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很久以来,人们普遍认为,人的疲劳一般是由于超负荷的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引起的,但后来心理学家们经过长期研究,提示事实并非如此。他们发现,辛勤的工作一般不会导致疲劳。特别是不会引起那些经过休息或睡眠之后不能解除的疲劳。
那么,疲劳是怎样形成的呢?心理学家认为,这与人的心理状况有关,人不健康的心理情绪,尤其是忧虑、紧张、烦恼等才是导致疲劳的真正原因。
所谓疲劳,从生理上来看,是反映人在作业过程中由于连续工作或工作强度太高而致使机体能量过度消耗,出现生化方面发生变化、工作能力下降等现象。从心理上来看,则是指人长期从事单调、重复的工作和活动,注意力长时间高度集中后,伴随着机体生化方面的变化,中枢局部神经细胞由于持续紧张而出现抑制,致使人工作和生活的积极性和兴趣明显降低,直至对工作和生活产生厌倦情绪,这种现象称之为心理疲劳,它主要是一种主观体验。像上述小汪所出现的那种疲劳感,并不是生理上的疲劳,而主要是属于这种心理体验性质的疲劳,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活得太累”。
心理疲劳是一种多半带有主观体验性质的疲劳,并不完全是客观的心理指标的反映。生活中经常可能发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学习时,疲劳得昏昏欲睡,可这时有人唤他去打球,他马上倦意全消,生龙活虎般地跑上了球场。夏天烈日下挥汗收割的农民,常常并不感到有多么的劳累,可有些整天躺在床上,什么活儿也不干的年轻人,却总感到自己累得不行。
这些都说明了疲劳有生理与心理的区分。
许多人在感到疲劳时,会诉说自己体内发生了各种变化,觉得自己已筋疲力尽,什么也不想干了。但是不少关于疲劳的生理变化与自我心理体验异同性的研究证明,人体产生的生理变化与主观体验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某些主观体验非常疲劳的人,通过生理生化的测试,诸如神经反应、肌肉张力、心电图、血乳酸、尿蛋白等指标的测试,却并未发现太大的变化,而另一些主观体验不太疲劳的人,其生理变化程序却可能达到相当的水平。这说明疲倦感与人从事活动的心理体验有紧密的关系。人们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某天心情不好,上班时又被许多麻烦事搅得心烦意乱,做事也没规则,东一下,西一下,什么事也办不成,一天下来,可能早已疲惫不堪;而另外某天,心情颇佳,工作中也诸事顺心,干事情总是顺理成章,尽管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但仍觉轻松愉快,毫无疲倦之感。这就清楚地表明了,疲劳与情绪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北京零点调查公司一项对白领工作压力研究报告显示,41.1%的北京白领们正面临着较大的工作压力,61.4%的白领正经历着不同程度的心理疲劳。
心理疲劳有很大的负面作用,症状轻的会对工作失去兴趣,产生疲累感;严重的还会出现嗜睡或者失眠、记忆力下降、精神恍惚、吃不下饭等情况。长期处于这种状态,还有可能会诱发一些身体上的慢性疾病。
热门中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