志1980;<10):23~24)
按语:本例属命火衰微,火不生土,脾失健运。脾主运化,全赖肾阳温煦。命火衰微,脾土失其温煦,如釜底无薪,不能腐熟水谷,故大便溏泄;下元虚惫,故形寒畏冷,腰痛,小便清长,舌淡,脉细缓。方中附子、肉桂、益智仁、淮山药、熟地温补肾阳,火壮能生土,脾气旺盛,运化得行,不治泻而泻自止。再用茯苓、丹皮、泽泻健脾渗湿泻火,利前阴而实后阴。
十、多唾
郑秀岭医案:孟某某,女,21岁。5年来每多唾涎,初未以为病,近唾涎日渐增多,片刻即唾涎盈口,唾于地则成一滩。面色苍白,畏寒怕冷,腰痛不适,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淡苔滑,无力。处方:熟地、萸肉、泽泻、丹皮、藿香、佩兰、益智仁各10克,附片、肉桂各6克,淮山药15克,茯苓12克。
3剂后,唾涎大减,又3剂,唾涎症告愈,面色红润,腰痛畏寒皆瘥,1月后随访未再复发。(浙江中医杂志1986;<1):21)
按语:唾涎一症,在临床较为少见。《素问》:“唾属水精,肾所主也,故肾为睡。《灵枢》:“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廉泉,舌下窍也。是肾为水精,从下而上,液虽有五,肾实主之。”肾主水液,肾阳不足,冰无所主,升降失常,水气上逆,故唾涎增多。本方中附子、肉桂、熟地、萸肉、山药等温补肾阳,藿香、佩兰芳香辟浊,益智仁补肾摄涎,故能有效。
十一、咳嗽
李继昌医案:余早年至富民县访友。友留宿,夜阑入寐,闻间壁咳声频频,达旦未止。经询1.9,方知夜咳者乃一年近七十之老妪,病已半载,屡治罔效。余即登门予以诊治。其症咳多甚于夜间,每卧即痰壅作咳,以致难以入寐。咳时气短难接,痰有咸味,虽屡服化痰止咳之药,总难奏效。脉两寸俱大,两尺则微细欲绝。
参其脉证,知此病不单在肺,肾亦病矣,乃肾虚不纳之候。遂以金匮肾气丸加味治之。
附片30克(开水先煎透),上肉桂6克(研末调服),熟地15克,山茱萸6克,怀山药15克,茯苓15克,粉丹皮9克,泽泻9克,炙麻黄根9克,五味子6克。上方仅服1剂,当晚咳即减半,知药已对证,令其再服5剂。并购金匮肾气丸常服,未及半月而愈。(《李继昌~1978:10~11)
按语:久咳气短,甚于夜间,痰有成味,尺脉微细欲绝,此肾虚不能纳气;水泛为痰故也,故用肾气丸补肾虚,加五味子、麻黄根以敛肺纳气平喘。
十二、久喘
俞长荣医案:王某某,男,63岁,干部。1977年2月10日初诊。咳喘近20年,从1960年起逐渐加重,于寒冷季节发作较频。近10余日来咳喘频发,胸闷气急,气短,动则尤甚,以致不能平卧,上楼困难。痰多,含有大量泡沫。舌体较胖,边红苔白,脉短。处方:熟地、山药、茯苓各15克,丹皮、泽泻、枸杞、附子、葶苈子各9克,胆星6克,肉桂心3克(另冲),服5剂。
3月11日复诊:咳喘已显著减轻,胸闷基本解除,痰亦相应减少,但微感口干,仍偶有气短,脉舌同前。上方减附子为6克、肉桂为1.2克,加葫芦巴9克,续服5剂,诸证解除。同年10月询知,咳喘未再发作。(辽宁中医杂志1980;(10):23)
按语:本例属肾虚不能纳气。年过花甲,肾气早衰。肾为元气之根,肾虚不能纳气,气上逆则为咳喘;胸闷、气急、气短也由肾不纳气之故。肾阳虚,故病好发于冬春天冷季节。肺为贮痰之器,肾为生痰之根,肾阳虚,气不化津则水泛为痰,肾虚肺寒所以痰多而稀。方中用金匮肾气丸取其补肾纳气,加葶苈子、胆星取其化痰而助平喘。
十三、眩晕(美尼尔综合症)
王永钦医案:宋某,女,46岁,营业员。发作性眩晕耳鸣,听力渐减2年余,近半年来发作频繁,多则一月数次,少则两月一次,曾在某院诊为“美尼尔氏症”,历治不效。现症:时发眩晕,耳鸣,听力减退,耳内凉楚,手足不温,腰背寒凉,形寒怕冷,白带清稀量多,饮食喜热,喜静厌动,前庭功能检查右耳反应低下,舌淡苔白水滑,脉沉乏力。证属肾阳虚衰,寒水上逆而发为耳性眩晕。
治以温肾壮阳,散寒降逆,聪耳息眩。药用制附片10克,肉桂10克,茯苓30克,泽泻30克,熟地15克,丹皮12克,山萸肉15克,山药12克,生龙牡各25克,磁石30克,枣仁5克,菖蒲12克,甘草10克,生姜3克,日1剂,分3次服。用药3剂,眩晕停止,耳鸣好转。效不更方,续进10余剂,诸症皆失,前庭功能检查右耳反应接近正常。嘱每晨服金匮肾气丸1丸,连用2月。后访半年未再发。(河南中医1989;(5):7)
按语:肾主水,开窍于耳,肾阳虚衰,气化失常,水饮上泛于头窍,而致眩晕耳鸣。以肾气丸温肾化水,加龙牡j磁石、菖蒲以潜镇开窍。阳复饮化窍通,则眩晕即止。
十四、晕厥(高血压)
俞长荣医案:林某某,女,43岁,医师。1974年7月5日就诊。去年5月起曾多次出现晕厥,恶心呕吐,经治后好转。1月前又发生晕厥,血压升高,头昏较甚,但无出汗呕恶。近1月来,经常头晕,血压在140~160/110~120毫米汞柱左右,服西药降压剂能一时下降,但又上升,波动较频。伴见心悸易惊,性情急躁,面部微浮肿,食欲尚好,但疲乏无力,不能工作,大便干,唇较干,舌淡苔白厚,脉象细缓。西医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更年期综合征。
淮山药、女贞子各15克,茯苓、熟地各12克,丹皮、泽泻、牛膝、蒺藜各9克,桂枝、附子、仙茅各4.5克。连服20余剂后,晕厥未再发作,血压基本正常(月经来潮时略升至140/110毫米汞柱左右)。食欲、二便均为正常,睡眠尚好,但梦多。偶有胸前紧束感。唇红,舌苔基本正常,脉细缓。仍议滋肾养肝,引火归源。处方:熟地、淮山药各15克,山萸、泽泻、茯苓各9克,丹皮、附子各6克,肉桂1.2克(另冲)。连服16剂,诸症基本消除,能坚持工作。 (辽宁中医杂志1980;(10>:23)
按语:现代医学所谓高血压,其某些症状与中医“晕厥”相似。中医分型有虚有实,虚者属肝肾阴虚,实者属肝火、痰热。本例患者心悸易惊,性情急躁,大便较干,唇干,颇似热证,但舌淡苔白,脉细缓,面浮肿,都属虚寒之象。拟为肾阴下虚,木失水涵,阳不归宅,相火浮越。肾主诸气,肝主藏血,气血交并则为厥;虚阳上冒则为晕。治以滋肾养肝,温阳化气,俾阴以阳长,血随气生,水木相荣,心肾相交,故诸证可得解除。
十五、言謇
曹会波医案:马某某,男,67岁。1986年3月28日诊。言语不清,断续难接,语声低微,近半月来,寐时口角流涎,口中咸味、喜唾沫,纳差,伴手足欠温,下肢酸软,夜尿频发,舌淡嫩苔白腻,脉沉细滑。查:声带微肿,咽后壁有较多分泌物,余(一)。
证属肾阳亏虚,水泛为痰,堵塞窍道。治以温补肾阳,化痰开窍。肾气丸加减:熟地(砂仁拌)30克,山茱萸、山药、远志各10克,茯苓20克,肉桂、附片、泽泻各6克,石菖蒲15克,五味子5克。服药3剂,语转清爽。嘱忌服甜粘腻之物,至今言语流畅。(四川中医1990;<12):13)
按语:肾虚水泛为痰,蒙闭清窍,而见上症,多为中风先兆,用肾气丸温肾水,以石菖蒲、五味子益肾化痰开窍,标本同治,故获佳效。
十六、失眠
俞长荣医案:杨某某,男,60岁,职员。1974年5月9日初诊。失眠近20年,有时腰周围、前胸和后背有热感,躺下热尤甚,热处有灼痛感。头晕,走路有晃振感,眼涩羞明,大便多软,有时溏泄,小便清长。肺、肝、血液、大小便、心电图等检查均正常。处方:熟地、淮山药、茯苓各15克,枸杞、泽泻、丹皮各9克,附子6克,肉桂3克(另冲)。连服10余剂,失眠显著好转,并发症状解除。继以六味地黄汤合甘麦大枣汤巩固疗效。1年半后随访,睡眠良好,精神愉快。(辽宁中医杂志1980;<10>:23)
按语:本例属阴虚阳浮,心肾不交。肾在下而主水,心在上而主火;水欲上济于心,火欲下交于肾,阴阳协调,水火既济,始能相安无事。肾阴虚,心失所养,故失眠、多梦、心烦性急;虚阳上浮,故见头晕、发热;命门火衰,不能温煦中土,故大便多软甚或溏泄。方中肉桂、附子引浮阳下行于肾中;泽泻、丹皮、茯苓泻其邪火;熟地、枸杞、淮山药补肾阴而收敛精气,使肾火不再上炎则诸症自除。
十七、高热
贾志宏医案:孙某某,男,46岁,教师。住院病人。1979年9月21日初诊。阅病历:1978年5月因患肾盂结石入某医院住院治疗半年余,结石未排,出院后常发肾绞痛。此次发作已旬余,现疼痛缓解,但高热39.3℃~39.8C,七天不退。常规输液,用青、链、红霉素及氢化考的松治疗未效。病人形体消瘦,面色黎黑,外穿棉衣,肤热而形寒,不欲食,头晕,耳鸣,目眩,腰脊疫痛,小便不利而有白浊,尿后便盆表面呈现漂油状物,舌质淡白、苔薄白而滑,脉沉细微。
证属久病致虚,肾气亏耗,以致虚阳外越,法当求本治标,补肾固摄。
处方:熟地、茯苓各20克,山萸肉、菟丝子各30克,淮山药15克,丹皮6克,泽泻3克,肉桂、制附子、益智仁各9克,2剂,水煎服。
二诊:药后体温降至38.2℃,仍腰痛,小便稍畅,纳增,尿后便盆漂油状物减少,头晕减,耳鸣、目眩如故,舌脉同前。辨证无误,效不更方,前方继服3剂。
三诊:体温已降至正常,精神转佳,饮食复常,诸症均减,舌质较前红润,脉虽沉但和缓。效验已著,毋庸更张,续服上方3剂,诸证消除。惟耳鸣时作。病人要求出院,嘱带上药五剂,减附、桂量各为3克,续服善后。(新中医1984;(11>:17)
按语:本例患肾盂结石年余,数服中药排石,屡用苦寒清利之品,伤及肾气,必损肾阳,以致阴寒内盛,格阳于外而发高热。阳虚为本,虚阳外越为标,此乃“标本俱急”。本复标自去,笔者据“损者益之”之则,立治本以求治标之法,而获“标本同治”之效。
十八、长期低热
俞长荣医案:林某某,女,30岁,工人。1973年4月30日初诊。长期低热(体温在37.3~37.5C间),持续半年以上(有肺结核病史)。口干而不喜饮,食欲不振,月经每月延迟10~20天。舌苔白厚较干,脉弱两尺尤涩。处方:熟地、茯苓各15克,枸杞、丹皮、泽泻、肉苁蓉各9克,附子6克,肉桂心3克。服5剂,体温恢复正常,诸症好转。3月后随访,低热未再复发。(辽宁中医杂志1980;(10):22)
按语:低热的病因很多,本例属肾阴阳两虚。阴虚阳不内守,浮越于外则为热;阴虚津液无以上承,故口虽干而不喜饮;肾阳虚不能温养中土,故食欲不振;肾与冲任二脉关系至为密切,肾虚冲任失调,故月经后期。
十九、消渴
赵守真医案:王女新琼,4岁。病由吐泻而起,先失治理,后又治不适宜,延至1月而吐泻始已。无何尿多而渴,家人不以为意,几至形消骨立,不能起行,奄奄床第,又复多日,始来延治。按脉微细,指纹隐约不见,神志清明,晴光亦好,唇淡白,舌润无苔,语微神疲,口渴尿多,饮后即尿,尿后即饮,不可数计,肢冷恒喜被温,尿清长,无油脂,食可稀粥半盂,大便好。是病由于阴虚阳衰,不能蒸化津液,以致尿多渴饮;又因病久气虚,故神疲肢冷,已属阴阳两虚之极。差幸能食便好,脾胃机能健运,元气几微尚存,此为本病有转机之重大环节。
此时滋阴扶阳均极重要,如阳极阴生,火能化水,津液四布,病则自已。因选用金匮肾气丸,借以蒸发肾水,升降阴阳。方中附子、肉桂温阳,熟地、山药滋阴,丹皮清虚热,山茱萸涩精气,茯苓健脾升化,泽泻补肾清利,用以治小儿脾泻而成阴亏阳微之口渴尿多证,将丸改作汤服。同时用蚕茧15克,洋参3.5克,山药30克,蒸作茶饮。服药4剂,渴尿减半,至7剂则诸证悉已。后以五味异功散加补骨脂、益智、巴戟、枸杞等温补脾肾,调养1月而瘳。(《治验回忆录》1962:100)
按语:吐泻之余,渴饮尿多,不惟阴虚,阳亦衰也。及至形消骨立,奄奄于床第,其病不可谓不危。所幸患儿能食稀粥,大便尚实,此胃气犹存也,尚有转机之望。赵氏辨证精确,用药果敢,丝丝入扣,终至患儿转危为安。实践证明,《内经》“人以水谷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之论,乃至理明言也。
二十、头面汗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张荣英医案:韩某,男,70岁,1989年5月11日就诊。素有高血压病史,7个月前某医用清肝泻火法治之,服药3剂突然颜面红赤,头汗如注,烦躁欲死,口渴不欲饮,家人急用凉水冲洗头面,方勉强忍耐,1小时后自行缓解。以后时有发作,经西医全面检查,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神经官能症,治月余而无明显效果。刻诊:颜面红赤,烦躁欲死,小便清长,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此为年高体弱,阴阳俱虚,复用平肝熄风汤更伤其阳,虚阳浮越所致。治宜补肾温阳,引火归源。以金匮肾气丸改汤:熟地、山药各30g,油桂2g,附片6g,山萸肉、丹皮各12g,泽泻、茯苓各10g。每日1剂,水煎早晚各1次温服。连服3日,诸症皆失。1年后是症再发,患者自服上方2剂又瘳。(国医论坛1993;<4):17)
按语:本案说明了中医“审证求因,审因论治”的重要性,不可一见血压升高,即率用清肝伐肝平肝之品。否则,伤肝损肾,折阳败阴,祸不旋踵。
热门中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