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伟哉!每位国医大师都是记录着中华历史传统的瑰宝,有幸的是他们的存在弥足珍贵,几十年如一日含辛茹苦为医药事业添砖加瓦,不幸的是随着岁月流逝,一些大师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终身,已经蓦然离去!惜哉!悲哉!
1、何任,男,汉族,1921年1月出生,浙江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41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
2、邓铁涛,男,汉族,1916年11月出生,广州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38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著名老中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3、程莘农,男,汉族,1921年8月出生,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1939年2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
4、方和谦,男,汉族,1923年12月出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48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
5、贺普仁,男,汉族,1926年5月出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48年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6、李辅仁,男,汉族,1919年6月出生,卫生部北京医院主任医师,1941年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
7、路志正,男,汉族,1920年12月出生,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1939年2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8、郭子光,男,汉族,1932年12月出生,成都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51年4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9、唐由之,男,汉族,1926年7月出生,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研究员,1946年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
10、王绵之,男,汉族,1923年10月出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42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11、王玉川,男,汉族,1923年9月出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43年3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首都国医名师”。
12、颜正华,男,汉族,1920年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40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13、任继学,男,汉族,1926年1月出生,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1945 年4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吉林省名老中医。
14、徐景藩,男,汉族,1928年1月出生,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46年6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名中医。
15、李济仁,男,汉族,1931年1月出生,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48年1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安徽省名老中医。
16、李振华,男,汉族,1924年11月出生,河南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1943年3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17、朱良春,男,汉族,1917年8月出生,南通市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39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名中医。
18、裘沛然,男,汉族,1913年1月出生,上海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34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上海市名中医。
19、颜德馨,男,汉族,1920年11月出生,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1939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上海市名中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张镜人,男,汉族,1923年6月出生,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42 年6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上海市名中医。
21、张灿玾,男,汉族,1928年7月出生,山东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49 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
22、张琪,男,汉族,1922年12月出生,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主任医师,1942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黑龙江省名老中医。
23、班秀文,男,壮族,1920年1月出生,广西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1940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24、周仲瑛,男,汉族,1928年6月出生,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48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名中医。
25、李玉奇,男,汉族,1917年8月出生,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1939 年3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26、张学文,男,汉族,1935年10月出生,陕西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1953 年 5 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27、吴咸中,男,满族,1925年8月出生,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市南开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1951年起即用中医药治疗常见病症,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28、陆广莘,男,汉族,1927年1月出生,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1948年10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29、强巴赤列,男,藏族,1929出生,西藏自治区藏医院主任医师,1947年起从事藏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自治区名藏医。
30、苏荣扎布,男,蒙古族,1929年12月出生,内蒙古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1949年5月起从事蒙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自治区名蒙医。
1、路志正 杂病圣手
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他以崇高的医德、精湛的医术,救治了数以万计的患者,获得广泛赞誉。他崇尚脾胃学说和温病学说,师古而不泥古,大胆探索,推进学术继承创新。在学术上发展调理脾胃治疗心痹的理论,为治疗冠心病开辟新的诊疗思路。提出“燥痹”、“产后痹”等病名和辨证论治等内容,推动风湿病学科建设。首创穴位编码法,为针灸走向世界奠定基础。
2、强巴赤列 藏医巨臂
他从青灯苦烛走来,一手捧着传统,一手牵着未来,在风云变幻的历史年代,为藏医药开启新的一页。他论著上百,弟子近千,活人无数,集藏医药古老的智慧于一身,又无私无欲地播散开去。他自幼接受严格的藏文学、医药和天文历算的训练,是同时代藏医药的集大成者,站在历史的潮头,他积极接受西医,编写了全套现代藏医药教材,让藏医药从寺庙走进学校,开启藏医药科研、教育和对外交流。
3、王绵之 方剂学大家
他开中医历史先河,创建和发展了中医方剂学科;组方防治太空病的中药“太空养心丸”,将传统中医与现代航天科学完美结合;治愈大量疑难病症,扩大了传统中医的治疗范围。如今,王绵之教授创建的方剂学科已经成为国家重点学科;由他主持编纂了《方剂学》、《中医药概论》、《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方剂学分卷》、《全国高等院校中医方剂教学参考丛书》、《古方钩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85年版)》等专著均成权威范式。
4、王玉川 内经研究领军人
王玉川,男,汉族,1923年9月出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43年3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首都国医名师”。他潜心于《黄帝内经》的教学和研究。主持主编全国中医院校教材第一、二版《内经讲义》。
5、朱良春 神仙手眼
中医界治风湿病素称“南朱北焦”,即指南通朱良春和北京焦树德。而朱良春经验方“益肾蠲痹丸”是目前唯一能修复骨膜破坏的中药制剂,很多癌症患者在朱良春这里绝处逢生。
6、郭子光 伤寒达人
他精研伤寒,创新理论学说,力倡“病证结合”,一生痴迷中医,醉心治学。郭子光学问广博,除在伤寒方面卓有成绩、提出“病理反应层次”学说以外,还率先开掘中医康复学科领域、提出创立“现代中医康复医学”的框架,指出“病证结合”论治的四种形式、治疗慢性病的8个步骤。
7、何任 金匮研究第一人
他26岁创办中国医学函授社,主编的《金匮要略校注》成为现代校注《金匮要略》的最权威版本。他创立的“不断扶正,适时祛邪,随证治之”治疗肿瘤12字原则,指导临床遣方用药,屡获奇效。他是“十老上书”的领头人、“八老上书”的参与者,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奔走呼吁。
8、李济仁 新安医学研究奠基人
李济仁,人如其名,注重立德,以仁心仁术济人济世,他主张立功,倡立“痹痿统一论”等系列学说,在医教研岗位上引领学术发展方向,成为新安医学研究奠基人。他讲究立言,带领家庭乃至一个博士团队,著书立说,传承发展新安医学。他带领学生还原了668位新安医家和400余部新安医籍的原貌。他提出“痹痿统一论”等系列学说,制定辨治顽痹四法,创立效方验方。
9、陆广莘 中医哲学家
陆广莘是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著名的中医理论学家、临床家。循生生之道,助生生之气,用生生之具,谋生生之效”是他对中医学术思想的高度概括,是他从医六十多年寻求中医学之道的收获,也是他对中医发展的期望。
10、张学文 中医急症高手
他自创中药“绿豆甘草解毒汤”,使患者起死回生。他创立“颅脑水瘀论”,开辟中国中医治疗多种脑病的新途径。他培养百余名研究生、高徒和众多学生,已成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生力军。
11、邓铁涛 为中医奔走呐喊
他治疗重症肌无力屡获良效,重视脾胃提出了五脏相关学说,每每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键时刻亮剑。
12、任继学 中医急症开拓者
他敢为天下先,用中医药治疗中风,见血不止血,主张破血化瘀、醒神开窍,开中风治疗之新风。他是中医急诊学的开拓者之一,创建了中医急证医学体系,主编了第一部《中医急诊学》教材。
13、方和谦 法宗伤寒 经方新用
他出身京城中医世家,父亲方伯屏、兄长方鸣谦皆名中医。他精通伤寒,却不自诩为经方派,主张经方和时方合用,自创多张经验方。
14、唐由之 中医光明使者
他凭借娴熟的金针拨障术,为毛泽东成功实施了手术。他参与创办现代化的中医眼科医院和眼科研究所、组织成立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创办《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15、班秀文 中医妇科一代宗师
他足迹遍及壮乡村寨,是现代壮医药理的奠基者。他积数十年的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擅长治疗妇、内、儿科疑难杂病,对中医经典著作和历代名家学术思想颇有研究,对中医妇科造诣尤深。著有《班秀文妇科医论医案选》、《妇科奇难病论治》、《班秀文临床经验辑要》等学术专著;主编《中医药基础理论》、《妇科讲义》、《中医妇科发展史》等教材;在国际发表有影响的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六经辨证在妇科的应用》受到国际中医学者的重视,被日本东洋出版社摘要出版。
16、颜正华 奠基中药学科
他主编新中国第一部《中药学》讲义,构建了《中药学》教材理论框架。他是孟河学派第四代传人,谙熟本草,医药兼通。
17、周仲瑛 构建中医内科学体系
他主持编写《中医内科学》等多部教材,创建内科学总论,确立以脏腑为辨证核心、内科疾病系统分类的基础,首倡“脏腑病机证素辨治”新论。他深入到出血热疫区10余年,首倡“病理中心在气营”、“三毒”等新理论,并形成“瘀热”病机学说。
18、张镜人 沪上中医旗帜
他是上海张氏内科第十二代传人,幼承家学,医文兼修,18岁悬壶沪上,民国中医考试一榜成名。他于新中国建立之初,关闭私人诊所,投身中医工作管理公务,为当代上海中医医教研事业“开业奠基”。
19、张灿玾 学贯古今 儒雅大医
集临床、理论、文献于一体,博览群书、兼容并蓄。、
20、张琪 肾病大家
他钻研肾病40多年,临床科研硕果累累,是当之无愧的肾病权威。他对复杂肾病或各类疑难重症都辨证精准,生死边缘救人无数。
21、程莘农 银针精绣
他主编的《中国针灸学》,至今是包括美国在内的众多国家针灸医师资格考试的依据。他以唯一的针灸专家身份,当选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
22、苏荣扎布 蒙医药现代化的开拓者
他组织编写了第一套蒙医药高等院校教材,促进了蒙医药高等教育的规范化、正规化。他提出“基于阴阳学的现代蒙医学整体观理论”新学说,大力推进蒙医理论现代化。他擅长发挥传统蒙医药优势辨证论治,屡创新药,疗效卓著。
23、颜德馨 衡法之父
他继承家学,又入科班学习,在综合医院率先开辟中医病区。他提出白血病中医证治分型和有效药物,提升了中医急性热病的诊疗能力。他发展气血学说,创立“衡法”,丰富了中医治则学,揭示了人体衰老奥秘,开拓疑难杂症治疗和养生长寿新途径。
24、李振华 脾胃病国手
他幼承家训, 23岁悬壶豫西乡里,为父老乡亲察病疗疾,德医双馨。他善治内科杂病,又在救治急性热性传染病中脱颖而出。他临床尤重脾胃,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脾胃学说,为当今卓有建树的脾胃病大家。
25、徐景藩 衷中参西 创新脾胃学科
他潜心脾胃病诊治研究60余年,对食管、胃肠、肝、胆、胰腺等脏腑病证形成自己独特见解和辨证方法。他引领学科建设,使江苏省中医院消化科成为中国唯一的脾胃病研究基地。他悉心培养高水平中医人才,使中医药事业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26、李玉奇 以痈论治 脾胃名家
他提出“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打破胃癌不可逆的说法。他潜心研究舌象,舌诊堪称一绝,被誉为“当代扁鹊”。
27、贺普仁 神针妙法 武医丹修
他以三通理论、快速无痛针刺手法、火针技术,并将武术、气功融于针灸,疗效卓著,有“天下第一针”美誉。他拓展应用了几近失传的火针疗法,将针灸治病的病种扩大到内外妇儿五官皮科等各疾病领域,擅治疑难杂症。
28、李辅仁 京城御医 安老扶康
他长期负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医疗保健,总结了独特的诊治老年顽症的规律,屡起沉疴,被称赞“用药得当,可以通神”。他门下桃李芬芳,耄耋之年仍言传身教,为中医药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他本着“人之痛,己之痛”的精神,以丰富的人生阅历疏导患者,使其能得到精神上的抚慰。
29、吴咸中 中西医结合“擎旗人”
上世纪60年代初,他建立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新体系。上世纪70年代中,他创建了全国第一个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所。21世纪初,他被确认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药)学术传承人。
30、裘沛然 鸿儒大医
他总结疑难病证治疗八法,持论伤寒温病学说于一体。他以“人学”至理,倡“文化大道”,展一代鸿儒大医风范。
热门中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