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积聚是指腹内有病块的疾病。根据病块的性质不同,可分爲积与聚两类。积爲痛有定处,固定不移;聚乃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积爲有形,渐积成块,病在血分;聚爲无形,触之阵发,病在气分。聚病较轻;积病较重。
笔者认爲:积病,可能一部分是脏腑器官的肿大,或是脏器病变的现象;再一部分,可能是肿瘤一类的疾病。如肝脾肿大,腹腔肿瘤、宫外孕、肠系膜淋巴结核、肾下垂、肠功能紊乱、机械性肠梗阻、幽门梗阻等。聚病多是内部脏器痉挛,所以发则有形,移时又无形。其辨证治疗,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疏调气机,以缓胀痛
情志不遂,肝气郁滞,气不调达,横逆两胁,故两胁胀痛,攻蹿不定,时聚时散,善太息,胸闷食少,其发作每与情志有关,苔薄白,脉弦细且滑。治用疏调气机方法。
柴胡6、苏梗9、半夏10、厚朴6、茯苓9、青陈皮各10、片姜黄6
加减法:
若脉数心烦时,加川楝子6、元明粉0.5(冲)。
若气郁明显时,加绿萼梅6、橘子叶6。
若肝郁化火,呕吐酸水,舌红苔黄,心烦口渴,于方中加左金丸(吴萸1、黄连6)。
(二)养血调气,缓痛散聚
素体血虚,肝失所养,络脉拘急,故两胁刺痛而少腹掣痛不舒,时而抽聚成块,舌瘦质红,脉弦细。治当养血调气方法,以缓其痛而散其聚。
柴胡6、当归10、白芍12、木瓜10、茯苓10、川楝子10、青陈皮各10、炙草3、生牡蛎20(先煎)
加减法:
若血少阴亏日久者,当加生地10、旱莲草10、女贞子10、丹蔘12、料豆衣6。
阴血虚而肝阳亢者,可加潜镇之品,如生石决明20(先煎)、生蛤壳15。
若肝阴虚而火旺这,可于方中去青陈皮,少佐苦泄肝热之品,如黄芩3、龙胆草3。
(三)温寒拈痛以治其标,养血柔肝从本调理
素体肝郁血虚,筋脉失养,又感寒邪,以致寒凝肝脉,少腹阵阵拘急作痛,脉象沈紧弦细。法当温寒拈痛,养血柔肝,标本兼顾。
柴胡6、当归10、炒白芍12、炙草6、炒小茴香5、炒官桂5、炮姜5、木香6
加减法:
若寒又兼湿者,加陈皮10、半夏10、茯苓10。
(四)理气活血,化瘀消积
肝气郁结日久,病入血络,胁下有块,旣胀且痛,按之更甚,每于夜间病势增重,活动后痛势渐爲缓解,大便棕黑色,小溲短黄,舌色黯有瘀斑或瘀点,脉沈细弦而畧数。治当理气活血,化瘀消积法。
川楝子10、元胡末3(冲)、炒五灵脂10、生蒲黄10、生香附10、丝瓜络10、苏木3
因其病日已久,宜用丸、散、膏剂缓缓调之,如鳖甲煎丸、大黄''虫丸之类。
(五)益气补正,养血活络
素体虚弱,正气已衰,实邪尚在,腹中有积块(有形的肿物),过劳即重,得休息则病势即缓,一身乏力,舌淡苔润,舌边尖有小瘀点,脉象虚弱。必从扶正入手,用益气扶正,养血通络方法治疗,外贴化痞攻瘀膏药。
当归10、生地10、白芍10、川芎6、党蔘6、茯苓10、白朮10、炙草10、丝瓜络10
爲用阿魏化痞膏,贴于患处。
(六)益气补血,活络通瘀,消散积聚,丸以缓治
积聚年深日久,实邪仍在,气血早衰,腹中有积块,硬痛不移,形体消瘦,肌肤甲错,面色萎黄黑滞,倦怠乏力,少气懒言,月事衰少,色深有块,经行腹痛,舌紫黯而胖,边有瘀斑,脉沈弱细涩。气虚血少,络脉瘀阻,虚实挟杂爲患,纯攻则碍虚,纯补则敛邪,病非一日,不可急于求成。当用攻补兼施方法,以丸药缓缓求之。
旋覆花15、当归30、赤白芍各30、肉桂15、元胡9、炙鳖甲90、党蔘30、茯苓30、白朮30、枳实15、黄连15、莪朮15、三棱15、独活15、防风15、焦楂炭60、青陈皮各30
上药共爲细末,炼蜜爲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日早、午、晚各服6,或早晚各1次,白开水送下。如遇感冒暂停。
这是一张丸药方,适用于虚实挟杂的慢性病人,表面看来药量比汤剂小,[''/丹]长期服用,持之以恒,多能得满意疗效。这是本人在60余年临牀实践中颇有体会的。在服丸药期间,应嘱患者节制饮食,逐渐增加体力活动,以配合治疗。
笔者认爲:对于丸药的处方必须考虑全面,尤其应注意补正与祛邪两个方面。究竟是以补正爲主,还是以祛邪爲主?当视其病情而定。一般来说,在邪实的时候以祛邪爲主;在正虚的时候就必须重在补正。但也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若正气虽衰,气血郁滞特别甚,邪不祛则正气不能复,则当先攻其邪,寓补于攻,使邪祛正安;也有时候,邪虽未祛,正气不支,不扶正则无以祛邪,又须以扶正爲先,寓攻于补。总之,要根据脉、舌、色、症全面分析,纔能用药得当,疗效满意。
热门中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