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痤疮是临床常见、多发的一种皮肤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面、颈、胸、背部皮肤毛囊皮脂分泌过多、皮脂腺导管堵塞导致的慢性炎症病变,多发于青少年,故俗称青春痘,又称粉刺、暗疮,中医古代称面疮、酒刺。中医治疗本病方法较多,有中药内服、外用法,也有针灸等,辨证选方正确,治疗效果很好,本文主要介绍中药内治法。
中医对痤疮的病机认识
面部不同部位皮损反映不同脏腑的问题,通常额部反映心(上焦)、鼻反映脾(中焦)、左颊反映肺、右颊反映肝、颏部反映肾(下焦)。痤疮的病机有以下几种。
外感风热之邪,上犯肺经,熏蒸于颜面——肺经风热证。
外感热毒之邪,侵犯头面阳位——热毒证。
饮食肥甘辛辣,湿热(食积)蕴于中焦脾胃,浊气上犯于面——脾胃湿热证(食积证)。
脾胃运化失调,饮食不化,聚成痰浊,凝滞肌肤——脾虚痰凝证。
长期情志不畅,致肝经气机郁滞,气郁化火,上熏于面——肝经郁火证。
过食肥甘辛辣,加之情志不畅,湿热蕴结,上熏于面——肝胆湿热证。
素体脾胃虚寒,复因情志郁结,胆气不疏,胆热上熏于面——胆热脾寒证。
肝气郁结,久而入血,血行不畅——气滞血瘀证。
五志化火,扰动于心,心阴受伤,心火偏亢,上熏于面——心经郁火证。
久坐少动等多种原因引起下焦湿热瘀血久积不化,上熏于面——下焦瘀热证。
素体或多种因素造成肝肾阴虚,肝经虚火上犯颜面——肝肾阴虚证。
素体阴阳营卫两虚,或肾阳不足,虚火上炎——营卫不和证、肾阳不足证。
辨证时主要观察的方面
局部皮损特点
通常皮疹色白不红,提示肺气不宣或肝气郁闭;若为囊状,多主有湿、有痰;皮疹色红赤,主有热有火,若有脓头,多为热毒、火毒之邪为患;丘疹色紫暗,硬结如块,多主瘀血或阴阳营卫两虚、肾阳不足。
体质特征
形体偏瘦,皮肤细腻色白,平素汗多怕风,入冬手足冷,提示阴阳营卫不足;形体偏瘦,肤色偏黄暗,眉头紧锁,汗少者,多为肝郁气滞型;面色潮红,语速偏快,性格急躁,多主肝火偏旺;体型偏胖,肌肉松软,主脾虚体质。
全身伴有症状
汗多,怕热,眼眵多,咽痛,口咽干燥,小便黄,提示肺经风热或肺经郁火;胸闷,心烦,肩紧,齿衄,提示肝经郁火;口干口苦,心烦易怒,小便色黄气秽,提示肝经郁火或肝胆湿热;失眠,心烦,鼻衄,舌尖溃疡,小便黄,主心火偏亢;食冷易泻、易腹痛,提示中焦阴阳营卫不足;经前或经期小腹痛,月经色暗,血块多,提示下焦瘀血等。
具体的辨证分型治疗
肺经风热型
临床表现:病程较短,皮疹色红,布满面部,或右侧面颊居多,痒或微痛,或伴咽痛,咽喉充血,鼻塞,流白涕或黄涕,微咳,小便色黄,大便偏干,舌尖红,苔薄,脉浮。
治法:疏风清热。
主方:汗多者,桑菊饮;咽痛者,银翘散。
常用药与参考剂量
●桑菊饮:桑叶15~30g,菊花10~15g,桔梗5~10g,连翘10~15g,杏仁10g,薄荷6~10g,炙甘草5g。
●银翘散:连翘15g,银花15g,桔梗6g,薄荷6g,竹叶10g,荆芥穗6g,淡豆豉6g,牛蒡子6g,生甘草5g。咳嗽、热象明显,可加枇杷叶、桑白皮各15g,黄芩、夏枯草各10g。
热毒型
临床表现:体质壮实,面红赤,粉刺较硬,色红紫,有黄色脓头,面、头皮、颈、前胸、后背遍发,甚则脓疮连接成片,唇红,咽喉肿痛,扁桃体红肿,或化脓,颈部淋巴结肿大,口干渴,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赤,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
主方:普济消毒饮;口渴欲饮冷者,改用三黄石膏汤。
常用药与参考剂量
●普济消毒饮:黄芩15g,黄连10g,陈皮6g,元参10g,连翘10g,黍粘子10g,板蓝根10g,马勃3g,白僵蚕10g,升麻6g,柴胡6g,桔梗6g,薄荷6g,生甘草6g。兼湿者,可加茵陈15g。
●三黄石膏汤:黄连6~10g,黄柏10g,山栀10g,玄参10g,黄芩15g,知母15g,生石膏30g,生甘草5g。
脾胃湿热型
临床表现:面色黄,皮肤油腻,痤疮顶部色白,或丘疹软如囊肿样,大便溏,黏腻不畅,小便黄,气秽,舌红,苔黄厚腻,脉濡或细。
治法:健脾化湿清热。
主方:不换金正气散;便溏、小便少者,用除湿胃苓汤。
常用药与参考剂量
●不换金正气散:厚朴、苍术、陈皮、制半夏、藿香、银花、炙甘草各10g,草果5g。
●除湿胃苓汤:防风、苍术、白术、茯苓、陈皮、厚朴、猪苓、山栀、木通、泽泻、滑石各10g,生甘草、桂枝各3g。湿热重者,可加葛根15g,黄芩10g,黄连6g,即合葛根芩连汤。
胃肠食积型
临床表现:痤疮大多分布于额、鼻旁、口周等部位,色红,或有脓头,口臭,或嗳腐吞酸,经常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大便黏、不畅、臭,矢气臭甚,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
治法:健脾消食,清胃消积。
主方:保和丸、凉膈散。
常用药与参考剂量
山楂30g,神曲10g,半夏10g,茯苓15g,陈皮5g,连翘15~30g,莱菔子10~15g。热甚者,可加栀子、黄芩、薄荷、生大黄、芒硝等,即合凉膈散同用。
脾虚痰凝型
临床表现:痤疮色白不红,或呈囊性,痒痛不明显,面色少华,肌肉松软,气短乏力,晨起咳白痰,多食胃胀,便溏,解而通畅,舌胖大淡红,苔白腻,脉虚少力。
治法:健脾化痰。
主方:六君子汤。
常用药与参考剂量
陈皮10g,制半夏10g,茯苓15g,党参15g,白术15g,炙甘草6g,大枣2枚,生姜3片。
肝经郁火型
临床表现:痤疮多分布于左侧面颊部,色多暗红,面色暗,光泽差,心烦,肩紧,入睡难,早醒,齿衄,大便或干或稀,或前干后稀,小便黄,舌暗紫红,苔黄或薄白,脉细弦。
治法:疏肝解郁,清热除烦。
主方:加味逍遥散。
常用药与参考剂量
当归、赤芍、茯苓、炒白术、柴胡、牡丹皮、炒山栀各10g,炙甘草5g。若汗少,皮疹痒,加荆芥、白芷各10g。
肝胆湿热型
临床表现:痤疮色紫红,量多,心烦易怒,眼结膜易充血,多眵,口干苦,小便黄赤,气秽,舌紫红,苔黄腻,脉弦有力。
治法:清利肝胆湿热。
主方:龙胆泻肝汤。
常用药与参考剂量
龙胆草6~10g,黄芩10g,栀子10g,泽泻10~15g,通草3~6g,车前子10~20g,当归6~10g,生地黄10~15g,柴胡6~10g,生甘草6~10g。
胆热脾寒型
临床表现:痤疮色红或色暗,体形偏瘦,面色少华,汗多,心烦失眠,怕风冷,不欲冷食,唇口易生疮,口渴欲饮,便溏,舌紫暗红,苔薄腻,脉细少力。
治法:清胆热,温脾阳。
主方:柴胡桂枝干姜汤。
常用药与参考剂量
柴胡10~15g,桂枝6~10g,干姜6~10g,瓜蒌根10~15g,黄芩6~10g,生牡蛎15~30g,炙甘草6g。
气滞血瘀型
临床表现:痤疮时间较久,色紫暗,结块坚硬疼痛,面色暗,皮肤干燥,入冬手足冷,易头痛、失眠、汗少、大便干结,舌暗,苔薄,脉沉细弦有力。
治法:活血化瘀。
主方:血府逐瘀汤。
常用药与参考参考剂量
当归6~10g,生地10~15g,桃仁10~15g,红花6~10g,枳壳6~10g,赤芍10~15g,柴胡6~10g,生甘草6~10g,桔梗6~10g,川芎6~10g,牛膝10~15g。
心经郁火型
临床表现:痤疮色红赤,唇红,伴头晕,心烦,失眠,两腿酸软,或梦遗精滑,小便黄,舌体瘦小,苔薄黄少津,脉沉而虚数。
治法:养阴清心降火。
主方:黄连阿胶汤。
常用药与参考剂量
黄连10~20g,黄芩5~10g,赤芍5~10g,鸡子黄2枚,阿胶10~15g。
下焦瘀热型
临床表现:痤疮集中于下颏,色暗结块,疼痛,女子常伴痛经,小腹部冷痛,大便干结,小便偏黄,舌紫暗,苔黄,尺脉弦而有力。
治法:化瘀清热。
主方:桂枝茯苓丸;大便干结、小腹痛甚者,桃核承气汤。
常用药与参考剂量
●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赤芍各10g。
●桃核承气汤:桃仁10~15g,桂枝6~10g,生大黄10~15g,芒硝4~6g,炙甘草6~10g。
营卫不和型
临床表现:痤疮色红或暗红,反复发作,用清热解毒药无效或加重,体形偏瘦,多汗,入冬手足冷,不喜冷食,食冷易腹痛、腹泻,舌淡紫,苔薄白,脉浮细,重按无力。
治法:平补阴阳,调和营卫。
主方:桂枝汤。
常用药与参考剂量
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红枣,疮色红加连翘、银花各15g,色暗加当归10g,痒加白芷10g。
肝肾阴虚证
临床表现:痤疮反复不愈,色红或暗红,以下颏为多,体形偏瘦,或高度近视,不耐劳累,久行久站腰膝酸痛,小便黄,舌偏红,苔少,脉细无力。
治法:滋补肝肾。
主方:舌胖大苔少者,六味地黄丸;小便黄赤,女子劳累后白带多而黄,男子易遗精者,知柏地黄丸;舌体瘦小苔少者,一贯煎。
常用药与参考剂量
●六味地黄丸:熟地15~30g,山萸肉10~15g,怀山药10~15g,丹皮10g,茯苓10~15g,泽泻10g。
●知柏地黄丸:前方加知母10~15g,黄柏10g。
●一贯煎:熟地15~30g,北沙参15~30g,当归10~15g,枸杞子10~15g,麦冬15~30g,川楝子6g。
肾阳不足证
临床特点:痤疮以下颏为多,色暗结块状,久不消,腰膝酸痛,不耐劳累,小便不利,色清,或小便频多,下半身常有冷感,少腹拘急隐痛,舌暗淡,苔润,尺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阳补肾。
主方:金匮肾气丸。
常用药与参考剂量
干地黄20~40g,山药15~20g,山茱萸15~20g,泽泻10~15g,茯苓10~15g,丹皮10~15g,桂枝5~10g,炮附子5~10g。
作者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 史欣德
本文转载自http://www.360doc.com/userhome/4532456
热门中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