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黄芪、丹参各30g,炙麻黄、人参、桂枝、川芎、桔梗、炙甘草各10g,补骨脂、赤芍、地龙各15g,制附片6g。
加减法:气虚血滞型加桃仁、当归尾各10g,三七粉(冲服)2g;气虚血弱型加桂圆肉、熟地、阿胶(烊化)备10g;气阴两虚型加麦冬、五味子、山茱萸各12g;气虚阳微型加薤自、瓜蒌各10g。
张某,男,53岁,2009年4月8日初诊。1年前曾患病毒性心肌炎,经治疗好转。近半年常有心悸、气短、头昏、乏力,曾经中西药治疗无显效。2d前因劳累症状加剧,不能平卧,纳差,失眠,伴黑嚎发作,舌淡暗、苔白腻,脉细尽涩。体检:T36.40C,BP14/7.5
kPa,HP56次/min,听诊有心音脱漏,心律不齐。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Ⅱ度AVB(II型)。西医诊断:心律失常、Ⅱ度AVB(II型)。中医辨证:心悸(气虚血滞型):治宜益气通滞,强心复脉,用麻黄附子黄芪汤加味。处方:黄芪、丹参各30g,麻黄、高丽参、当归尾、炙甘草、桃仁、川芎、桔梗各10g,赤芍、地龙各15g,制附片6g,三七粉(冲服)2g。水煎服,日1剂。辅以静滴维生素、能量合剂,每日1次口服万爽利。中药服药1周后,诸症明显改善,继续服药2周,主症消失,停用西药,坚持再服药2周,心电图检查正常。随访年余无复发。
本症属中医心悸、怔忡、胸痹、虚劳范围。临床观察一般病程较长,发病较急,多与外感风寒、劳累过度、情志变化、饮食不节相关。究其病机主要为心气亏虚,瘀血阻滞。病位在
心,累及肺、脾、肝、肾诸脏,使气血津液生化与运行障碍,引起血瘀、血虚、阴亏、阳微等病理变化,导致心脏自身“血气稽留”。现代医学认为,房室传导阻滞指房室交界区脱离了生理不应期后,心房冲动传导延迟或不能传导至心室。可发生在房室结、希氏束以及其他不同部位。主要由于心肌炎症细胞浸润及坏死,房室结缺血,冠状动脉或心脏支架硬化,双束支纤维化,瓣膜钙化及药物、手术损伤引起心肌供血不足,导致传导组织退行性变和坏死所致。血瘀与此关系密切,故活血通脉亦有利,亦符合心主血脉的中医观点。根据“疏其血气,令其条达”治则,针对主要病机,以麻黄附子黄芪汤为主方并进行辨证分型治疗,药专力宏而灵活。方中麻黄、黄芪、桂枝、高丽参、炙甘草、制附片益气复脉,振奋心阳;丹参、赤芍、川芎散结行滞、活血祛瘀;地龙活络通痹;桔梗引药上行,全方共奏益气通滞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参、芪、附、桂能强心,增加心肌供血,并增强窦房结兴奋性,改善传导系统功能;丹参、赤芍、川芎、三七能改善微循环,促进组织修复与再生。配合营养心肌药物静脉滴注,故能取得满意疗效。
热门中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