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一、大叶性肺炎用石膏的经验
四十余年前曾治多例肺炎,均主以石膏为君之方而获良效。方用:生石膏、淡豆豉、连翘、杏仁、甘草组成。随证增加法:如初起邪在卫气之交加用薄荷、荆芥、苏叶、桑叶等,选用其中一、二味;若偏重在气者,可加知母、黄芩、银花、竹叶之类,咳多者加桔梗、牛蒡子之属,痰稠为脓者加鱼腥草、苡米仁、芦根等;咯痰有血者加鲜茅根、桃仁、藕节等。分量除主药石膏至少应用30克外,余药均为常量。我的经验,石膏非用大量不为功,曾用至每剂120克,病重者一日可连服至三剂,一日量达360克,近贤张锡纯最为善用,所著极有参考价值。
我们在临床实际工作中要取得“最优化”的处理,“方”与“证”相合是个关键问题。所谓方证相合,就是要有精确的辨证和方药的选用恰当。有的评论温病学派“轻可去实”是用药太轻,治不了大病,其实这是一种偏见,因为温病家所谓的“轻”不是指药轻,而是说当病邪在表时,应当用轻清透邪之法。叶天士指明“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而出……”。此因六淫之邪具能化热化火,而病之在卫、在气、入营又无截然界限,最多合病、并病,可贵的是叶天士所提出了邪虽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一语。何况尚未入营者最多卫气合并,故在此三个层次时,用药都应在清气之中配用轻扬透达之品,使邪外出而解。此为叶氏独到精辟之见,也就是我吴名家的师家秘传。所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也。所以如果误为温病学派只用平淡轻药,不能治大病,那是一种错误的见解。
二、温病下法之应用
伤寒病(广义的)中的湿温病最为复杂,治疗也最难见速效,复杂的原因在于病程中“湿”与“热”常交叉出现,用药过燥、过清,均非其宜,如加以苍术、厚朴燥湿,则湿未去而热来;若以芩、连苦寒清热,则又热未除而湿至。余尝思湿热之邪所以纠缠不已者,必与有形之邪相结合,而此有形之邪,岂非与食毒蕴积肠胃有关乎!
仲景谓阳明病为“胃家实”,并开下法之治,立三承气等以为规范。所谓“胃家实”,简单的说就是病人不大便,以及一定的热症,便是应用下法的原则。《温病条辨》中也注重的胃家实的病机是广泛存在的,所以吴鞠通氏又创立另外几个承气方。但在临床实际中,常闻前辈有“阳明病下不嫌迟”之训,吴门医家咸主此说,就连西医也恐伤寒肠出血而禁用泻下药。由是在湿温病中几乎排除了下法的应用。
余早年治许氏子,年八岁,平时父母宠爱非常。食不厌精,糕饼另食,不绝于口。是年初夏患湿温,发病身热有汗,无大便,三日不解,知其必有积滞,故起病即予栀豉汤加枳实、槟榔、保和丸等消下之品,偶或兼用凉膈散以通之。旬日之间连续日行大便八次,每次下燥屎三五成条状,始于十三日热解而愈。若非连用消下,其滞积于肠内,将不知导致病变的后果为如何也。故其母云不料小小的肚子,竟能容如许之多的粪便。此后余始悟消导亦可归纳于下法中,可称为消下法。实践体会,对湿温病之治疗有显著提高。解放后,曾有邻省某县,地处僻乡,伤寒流行,已有死亡多例,西药氯霉素业已用罄,而病仍流传不绝,来函征求中医效方,考虑其具体的条件,乃处以凉膈散原方,每服10克,可一日两剂,如法煎服,后得复云用凉膈散治副伤寒近40例,全数治愈,无一死亡,平均退热为七天半,似较氯霉素更优云云。
此外用下法治愈的病例,除有伤寒、副伤寒外,还有流行性乙型脑炎以及极重型黄疸型肝炎等。对此,当时在西医学习中医班的同志中引起了热烈的讨论。认为中医诊疗确有其独特之点,尚难用现代的知识来解释清楚。从中医角度看,只要具有胃家实的阳明证,辨证正确,适当地选用方药,即可收到良效。
三、热病中用附子的体会
张仲景《伤寒论》用四逆汤类方的多见于三阴篇中,惟三阴篇文简义略,必多残失,故对附子之应用受到了不少限制,治温病学者,更畏之如虎,以为热病用热药,犹似抱薪救火。或认为只有伤寒阴证始可用之,阳证则万不可施。然后临床实践典型的阴证或阳证都容易认清,实际上不典型病例却为常见,若必得大汗不止,肢体厥冷,脉微沉伏,亡阳之时用之,常致坐失良机。我们分析仲景用附子之方有二十一首,约占一百一十二方之百分之十九(不包括《金匮要略》在内)分析病情有:恶寒,四肢倦怠,身体沉重,疼痛,肢清不温,腹胀便溏,下利清谷。小便自利色清,神情淡漠,静卧,懒语,音低并与脉象共参,即可得知阴证之梗概矣。
例如:杨君,年三十,盛暑患感,已用藿香正气散、栀豉汤热不解,测体温38.5℃, 无汗,拥被而欲卧,懒言少语,诊其脉沉细而微,舌薄不饮,主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果一剂而安。又常见治疗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吋,患若多见食欲不振,精神倦怠,四肢乏力,或见胁痛苦满等证,而用药多以苦寒清热,或按阳黄之方与之,以致阴邪愈陷愈深,致成迁延慢肝,余每逢此证,主用附子四逆散(自制方)加味,常获良效,此方不但针对病因,而亦为药误而设。
阴证之象,已如上述,临床上是常见不鲜的,病情或轻或重,总系寒水之因,只要掌握附子有补火、回阳、驱寒、逐水之功用,辨清证候,药物配伍恰当,如元阳失散者,则与人参同用。若气虚发热者,丹溪云:稍加附子以行参芪。又黄宫绣云:入补血药则能以滋不足之真阴。有人用附子量甚大,恐易中毒,不应盲从,不如配以干姜、肉桂等,所谓配干姜补中有发,得肉桂则补命门,此皆经验之谈。一般附子用量以5-10克为宜。总之,方药组合必以随证增损为原则,配合得当,自能左右逢源也。?
来自: AB向往神鹰 > 《55.临证心得》
热门中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