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宫寒”是近年来的养生热词,但它也并非中医的标准术语,基本相当于中医所指脾肾阳虚、阴寒入里导致的“寒凝胞宫”的状态,其中“胞宫”指现代解剖学中的子宫、卵巢、输卵管等女性内生殖器官,可以说“宫寒”是这种状态的俗称。“宫寒”一词能在现今成为热点,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也深刻体现了这种“寒凝胞宫”的身体状态在现今社会是常见的、多发的,太多女性深受其苦,这是为什么呢?
“宫寒”的高发除了部分女性的体质因素,主要和现代生活方式、生活环境、饮食条件有关:
1、不注意保暖
部分女性不重视保暖特别是经期的保暖,后颈、背部、腰部、腹部等部位的暴露都会成为寒邪入侵的门户。空调温度过低、正对风口、衣物过于轻薄、久涉寒湿之地、这些都会造成寒邪入侵,久而久之,伤及脾肾与冲任二脉,造成“宫寒”。
2、过度摄入寒凉食物、药物
病从口入,首先在饮食上,部分女性贪食冷饮,损害身体阳气。还有一些寒凉食品,如虾蟹贝类、西瓜等,其性寒凉、不可多食。现在的一些家禽家畜饲料多添加激素、抗生素,为催肥抗病,这些肉类就会富集激素、抗生素,从中医角度,这些药物多属寒凉,人类食用这些肉类,也间接摄入了这些寒凉药物。同时,目前国内抗生素滥用严重,更加重了这一问题。另外,目前减肥之风盛行,但减肥之法多有不当,如一些所谓“排毒”的药物,其药性多为大寒,初期可能稍可见效,久服必伤阳气,导致“宫寒”。
3、多次流产
流产对于女性身体伤害很大,需积极调养修复,多次流产更能伤及冲任二脉,损害肾中精气,肾阳不足,则容易寒凝胞宫,乃成“宫寒”。
寒为阴邪,主凝滞、收引,得热则行,得寒则凝,易伤阳气。“宫寒”也就具有寒证的一般表现:畏寒、手足发凉、小腹冷痛,得热痛减,腰酸腰凉、性欲淡漠、大便稀溏,舌质黯淡,苔白,脉沉迟等等。
在女性特有的方面,寒凝胞宫会导致月经不调、月经色暗、月经量少、闭经、经期浮肿、水样白带等问题。
寒性收引、不通则痛则发为痛经等其他妇科疼痛。
寒凝血脉则导致血瘀,容易导致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恶性肿瘤等病症。
孕育胎儿需要阳气温煦濡养,胞宫失于温煦,则宫冷不孕或胎元不固,造成习惯性流产。产后也多有恶露淋漓不尽。
普通的“宫寒”状态可以服用温经汤、桂枝茯苓丸等治疗,兼有脾肾阳虚的情况,可以服用艾附暖宫丸、金匮肾气丸等。结合艾灸神阙、气海、关元、子宫等穴位,可有温肾暖宫之效。
久病复杂的“宫寒”状态就需要根据月经周期综合调理:月经期暖宫化瘀;月经后期阴中求阳;经间排卵期温阳通络促排卵;经前期温阳散寒;经前后半期温阳理气。耐心调理才能取得疗效。
注意保暖,特别要注意小腹、腰部、颈部和双脚的保暖。月经期间、产后、哺乳期要注意避免过多接触寒凉。性寒食物少吃,多食用温经暖宫的食物,如核桃、大枣、羊肉、生姜等,冬季可以食用当归生姜羊肉汤,温阳补血。此外,晚上睡觉前用热水泡脚,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温暖全身气血;平时要适量运动,“动则生阳”,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有助改善“宫寒”状态。
热门中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