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一个人生来的命运、所有的尊贵思想、地位或堕落,都是由还不到六岁(通常是三岁左右)时所决定。这话听来颇不可思议,但这就是脚本理论的主张。若是看看现在正在发生的事、过去曾发生的事及未来会发生 的事,人类脚本的历史明白彰显在古代的纪念碑上、法庭、太平间、赌场、社论,以及政治的辩论上(Berne,1972)。
伯恩认为脚本是以童年所做的决定为基础的生活计划,它来自父母的认可,后来也被一一证实,而后在所选定的情境中发挥极致。
脚本就像戏剧一样,包括了主角、配角、几个幕、一个序幕、一个主题、连续的事件,以及特定结局。然后,我们尝试与他人一起活出这个计 划,而这些人的脚本则使他们本人适合在我们的计划中扮演某个角色。
生活计划是在小时候决定,但后来真正发生的却是生活过程。这个过程不只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也包括生物性遗传、父母背景、外在环境等; 而疾病、意外、战争等也可能破坏这个根深柢固的计划,在这些情况下,悲剧几乎成了命运必然的结果。
因此,实际影响生命的,不只是生活计划而已。
脚本的起源
虽然脚本主要是来自成长时父母的影响,但孩子并非一只空容器,被动地等待外来事物,然后全盘接受;相反的他们才是自己脚本的作者(Gonlding 1976)。孩子为自己的经验做成结论,找出一些理解这世界、且 让自己的存在有意义的关连。因此脚本有时亦称做生存策略。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从父母那儿寻求做事为人的方法,因为每个人都需要向他人学习。闭门造车式的独自学习或许很能激励人,却很不实际一位内科医师为要成为外科医师,则需要一位老师,而不是经由一次又一次的手术,再由错误中学习(Berne?/FONT>1972;此外脚本也提供如何运用时间、进行时问结构化的一些基本看法。
早期决定(Early Decision)
脚本约在一个人两岁时形成,从此对其生命有某种特定的态度和看法。约在七岁时,对生命有早期的决定。通常孩子要到青少年入学阶段(约7-14岁)才会了了解父母的负面讯息(由口语verbal传达的的真正含意是 什么,而心理游戏也会在此时出现。如果年龄太小,是无法理解什么是心理游戏的。扭曲的感觉(RacketFeeling)则比心理游戏来得早一点,约在7 岁时即出现,而且感觉会很强 烈。一般而言,孩子在任何年龄、阶段都会感受到禁止讯息,但最重要的年龄是在七岁。而在14岁时,一般人对生命已具备了最基本的看法-- 即脚本。因为在脚本形成的阶段,孩子必须学习做选择,即决定如何对父母所给予的讯息,做出适当的反应和策略。此即早期决定(EarlyDecision)。以前例来说,孩子得到父亲 "努力工作"的讯息,会做下“我要努力的读书、工作、赚钱,就像父亲所期待的一样”的决定,“为了达到这些目标,我不允许自己做一个孩子,我要赶快长大……”。这些话都不停的在他的脑子里打转。而这些早期 决定,终其一生都会不断的影响他。而在这一个早期决定的影响下,这个孩子成年后,他的孩子自我C的出现,将会有所困扰。因为他不会适当的表达其感受,而在 "努力工作"的讯息下,他无法允许自己的C做必要的休息,不允许自己对他人有某些需求,也不允许自己的生命中有欢笑及快乐?。
脚本矩阵(script matrix)
“脚本”这个概念是伯恩晚年发展出的;专门讨论此概念的书在伯恩过世后才出版,而往后的许多理论都对现今的脚本相当有贡献。
我们以图表呈现脚本裹基础的讯息及影响一脚本矩阵是克洛得.史坦纳(CIaude Steiner,1974)对脚本理论所提出最重要的贡献。
若是从父母的C所发出的讯息称为:禁止讯息(Injunction)、评语(Attribution)或允许(Permission )。以上三者是诉诸非语言的(Non-verbal)。父母是在不自觉的情况下传递出这类的讯息,且多是出于父母本身的需求与感受,而不是为了满足孩子的需求与感受。有句话说:“做父 母的对孩子说些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孩子做了些什么。”,指的就是这种情形。父母常用自己的C期待孩子做些什么。所传出的讯息若为负面的,代表 "禁止"。阻止孩做这、做那的。若为正面的,则是"允许"。"评语"对孩子的影响也有好坏两面。例如,常常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笨!”如同预言一般,以后当孩子 长大了,他真的会变得笨手笨脚的。但是,若常说:“你好慷慨啊!”像这样正面的描述,对他的一生,就可能产生正面的影响。
若是从父母的P发出的讯息,称为"应该讯息"(Counter-injunction)或称"驱力"(drivers)。
若由父母的A发出的讯息,称为"程式"(Program)。
禁止讯息(Injunction)、评语(Attribution)或允许(Permission)
一个人从小经由以上任何一个讯息,而使行为受到约束,无法发挥其力量,即所谓的“禁止讯息”(Injunction)。我们每一个人多多少少都有这 12种禁止讯息,且有程度上的不同。如下图:若父母给予的讯息是正面的,则是属于下图中秉□满u允许”(Permission)。反之,则属于右边的禁止( Injunction),是一种阻碍、恐吓。
+ ⌒
──────────────────────────>
Permission Injunction
一个小孩子若从小接受这些讯息,却仍然有能力去发展自己的潜力,不构成任何的限制,这便是“允许”。这里列出12种禁止讯息(Injunction)。相反的,也存在 12种正面的“允许”(Permission)。
高登夫妇在他们做治疗的经验中,发现个人所接收的禁止讯可以综合归纳在几个重要的基本范围内。前文曾提及,孩子本身是自己脚本的作者。高登夫妇也很强调这个想法,他们认为个人对于自己脚本的形成负有 责任,他们相当不赞同人的脚本是由父母设计的看法。在脚本形成的整个过程,孩子拥有高度的参与权,而且依自己的能力、成熟度及需求来理解这个世界与周围的人。最终,是孩子自己赋予那些得自父母或其他 重要他人的讯息与影响意义。孩子仍有自由运用的选择权。一个人在幼年时为自己的存在所做成的结论,即是早期决定,这些是个人脚本的基础,与情绪性经验有很大关连。
伯思用一叠铜板来说明发展的现象,如果我们将一些铜板整整齐齐地一个一个往上叠,就能一直叠起许多铜板。但是,如果底部有何铜板歪?F,那么上面的一些铜板也必须放歪以维持平衡,如此一来所排成的就不 是直直的一叠铜板了。早期决定也是如此,它们持续影响后来生活中所做的决定。高登将那些影响孩子们较早的早期决定的重要禁止讯息归纳如下:
(1)不要存在(Don't exist)?一种父母亲可能传给孩子的禁止讯息,它可以是公开表达的,例如谋杀、虐待或遗弃,或者经由残暴的行为或忽视来暗示孩子,例如,父母 会说“他是我们的小意外”、“要不是你,我就不必嫁给你父亲”、“怀了你之后,我只好放弃升学的计划”。对孩子而言,这些话听来就像是:如果我没出生,事情可能会好些;儿童自我通常会接受“诞生是我 自己的责任”这种想法。不论父母说出这些话是在无心之下脱口而出或是别有用意,孩子会依自己对该情况的体会做成以下各种不同的决定:
l.如果你不改变,我就自杀。
2.如果精况太糟糕了,我就自杀。
3.我会做给你看,甚至死不足惜。
4.我会报仇的,死也在所不惜。
5.我会让你杀了我。
6.我会(一再的)让自己差点死掉,好使你爱我。
这些不同选择是某个脚本或生活方式的基础,使得这个孩子成年之后常冒致死之险,例如:企图自杀、发生意外不及时就医,或去爬山。当然 ,这种禁止讯息也可能导致其他不同的早期决定,例如:这孩子可能决定再也不与任何人亲近,免得失望或招来痛苦,或使自己免于自杀的命运。
(2)不要做你自已(的性别)(Don't be you--your sex):这个禁止讯息大半来□漕エk孩(或男孩)-父母期望中是儿子(女儿 )一的人,或较看重和自己不同性别的父母(自己是女生,父母却重男轻女)。于是孩子以拒绝或接受来回应父母的禁止讯息或其他讯息,同时在他所处环境中选择一种能使自己需求得到最大满足的方法。孩子仰 赖着父母(或代替者)而生存,为了生存,孩子必须找出存活的方式,一方面保证自己能继续得到保护与关照,另一方面又能拥有最大的自?悒h体验生活与表达自我。
(3)不要做小孩(Don't be a child)?G传递这种讯息给孩子的父母,可能是为了不同原因而希望孩子快快长大。这情形常见于老大身上,因为他要负责照顾弟妹,也就是一个必须 负担起父母的角色的孩子。在上瘾者的子女身上,这是很常见的禁止讯息,他们常被迫扛起不符合其年龄与成熟度的责任。这个禁止讯息可能带来的决定是“我会照顾你”(乐意的或怨恨的)、“我是唯一能做这 事的人”、“我不需要任何人”。
(4)不要长大(Don't grow up)这个禁止讯息涵盖几个不同意思,像是“不要度过婴儿期”、“不要超 过某个年龄”、“不要离开我”、“不要长大成熟”、“不要思考”。会接收到这种禁止讯息的像是家中的老么,或是正在发育的年轻女孩,因为这对己压抑性欲很大的父亲无疑是种威胁。
(5)不要成功(Don't succeed):这个禁止讯息是来自父母心中嫉妒的儿童自我,意思是“如果你比我成功、有才能、美丽或聪明,我就不会爱你”。有些人籍着不完成自己做 的事求得意料中的失败,例如,读了三年大学,然后在考试前一个月办休学。另外一些失败的方法是让自己与同事处不好,或是不断提高自己的目标,以致于永远无法停下来体认或享受已经达到的成功。
(6)不要做(Don't do):此讯息来自过度保护或害怕的父母,“什么都不要做,因为不管你做什么事都会造成悲惨的下场。”这种禁止讯息可能会以强迫性行为来避免 做决定,或决定不要长大,因为如此一来,别人自然会为你做决定。
(7)不要变得重要(Don't be important)?G孩子可能决定不开口要求他想要或需要的事,因为觉得自己不够重要。 这也可能是针对某一方面,例如工作上的重要性。
(8)不要归属感(Don't be long):这种讯息可能来自家庭态度,因种族或文化差异而产生,结果可能导致一个人感觉自己与众不同;或是来自孩子自己对现实的理解,例如孩子 童年时住在祖母家,或被送到宝养家庭,或是不断听到别人说他与其他孩子很不同而接受了这个禁止讯息。
(9)不要亲密(Don't be close)或是不要信任任何人(Don't trust anyone),或是不要爱(Don't love)。这种讯息的传递可能是父母避免与孩子有身体上的接触,或是让孩子感觉父或母不在身边(如离婚)。这种禁止讯息可能让孩子认定:“我必须照顾我自己”、“我绝不会信任女人”、“关心别人是没有用的。我绝不要结婚”。
(10)不正常或不健康(Don't be normal or Don't be healthily)有些孩子在生病时得到最多、最密切的注意,因此他们学会用生病来得 到关心;有些孩子则学会以怪异行为来“接管”父母亲的病症,以便得到他们所需要的。在治疗中,这类个案会“不断进步”,但当到了快被 认定健康时,他们又会找到新的症状,使自己能够继续受到治疗师的注意。
斑登夫妇将上述的禁止讯息称为行为禁止讯息,除此之外,还有与思想和感觉有关的禁止讯:
(11)不要感觉(Don't feel)或不要感觉某特定感觉,或是:不要感觉你的感觉,要感觉我的感觉。
(12)不要思考(Don't think)或不要想某特定范围,或是:不要依你的方式思考,依我的方式思考。
当然,这些禁止讯息是从复杂的现实中归纳摘要出来的,它们很少是?nbsp;直接经由口语传递,而是孩子自己由父母的行为态度中所做出的结论; 它们也代表孩子多年来于不同情境中经常经验到的事,另有少数例子则是因单次创伤经验形成的。父母并非恶意或有意传递这些禁止讯息,而是孩子自己接收、拒绝或修改这些禁止讯息并为此环境创造出属于自己 的现实。了解禁止讯息的另一个方法,是将这些范围视为心理层次的基本人权,每个人都会从童年经验中针对自己的生存做出一些结论或早期决定,也就是说,每个人在上列的各范围中均接受了某些讯息。若所 接受的讯息不是限制的,便是允许(permission)。在每个范围裹,我们都处于由非常允许到非常禁止的等级中,而由自己决定如何回应所得到 的讯息。
另外一群性质相似,且同样可以传递的讯息则是属性。这表示父母可以将某一种特质加诸孩子身上,例如“他真有天份”、“她就是这么麻烦 ,还在我肚子裹时,就让我不得好睡”。这种归因使孩子得到一种遗传的特质,像是自我应验的预言一般;而依其内容不同,可能成为允许或 是禁止讯息。
热门中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