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生活中,我们常碰见这样的人,他在公众场合不怎么讲话,不敢正眼看人,做人做事夹手夹脚,万不得已说话就脸红,说起话来结结巴巴,听着半天也听不到要点,他也不愿意让人留意到他,能不与人打交道最好,这种情况就是我们所说的“害羞"(shyness)”或“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
害羞在本质上是由社交场合引发的焦虑感(social anxiety)而产生的。而害羞人的核心自然是自信心不强(lowself confidence)。而自信心低下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相貌有欠,风度不佳,说话不流畅,学历不够,自觉工作、地位、身份不如人等。
而躲避型人格障碍(Avoidant Personality Disorder)是一种人格障碍,归属于精神障碍或说是病症的范畴,其核心是主动地去躲避与他人交往联系,其表现行为是高度警惕行为(hyper-vigilance以及watchfulbehavior), 认知即思维过程中老去猜想别人会怎样看待自己。他在人际关系中很少能表达出适当的情绪,或表现出冷淡或言辞上伤人,或误会他人的意思,但他还可能意识到孤独,意识到这种社交上的孤独是他自己造成的。这种人性格中的另一核心部分是不相信人,怕人批评他,看不起或不同意他。有躲避型人格障碍的人与有偏执狂妄狂型(paranoia)的人不同的是,后者认为他人是在有意识地整他害他,并能在他人的言行中解读出许多根本就没有的东西,如毛泽东就是典型的患有偏执妄想狂的精神病人。
有躲避型人格障碍的人,除了有社交上的拘束以外,还对他人、对生活具有太多的负面评价。美国权威版的《精神病诊断及数据手册(DSM-IV) 》里面认为这种病症发病初期多半是在初步成年人时期,在男性女性中分布均匀,包括躲避重要的社会交际,自觉不如人,害怕受到别人的看不起、批评或拒绝,除非是在肯定自己会被喜欢的情况下,一般不与他人交往,甚至在家庭以及其他亲密的人际关系中也放不开自己,其原因是怕受他人的评价丢面子或受到嘲讽。这种人虽自我感觉不太好,但这种人往往不愿意冒点人际关系的风险,因为他觉得丢不起面子。这种人可能内心自负自傲,但一旦处在真正的人际关系中,又会觉得不如人,产生自卑心理。
患有躲避型人格障碍的人,表面上可以是害羞、不愿与人交往的,但真正的问题在于:这种人在与人相处时具有高度的警惕性和敏感性,是在根本上不信任人,别人偶尔说句话他也要去琢磨半天。他以拒人千里的态度来伤害他人的情感,这倒不是存心想去伤害他人,而是以这种态度来保护自己,不让他人与自己接近。我们大概都见过这类人,别人好心好意买点东西送给他,他可能会说:“这东西我有,不必再要了。”“我不吃这东西。”“我孩子玩具够多的了,你拿回去吧。”一般人对别人送的小礼物大加赞赏,好像你这东西买得正合我意,正是我想要的。这不是虚伪,这是社交生活中善意的交流,即便过后你把东西放在一边不用或拿来送人都没关系,但你不能伤害他人的一番好意。
这种心理和行为是怎样产生的呢?
患有躲避型人格障碍的人,另外一种心理和行为的核心是,由于他害怕被人拒绝,他丢不起面子(面子对于这类人特别重要),因而最快最好的办法是他先发制人,他先拒绝他人的好意,这就是为什么在生活中,他人一番好意,却莫名其妙地被这类人拒绝。
有躲避型人格障碍的人,对人说话吞吞吐吐,甚至对亲人都不全部讲真话,而老是讲那半虚半实、让人琢磨不透的话。比如,如果问他住在什么地方,一般来讲,正常人会说我住在什么与什么大街交口一带,而这类人会说:我就住在多伦多。对于我们住在多伦多的人来说,这句话等于没说。而说话半真半假、吞吞吐吐,实质上是担心,是焦虑感和不安全感在作怪。他不仅在控制自己的"秘密",同时控制住了他人对他内心的担心和害怕起反应的可能性。更有意思的是,有些患有躲避型人格障碍的人,由于极爱好面子,他/她可能花不少时间和精力去打扮自己,想让自己显得对他人有吸引力,他/她可能去讲究衣服,讲究化妆品。问题在于,当他/她最后出现在公众场合时,他/她的服饰、款式、色调的搭配却不合时宜,不合场合,让别人看了反而觉得怪怪的。这里的核心问题是,有这类人格障碍的人,到头来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自我击败(self-defeating),目的还是达到了不与他人亲近交流的目的。
有躲避型人格障碍的人,因为看不到自己的问题,所以他总是在他人那里看到、听到不合心意的话,听出别人没有的意思,有时甚至是他人的善意评价,在他听来却是拒绝和批评他的言论。他人既然拒绝、批评我,我也没必要那么下贱地去与他人交往,自己要争的就是这口气,当然也就不屑于与他人交往了。但是这类拒绝,往往在现实中是不真实的,是被扭曲的,而这种扭曲的答案又正是有躲避型人格障碍的人所需要的,为他提供了不与他人交往的借口。
患有躲避型人格障碍的人,由于很难相信他人,所以也很少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情绪和性格中软弱的部分。他如果同人谈话,要不貌似深奥,要不流于浮浅,但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不同的是,自恋的人的言谈中的所谓深奥,是显示自己,是自己觉得自己多了不起,而有躲避型人格障碍的人的深奥,是一种自我的心里防御机制,其核心是用来保护自己不至于受到他人的看不起,但结果是一样的,无论这类人的深奥与浮浅,最后的结果是不能达到与他人的真正交流。在他人与自己之间,也就永远保留了一段距离。
这类人一定要在心理和情感上与人有距离,自己才觉得舒服和安全,其结果是他往往没有知心朋友,连家里亲友都会觉得他怪怪的,能不交往就少交往。
这类人士谈话,你很少能听出几分诚意,他似乎什么都有道理,但你会感觉得他言谈之外那拒人千里的态度,以及情绪上的冷冰冰,无论他的话可以说得多么漂亮或有理。
躲避型人格障碍的人有思维的扭曲。这类人太善于老去琢磨自己脑中关于他人的想法,他的想象太丰富,他太擅长从他人本来没有的意思中解读出意思来,他的大脑中太拥挤,以至于在行动中他不能去与他人发生真正交往。同时由于他解读他人意思的失误,最终导致他人觉得此人不可交往。
有躲避型人格障碍的人,因为害怕自己受到伤害,因而喜欢在人际关系中设置高标准,这种高标准高得他人难以达到,这种完美主义的态度,也是拒人以千里之外,自然这种人也躲避了被他人拒绝---这本是他最害怕的。
有躲避型人格障碍的人,本来自信心低下,为了补偿这点,他可能努力去发展自己的智力。他可以去取得高学位,来保持平衡人际关系的缺乏,但这并不代表着他是一个成熟的人,尤其是在社会交往和情感方面,他仍然是一个内心孤单并且喜欢责怪他人的人。
至于躲避型人格障碍是怎样形成的,说法不一。恐怕最关键的是这类人士有过创伤性经历(trauma),尤其是从小受到过父母在情感上的拒绝。由于这种拒绝,当事人从小就觉得自己 不值得拥有情感和人际之间的近距离关系。由于这种心态的扭曲,在长大成人之后,这种人就习惯于与他人在情感上不交流。他害怕再被人拒绝,于是采取先发制人的态度,拒绝或躲避与他人的交往。没有情感上的希望,他自然感觉不到失望。
这样做是有后果的(backfires)。
躲避他人的人,心中老是不安,那么他对待他人的态度,要不是怀疑不相信人,要不就是批评挑剔他人,要不对他人显示怒气,这样他就可以不必去与他人多交往了。但这样做的结果,他人是会起反应的,他人要不拒绝讨厌与这种人交往,要不会以牙还牙,以攻击型方式来一报还一报。拒绝他人或躲避他人并不能减少当事人心中的焦虑不安。
况且,在近的关系中,如婚姻家庭,有躲避型人格的人永远生活在矛盾中,想接近家人或爱人又害怕亲密会失去自我,所以又千方百计在情感上逃离家人、亲人。这种忽近忽远的态度,会把身边的人搞糊涂,对方也会产生十分矛盾的心理:到底要不要把这种关系继续下去。躲避型心理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最大。孩子不仅会被这种关系的忽冷忽热搞糊涂,还感受不到依赖感和亲情联结(attachment)。而在亲情联结关系上出了问题的孩子,长大以后会有许多心理情绪和行为方面的障碍和问题。另外,孩子也不单是会害怕被他人拒绝,从而学会先发制人来拒绝与他人来往。同时,他也会扭曲地认为这个世界是一个可怕的生存环境,唯恐避之不及。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会有诸多的心理行为精神问题。
躲避型人格障碍,也可能因受到同龄人的拒绝或老师的嘲讽而进一步得到强化。在斗争或逃跑的生存环境中(fightor flight),这类人往往多半选择逃跑回避。比如明明喜欢一个女孩子或男孩子,因为内心的焦虑和放大的恐惧,他/她不敢追求对方,反而回到内心世界,在性幻想中去与暗恋的人做爱或做有关性的白日梦,但他/她没有勇气去追求所爱的人。他/她的爱存在于孤独之中。
总之,有躲避型人格障碍的人,与害羞有相同有不同。害羞往往是在真实场合中由焦虑或不安全感引发的社交上的腼腆和尴尬,是自信心不强的表现。而有躲避型人格障碍的人是在心理创伤后产生的整个人的精神、人格、思维、情绪、行为方面的扭曲,而它的核心部分是退缩性、躲避性行为,这样以引导致他人的不满、嘲弄或批评,被认为是他人是拒绝我的,这个世界对我是有敌意的,从而进一步产生进行躲避逃避。如此周而复始。这类人也就永远活在不愉快、焦虑、挑剔、不信任、逃避与孤独之中。
建议这类人对自己问个问题:为什么我的脾气性格不可以改一改,为什么不尽量活得正面积极一些呢?对人多交流多信任一些呢?
以上纯属个人意见,仅供参考。公众场合不怎么讲话,不敢正眼看人,做人做事夹手夹脚,万不得已说话就脸红,说起话来结结巴巴,听着半天也听不到要点,他也不愿意让人留意到他,能不与人打交道最好,这种情况就是我们所说的“害羞"(shyness)”或“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
害羞在本质上是由社交场合引发的焦虑感(social anxiety)而产生的。而害羞人的核心自然是自信心不强(lowself confidence)。而自信心低下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相貌有欠,风度不佳,说话不流畅,学历不够,自觉工作、地位、身份不如人等。
而躲避型人格障碍(Avoidant Personality Disorder)是一种人格障碍,归属于精神障碍或说是病症的范畴,其核心是主动地去躲避与他人交往联系,其表现行为是高度警惕行为(hyper-vigilance以及watchfulbehavior), 认知即思维过程中老去猜想别人会怎样看待自己。他在人际关系中很少能表达出适当的情绪,或表现出冷淡或言辞上伤人,或误会他人的意思,但他还可能意识到孤独,意识到这种社交上的孤独是他自己造成的。这种人性格中的另一核心部分是不相信人,怕人批评他,看不起或不同意他。有躲避型人格障碍的人与有偏执狂妄狂型(paranoia)的人不同的是,后者认为他人是在有意识地整他害他,并能在他人的言行中解读出许多根本就没有的东西,如毛泽东就是典型的患有偏执妄想狂的精神病人。
有躲避型人格障碍的人,除了有社交上的拘束以外,还对他人、对生活具有太多的负面评价。美国权威版的《精神病诊断及数据手册(DSM-IV) 》里面认为这种病症发病初期多半是在初步成年人时期,在男性女性中分布均匀,包括躲避重要的社会交际,自觉不如人,害怕受到别人的看不起、批评或拒绝,除非是在肯定自己会被喜欢的情况下,一般不与他人交往,甚至在家庭以及其他亲密的人际关系中也放不开自己,其原因是怕受他人的评价丢面子或受到嘲讽。这种人虽自我感觉不太好,但这种人往往不愿意冒点人际关系的风险,因为他觉得丢不起面子。这种人可能内心自负自傲,但一旦处在真正的人际关系中,又会觉得不如人,产生自卑心理。
患有躲避型人格障碍的人,表面上可以是害羞、不愿与人交往的,但真正的问题在于:这种人在与人相处时具有高度的警惕性和敏感性,是在根本上不信任人,别人偶尔说句话他也要去琢磨半天。他以拒人千里的态度来伤害他人的情感,这倒不是存心想去伤害他人,而是以这种态度来保护自己,不让他人与自己接近。我们大概都见过这类人,别人好心好意买点东西送给他,他可能会说:“这东西我有,不必再要了。”“我不吃这东西。”“我孩子玩具够多的了,你拿回去吧。”一般人对别人送的小礼物大加赞赏,好像你这东西买得正合我意,正是我想要的。这不是虚伪,这是社交生活中善意的交流,即便过后你把东西放在一边不用或拿来送人都没关系,但你不能伤害他人的一番好意。
这种心理和行为是怎样产生的呢?
患有躲避型人格障碍的人,另外一种心理和行为的核心是,由于他害怕被人拒绝,他丢不起面子(面子对于这类人特别重要),因而最快最好的办法是他先发制人,他先拒绝他人的好意,这就是为什么在生活中,他人一番好意,却莫名其妙地被这类人拒绝。
有躲避型人格障碍的人,对人说话吞吞吐吐,甚至对亲人都不全部讲真话,而老是讲那半虚半实、让人琢磨不透的话。比如,如果问他住在什么地方,一般来讲,正常人会说我住在什么与什么大街交口一带,而这类人会说:我就住在多伦多。对于我们住在多伦多的人来说,这句话等于没说。而说话半真半假、吞吞吐吐,实质上是担心,是焦虑感和不安全感在作怪。他不仅在控制自己的"秘密",同时控制住了他人对他内心的担心和害怕起反应的可能性。更有意思的是,有些患有躲避型人格障碍的人,由于极爱好面子,他/她可能花不少时间和精力去打扮自己,想让自己显得对他人有吸引力,他/她可能去讲究衣服,讲究化妆品。问题在于,当他/她最后出现在公众场合时,他/她的服饰、款式、色调的搭配却不合时宜,不合场合,让别人看了反而觉得怪怪的。这里的核心问题是,有这类人格障碍的人,到头来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自我击败(self-defeating),目的还是达到了不与他人亲近交流的目的。
有躲避型人格障碍的人,因为看不到自己的问题,所以他总是在他人那里看到、听到不合心意的话,听出别人没有的意思,有时甚至是他人的善意评价,在他听来却是拒绝和批评他的言论。他人既然拒绝、批评我,我也没必要那么下贱地去与他人交往,自己要争的就是这口气,当然也就不屑于与他人交往了。但是这类拒绝,往往在现实中是不真实的,是被扭曲的,而这种扭曲的答案又正是有躲避型人格障碍的人所需要的,为他提供了不与他人交往的借口。
患有躲避型人格障碍的人,由于很难相信他人,所以也很少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情绪和性格中软弱的部分。他如果同人谈话,要不貌似深奥,要不流于浮浅,但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不同的是,自恋的人的言谈中的所谓深奥,是显示自己,是自己觉得自己多了不起,而有躲避型人格障碍的人的深奥,是一种自我的心里防御机制,其核心是用来保护自己不至于受到他人的看不起,但结果是一样的,无论这类人的深奥与浮浅,最后的结果是不能达到与他人的真正交流。在他人与自己之间,也就永远保留了一段距离。
这类人一定要在心理和情感上与人有距离,自己才觉得舒服和安全,其结果是他往往没有知心朋友,连家里亲友都会觉得他怪怪的,能不交往就少交往。
这类人士谈话,你很少能听出几分诚意,他似乎什么都有道理,但你会感觉得他言谈之外那拒人千里的态度,以及情绪上的冷冰冰,无论他的话可以说得多么漂亮或有理。
躲避型人格障碍的人有思维的扭曲。这类人太善于老去琢磨自己脑中关于他人的想法,他的想象太丰富,他太擅长从他人本来没有的意思中解读出意思来,他的大脑中太拥挤,以至于在行动中他不能去与他人发生真正交往。同时由于他解读他人意思的失误,最终导致他人觉得此人不可交往。
有躲避型人格障碍的人,因为害怕自己受到伤害,因而喜欢在人际关系中设置高标准,这种高标准高得他人难以达到,这种完美主义的态度,也是拒人以千里之外,自然这种人也躲避了被他人拒绝---这本是他最害怕的。
有躲避型人格障碍的人,本来自信心低下,为了补偿这点,他可能努力去发展自己的智力。他可以去取得高学位,来保持平衡人际关系的缺乏,但这并不代表着他是一个成熟的人,尤其是在社会交往和情感方面,他仍然是一个内心孤单并且喜欢责怪他人的人。
至于躲避型人格障碍是怎样形成的,说法不一。恐怕最关键的是这类人士有过创伤性经历(trauma),尤其是从小受到过父母在情感上的拒绝。由于这种拒绝,当事人从小就觉得自己 不值得拥有情感和人际之间的近距离关系。由于这种心态的扭曲,在长大成人之后,这种人就习惯于与他人在情感上不交流。他害怕再被人拒绝,于是采取先发制人的态度,拒绝或躲避与他人的交往。没有情感上的希望,他自然感觉不到失望。
这样做是有后果的(backfires)。
躲避他人的人,心中老是不安,那么他对待他人的态度,要不是怀疑不相信人,要不就是批评挑剔他人,要不对他人显示怒气,这样他就可以不必去与他人多交往了。但这样做的结果,他人是会起反应的,他人要不拒绝讨厌与这种人交往,要不会以牙还牙,以攻击型方式来一报还一报。拒绝他人或躲避他人并不能减少当事人心中的焦虑不安。
况且,在近的关系中,如婚姻家庭,有躲避型人格的人永远生活在矛盾中,想接近家人或爱人又害怕亲密会失去自我,所以又千方百计在情感上逃离家人、亲人。这种忽近忽远的态度,会把身边的人搞糊涂,对方也会产生十分矛盾的心理:到底要不要把这种关系继续下去。躲避型心理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最大。孩子不仅会被这种关系的忽冷忽热搞糊涂,还感受不到依赖感和亲情联结(attachment)。而在亲情联结关系上出了问题的孩子,长大以后会有许多心理情绪和行为方面的障碍和问题。另外,孩子也不单是会害怕被他人拒绝,从而学会先发制人来拒绝与他人来往。同时,他也会扭曲地认为这个世界是一个可怕的生存环境,唯恐避之不及。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会有诸多的心理行为精神问题。
躲避型人格障碍,也可能因受到同龄人的拒绝或老师的嘲讽而进一步得到强化。在斗争或逃跑的生存环境中(fightor flight),这类人往往多半选择逃跑回避。比如明明喜欢一个女孩子或男孩子,因为内心的焦虑和放大的恐惧,他/她不敢追求对方,反而回到内心世界,在性幻想中去与暗恋的人做爱或做有关性的白日梦,但他/她没有勇气去追求所爱的人。他/她的爱存在于孤独之中。
总之,有躲避型人格障碍的人,与害羞有相同有不同。害羞往往是在真实场合中由焦虑或不安全感引发的社交上的腼腆和尴尬,是自信心不强的表现。而有躲避型人格障碍的人是在心理创伤后产生的整个人的精神、人格、思维、情绪、行为方面的扭曲,而它的核心部分是退缩性、躲避性行为,这样以引导致他人的不满、嘲弄或批评,被认为是他人是拒绝我的,这个世界对我是有敌意的,从而进一步产生进行躲避逃避。如此周而复始。这类人也就永远活在不愉快、焦虑、挑剔、不信任、逃避与孤独之中。
建议这类人对自己问个问题:为什么我的脾气性格不可以改一改,为什么不尽量活得正面积极一些呢?对人多交流多信任一些呢?
以上纯属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热门中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