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张志礼治疗银屑病经验 张老从医40余年,对银屑病已摸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中医辨证方法,一般将银屑病分为6种证型。
1、血热证
多见于进行期银屑病患者。皮疹发生及发展迅速,新生皮疹不断增多。鳞屑覆盖不了红斑,瘤痒,常伴心烦易怒,口干咽干,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症状。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弦滑或数。
辨证:血分蕴热,发于肌肤。
治法:清热凉血,活血解毒。
方药:凉血活血汤(白庀一号)加减。
组成:紫草根、茜草根、大青叶、板蓝根、白茅根、土茯苓、槐花、山豆根、生地、丹皮、丹参、赤芍。
方解:方中紫草根、茜草根、槐花、生地、丹皮、白茅根清热凉血,其中槐花苦微寒,入肝、大肠经,《药品化义》中说:“此凉血之功独在大肠也。大肠与肺为表里,能疏皮肤风热,是泄肺金之气也”。土茯苓、山豆根、大青叶、板蓝根清热解毒,山豆根有解毒利咽之功,赤芍、丹参活血养血。病变以身体下部为主者加全瓜萎,重用板蓝根;风盛痒甚者加白鲜皮、刺蒺藜;若挟杂湿邪,舌质淡苔白腻,皮损浸润较著者加生意米、防己、茵陈;大便燥结者可加大黄、生桅子;热盛者加龙胆草、黄苹;因D因炎、扁桃体炎诱发者加金银花、连翘、锦灯笼等。
2、血燥证
多见于静止期银屑病。病情相对稳定,病程较长,皮疹色变淡,很少有新生皮疹出现,原有皮损部分消退,部分呈钱币或大片融合,有明显浸润,表面鳞屑少,附着较紧,全身症状多不明显,舌质淡红或舌质淡舌尖红,苔少,脉缓或沉细。
辨证:阴血不足,肌肤失养。
治法;养血滋阴,润肤解毒。
方药:养血解毒汤(白庀二号)加减。
组成:当归、鸡血藤、丹参、川芍、天门冬、麦门冬、生地、白鲜皮、土获苹、草河车、板蓝根。
方解:方中当归、鸡血藤、丹参、川芍养血活血益气,二冬、生地滋阴润燥,白鲜皮、土获苹、草河车、板蓝根散风解毒。脾虚挟湿者加生意米、白术、获苹、扁豆;风盛骚痒明显者加刺袭蔡、苦参;若兼阴虚血热,舌红少苔加玄参、地骨皮、丹皮。
3、脓毒症
相当于脓毒性银屑病。临床表现:在银屑病基本损害上出现密集的粟粒状脓疤,部分融合呈“脓湖”状。病情多呈周期性复发,皮肤潮红掀热,脓疤聚集,伴发热、心烦急、口干口渴、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或少苔呈沟纹舌,脉弦滑数。
辨证:湿热蕴结,兼感毒邪。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除湿。
方药:羚羊角粉、丹皮、生地、白茅根、紫草、板蓝根、土茯苓、金银花、连翘、生意米、苦参、生石膏。
方解:方中羚羊角粉咸寒,主清热解毒,入肝、心经,又可凉血安神,生地、丹皮、白茅根、紫草清热凉血,板蓝根、土获苔、双花、连翘清热解毒,生意米、苦参清热除湿,生石膏清气分热。治疗中应注意有无伤阴之证,若病程迁延,病久伤阴,出现口干舌燥、便干尿黄、舌红无苔或沟纹舌、镜面舌,应注意凉血护阴,养阴益气,清解余毒。方用南北沙参、石斜、玄参、太子参、金银花、赤芍、生意米。发病初期患者出现一派毒热标象,故重用清热解毒之剂,后期出现耗伤阴血征象,宜注意凉血护阴。
4、血瘀证
多见于静止期银屑病。患者年龄偏大,病史较长,久治不愈,皮损肥厚浸润呈皮革状,鳞屑较厚,瘙痒较重,舌质紫暗或见瘀点、瘀斑,脉涩或沉缓。
辨证:气血瘀滞,肌肤失养。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
方药:活血散瘀汤(白庀三号)加减。
组成:桃仁、红花、三棱、莪术、丹参、鸡血藤、鬼箭羽、陈皮、白花蛇舌草、土茯苓。
方解:方中三棱、莪术活血行气,桃仁、红花、鸡血藤、鬼箭羽、丹参活血化瘀,白花蛇舌草、土茯苓解毒,陈皮行气调中。月经量少或有血块加益母草、当归,合并肝郁气滞者加柴胡、枳壳、香附;阴阳不调者加首乌藤、钩藤等。
5、湿热证
多见于渗出性银屑病。患者皮损有糜烂渗出如湿疹样改变,多发于腋窝、乳房下、会阴、股根部等皱褶部位,鳞屑较薄,呈污褐黏腻状,痒较重。可伴胸腹胀满,口苦咽干,食少纳呆,大便干或先干后溏,溲赤。女子白带量多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辨证:湿热内蕴,郁久化火。治法: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药物:生白术、生枳壳、生薏米、生芡实、川萆懈、车前子、泽泻、丹皮、生地、草河车、土茯苓。
方解:方中生白术、生枳壳、生薏米、生芡实清脾除湿,车前子、泽泻清热除湿利水,生地、丹皮、清热凉血,草河车、土茯苓清热解毒。
6、热毒证
多见于发病与患急性扁桃体炎或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特别多见于儿童和青年。此型多急性发病,常伴发热、咽痛、全身不适、口干口苦、便秘、溲赤。皮损呈泛发性点滴状或融合成片。
辨证:内有蕴热,外感毒邪。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除斑。
药物:双花、连翘、公英、败酱草、锦灯笼、山豆根、板蓝根、大青叶、白茅根、紫草根、茜草根、玄参。
方解:方中双花、连翘、公英、败酱草、元参、大青叶、板蓝根清热解毒,锦灯笼、山豆根利咽解毒。咽部红肿明显者可加牛蒡子、鱼腥草;发热加黄芩、知母、生石膏。
张老特别强调对病灶的治疗,认为此型银屑病多因病毒、细菌感染而诱发,也就是说上呼吸道感染能激发银屑病。另外,对小儿患者的治疗应注意健脾消导法,不能一味清热解毒。
热门中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