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调神汤
? ?调神汤方:石膏30克、牡蛎30克、桂枝10克、大黄10克、车前子30克、柴胡15克、黄芩15克、党参30克、苏子30克、川椒10克、甘草10克、大枣10枚
? ?煎服法:上药十二味,加水一千毫升,煮取三百毫升,倒出药汁,再加水八百毫升,煮取二百毫升,去滓,两次药汁相合,煮沸,温分三服,以空服为宜,忌生冷、油腻。
? ? 证治范围:植物神经紊乱,癔证,精神分裂症,内耳眩晕症,头痛、失眠、心烦等证的上鱼际脉情况。
? ? 调神汤的辨证施治指征主要是上鱼际脉或上鱼际脉并见聚关脉者。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分析其病理变化,结合实践推断,上鱼际脉的出现,是肝阳上亢的集中表现。经过几十年的观察验证,提示患者性格刚强、脾气急躁,至少在三年以上的时间内心情不畅,对自己的性格采取压制态度,用理智克制自己冲动的性情。我们知道,思维的冲动,导致大脑皮层的功能失调,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出现交感神经的兴奋,血管处于收缩状态。血管压力增加,血压增高。久而久之,在寸口脉上,使脉管向上多位,甚至达到掌侧拇指大鱼际。这就是临床见到的脉搏突破腕横纹以上,而取名“上鱼际脉”。见到上鱼际脉的患者,百分之九十以上有头痛、头晕、失眠多梦,目花耳鸣,记忆减退,胸胁苦满,心中烦燥,身重难转,周身乏力等证候,多为交感神经亢奋的一系列表现。
? ? 聚关脉的出现,经过观察,在中医属肝气郁结的范畴。从现代医学的病理推断,在这样一个变化过程,聚关脉者,性格内向,性情压抑,沉默寡言,至少在三年以上为一件事,反复考虑,不能言之于口,不愿告之于人,反反复复百思不得其解。为其主观思索,长期的思虑,同样导致大脑皮层的功能改变,而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功能受抑制,迷走神经功能占优势,呈现一派抑制性证候。如心率减慢,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胸膈满闷,饮食不规律。反映在脉象上,由于迷志神经的兴奋,引起血管的收缩是纵行的收缩,二者交织在一起,反映在寸口脉上,就可见到。由于长期的血管扩张,使脉管增粗,形成横行扩张。正常血管的收缩,使扩张的脉管在关部相聚,逐渐增大,甚者关部如豆状,故称为“聚关脉”。聚关脉的出现提示迷走神经占优势,呈现抑制性的病变过程。
? ? 上述上鱼际脉与聚关脉的发生机理,仅是综合临床实践作病理学方面的推断。究系何因,其细微病理变化如何,尚缺乏科学根据。但这两种提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则是一个无可非议的事实。在临床有许多患者是聚关脉与上鱼际脉互见。由于两种脉象代表着不同的病理变化,二脉交织互见,病性就形成同一性改变。机体中,由于大脑皮层功能紊乱,使周身上下出现一系列紊乱现象,寒热不均,虚实互现,如嗜睡多梦,烦燥疲乏,心跳忽快忽慢,腹胀满,饥而不欲食。四肢困乏,出现上热下寒,区域性改变。有时让患者自述,而不能全部诉出,可谓“百病传身”。但具体检查,无论心电图、脑电图、超声波、激光等现代设备检查,则无一改变,可谓难点。因实属整体的紊乱现象,并无器质性的病理变化,所以在治疗起来,不能单纯治某一方面,而必须讲协调,经过调整,达到动态的平衡,使紊乱的大脑皮层功能趋于正常,这样方可诸证尽消。如失协调主旨,则顾此失彼。
? ? 调神汤是调整大脑皮层功能紊乱的汤方,本方的组成是根据《伤寒论》一○七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而化裁得来。其具本化裁是在小柴胡汤中,参苏子降气汤之意,选用苏子降气化痰,以易去半夏辛燥有毒之弊,以大建中汤中选用川椒温中止痛,其热不伤阴之长,易去生姜性热伤阴,刺激发炎之短,使小柴胡汤,既保持其协调整体之功,又具有久服而不伤阴蓄毒之益。但在有呕吐症候时,仍取用生姜、半夏,取小半夏汤温胃止呕之功,而不用苏子川椒以代,其余诸证,均选用化裁后的小柴胡汤作基础,再以石膏之辛凉,清热生津而易去龙骨,使方中保持清热、凉血、镇静、生津的优势,以车前子补肾利尿之功取代茯苓,使集聚于半表半里的病邪,通过气血的运行,得以从小便排出,保持有一个除病邪的良好通道。同时方中不用铅丹,以除久服蓄毒之害。这样经过调整后组成的调神汤,在临证治疗中就具备了四个矛盾点,八个矛盾面,四方同调,八方共治,相反而又相成,使机体达到一个有机的协调,在方中具下列特点:
? ? 寒热并用。石膏黄芩以清热,桂枝、川椒以温中,功能的紊乱证候寒热互见,如单纯以温热之品以治脾胃之寒,就会使上焦火热愈炽,脾胃虽得治,而上焦之热加重缠绵不得消,反之,单以寒凉之药以清热除烦,而必寒其中,使脾胃之寒愈剧。所以寒热并用,使热邪得清而不伤其中,脾胃得温而不助其胸中之热,故寒热并用,各免其弊,相得益彰。
? ? 升降并用。整体的紊乱,寒热互见,虚实并存,一体之中往往上热而下寒,遇此之治,必须调中有治,治中有调,须将低于正常水平者扶到正常水平,高于正常水平降至正常水平,紊乱表现的证候虽有寒热虚实,但不是偏盛或过衰,须将上焦之热降至下焦以温其寒,把下焦之寒升至上焦以凉其热,上下交流,气血通达,使寒热并治,使其降中有升,升中有降。如同下楼坐电梯,降中有升提的因素,升中有降的意义。如果单纯或升或降,就会使机体的平衡进一步恶化,甚至崩解,如人想下楼,用电梯可以安然无羌,如果纵身下跳,则其命危也,协调治疗中亦同样寓有这样的哲理,所以方中柴胡的升提是使苏子更好的发挥降气的作用,二药为用,升降结合,令人回味。
? ? 收散并用。方中牡蛎固涩以敛气,柴胡宣通以发散,上焦热积,气血淋巴周流不利,壅塞不通,必须用柴胡以散,疏通发散胸中之邪,而胸满烦惊诸证可解。但心是一身之主,心气宜收不宜散,如单用发散之品,必然耗散心气,尤以脉大者。如过用耗散之剂,必然招致不可逆转的危候,所以方中选用牡蛎收敛以固其气,使心气不得耗散。这样,二药共用,发散以除积聚之邪,收敛以固心阳之气,使邪得祛而正不得损,收散共济,以奏驱邪固本之功,非良医而不达此地。
? ? 补泻并用。“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病者之所以病,就是因机体抵抗力虚衰而被邪气侵及,故病者本该尽补。殊不知,虚之所以虚,自有其因,正邪相争,交织于内,气机不畅,气血痰食积聚,天阳之气不得用,水谷精微不得充,使机体易虚。如单用补剂,则助其病势反而对机体不利,壅补恋邪,病如一等,必须将壅塞之积滞,给予祛除,方能为补助机体铺平道路,故用泻法以寓其中,积滞得泻病邪易清,为除病打开道路。故在调神汤中补泻并用,泻中寓补,补中助泻使病邪除,淤滞清,正气充,气血畅,使机体的紊乱趋于协调。所以说,调神汤协调整体,具有双向调节的功能,一方之中,有病除病,无病的补正,运用一方,疗治始终,均收其效。八方分列,各司其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清热而不伐中气,气降而不致脱陷,宜通而不耗散正气,补正而不留病邪滞,邪得以除,正得以健。各方药味药量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 ? 中医方剂学中,有大方、小方、急方、缓方、奇方、偶方、复方,各有所用。调神汤就是一个代表性的复方。临床应用,根据患者出现各种证候的程度,参考脉象的变化,从寒、热、虚、实的每个方面,进行辨证论治,而调整其中的药味与药量。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病情,掌握其本质。通过观其脉证,选定方药,使其保持相对的平衡,以发挥其协调作用。机体的病理变化,是错综复杂的,当病性向着相反的方向转化的时候,平衡受到破坏则显示出寒、热、虚、实不同的突出个性来。同样,调神汤作为一个协调方,只要变动方中任何一方面的药味或药量,就可以使方剂的个性发生改变。所以说,在应用协调方时,既要掌握原则性,又要注意其灵活性,以适应临床处治各种复杂病证的需要,其变动情况如:
? ? 石膏、黄芩与桂枝、川椒是维持方中药物寒热的。如果病者呈现亢奋优势,热明明显,可以加大石膏用量,由三十克可增至六十克,甚至可达一百二十克;如寒象明显,可加大桂枝或川椒用量,由十克可增至二十克;如见背恶寒者,可用附子以加大其温性。寒热二药的用量,均可视病情而定。关键是初诊时要认证准确,方剂拟定因人而异,一旦定方,则不宜更改,抓住本质,一方到底。
? ? 人参与川军是维持补泻的协调药物。有时人参价格昂贵,久服易燥,可用党参代替。应用多年,党参代人参不见其逊。根据病者虚实程度而调整其量。脉见弦象,腹胀满闷证候明显者,可加大川军用量以泻实;体质虚衰,气短心悸者,加大党参用量以补其虚。
? ? 这些证治上的灵活性,是需要知道的。但是,这种变动是有条件的,必须是病性的一方个性突出时,方可应用。一般情况下,必须维护其原则性,因每一个协调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盲目乱调,则不收其效,反乱病情。这点同样是需要记取的,作为一个临床医生,只有真正了解组方原理,熟知药性,又善辨证,才能掌握方向,运用自如。
? ? 调神汤服用后,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反应,这与病者的体质、情绪和环境有关。反应一是由于本方是治本为主,是协调显效,见效通常较慢,多是用药数付后症状才得以改善,二十余付药后主要症状才得以好转。这就提醒我们,不要因服用二三付无明显效果而更其方。二是有一部分人服药后,不是病情逐渐好转,而是感觉加重,如头晕、困乏无力、不思饮食等衰弱症状。遇此不必多虑,这是因为药到病所,调整过程中的激化反应。体质强壮,用药敏感者多见此种情况,痊愈较快,用药期短,约占调神汤证的百分之二十。三是服药后有腹痛,腹泻反应。许多患者怕其泻而惧其方,实乃有效期矣。调神汤是一个双向调控的方剂,有病除病,无病补体,药到病所,必须先除其邪,病邪被歼,不运至体外,病岂能根治?病情顽固者,开始并不泻,而到用药十余付方泻,但是泻是为了除病,是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阶段反应,不必多虑。四是少数患者服药后有嗜睡的现象。这是大脑皮层通过药物矫正后,功能由紊乱趋于正常的一种补偿反应。原来失眠日久,大脑过于疲惫。用药后,机体协调起来,转入恢复阶段,欲补其亏,故出现嗜睡不醒。这是病转恢复的标志,可缩短疗程,使身体很快复原。七三年曾治一患者,服药三付后,困倦嗜睡,其家人忧虑,找到门诊,询问其情。嘱其不必多虑,令其尽睡而不必唤醒,每天给予水饮即可。这样,此人连睡六日而醒。后来,到门诊诉说:“自已如脱胎换骨,成了另一个人,神清气爽。”诸证尽然而清。后来又遇数例,均嘱其家属不必多虑。
? ? 医者开方,病者服药。主观判断与客观反应必须相符,治疗才能收效。但客观反应有两种,一是好的,二是坏的。好者加倍赞赏,坏者登门质询,是其常理。这就需要医者声明药效反应,尤其对坏的反应。通常要注意两种情况,一是药不对证,把病治差;一是方与证符,而是药病相争,反应出的不良感觉。所以说,医者必须做到“胸中有数,”既不可药不对证,固执己见,一错到底,贻害于人;又不可方本对证,是用药后的坏感觉好现象,尚做坏治,被假象迷惑。病者一诉,赶快停药更方,使药病相违,同样贻害于人。这两种都是过错,都应尽力避免。“病者之病病疾多,医者之病病道少。”医者对方药必须深钻细研,方不致误。
调神汤的临床应用
榆次区保和堂门诊部 ?臧东来
一、调神汤的由来及组成。
调神汤是由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变化而来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出自《伤寒论》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其方由:柴胡10g 黄芩10g 半夏10g 人参10g 生姜10g切片大枣10g挈 ?云苓10g ?桂枝10g ?龙骨15g ?牡蛎15g ?铅丹 ?大黄4-10g组成。
刘老在长期应用的过程中发现铅丹有毒龙骨又过于收敛,于是用石膏甘草代之,这样既安全又疗效可靠,故更名为调神汤。后因半夏、生姜、云苓常常缺少,不得已用炒苏子、川椒、车前子取代。
二、调神汤的适应症。
1、要想明白调神汤的临床应用必须先明白柴胡加龙牡汤的临床应用。
东汉末年,战争频发,“伤寒”屡现,不论是战争还是“伤寒”都会大量的死人,造成人们的心理恐惧,使人焦虑烦躁、脏腑不和、肢体不适,出现诸多症候。据黄煌教授考证,张仲景是刘表军队中的一位名医,他就是应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患有“战争恐惧症”和“伤寒”恐惧症的。经验证,该方疗效可靠故而写入《伤寒论》。
? ? 2、调神汤的临床应用
? ? 2.1 颈椎病(骨质增生)眩晕背劳,上肢麻木、心烦失眠、口苦粘干、胸胁满、脉弦上鱼际。
? ? 2.2 肩臂至手指酸痛麻木憋涨、头晕头疼、胸胁苦满、心烦叹气、舌苔白、脉沉弦上鱼际。
? ? 2.3 雷诺氏证,手指遇冷苍白紫绀,局部冷麻疼痛,脉弦上鱼际。
? ? 2.4 用力不当,俗称“闪腰岔气”造成的肢体痛不能转侧,脉弦涩上鱼际。
? ? 2.5 痉挛性斜颈,张口困难、脉弦上鱼际。
? ? 2.6 脑梗,轻度半身不遂,“腹动”微有胸胁满,脉弦滑上鱼际。
? ? 2.7 小儿多动症,手足不自觉乱动,挤眉弄眼,鼓颌吮嘴,脉弦上鱼际。
? ? 2.8 周期性麻痹,阵发性瘫痪,胸胁满,“腹动”,脉弦上鱼际。
? ? 2.9 痉证,肌强直或不能立即收缩,收缩后不能立即放松,脉弦涩上鱼际。
? ? 2.10 腔管狭窄综合症,上肢酸困,疼痛麻木,头晕,心烦失眠,舌苔白,脉弦紧上鱼际。
? ? 2.11 脊髓空洞症,肌萎,肩背酸痛,上肢麻木憋涨,温度感丧失,头晕心烦,口干舌苔白,脉弦上鱼际。
? ?2.12 面肌抽动症,脉弦涩上鱼际。
? ?2.13 口眼歪斜久久不愈,胸胁苦满,“腹动”,脉弦涩上鱼际。
? ?2.14 局限性癫痫,半身或其中某条肢侧突然抽搐,麻木;或突然低头不语,数秒后又如常人,心烦,易怒,失眠,脉弦滑上鱼际。
? ?2.15 外伤后,破口难以愈合,脉弦紧上鱼际。
? ?2.16 甲状腺功能减退,手足冷,恶风怕凉,头晕头胀,胸满心悸,脉弦紧上鱼际。
? ?2.17 舌咽神经痛,咽喉或耳内短暂性剧痛,常因吞咽、咀嚼、讲话、咳嗽而触发,胸胁苦满,心烦,舌苔白或微黄,脉弦滑上鱼际。
? ?2.18 美尼尔氏证,头眩不敢转动,天旋地转,心烦心悸,胸满胃不适,恶心。口苦口干,苔白黄微腻,脉弦上鱼际。
? ?2.19 行走不稳,消瘦,舌苔白黄腻,脉弦滑上鱼际。
? ?2.20 颅内压增高,头疼头胀,咳嗽,或震动尤甚,或时见手麻,胃脘不适。脉弦滑上鱼际。
? ?2.21 大动脉炎,头目综合症(头晕头痛,目视不清),胸满,“腹动”, 脉弦上鱼际。
? ?2.22 半身汗或半脸汗出,呈阵发性,脉弦上鱼际。
? ?2.23 妇科痛经,小腹冷痛,白带多,便秘尿赤,头晕心烦,面红口苦,脉弦紧上鱼际。
? ?2.24 缩阴证,妇女会阴回缩,小腹隐痛,头晕心烦,口干,时而心慌,舌苔白,脉弦上鱼际。
? ?2.25 阳痿属上热下寒,痰湿不化,头晕心烦,口干,脉弦滑上鱼际。
? ?2.26 遗精,头晕失眠,脉弦上鱼际。
? ?2.27 焦虑症,手指麻木,胃中空虚或腹痛,舌苔白,脉弦紧上鱼际。
? ?2.28 恐怖症,或汗出,或恶心,或心悸震颤,手麻,脉弦上鱼际。
? ?2.29 嗜络细胞瘤,阵发性逆气上冲,心悸心烦,胸满气短,头晕头痛或腹痛呕吐,手足厥冷,口干苦,舌苔白,脉弦上鱼际。
? ?2.30 奔豚证,阵发性胃脘部悸动,胸满,“腹动”,脉弦涩上鱼际。
? ?2.31 更年期综合症,阵发性心烦,气上冲,冲侧全身烘热而汗出,头晕心烦,舌苔白黄微腻,脉弦滑上鱼际。
? ?2.32 低血压,头晕,手足厥冷,脉弦紧上鱼际。
? ?2.33 鼻衄,时有头痛,烦躁失眠,舌苔白腻,脉弦上鱼际。
? ?2.34 心脏神经官能证,阵发性心悸心烦,脉弦涩上鱼际。
? ?2.35 心肌炎后遗症,心悸,胃中不适,易惊,失眠,脉弦上鱼际。
? ?2.36 早搏,头晕头痛,胸满胁痛,口干苦,舌苔白,脉弦上鱼际。
? ?2.37 便秘,头晕心烦,脉弦上鱼际。
? ?2.38 痔疮,面白,胸满,“腹动”,脉弦上鱼际。
? ?2.39 脉管炎,患侧肢冷疼痛,脉弦滑上鱼际。
? ?3、调神汤应用须注意区别的几个问题。
? ?3.1 调神汤的“弦上鱼际脉”是双弦脉上鱼际而不是右尺长弦脉。右尺长弦脉是调肠汤的应用指征必须区别对待,区别应用。
? ?3.2 调神汤的“脉弦上鱼际”要和长脉相区别。长脉下出尺上过寸(上鱼际有脉),但脉体不弦,和缓有力,是健康脉的表现。
? ?3.3 调神汤和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区别是:寒多于热,用柴胡加龙骨牡蛎去铅丹比较好,反之热多于寒,则用调神汤比较好。
? ?3.4 应用调神汤或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时,若大便干结,大黄量要大些;大便不干,大黄用量要小些;大便正常亦要用小量的大黄,这是调理的需要,因为小量大黄与姜同用有辛开苦降的功用,小量的大黄有活血的作用。
? ?3.5 应用调神汤最主要的腹证是胸胁苦满和“腹动”,若“腹动”亢进而无胸胁苦满证时,应当用桂枝调神汤。
? ? ?以上汇报是个人学习应用的一些体会,由于水平有限,希望各位同仁多多指正。
调心汤、调神汤的临床应用
作者闫云科?
忻州市忻府区中医院院长?
刘老师制定的脏腑病证诸方,都是小柴胡汤加味而成。为什么要选小柴胡汤呢?我们首先讨论一下小柴胡汤。?
此和解剂之祖方也。临床使用须立足于外感邪在半表半里,内伤属肝胆郁逆,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为目标。?
寒热往来,系恶寒时不发热,发热时不恶寒,寒热交替出现,中有间歇,发热无定时之热型,为邪正相搏于半表半里之标志。因邪不在表,亦不在里,更不在胃,故非汗、吐、下可治,唯和解一法可医。然不可仅限于往来寒热,潮热、差后发热、虚劳发热、热入血室、胸中烦热皆可治之。?
胸胁苦满,系热邪侵入少阳之象,为本方主证之一,表现胸胁部自觉满闷不适,一为患者主述而知,一为患者长叹气可见。其检查方法:令其仰卧,大拇指从胁下向胸腔推压,指头有抵抗感,患者感觉气紧或疼痛者是也,一般右侧较左侧明显;心下按之虽胀满,但不痞硬,深压有动悸应指之感;按压胸有憋胀心烦之感,为胸胁苦滿之外证也。李翰卿认为,胸胁苦满,病位在胸骨、肋骨内,或偏胸,或偏胁,与肝、脾、肋膜、淋巴等部发炎有关。余临床观察,部分病人并无炎症可见。无炎症者,胸胁苦满应为肋间肌肉、神经及膈肌收缩,胸腔变小所致。胸腔内心肺所居,通过气血循环,贯通表里上下,具有营养脏腑肢骸,排泄代谢产物之功能。胸腔变小必有心悸、眩晕、咳嗽、短气等心肺受挤束,头臂干供血不足之状。故解除胸胁苦满,对心肺大小循环,无疑大有裨益。?
黙黙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为木胜克土、胃失和降之象。故表现为不想讲话,不想吃饭,心中烦闷,时时欲呕。?
口苦、咽干、目眩,为少阳病之纲领证。《甲乙经》云:“胆者中精之府,五脏六腑取决于胆,咽为之使,少阳起于目锐眥,少阳受邪,故口苦、咽干、目眩”,祛少阳之邪者,小柴胡汤之能亊也。?
弦脉,主肝胆受病,为使用小柴胡汤目标之一。?
章虚谷云:“小柴胡汤升清降浊,通调经府,是和其表里以转枢机,故为少阳之主方。”历代医家多有发挥。随证化裁,可应万变,其作用之多,应用范围之广,为诸方所不及。归纳其要,大致有六:?
一. 调和阴阳,执简驭繁。?
临床上单纯寒、热、虚、实之证,须遵《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 之对抗原则以治。若病症复杂,或表证里证同见,或正虚邪实共存,或上热下寒兼有者,则无法针锋相对,予以纠偏,惟和解一法方可取效。和者,和协其正气;解者,解除其邪气。蒲辅周云:“和解之法,具有缓和疏解之意。使表里寒热虚实的复杂症候,脏腑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归于平复,……知其意者,灵通变化,不和者使之和,不平者使之平。”正因如此,“伤寒、温病、杂病,使用和法皆甚广。”小柴胡汤为和法代表方,可治诸多复杂病症。如《伤寒论》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可与小柴胡汤。”此多病俱在,症情复杂,仲圣用小柴胡汤和解以治之示例也。?
二. 诸阳同病,少阳突破。?
少阳位于胸中,居半表半里之间,系气血升降出入之枢,既接受表部天阳之气,又吸收里部水谷之精。同理,邪气亦可通过表部、或里部进入半表半里,半表半里部之邪亦可或表、或里以出,故小柴胡汤可使少阳之邪透达太阳、阳明。《伤寒论》第99条“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太阳病),胁下满(少阳病),手足温而渴者(阳明病),小柴胡汤主之”所示,凡二阳同病、三阳同病,皆可用本方调达枢机,如是则不解表而表自解,不清里而里自清。?
三. 病机相同,异病同治。?
《伤寒论》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小柴胡汤主之。”据此,凡气血衰弱,抗邪能力低下,外邪乘虚而入之疾病,如虚人感冒,热入血室,大病后复感等腠理空疏,邪正相搏之病症,皆可用本方扶正祛邪。?
四. 疏调三焦,爕理升降。?
自然界云升雨降,天地交泰而成既济之局,人身小天地也,只有升降有序,阴阳相抱,方能维持正常之生命活动。《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金匮·水气病脉症并治篇》谓:“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小柴胡汤有柴胡之升,半夏之降,参、草、枣之补,黄芩之泻,生姜之热,黄芩之寒,使处方具有和阴阳、理升降、转大气之能,临床观察,服后不仅外邪得解,而且有止呕吐、通大便、利小便之功,故多用治三焦功能失调诸症。?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主入出、化糟粕。其为病,上焦不纳则呕吐不食,中焦不化则水食滞留,腹胀脘痛,下焦不渎则二便失调。故凡呕吐,下利,腹胀满痛,清浊不分等三焦气化失调诸症,皆可用小柴胡汤治之。《伤寒论》第229条:“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第230条:“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前者大便溏,用小柴胡汤,后者不大便而呕,亦用小柴胡汤,何以释之?“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之果。可见本方并非单纯止吐、止泻、通利二便,乃疏调三焦,爕理升降,利达上下,宣通内外,从而使脏腑安和,纳运衡常也。?
五. 疏肝解郁,条达气机。?
人身之气,贵在通达条畅,否则气血失调,脏腑不和,百病丛生。而气机条畅,全赖肝胆之疏泄条达,小柴胡汤以利肝胆枢机为能事。凡肝郁气滞,脾胃损伤,致气血生化不足,诸虚百损者;或气郁化火,火性炎上而眩晕、心烦、易怒、不寐、咳嗽、呕吐者;或瘀血宿肝,导致疏泄失职者;或气郁不行,致痰、饮、血凝滞,积久成形,如癥积、痰核、瘰疬者,皆可用本方调达气机以治。?
六. 肝胆经域,诸病可试。?
由经络学说观之,凡属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之循行范围,无论因风、火、湿、毒之邪郁结,不得外泄,或肝失条达,痰结、血凝形成之脓耳、痄腮、目赤肿痛、咽痛、喉痹、瘰疬、子痈、淋痛、颈项强痛、胸、胁、腹疼痛、乳痈、乳癖等病症,皆可投本方以治,使气郁者达之,火郁者发之。故汤本求真将本方广泛用于胸腹腔组织脏器发生之一切病症。?
或谓,小柴胡汤和解阴阳之理明矣,然久用之,不虑柴胡升散劫阴?曰:柴胡升散劫阴之说出自金元张洁古,后张景岳《古方八阵》将本方与麻桂剂同列散阵,清代叶天士《幼科要略》又有“柴胡劫肝阴,葛根竭胃汁”之语。其实处方作用,不等于各单味药物作用之相加,犹水(H2O)之作用不等于氢、氧之作用也。柴胡本身具有升降之性,其味苦质轻,轻则升阳举陷,苦则降浊下泄,《本经》谓推陈致新,章次公谓柴胡30克以上有泻下作用。大论230条谓服小柴胡汤后,身濈然汗出者,乃正气恢复,自然汗出,非发散之汗出也。且《伤寒论》265条明确指示:“少阳病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而主以小柴胡汤,足证无发散之力。可见升散之说,不足虑也。至于劫阴之说,临症中从未见到,观《本经》“久服轻身,明目益精”,亦应无此弊,否则岂能久服??
刘老师临床中,用苏子代半夏,川椒代生姜,党参代人参,我一般遵崇刘老之说,但对痰热互结之小结胸、心下痞,及舌苔白腻、痰涎清稀者,我还是主张用半夏生姜。开启阳微结,苏子不如半夏。此说正确与否?请诸师临床验之。?
学了小柴胡汤,我们再学调心汤。调心汤由小柴胡汤加生脉散、百合乌药汤、丹参郁金瓜蒌牡蛎而成,主要用于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血管神经官能症的治疗。组方的论述,详《三部六病》。下面谈谈我的理解与体会。?
人生以来,心脏跳动片刻未停,兢兢业业,从不偷闲,是以为诸脏之冠、君主之官。现代医学硏究表明,人体血液总量为体重之百分之七,血液每分钟循环一周,心脏一昼夜射出血约五吨左右,可见其工作量之巨,故心脏自身必须有充足之阳气阴血以温煦、以濡养,方能行其令,运其血,胜任其职。但心病的治疗,不能只针对心脏本身,同时必须考虑到与心脏气血运行相关联的脏腑,只有整个机体的相互协调,才有心脏功能的改善。所以用小柴胡汤舒肝健脾,调理升降以协调整体。加入补气益阴、活血行瘀、宽胸镇静之品。补气益阴,刘老选了百合及李东垣的生脉散,《内经》云“大气积于胸中,则肺主之”,倦怠、短气即肺气虚之证,补气即是补肺。是以方中人参补气,麦冬滋阴,五味子敛气,名生脉者,以脉得气则充也。脉充必气盛血沛,循行畅达,保证了心脏的给养。《素问·六节脏象论》云:“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万物生长靠太阳,阳气者,生命之根本也。所以补益阳气是重中之重也。日下一些医生及许多病人常开服丹参滴丸以治心脏病,殊不知气不运血何以活?可见久服活血化瘀药而不见症状改善者,是整体失调、气阴虚损也。?
调心汤之用,不可仅限于心脏病,凡肝郁脾虚,气阴不足,气滞血瘀,胸滿易惊所致诸多病证,本汤皆可胜任。下列案例可见一斑。?
病案一: 真心痛?
赵某,男,56岁,干部。1978年6月20日初诊。“文革”期间,无辜遭殃,城狐社鼠,百般折磨,致身体、精神备受摧残,气郁而难以言,敢怒而不敢发。常觉胸前有掌大一片憋胀疼痛,近症益甚。由数日一发进为日一、二发,每痛约四五分钟。痛剧时大汗淋漓,手足厥冷。某医院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服西药治疗三月余,症略减轻。然心绞痛仍频频发生,遂改求中医。?
望其神色黯淡,目窠浮臃,下肢水肿,压之成凹。唇略青,齿痕舌,边略紫,质淡无苔。询知心悸易惊,体倦乏力,胸满短气,动则尤甚。口干思饮,腹胀纳呆,二便尚可。切其脉,弦细结。?
观其脉症,此真心痛也。初为气滞血瘀,心脉痹阻,继而因病致虚,气阴不足。治当行气活血,补气益阴,拟刘绍武先生调心汤治之。?
柴胡12g黄芩10g苏子15g党参10g甘草6g川椒10g丹参30g郁金10g瓜蒌15g百合30g乌药10g牡蛎30g麦冬15g五味子10g茯苓10g?
二诊:上方已服15剂,心绞痛未发作,心悸、短气、水肿减轻,胃纳增加。药已中的,法不可更。令继服15剂。?
三诊:心悸、短气、水肿消失。近于感冒期,心绞痛发作一次,然程度甚轻,时间甚短。脉弦细,结象止,唇仍黯,守方续服。?
四诊:共服七十剂,身体无不适,为巩固疗效,将方做丸,并加团鱼一只,嘱服一月。几年后随访,心绞痛杳如黄鹤。迄今耄耋之年,鹤发童颜,仍安步当车,行动自如,常将冠心病患者介绍余诊。?
病案二: 不食?
张某,女,37岁,1991年3月1日初诊。产后悲于子夭,不欲饮食。多嗳逆,喜叹息,大便二日一行,医以为肝郁宿食,屡屡攻下消导,致脾胃生机益弱,气血化生日少,非但胃纳无增,反致心烦心悸,少寐多梦,自汗神疲等虚损症状接踵而至。易医,以为心脾两虚,投养血归脾丸多服少效,迁延七月,日趋益重,遂赴忻求治。观其面黄少华,精神萎靡,舌尖红,苔薄白。语声低微,呼吸气促。腹诊柔软不痛,切脉沉弦细弱。?
基于五脏相关,阴阳互根之理,本案病因原非脾虚,乃肝气郁结,心气、心阴两虚。治宜舒肝达木,补心阴、益心气。设木气条达、心君气阴充足,则土气自舒,纳运复常。拟刘绍武老师调心汤:?
柴胡15g黄芩10g苏子30g党参30g甘草10g川椒10g百合30g乌药10g瓜蒌30g丹参30g郁金10g牡蛎30g麦冬15g五味子10g红枣10枚?
连进十剂,胃口大开,诸症亦减,嘱持方续服五剂。?
按:不食、少食七月之久,胃肠道呈废用性萎缩。调节心脏,加强供血,则胃肠道收缩之血管得以扩张,其动力自然振作,纳运亦随之复常。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云:“心肺居临其上,正当太阳部位,其阳气宣通,若日丽中天,暖光下照。而胃中所纳水谷,实借其阳气宣通之力,以运化精微而生气血,传送渣滓而为二便。”所谓益火生土是也。?
病案三: 癃闭?
贾某,男,60岁,1993年9月9日初诊。小便不畅,点滴淋漓,小腹胀满已历月余。饮食不馨,大便正常。神疲乏力,动则汗出。心下灼热,口苦思冷。视其舌淡红,苔薄黄。诊其脉沉涩无力。触其腹,小腹胀满,指下有掌大之球状物,无压痛,惟胀耳。B超报告:膀胱平脐,尿液浑浊,前列腺肥大。?
脉症相参,此气阴两虚,气化障碍,致小便癃闭也。治当气阴双补,以复气化。拟调心汤加味:?
柴胡15g黄芩10g苏子30g 党参30g甘草6g川椒10g丹参30g郁金10g瓜蒌15g百合30g乌药10g牡蛎30g麦冬15g五味子10g王不留30g茯苓15g川牛膝15g?
三剂?
二诊:药后当晚,小便通畅如注,平脐之膀胱顷刻不见踪影。胃口大开,仍动则汗出,心下灼热,口干思冷。舌淡红,苔薄微黄,脉沉涩无力。今头起丘疹甚痒,此风热之邪也。为巩固其效,守方加连翘三剂。?
病案四: 闭经?
郭某,女,33岁,区外贸局干部。主诉:人流术后闭经半年。?
患者既往月经正常,足月生产一胎。人工流产四次,末次为1986年10月份,术后一直无月经,迄今业已半年。上月曾在市某院妇科就诊,经B超检查,提示子宫萎缩。自觉神疲乏力,心悸自汗,动则尤甚。头晕耳鸣,腰膝痠软。无带下,阴道干涩,性欲淡漠,胃纳好,大便秘,二三日始一行。喜叹息,多烦躁,面色如常。舌淡红润,苔薄白,脉弦细、上鱼际。?
子宫称奇恒之腑,属整体一组成部分,整体失调可直接引起月经之变化。反之,子宫创伤亦可引起机体之变化,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也。故子宫损伤,可由调节整体而得以修复改善。《素问·评热病论》云:“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故协调整体,强心活血,为本案之治疗法则。拟刘绍武先生调心汤:?
柴胡15g黄芩10g苏子30g党参30g甘草6g川椒10g丹参30g郁金10g瓜蒌15g百合30g乌药10g牡蛎30g麦冬15g五味子10g红枣10枚?
服至40剂时,心悸、自汗基本消失,腰膝微觉痠软,阴道已不干涩,微有白带。守方更服二十余剂,月经始潮。经B超检查:子宫大小形态正常。半年后偕人来诊,知其月月如期潮汛。?
病案五: 不孕?
姜某,24岁,曹张乡人。1990年4月25日初诊:婚后三年不孕,妇科检查子宫发育不良,宫体仅4×3cm大。月经后期,3~6月一行,某医作人工周期(口服乙烯雌酚,注射黄体酮),月经可按时而至,停药则姗姗来迟。今又两月不汛,询知经前乳胀,经期少腹胀痛,量多色淡,挟有血块。纳谷不香,二便正常,胸胁胀满,手足不温,腰脊不痛。舌淡红润,脉来弦细,诊腹无压痛。?
子宫发育不良,多属先天不足。一般予补肾以治,今腰脊不痠不痛,亦无其它肾虚之症,需当另辟蹊径。朱丹溪谓:“求子之道,莫先调经,”临床又有“调经肝为先”之说。故当从肝循踪。观其乳胀胸满,经衍脉弦,量多色淡,腹痛挾块诸症,其肝郁失达,气虚血瘀便了然目前。盖肝木郁曲不伸,气血难以充沛,血海空虚,何以如潮?治宜舒肝解郁、益气活血。拟刘绍武先生之调心汤。?
柴胡15g黄芩10g苏子30g党参30g甘草6g川椒10g丹参30g郁金10g瓜蒌15g百合30g乌药10g牡蛎30g麦冬15g五味子10g?
每周两剂,至8月5日,月经始至,色黑夹块,少腹初痛甚,后渐止。乳胀减轻。行经5日,经净后守方续服,共服38剂,于10月15日来诊,叙称又停经两月,近日纳呆恶心,畏寒喜唾,诊其脉,滑数有珍。妊娠试验,果呈阳性。?
调神汤?
调神汤由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减铅丹龙骨半夏茯苓生姜,加石膏苏子车前子川椒而成。我们首先学习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伤寒论》107条云: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历代注家认为本证系太阳病误下而成,呈邪气弥漫,表里俱病。然从《伤寒论》太阳病误下之变证看,有胸滿脉促之桂枝去芍药汤证;有心悸烦躁属心阳虚之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属肾阳虚之干姜附子汤证及茯苓四逆汤证;有小便不利之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证。皆误下后,阳气损伤,或阳气内陷而水饮内停。其病机容易理解,而太阳病误下后,出现小便不利,-身尽重,不可转侧之阳气损伤,水气内停之证,必是寒下无疑,为什么寒下反出现烦惊谵语等阳热证状呢?再者,既属误下,为什么又要用大黄呢?其病机不易解释,临床中也从未见过,而杂病中,虚实互见,寒热错杂之肝胆失调,气郁化火之证却屡见不鲜,所以不必限于误下方可使用。?
调神汤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相近,用于胸满烦惊,头痛眩晕,失眠心悸,脉上魚际者。临床神经衰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癔病,精神分裂症等不正是具有如此症状吗??
病案一: 失眠?
马某,女,34岁。因家事不遂,积忧成疾,病失眠。一医与镇静药治疗月余,时效时不效。易医,与归脾汤加味,一剂,烦躁益甚,通宵达旦难以成寐,遂来求诊。?
患者精神萎靡,表情淡漠。闷闷不乐,郁郁寡欢。胸满心烦,胆怯易惊,喜欢独处。胸背部如火烧焚,思饮喜冷。口苦,舌尖红,苔薄白,脉来沉弦上魚。诊腹,右胁下有抵抗,脐上动悸。?
脉症析之,胸满不欢者,肝气郁结也;脉象弦滑者,痰气交阻也。口苦思冷者,肝胆火旺也。《丹溪心法》云:“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百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张景岳亦云:“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荣气之不足耳。”由是观之,本案之失眠乃肝气郁结,火生于内,痰聚于中,痰火扰心,神明不安而起。正所谓痰因火而壅,火因痰而盛。治当舒肝解郁,清热化痰。拟?
柴胡12g黄芩10g半夏15g党参10g龙牡各30g茯苓15g川军6g石膏30g 白金丸3g三剂?
寐好转,胸背部烧灼感消失,口苦止,胸满烦惊诸症减轻。继进三剂,可寐七八小时,情绪亦恢复如初,惟感疲倦而已?
病案二: 颤抖?
梁某,女,38岁。曾与人纷争,怒气填膺。当晚全身颤抖,头及上肢尤甚,每隔一两小时颤抖一次,约半时方止。天阴或惊气时尤为明显。求治四方,无寸效,遂来门诊。?
望其面色微青,头与手不停摇抖,舌淡红润,舌苔薄白。询知胸胁苦满,饮食不思,恶心欲吐,口苦,不思饮,大便正常,小便时抽引少腹疼痛。日暮寒热,易惊悸,夜寐差。月经正常,带下较多。腹诊心下无压痛,两胁下有抵抗,右侧尤甚,当脐悸痛。切得脉象弦细。?
观其脉症,知为七情所虐,怒气伤肝。《素问·举痛论》云:“怒则气上。”《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掉”者,摇也,即颤抖也,属肝木风动之象。拟调神汤加减:?
柴胡12g黄芩10g苏子10g茯苓15g川军6g桂枝6g龙牡各30g白芍15g甘草6g二剂?
二诊:药后泄泻数次,心悸止,夜能安卧,颤抖10余日中仅发作一次。原方三剂。?
三诊:月余未颤,询问需否用药?余诊毕,未予书方,告之知足不争,大度宽容,乃根治之良方也。?
病案三: 癫狂?
张某,女,26岁,未婚,工人。去年春天因感情创伤,忿郁过极而病狂。烦躁不寐,毁物骂詈。某精神病医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住院治疗三月,狂躁减轻。出院后,继续服用数种镇静西药以治。?
患者神情呆钝,问答不敏。面色黯黑,庭额尤甚,一如拔过火罐。体胖腰粗,腹大如孕。舌淡红,苔白腻。询知头痛如裂,甚有规律,每日上午11点发作,午后5、6点始止。心烦难寐,胸满腹胀,时欲太息。胃纳可,喜冷食,大便三四日一行。经行后期,经期腹痛。诊其腹,脐左右拒压,左少腹急结。切其脉,沉滑有力。?
观其脉症,此为气滞血瘀,化火成狂。神不守舍,妄诞由生。今虽狂妄不甚,系镇静药之作用,病根实未去也。治宜舒肝降火,活血化瘀。拟调神汤合桃仁承气汤加减治之,并嘱家人顺其性,不违拗,以助药效:?
柴胡12g黄芩10g半夏15g川军15g茯苓10g龙牡各30g桃仁15g丹皮10g石膏30g芒硝10g二剂?
二诊:药后大下脓秽物,夹有宿食,双乳泌粘水甚多,腹胀减轻。仍头痛思冷,脐左、及左少腹拒压。按原方续服三剂,停服一切镇静药品。?
三诊:睡眠好转,腹胀消失,已无压痛。仍头痛,思冷,便中带脓,原方加石膏60g?
郁金10g 三剂?
四诊:上方己服20余剂,头痛止,额庭黑黯明显减退,体重亦减三公斤,思维反应已如常人。嘱以豁达大度之理,建议上班工作。?
病案四: 癫痫?
王某,女,16岁。自幼未见癫痫,家族中亦无此疾。1982年11月某日,猝然昏仆倒地,无知人事,目睛上翻,四肢抽搐,口吐白沫,10分钟左右,始渐渐清醒。翌日,就诊于某医院,脑电图检查:呈异常脑电图,提示癫痫。一年中,抗痫药苯妥英钠等,按时按量,认真服用,然病症仍频频发生。询知胸胁苦满,胆怯易惊,遇事易怒,情不自禁。饮食起居一如往昔。触知腹肌挛急,脐左动气,脉来沉弦。?
脉症观之,证属痫疯,似由惊气而来。拟调神汤加減:?
柴胡12g黄芩10g半夏10g党参10g茯苓10g牡蛎30g川军6g桂枝10g三剂?
二诊:大便日二三行,呈黑脓便,胸满减轻,嘱守方续服。?
自服药后痫疯再未发作,坚持用药30余剂,胸胁苦满消失,胆怯易惊不再。一年中几次随访,痫疯如入海泥牛。二十年后,彼患肾病综合征来诊,知痫病确已根除。?
病案五: 半身不遂?
郝某,女,50岁,2007年8月1日初诊。脑梗塞年余,初左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经住院扩张血管、降压、降脂治疗,症状改善,可独立行走。然步履蹉跌,举臂维艰,体重肢强,难操家务。望其面色微黯,睑臃神呆,舌边尖红,苔厚微黄。闻其言语蹇涩,问答不敏。询知失眠六年, 严重时通宵不寐, 头闷脑胀,心烦易惊。项强,手麻,腰脊酸痛,胸脘满闷,胃纳不香,大便数日一行,小便不利。诊其脉,沉弦上鱼际。触其腹,腹壁甚厚、腹肌硬、脐上悸痛。测得血压150/86mmHg,化验室报告: 血清甘油三脂2.36mmol/L , 血清胆固醇6.95mmol/L , 血糖5.5mmol/L。?
脉症观之,初为肝气郁结,化火扰心,致睡眠长期不宁。继而肝阳上亢、肝风煽动,“血之与气,并走于上”(《素问·调经论》), 致中风证成。今之所见乃中风后遗证也。李东垣论中风:“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忧喜忿怒其气者多有此疾。”观其头胀烦惊,脉弦上鱼际,知肝郁气逆,经络滞塞,证属实,非补阳还五汤所宜,且小便不利,身重不易转侧,遂拟调神汤加减。?
柴胡12g 黄芩10g 半夏15g 党参10g 茯苓15g 大黄10g 桂枝10g 龙骨30g 牡蛎30g 磁石30g 葛根30g?
五剂?
二诊: 泻下脓秽便甚多, 神疲身重、 项强肢僵大减,睡寐好转。?
原方五剂?
三诊:患者笑容可掬,喜上眉梢。谓肢体灵活一如病前,言语流畅,烦惊不再,睡寐安甜,厚苔变薄。时仍头脑胀闷,脉象如前。析其脉症,肝郁气逆尚未尽解,补益气血未至其时。守方五剂再予定夺,然患者再未来诊。?
热门中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