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哮喘是小儿时期很常见的肺系疾病,典型发作多见于年长儿童,乳幼儿发作则缺乏典型症状。发作时除寒喘、热喘两大类型外,应注意寒热并见、虚实兼夹的病例。
纵观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所制治咳喘方凡20余首,概以麻黄为先。然而,对于肺热咳喘,近代名医张锡纯却在《医学衷中参西录·薄荷解》中首次明确提到“麻杏石甘汤中之麻黄,宜用薄荷代之”。但又有学者认为,薄荷平喘之功远不及麻黄,不能代替麻黄使用。本文整理多位医家用药经验,旨在抛砖引玉,欢迎同道们在留言区分享用药体会。
朱大年:治喘首选麻黄
哮喘急性发作时以邪实为主,病机主要在肺,治疗当以祛痰治标为主。麻黄辛微苦温,有良好的宣畅肺气、平喘止咳功效,属治疗哮喘发作的首选药物。
麻黄在治疗寒喘、热喘、虚实兼夹或寒热错杂的小儿哮喘时,均可用作主药。
属寒痰内伏,应配伍干姜、细辛、白芥子温化痰饮;
痰热内蕴,则可配合石膏、桑白皮、黄芩、黛蛤散清宣肺中痰热;
风寒之邪实于表,痰热之邪郁于里而喘者,则可配伍桂枝、生姜以发表,石膏、黄芩以清里;
气滞而致血瘀者,应配伍丹参、桃仁、郁金、地龙等;
烦躁不安需防邪陷,宜配钩藤、天麻、蝉衣等;
对久发由肺及肾,肾不纳气时,则又可配伍附子、肉桂壮火益元,局方黑锡丹(包煎)摄纳肾气。
在炮制方面也必须注意。除生麻黄外还有,水炙麻黄用清水炒过,辛散作用较缓;蜜炙麻黄用蜂蜜拌炒,辛散之力更弱。这三种麻黄具体运用时,必须灵活掌握,才能提高疗效。一般无汗表实者可用生麻黄;表虚有汗者用水炙麻黄;但咳喘而无表证者用蜜炙麻黄。
有些哮喘患儿用麻黄后可引起汗出及心率增快。凡素体气虚、表卫不固的患儿,除采用水炙或蜜炙麻黄外,还应避免与桂枝同用,并在方中佐用龙骨、牡砺敛汗固涩。对服麻黄后,容易引起心率增快者,可加用磁石及加大甘草用量的方法,以减轻这种不良反应。
历代医家认为麻黄用量过大易于化热助火,亡阳劫液。但据现代经验,用麻黄平喘与治疗咳嗽不同,用量可适当增大,方能奏效,每剂用量可掌握在9g左右,但生麻黄用量不超过9g,婴儿、幼童可适当减量。
刘韵远:炙麻黄用药心得
炙麻黄与炙甘草相配
余治疗小儿哮喘,一般不用生麻黄,多采用炙麻黄,因小儿哮喘发作之际,常有自汗出,炙麻黄不仅可减轻发汗之功,相对还可增强止咳平喘之力。若与炙甘草相配,除有助于止咳平喘解痉作用外,具有减轻麻黄之毒及辛散之功,更可避免影响心悸之弊,从而增强止咳平喘的作用而提高疗效。
关于炙麻黄与炙甘草的用量问题,通过历年来临床实践证明,用量不宜过小,以达有效量为宜。凡年龄在1~3岁,日用量3g;3~7岁,日用量3~6g;7~14岁,日用量6~9g;但炙甘草的日用量不得低于炙麻黄。本药无论春夏秋冬皆可使用,虽用量稍大亦无发汗之弊;若夏季自汗过多,可加麻黄根同用,或改以麻黄根代之,其用量宜倍于炙麻黄,平喘作用不减。
炙麻黄与白果相配
炙麻黄为辛开宣肺、止咳平喘之专药,以治标实之咳喘;白果为苦降敛肺、止咳平喘之专药,二药同用,一为辛开宣肺,一为苦降敛肺,一宣一敛,一升一降,使肺气宣降得宜,其咳喘自平。此乃标本同治,虚实兼顾之法。历年来二药合用治疗小儿哮喘发作期,疗效显著,虽连续服用亦无虚虚实实之弊。
关于二药用量,凡年龄在1~3岁日用量,炙麻黄3g配白果9g;3~7岁日用量,炙麻黄6g配白果15g;7~14岁,炙麻黄9g配白果15~20g。白果的用量可大于炙麻黄1~2倍,因所用为连皮壳打碎之药,其皮壳具有解白果仁之毒的作用,虽用量大些,亦无中毒之弊。
林沛湘:一定范围内,薄荷可代麻黄
麻杏石甘汤是治疗小儿肺热喘咳的常用方剂,但《医学衷中参西录》在解薄荷时说:“如麻杏石甘汤的麻黄,宜用薄荷代之。盖麻杏石甘汤,原治汗出而喘,无大热,既云无大热,其仍有热可知,有热而仍用麻黄者,取其泻肺定喘也。然麻黄之泻肺定喘,薄荷亦能泻肺定喘,用麻黄以热治热,何如用薄荷以凉治热乎?”
这里张锡纯认为治疗小儿肺热喘咳,既然有热,用麻黄辛温就有以热治热,佐热化燥的弊端,应该用薄荷的辛凉为宜。《中药大辞典》亦引用《医学衷中参西录》麻杏石甘汤用薄荷代麻黄的论点,未加否定。
我认为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肺热喘咳多见壮热,若用辛温麻黄则有助热伤阴之虞。因而我临证亦多用薄荷代麻黄。1967年1月我在防治“流脑”工作队期间,适逢该地不少小儿患肺热喘咳,我用薄荷、杏仁、生石膏、甘草治疗10余例均取良效。与用有麻黄所治的病例无异。可见用薄荷代替麻黄,在一定范围内是可行的,如在麻黄缺药或小儿阴不足时更为相宜。
薄荷代替麻黄,虽前人有所记述,然其所主及适用范围必有不同与侧重。
编 者 按
临床的疾病千变万化,对于麻杏石甘汤中麻黄是否能被薄荷代替,要根据临床实际情况,辨证选用,灵活配伍,方能趋利避弊。如咳喘轻者可以用薄杏石甘汤,咳喘严重者仍应该用麻杏石甘汤,或者在运用麻黄的同时佐少许薄荷。
以上用药心得主要针对哮喘发作期,对缓解期或久喘之患儿,当注重扶正固本,治其本,此处暂不展开讨论。
版权声明
本文参考:《当代中医名家医话》,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热门中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