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一.怎样判定少阳病
半表半里和表、里一样,于同一病位上而有阴阳两类不同的为证反应,其阳证《伤寒论》谓之少阳病,其阴证《伤寒论》谓之厥阴病。《伤寒论》有关少阳病的概念论述较详,今分述于下。 主提纲:第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是说热郁于半表半里,既不得出表,又不得入里,势必上迫头脑,则口苦、咽干、目眩,乃是自然的反应,故凡病见有口苦、咽干、目眩者,即可判定为少阳病,也即半表半里阳证。
辅助提纲:第264条: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第265条: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
伤寒病初作,邪在表,则邪气交争于肌腠、骨肉,此即太阳病在表的一段病理过程;若精气已不足拒邪于外,则退而卫于内,已是体表的血弱气尽、腠理遂开,邪因乘虚进入半表半里,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因而胸胁苦满,这就进入少阳病的病理阶段了。正邪分争,即正邪相拒的意思,正进邪退,病近于表则恶寒;邪进正退,病近于里则恶热。邪热郁结胸胁,故嘿嘿不欲饮食;胸胁之处,上有心肺,旁及肝脾,下接胃肠,故谓脏腑相连。热激里饮则腹痛,胸胁在腹上,因谓为邪高痛下。上邪下饮,故使呕也。由于半表半里为诸脏器所在,病邪郁集于此体部则往往影响某一脏器,或某些脏器出现异常反应,以是证情复杂多变,不似表里的为证单纯,较易提出简明概括特征。如提纲所述口苦、咽干、目眩亦只说明热证的必然反应,故对于半表半里阳证来说,这种概括是不够全面的。故少阳病之辨,与其求之于正面,还不如求之于侧面更为正确。即要辅以排除法,因为表里易知,阴阳易判,凡阳性证除外表里者,当然即属半表半里阳证,也即少阳病。《伤寒论》于三阳病篇先太阳、次阳明,而后少阳,即暗示人此意。
二.少阳病治则
本书全文检索:
仲景论述证治,从病位而言,邪在表则用汗法,太阳病、少阴病属之。邪在里则用吐法、下法,或清法、补法,阳明病、太阴病属之。半表半里证,即机体欲借诸脏器的协力作用,自呼吸、大小便、出汗等方面以解除疾病而尚未得解除的形象,邪在半表半里,邪无直接出路,故《伤寒论》第264条“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伤寒论》第265条“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由这两条可知,半表半里阳证的治疗原则,禁汗、下、吐,其治疗大法只能是用和法,其典型代表方为小柴胡汤,其方的主旨是扶正祛邪,扶正者,健胃益气,以治血弱、气尽、肌理开;祛邪者,祛除半表半里邪热。
三.少阳病类方证
1.小柴胡汤方证 小柴胡汤方:柴胡半斤,黄芩、人参、甘草(炙)、生姜(切)各三两,大枣(擘)十二枚,半夏(洗)半升。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方解〗柴胡苦平,《神农本草经》谓:“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可见是一疏气行滞的解热药,而有治胸胁苦满的特能,方中用为主药。佐以黄芩除热止烦,半夏、生姜逐饮止呕,复以人参、大枣、甘草补胃以滋津液。病之所以传入少阳,主要是胃气失振,气血外却。用人参补中滋液,实是此时祛邪的要着。徐灵胎谓“小柴胡汤之妙在人参”,确是见道之语。
【歌诀】小柴胡汤治少阳,芩夏参草枣生姜。补中滋液抗外邪,和解清热邪无藏。
【解读仲景原文】
《伤寒论》第37条: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解读〗太阳病证迁延时日,而见脉浮细者,为血气不足于外。嗜卧者,病邪侵及内脏,令人身乏神倦。依此脉证,可判定病传少阳。外证已解,如见胸满胁痛,为小柴汤证,故与小柴胡汤治之。如见脉浮,其病仍在表,故仍以麻黄汤治疗。〖按〗《伤寒论》第97条谓“血弱、气尽、腠理开”,说明病传少阳多是体表的血气不足。本条的脉浮细,就是体表气血不足的脉应。身倦卧为病传少阳的确征。临床之际,重感冒表解而热不退常见此证,以小柴胡汤随证加减治之多可愈,但不限于十日已去,即便是三四日亦多常见,宜注意。
《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解读〗太阳伤寒或中风,均常于五六日时传入半表半里而发少阳病。往来寒热,即指寒往则热来、热往则寒来,寒和热交替出现的样子。胸胁苦满,即胸胁甚满之意。嘿同默,嘿嘿不欲饮食,即精神郁闷、常默默然而不欲食也。心烦喜呕,是说心中烦躁而且欲呕。胸中烦而不呕,是说或邪热较轻则胸中烦而心不烦,胃中无饮亦不呕。或胃津伤则渴,或肠津伤则腹中痛,或肝脾津伤则胁下痛硬,或心肾津伤则心下悸、小便不利,或邪未犯里故不渴、表还未罢而身微热,或津伤肺则咳,宜小柴胡汤主之。〖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四者,为小柴胡汤的主证,或以下均属不定的客证,主证治、则客证自已,故无论客证如何,均宜小柴胡汤主之。方后原有加减法,当是后人所附,故去之。
《伤寒论》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解读〗伤寒病初作,则邪气交争于骨肉,此即太阳病在表的一段病理过程,若精气已不足拒邪于外,则退而卫于内,已是体表的血弱气尽、腠理遂开,邪因乘虚进入半表半里,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因而胸胁苦满,这就进入少阳病的病理阶段了。正邪分争,即正邪相拒的意思,正进邪退,病近于表则恶寒;邪进正退,病近于里则恶热。邪热郁结胸胁,故嘿嘿不欲饮食。胸胁之处,上有心肺,旁及肝脾,下接胃肠,故谓脏腑相连。热激里饮则腹痛,胸胁在腹上,因谓为邪高痛下。上邪下饮,故使呕也,宜小柴汤主之。若服小柴胡汤上证解而消渴者,则又转属阳明病了,应依治阳明病的方法随证治之。〖按〗此承上条,进一步阐明病之所以传入少阳和其发作柴胡证的原因,由此可见小柴胡汤为病始传少阳的主治方。
《伤寒论》第99条: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解读〗伤寒四五日常为病传少阳的时期。身热恶风为太阳病还未罢。脖子两侧为颈、后则为项。颈强属少阳、项强属太阳,胁下满为少阳柴胡证。手足温而渴属阳明。此三阳并病,宜以小柴胡汤主之。〖按〗少阳病不可发汗或吐下,故三阳并病则取治少阳,此亦定法。外感此证多有依据经验,口舌干而渴者,以小柴胡加石膏汤为宜,多试皆验。
《伤寒论》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予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解读〗见小建中汤条。
《伤寒论》第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解读〗无论伤寒或中风,若已传少阳而有柴胡汤证,但见其四症中的一症,便可与小柴胡汤,不必诸症俱备。蒸蒸而振,谓先蒸蒸觉热,随即振栗恶寒的样子。凡小柴胡汤证而误下之,若柴胡证未因误下而罢者,宜还与小柴胡汤,其人必蒸蒸而振,然后即发热汗出而解。〖按〗外感初传少阳,柴胡证往往四症不备,医者不知用小柴胡汤,致使风寒病久久不愈,此例甚多,学者宜注意。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即所谓战汗,亦一种瞑眩状态,久病或误治后,病实人虚,药如中病,往往发作瞑眩,不可不知。
《伤寒论》第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予大柴胡汤下之则愈。〖解读〗心下急,指胃脘有不宽快的痞塞感。太阳病经过十余日,本已传少阳而有柴胡汤证,医未与柴胡汤而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若柴胡汤证未罢而还在,宜先予小柴胡汤。若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此由于连续误下,病已半陷于里,故未全解,再以大柴胡汤下之即愈。
《伤寒论》第104条: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汤证,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解读〗太阳伤寒已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为少阳柴胡证,日晡所发热为阳明里实证,此属少阳阳明并病,本大柴胡汤证,如予大柴胡汤下之,里外当俱解,而不得利,今反微利者,知医以其他丸药下之,乃非法误治之过。今潮热仍见,为里实未去,但在下后,续有微利,大柴胡汤已非所宜,故宜先予小柴胡汤以解其外,而后再予柴胡加芒硝汤兼攻其里。〖按〗半表半里在里之外,用小柴胡汤以解外,是指半表半里的少阳证,不要以为是解太阳在表的证。
《伤寒论》第144条: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解读〗妇人患太阳中风证,于七八日时,又续得往来寒热发作有时,而正来潮的月经适于此时而中断,此为邪热乘往来之虚而内入血室,经血即热而中断,故使寒热如疟状而发作有时,宜小柴胡汤主之。〖按〗热入血室的证候不是单纯一种,本条所述的寒热如疟状发作有时,为小柴胡汤证,故以小柴胡汤主之。但不要以为小柴胡汤即热入血室的专用方,用其他的方药也可治热入血室,胡老讲述治验一,供参考。1940年夏,友人徐某一日来告,谓其爱人病在垂危,在家看护十数日,已备后事,并邀往一诊。当时患者言行如狂,身热汗出,脉弦数急,烦无暂安时。据徐某言,本病初似重感冒,一度经来而突然中止,症状转剧,脉证合参知此为少阳阳明合病兼夹瘀血,发为热入血室之证,当予大柴胡汤与桃核承气汤合方加生石膏,予之服后,遂愈。
《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解读〗见大陷胸汤方证。
《伤寒论》第229条: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予小柴胡汤。〖解读〗阳明病,虽发潮热,但大便溏,而小便自可,不宜攻下甚明。尤其胸胁满不去,则柴胡汤证还在,故以小柴胡汤主之。〖按〗本条所论,亦少阳阳明并病之属,日本汤本求真于《皇汉医学》中谓:“以余之实验,则本方不特限于本病,凡一般之急性、亚急性、慢性胃肠炎,尤以小儿之疫痢、消化不良症等,最有奇效。若效力微弱时宜加芍药,有不消化之便或黏液、黏血便时,宜加大黄,有口舌干燥、发热、烦渴等症时,当加石膏。盖余根据本条及下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及黄芩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白虎汤诸条,潜心精思,综合玩索而得之者也”。此说甚佳,颇能发挥古方之用,与其女儿患痢亲身体验不无关系。无独有偶,胡老小女6岁时患中毒性痢疾,高热40℃,住院输液,用西药治疗,高热不退、并令转传染病院,时已过夜半,无法叫车,乃负之归家,予以大柴胡加石膏汤,次日即愈。又以小柴胡加生石膏汤,治一重笃的噤口痢,七日未易一药而愈,今并附此以供参考。
《伤寒论》第230条: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予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解读〗阳明病,虽不大便,但舌苔白而不黄,热还未尽入里。胁下硬满而呕,更是柴胡之证,此亦少阳阳明并病,故可与小柴胡通其上焦,则津液得下,胃气自和。上下既通,表里气畅,故身当濈然汗出而解。
《伤寒论》第231条: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部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予小柴胡汤。脉但浮,无余证者,予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解读〗弦为少阳脉,浮为太阳脉,大为阳明脉。短气腹部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属少阳证;鼻干属阳明证;不得汗属太阳证;嗜卧属少阳证;一身面目悉黄、小便难为黄疸病,有潮热、时时哕属阳明证,耳前后肿属少阳证。据以上的脉证,显系三阳合病而并发黄疸和腹水。刺之小差,谓经过针刺治疗证稍减轻。病过十日而脉仍续浮者,可予小柴胡汤。若脉但浮而无余证者,可予麻黄汤。若上之腹水证,虽利其小便而终不尿、腹仍满,并加哕逆不已,则胃气已败,故谓不治。〖按〗本条似述黄疸并发腹水而现三阳合病的重证,予小柴胡汤固无不可,但麻黄汤之用殊难理解,其中必有错简,故于麻黄汤删去此条。实践证明,黄疸型肝炎并发腹水者,确多预后不良,谓为不治并非虚言。
《伤寒论》第266条: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予小柴胡汤。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解读〗本由于太阳病不解而转入少阳者,则一般常现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的小柴胡汤证,若还未经吐、下等误治,即便脉沉紧而有里实象者,予小柴胡汤即治。若已经吐、下、发汗、温针等误治因而发谵语者,柴胡证已罢,则已成误治的坏病,宜详审其所犯何逆,以适当的方法治之。
《伤寒论》第379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解读〗呕吐而且发热者,宜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第394条: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解读〗伤寒病愈后,由于不善摄生而又发热者,一般多宜小柴胡汤主之。但脉浮者,为病在表,则宜汗以解之;脉沉实者,为有宿食,则宜下以解之。
《金匮要略·黄疸病》第21条:诸黄,腹痛而呕者,小柴胡汤主之。〖解读〗腹痛而呕为柴胡汤证。诸黄疸病,若腹痛而呕者,当然宜小柴胡汤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第1条: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曰: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令大便难。产妇郁胃,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此为胃实,大承气汤主之。〖解读〗痉、郁冒、大便难,为新产妇人常见的3种病,这是由于新产血虚、多汗出而易感冒、血少津虚,再感受外邪,故会病痉;新产亡血复汗再加受寒,故令郁冒;亡津液、胃中燥,故大便难。郁冒,即昏冒不省,俗谓为新产血晕,实即今所谓脑贫血的证候。其脉微弱,为血虚之应,胃中有饮故呕不能食;津液不下,故大便反坚但头汗出。血虚饮逆,则四肢厥冷,厥冷者,同时也必郁冒。大便坚、呕不能食为柴胡汤证,故以小柴胡汤主之。冒家欲解,必大汗出者,暗示郁冒本虚,服小柴胡汤后当战汗而解。服小柴胡汤后,病即解而能食,若七八日后又发热者,此为胃中实,宜以大承气汤主之。〖按〗新产妇人由于亡血多汗,易感冒,往往有痉、郁冒、大便难3种病发作。首段即说明三者所以出现的道理。二段似专论郁冒的证治,其实是承首段概括3病的治法,只以3病中郁冒为主,因特着重说明其发病原因,和服小柴胡汤后必致瞑眩战汗而解的理由。文中虽未明言痉,但痉即与郁冒同时存在不可不知。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附方(一):《千金》三物黄芩汤,治妇人草褥自发露得风,四肢若烦热,头痛者,予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此汤主之。〖解读〗妇人于临产时以身露被风,因致四肢苦烦热而头痛者,可予小柴胡汤,若头不痛但四肢苦烦热者,三物黄芩汤主之。〖按〗产后中风,由于失治使病久不解,因致烦热。若兼见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即解;如头不痛但烦热者,已成劳热,宜三物黄芩汤主之。虚劳及诸失血后多此证,宜注意。
【讨论归经】本方证明确为少阳病证。
【临证思辨】仲景书载小柴胡汤方证者为20条,今引19条,第148条未引者,胡希恕先生认为当属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从以上所论看,则小柴胡汤为太阳病初传少阳的主治方,但其为用并不只限于此,不论伤寒杂病,凡有其证俱宜用之,常见的证候可归纳如下:
(1)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
(2)无论伤寒或中风,有柴胡证,但见四主症中的一症便是,不必悉具。
(3)太阳病,脉浮细、嗜卧而胸满胁痛者。
(4)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
(5)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如症状者。
(6)阳明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
(7)呕而发热者。
(8)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
(9)伤寒差以后更发热者。
(10)诸黄腹痛而呕者。
(11)妇人产后痉、郁冒、大便难而呕不能食者。
(12)四肢苦烦而头痛者。
本方证的辨证要点:半表半里热证或见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纳差者。如治验:孔某,男,2岁,1965年1月24日初诊。感冒发热10日不愈,仍咳嗽,痰盛而喘,呼吸困难,腹胀,便溏,手足心热,已用青霉素、氨茶碱、四环素及中药汤药治疗均无效,而找胡老诊治。苔白腻,脉弦数。证属三阳合病又兼夹痰湿,治以清解三阳,兼祛痰湿,与小柴胡加生石膏合半夏厚朴汤:柴胡24克,半夏12克,党参10克,黄芩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生石膏45克,厚朴10克,苏子10克,茯苓12克。结果:上药水煎2次得200毫升,频频喂饮,约1天半服完。药后漐漐汗出,热退身凉,咳减喘已,腹胀已,继给半夏厚朴汤2剂,咳也自止。
附:常用的加味方
(1)小柴胡加生石膏汤:于小柴胡汤加生石膏45~90克,煎服法同原方。此为日常应用的良方,小柴胡汤证而口干舌燥者即可用之。外感表解而热不退,多现本方证。发热、不欲食而口苦、头痛者,本方有捷效。肺炎汗出而喘,若有柴胡证,不可予麻杏石甘汤,宜本方,尤其小儿更多本方证,宜注意。如腮腺炎、淋巴腺炎、乳腺炎、睾丸炎等均有奇效。
(2)小柴胡加桔梗汤:原方加桔梗10克,煎服法同原方。治小柴胡汤证咽痛或排痰困难者。若口舌干燥,宜更加生石膏。
(3)小柴胡加陈皮汤:原方加陈皮12~24克,治小柴胡汤证而哕逆或干嗽频作者。若口舌干燥宜加生石膏。排痰困难者宜更加桔梗。
(4)小胡加芍药汤:原方加芍药10~18克,煎服法同原方。治柴胡汤证而腹挛痛者。
(5)小柴胡加吴茱萸汤:原方加吴茱萸10克,煎服法同原方。此即小柴胡汤与吴茱萸汤合方,故治二方的合并证。
(6)小柴胡加苓术汤:原方加茯苓、苍术各10克,煎服法同原方。治小柴胡汤证大便溏或身浮肿而小便不利者。
(7)小柴胡加丹参茵陈汤:原方加丹参15~30克,茵陈18克。治小柴胡汤证胸胁满而烦、小便黄赤者。肝炎患者常见本方证,小儿尤多。
2.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汤方证
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汤方:柴胡八两,人参三两,黄芩三两,生姜二两,甘草三两,瓜蒌根四两,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二服。〖方解〗此方原出《外台秘要方》引张仲景《伤寒论》“疟发渴者,予小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汤”,即于小柴胡汤去逐饮止呕的半夏,而加润燥解渴的瓜蒌(栝楼)根,故治小柴胡汤证不呕而渴者。
【解读仲景原文】《金匮要略·疟病》附方(二):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汤治疟病发渴者,亦治劳疟。〖解读〗疟病津液枯燥而发渴者,宜以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栝楼)根汤主之。劳疟指疟久不愈,其化弱虚乏,有似虚劳者,本方主之。
【讨论归经】瓜蒌根主治在阳明,故本方证当属少阳阳明合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小柴胡汤方证不呕而渴明显者。瓜蒌根所主之渴,为由于津液枯燥所致,即所谓虚热证,故常伴有疲劳倦怠证候,与石膏所主之烦渴不同,凡小柴胡汤不呕而渴、困倦乏力者,即可用之,不必限于治疟。
3.柴胡桂枝汤方证
柴胡桂枝汤方:柴胡四两,半夏(洗)二合半,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桂枝一两,芍药一两半,生姜(切)一两半,大枣(擘)六枚,甘草(炙)一两。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方解〗此即柴胡桂枝各半汤,故治二方证的合并者。
【解读仲景原文】
《伤寒论》第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解读〗支节烦痛,即四肢关节痛甚的意思。心下支结,支为侧之意,即心下两侧有结滞不快感,为胸胁苦满的轻微者。伤寒六七日,以传少阳为常,又以治用柴胡汤为常,今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则太阳病证未已;但微呕、心下支结,则柴胡汤证已显。外证未去者,暗示伤寒已发汗而桂枝汤的外证还未解,故以柴胡桂枝汤主之。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附方(二):《外台》柴胡桂枝汤方:治心腹卒中痛者。〖解读〗心腹卒中痛,即指心下及腹中突然疼痛的意思。
《唐本伤寒论·太阳病用柴胡汤法第四》:发汗多,亡阳谵(狂)语者,不可下,(以为)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以通津液后,自愈。〖注解〗发汗太过,因使体液大量亡失,胃中干而谵语,此虽热结,但不可下,宜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以通津液后,则胃自和,谵语亦自愈。〖按〗桂枝汤以和荣卫,小柴胡汤以通津液。〖解读〗本条经文,是胡老师引自《唐本伤寒论·太阳病用柴胡法第四》,强调发汗多伤津液、出现谵语,很似阳明内实热引起的谵语,这里强调不可下,是阐明无阳明里实证,故用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以通津液。柴胡桂枝汤治疗谵语,其他版本中皆无,特从唐本中引得,可知《唐本伤寒论》亦足珍贵。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少阳太阳合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小柴汤证与桂枝汤证同时并见者。太阳病转属少阳柴胡汤证,外证未去则与柴胡桂枝汤。假设表证未去,当然亦有用柴胡、麻黄的合方机会,不过依据经验则以柴胡与葛根汤合用的机会较多。外感重证往往于发病之初即常见柴胡葛根汤方证。可见太少并病或合病,均有用以上合方的机会。无论柴胡桂枝汤或柴胡葛根汤,若口舌干燥者,均宜加石膏。又由于本条有支节烦痛之治,则本方可用于治疗急性风湿关节炎,或用于感冒后关节痛,如治验:岩某,女性,34岁,病历号16753,1961年1月26日初诊。3天前感冒经水适来,因致寒热往来,身体疼痛,口苦咽干,微呕,微恶风寒,在本国使馆以西药治疗无效而求中医会诊。苔薄白,脉弦细。证属太少合病,治以和解少阳兼以解表,予以柴胡桂枝汤:柴胡12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半夏10克,黄芩10克,大枣4枚,党参10克,炙甘草6克。结果:上药服3剂诸症已,月经已净。
4.四逆散方证
四逆散方:柴胡、芍药、枳实(破,水渍,炙干)、甘草(炙)。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方解〗本方实际是大柴胡汤去黄芩、大黄、生姜、大枣、半夏加甘草而成。柴胡、枳实、芍药均属行气解热药,但柴胡主胸胁苦满,枳实主心下坚满,芍药主腹挛痛。另以甘草和诸药而缓急迫,故此治热壅气郁、胸胁苦满、心下痞塞、腹挛痛而急迫者。
【解读仲景原文】《伤寒论》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解读〗热壅气郁,血行受阻因致四逆。其人或咳者,波及于肺也;或悸者,波及于心也;或小便不利者,波及于肾也;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波及于胃肠也,宜四逆散主之。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少阳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胸胁苦满、或腹痛、大便溏泻者。本条所述明明是少阳病症,而冠之以少阴病者,可有以下二义:①原本少阴病,今传入半表半里而转属少阳也;②由于热壅气郁,血行受阻,因致脉微细、四逆,形似少阴病的外观,因以少阴病冠之,教人加意鉴别也。不过验之实践,四逆见本方证者甚少,故本方的应用不必限于以上所述的四逆,凡形似大柴胡汤证、不呕且不可下者,大都宜本方。又由于本条所述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之治,则痢疾有用本方的机会甚明,宜注意。本方治阳痿效佳,如治验案:薛某,男性,38岁,病历号142788,1965年10月13日初诊。患阳痿不举已2年,服滋补之品甚多,不见效应。常有胸闷太息,少腹拘挛痛,小便急迫,下肢酸软,精神不佳,小劳则两眼发酸,视物昏花,苔白微黄,脉弦细(舌边必红)。证属气郁血瘀,宗筋失养。治以疏气行血,予以四逆散加味:柴胡12克,白芍12克,枳实12克,生牡蛎15克,生龙骨10克,桂枝10克,炙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4枚,川芎6克。结果:上药连进9剂,诸症均减,阳事已举,但尚不坚。上方加川附子6克,苍术10克,又服6剂而痊愈。
5.泽漆汤方证
泽漆汤方:半夏半升,紫参(一作紫菀)五两,泽漆三斤(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生姜五两,白前五两,甘草、黄芩、桂枝、人参各三两。上九味,?咀,内泽漆中,煮取五升,温服五合,至夜尽。〖方解〗本方为柴胡桂枝汤去柴胡、芍药、大枣,加泽漆、紫参、白前而成。泽漆又名猫儿眼睛草、马虎眼、乳草、五凤灵枝等,味苦,微寒,主皮肤热,大腹水气,四肢面目浮肿。本方用其利水于下,复以半夏、生姜逐饮于上,使顽疾宿饮不得复留。另以人参、甘草安中,黄芩除热,紫参、白前散结止咳,桂枝镇气冲,故此治痰饮在三阳合病咳逆者。
【歌诀】泽漆白前夏紫参,参草生姜桂黄芩。逐饮清热治咳逆,解除顽痰和宿饮。
【解读仲景原文】《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第8条: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脉沉者,泽漆汤主之。〖解读〗咳而脉浮,为邪在表,因呈外邪里饮证,故治用厚朴麻黄汤;脉沉,是说里饮重,外邪不明显,而半表半里、里阳证,故治用泽漆汤。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少阳阳明合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咳喘吐黄痰、口渴、浮肿者。痰饮咳逆兼有外邪者,宜依证选用厚朴麻黄汤、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治之。若无外邪,寒多者,则宜苓甘五味姜辛夏辈。若胃虚有寒热而身现浮肿者,宜本方。
6.黄芩汤方证
黄芩汤方:黄芩三两,甘草(炙)二两,芍药二两,大枣(擘)十二枚。上四味,以水一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方解〗黄芩主肠澼下利,即里热下利,本方用为主药,与芍药主清半表半里和里热。甘草、芍药、大枣治腹挛痛且缓急迫。故本方为治里热下利、腹挛痛而急迫者。
【歌诀】黄芩汤方用大枣,挛急腹痛须芍草。太阳少阳并下利,湿热肠澼都逃跑。
【解读仲景原文】《伤寒论》第172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解读〗太阳病之发热恶寒与少阳病之口苦、咽干同时出现,故谓太阳与少阳合病。实热下利属阳明,故本方证实际是三阳合病。三阳合病治从少阳,故以黄芩汤主之,此与小柴胡汤治三阳合病意同。不过从方药组成看,本方证似无解表治太阳病药,而主治在少阳阳明。不过若呕明显者,是说气上冲明显、表证较明显,因此加生姜解表,加半夏降逆和胃,而成太阳少阳阳明治剂。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少阳阳明合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发热、腹泻、腹痛者。本方证多见于急性肠胃炎、急性痢疾。如姬元璋医案:刘某,男,28岁,农民,1984年8月12日初诊。冒暑田间劳作,热极冷饮,突然恶寒发热,体温38.5℃,口苦咽干,腹泻腹痛,脉弦洪而数。治予黄芩汤:黄芩20克,白芍30克,甘草12克,大枣12枚。结果:1剂而热退泻止。
发热腹泻,或痢疾而腹挛痛者,即可用本方,不必限于太阳与少阳合病。若痢疾见里急后重,或便脓血,宜更加大黄。
7.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证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黄芩三两,甘草(炙)二两,芍药二两,大枣(擘)十二枚,半夏(洗)半升,生姜(切)一两半(一方三两)。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一服。〖方解〗本方是黄芩汤加半夏、生姜,也即黄芩汤与小半夏汤合方,故治两方的合并证。本方为《汤液》的大阴旦汤去柴胡、人参,即与小柴胡汤近似。
【解读仲景原文】
《伤寒论》第172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予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解读〗见黄芩汤方。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11条:干呕而下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解读〗干呕较呕证轻,干呕而下利者,当然有用本方的机会,但宜参照上条所述证候为妥。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太阳少阳阳明合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黄芩汤方证又见恶心、呕吐者。本方证多见于胃肠炎、胆囊炎,由于胃部病变突出而恶心呕逆明显者。如治验:刘某,女,50岁,初诊日期1965年9月12日。因吃不洁葡萄后,患急性胃肠炎,出现身热恶寒、腹泻稀水便,温温欲吐,服葛根加半夏汤后,热退而吐利不止,苔白厚,脉弦细数。证属太少合病,为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黄芩10克,炙甘草6克,白芍10克,大枣4枚,半夏12克,生姜10克。结果:上药服1剂体温恢复正常,腹泻止,胃稍和,仍不思饮食;服2剂身微汗出,食饮如常,仍感乏力,继善后调理。
8.当归散方证
当归散方:当归、黄芩、芍药、川芎各一斤,白术半斤。上五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再服。妊娠常服即易产,胎无疾苦,产后百病悉主之。〖方解〗本方是当归芍药散去茯苓、泽泻,减芍药和白术的用量而加黄芩,故治当归芍药散证腹痛较轻,无水饮或少有水饮而较烦热者。
【解读仲景原文】《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第9条: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解读〗妇人妊娠,无病无须服药。若血虚有热呈半表半里阳证,可服此方以安胎。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少阳太阴合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当归芍药散证腹痛较轻、妊娠血虚有热者。后世流传黄芩、白术为安胎圣药,可能源于此。按照经方理论,有是证,用是方,无症状是不能用药的。故必须是孕妇有血虚兼热者才可服用本方,当身体无病时不能用本方,也不能用其他药。方后说明中“产后百病悉主”更无道理,显然是后人所加。
9.猪肤汤方证
猪肤汤方:猪肤一斤。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温分六服。〖方解〗猪肤,即猪皮,甘寒润燥解热,合白蜜甘味缓痛以利咽,用白粉即米粉,安中养胃以止下利。
【解读仲景原文】《伤寒论》第310条: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解读〗少阴病,咽痛、胸满、心烦,为热自半表半里上炎之征象,以是此下利亦属热利而非寒利也。血弱、气尽、腠理开,是说由太阳传入半表半里的小柴胡汤方证,因血少津虚,故用人参、甘草、大枣、生姜等甘温补中。本方证因由少阴传来,本以虚寒且津液枯燥,入半表半里,虽呈少阳证,因津虚甚,故不能像小柴胡汤那样用苦寒而宜用咸甘,即以猪肤汤主之。〖按〗胸满、心烦为少阳热,热上炎则咽痛,热下迫则下利。冒之以少阴病,是因少阴病本虚,内寒者多,故常传太阴或厥阴;但若内有热亦间有传阳明或少阳者,前条(第283条)少阴病汗出而脉复紧,即寒热错杂之证,法当咽痛而复吐利者,乃预后其传少阳言也。本条所述当即其具体证治,宜互参。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少阳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咽痛、胸满、心烦者。口苦、咽干、咽痛多见于急慢性咽喉炎、扁桃体炎,以小柴胡汤加桔梗、生石膏为常用,如津伤明显者,可用本方治之。如李鲤医案:芮某,男,54岁,1974年10月28日初诊:3天来,咽干痛,张口欲言但声不能发出,形体消瘦,素有腰痛,口干欲饮,舌质红,苔白干,脉沉弦细。以增液汤加味并用猪肤汤治疗6日,口渴减,但仍哑不能出声,改猪肤汤原方:猪肤30克用香油炸焦,切成1厘米方块,粳米30克,加水800毫升,文火煎至米烂熟,然后加蜂蜜60毫升,少煎片刻,待蜜均匀溶于水中后离火,分3~4次温服,如此治疗,20日而愈。
10.奔豚汤方证
奔豚汤方:甘草、川芎、当归各二两,半夏四两,黄芩二两,生葛五两,芍药二两,生姜四两,甘李根白皮一升。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方解〗甘李根皮,大寒,解热作用与柴胡相似,但有下气治奔豚之特能。佐以葛根、黄芩以解半表半里邪热,半夏、生姜下气逐饮,当归、芍药、川芎、甘草补血并治腹痛。本方治半表半里有水饮而血虚热盛,也即呈半表半里阳证者。
【解读仲景原文】《金匮要略·奔豚气病》第3条: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解读〗往来寒热,为柴胡四证之一;腹痛亦可见于柴胡证;气上冲胸,胸胁必满,又是柴胡证之一。可见此为少阳柴胡证,但柴胡不治奔豚,故变化为奔豚汤。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少阳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血虚水盛见气上冲、往来寒热者。本方治奔豚,是气上冲明显者,比桂枝加桂汤证气上冲严重,且本方证热明显,为血虚水盛合半表半里阳证,而桂枝加桂汤证热轻微,为太阳夹饮证。
11.甘草汤方证
甘草汤方:甘草二两。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再服。〖方解〗甘草有缓急、安中、止痛、解毒等作用。其在临床应用广泛,主因有补中益气作用。
【解读仲景原文】《伤寒论》第311条: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解读〗这里的少阴病二三日,是说将由表传里、或半表半里,今见咽痛,又不见其他症状,这是病在少阳,可用甘草汤治疗。咽痛,多指咽喉一侧或某个局部的疼痛,较轻,半夏散及汤方证所言咽中痛则指咽喉整体疼痛,较重。轻者治以甘草汤,用一味生甘草解毒止痛;重者,当加排痰去脓利咽之桔梗;再重者,可予小柴胡汤加生石膏;再重者,扁桃体脓肿,当选用增液汤合白虎汤或玉女煎加马勃、大青叶等。〖按〗少阴病津血本虚,最易传里或半表半里,少阴转属少阳,故见咽痛。本证常见于扁桃体炎、咽喉炎。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少阳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咽喉痛之轻证者。此当是论述咽喉部发炎的证治,红肿轻者则痛轻,与甘草汤即治;红肿重者则痛重,须更加桔梗治之。至于少阴病云云,已解于半夏散及汤方证,可互参。
12.桔梗汤方证
桔梗汤方:桔梗一两,甘草二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方解〗桔梗味辛,微温而有排脓作用,并有治胸胁痛的功能,于甘草汤加入此味,故治甘草汤证而有上述的桔梗汤证者。
【解读仲景原文】
《伤寒论》第311条: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解读〗见甘草汤方。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第12条: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睡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解读〗咳而胸满,即因咳而胸满的意思。振寒、脉数为有痈脓之候。多咳唾,故咽干。里无热故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以至吐脓如米粥者,此肺痈的明证,宜以桔梗汤主之。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少阳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咽痛、咳吐浓痰,或胸痛者。肺痈用桔梗,不只为排脓,并亦治胸胁痛,临床于肝炎患者,诉肝区痛剧则常于适方加格梗,确有效验。《神农本草经》谓结梗“治胸胁痛如刀刺”,可信。
13.排脓汤方证
排脓汤方:甘草二两,桔梗三两,生姜二两,大枣十枚。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温服五合,日再服。〖方解〗此于桔梗汤增量桔梗,加强排脓的作用,复加姜、枣辅甘草安中以养正,疮痈耗人气血,排脓养正是为要法。
【讨论归经】桔梗主治在少阳,加生姜、甘草如同在小柴胡汤中健胃扶正,故本方证当属少阳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咳唾浊痰、胸痛而病久者。此方见于《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篇,但有方无证,就其方名,知为疮痈排脓而设,由于来源于桔梗汤,若参照桔梗汤证而活用之,可无大错。
14.排脓散方证
排脓散方:枳实十六枚,芍药六分,桔梗二分。上三味,杵为散,取鸡子黄一枚,以药散与鸡子黄相等,揉和令相得,饮和服之,日—服。〖方解〗本方出自《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篇,亦有方无证,从其方名和药物组成看,知为治疮痈之剂。此于枳实芍药散加排脓的桔梗,故治枳实芍药散证而有痈脓者。
【讨论归经】枳实、芍药主治在阳明,桔梗主治在少阳,故本方证当属少阳阳明合病证。
【临证思辨】此和排脓汤,亦有方无证。由于是枳实芍药散的加味方,可参照枳实芍药散方证而用之。
15.鳖甲煎丸方证
鳖甲煎丸方:鳖甲(炙)十一分,乌扇(烧)三分,黄芩三分,柴胡六分,人参一分,半夏一分,干姜三分,桂枝三分,芍药五分,牡丹皮(去心)五分,桃仁二分,赤硝十二分,大黄三分,厚朴三分,瞿麦二分,石韦(去毛)三分,葶苈子(熬)一分,紫葳三分,阿胶(炙)三分,蜂巢(炙)四分,?虫(熬)五分,蜣螂(熬)六分,鼠妇(熬)三分。上二十三味,为末。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内诸药煎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方解〗方用柴胡桂枝汤通津液、调荣卫,主治疟病,余含桃核承气汤等祛瘀逐水、攻坚行气之品,以治癥瘕。
【解读仲景原文】《金匮要略·疟病》第2条:疟病,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解读〗疟疾病愈期常以月计,1日发者,当以15日愈;假设不愈,应该1个月自解;如果1个月还不愈,那就是已结为癥瘕,其名为疟母,应乘其未坚当急治之,宜用鳖甲煎丸。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少阳太阳阳明合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慢性肝炎、疟疾等见面颊有瘀斑、肝脾大者。古人所谓疟母,是指疟疾发作引起的肝脾大。近来北方疟疾较少见,其所引起的肝脾大也就少见,但慢性肝病引起的肝脾大多见,本方用之效也佳。本方制作方法较特殊,故文字照录附上。
四.少阳病方证小结
以上15方证,皆为半表半里即少阳病方证。与太阳病方证、阳明病方证比较看,突显其数量少,是说明少阳病方证临床少见吗?不是的。一者,有关少阳阳明合病、并病的方证,如大柴胡、柴胡加龙骨牡蛎等方证已在阳明病篇论述。二者,仲景在少阳篇仅述小柴胡汤证治,并例举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汤、柴胡加芒硝汤以示范其证治,暗示以柴胡剂加减的方证是很多的,胡希恕先生在注解小柴胡汤时,特别列出其加减方证,例如临床常见的小柴胡加桔梗汤方证、小柴胡加生石膏方证、小柴胡加陈皮汤方证、小柴胡合苓桂术甘汤方证等。三者,太阳病篇详述了夹饮(痰、湿)、夹瘀方证,太阴病篇详述了夹饮(痰、湿)、夹瘀、血虚、津虚等方证,在少阳病亦同样见这类方证,如茵陈五苓散方证、四逆散合当归芍药散方证、四逆散合桂枝茯苓丸方证……,这是因为少阳病有其特点,即半表半里为诸脏器所在之地,病邪郁集于此体部,往往涉及某一脏器或某些脏器发病,故其出现的症状复杂多变,故出现的合并证就更多。 有关少阳病方证的论述,当然要于仲景书中探讨。仲景在论述太阳病时,已明确了太阳病不解,有直传阳明病者,亦有先传少阳、再从少阳而传阳明者。《伤寒论》阳明病篇,亦有太阳阳明和少阳阳明的说明,可见疾病的传变是由外而之内,故病有少阳传阳明者,而绝无阳明传少阳者。唯其如此,则三阳病的排列,当首太阳,次少阳,而后阳明,才符合疾病的发展程序,而反置少阳于最后者,正示人以辨证的要妙也。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排列次序与经方发展史有关,即经方发展,先认识表证和里证,后来至东汉才认识到表证和里证之间尚有半表半里证。夫阴阳易知,表里易判,证之为阳者,除在表的太阳和在里的阳明外,则概属半表半里的少阳证,以是用于阳证的方剂,除太阳病的发汗剂和治阳明病吐、下、清热的方剂外,亦概属少阳的和解剂,故三阳病以少阳证变化多端,而治亦以少阳为繁多。有关少阳病的证治散见于各篇,是为了方便论述疾病的变化、证治,而在少阳病篇只提小柴胡汤方证,须知少阳病证并不只限于柴胡汤证,而且也不限于太阳病的转属,其自发的少阳病证反而更多,如黄芩汤方证、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证、四逆散方证等,均是少阳病的方证,其加减变化方证更是很多,学者结合临床读仲景书更能体验。
热门中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