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黎崇裕
第一个主药的问题: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二。[386]
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方五。[396]
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金匮要略》第九篇)
理中丸方下有作汤加减法。
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
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从理中丸方后的加减法看的话术肯定不是主药。
有关理中的条文有三,其中涉及霍乱(上吐下泻),大病差后和胸痹的心中痞,上吐下泻来讲一般是治其中焦,大病差后当补益,至于胸痹心中痞证,在伤寒论中提到心下痞或者心下痞硬的地方很多,这种症候胡希恕最常提到的是人参证,人参证属于一种胃虚的心下痞;从他的录音资料还可知道另外一种实证的心下痞,我称为枳实心下痞;如果仔细分证还有一种心下痞是因胃热引起的,我称之为泄心汤心下痞。
可以由此可见主药当是人参无疑,人参治疗中焦之病,具有补益之用,常用于治疗痞证。能符合这三点的非人参莫属。
我们在看157条和158条,其中157条生姜泻心汤后注云: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同体别名耳。生姜泻心汤,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去桂枝、术,加黄连并泻肝法。
158条甘草泻心汤方后注云:臣亿等谨按:上生姜泻心汤法,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今详泻心以疗痞。痞气因发阴而生,是半夏、生姜、甘草泻心三方,皆本于理中也。其方必各有人参,今甘草泻心中无者,脱落之也。又按《千金》并《外台秘要》,治伤寒匿[nì]食用此方,皆有人参,知脱落无疑。
直接称之为理中人参黄芩汤,再看《金匮要略》第九篇理中汤的称呼是人参汤,所以理中汤的主药是人参,人参在此方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可或缺。
据汤一笑先生考证伤寒论中所用之人参为“上党人参”即今之党参(桔梗科Codonopsis属植物)。汉代记载人参的产地皆为山西上党。上党产出桔梗科党参的历史一直可以追溯到汉代,直到晚近产地优势依然保持,山西长治市极其周围应该是党参GAP研究的最佳地域。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在自然状态下对环境要求极其苛刻,除人工可能干预的诸如海拔、光照、降水等因素外,每年在低温环境中为期半年的休眠是其生长所不可缺少的,而这正是今天的山西上党或古代的晋地所不具备的。(气候学者研究表明:总的说来,中国地区战国秦汉时期气温上下波动的幅度为1.5左右,气温略高于今,或与现今差别不大。张仲景生活的公元150—220年,中国地区刚刚进入一个降温期,温度比今温度低1—3度)
第二个术的问题,
在宋改本《千金方》的新校方例中林亿等人说:又如白术一物,古书惟只言术,近代医家咸以术为苍术,今则加以白字,庶乎临用无惑矣。所以我们目前看到的版本理中丸的具体药物写的是白术。我们在看理中汤的方后注: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这个听起来是不是很眼熟啊,像不像桂枝汤的服药方药,桂枝汤的服药方法: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另外和理中汤同一条文的五苓散用法也是多饮暖水,汗出愈。
所以这种方法其实是拿来发汗用的,而关于白术和苍术,我们流传一句话叫白术止汗,苍术发汗。故而这里的术当是苍术无疑。
另外汤一笑先生考证伤寒论中术用茅苍术。由陶弘景《本草经集注》的描述并结合产地来看,赤术即今之江苏茅山所产茅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应无问题。《伤寒论》有道家背景。胡希恕先生用术就倾向于用苍术。认为比白术好。
另外据汤一笑先生考证:从史料来看,术的著名产地在历史上不断变化。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的《山海经.中山经》记载:“中次五山……东三百里,曰首山,其阴多谷柞[zuò],其草多术”。研究者认为“首山”应该是今陕西省凤陵渡北一带。
大约成书于西汉、托名范蠡[l]著作的《范子计然》说:“术出三辅,黄白色者善。西汉“三辅”的辖境相当今陕西中部地区,现在是苍术的产区,今苍术断面呈黄白色,而今白术断面呈淡灰黄色,见2010年版《药典》。陕西黄龙苍术自古以来都算名产,而陕西黄龙地区在西汉就属于西汉“三辅”中的左冯翊。
尚志钧版的《本经.术》:“生郑山山谷。”郑山,陶弘景注为南郑,今属陕西南部汉中市,原南郑主要指汉江以北今汉台区尤其是市区部分。汉中其实也和陕西太白县(苍术产地)邻近。
陶弘景《本经集注.术》:“生郑山山谷、汉中(就是陕南商洛一带)、南郑。……郑山,即南郑也。今处处有。以蒋山(今南京钟山,最高海拔468米)、白山(白山一说为今江苏南京市东,另一说为陕西太白山,最高海拔3767.2米)、茅山(江苏省句容市和金坛市交界处,海拔372.5米)者为胜。”陶弘景的东晋时代,南方术的兴起应该与当时汉族政权丧失了长江以北地区的控制权,疆域局限于淮河、长江流域以南有关。
苏颂等编撰成书于1061年的《本草图经》说“术,生郑山山谷、汉中、南郑,今处处有之,以嵩山、茅山者为佳。”
从以上史料可以看出,大概宋代以前,术最著名的产地先是今陕西一带;次为今南京东南附近。三是河南嵩山。近代以来这些地区还是以出产苍术著名(主要应是北苍术),陕西黄龙、太白、安康(古有金州苍术)、古商州(商州术)都以苍术著名古今,目前陕西苍术的主产区有洛南、商州市、岐山、丹凤、山阳、镇安等地,陕西商洛地区和湖北罗田出产的苍术都属于优质的高价货。由此可见,宋代之前,医家所用之“术”大概主要还是今所谓苍术之类的东西。
如果张仲景真是河南南阳人士,那么河南地区有哪些术属植物?《河南植物志》第三册678、679页说,河南有白术、苍术、北苍术,但白术只是栽培品,苍术产河南省各山区,生于海拔700——1500米山坡灌丛或草地;河南北苍术产于太行山和伏牛山,生于山坡、林下或山坡草地。南阳方城县一带山区是伏牛山脉与桐柏山脉交汇处,分布有大量的野生苍术资源。叶永忠、吴顺卿编的《嵩山植物志》中,河南嵩山术属植物只有一种白花苍术,没有白术。《本草纲目》:“张仲景辟一切恶气,用赤术同猪蹄甲烧烟,陶隐居亦言术能除恶气,弭灾诊,故今病疫及岁旦,人家往往烧苍术以辟邪气。”不清楚李时珍此说的来历,但河南南阳及伏牛山文化圈一带民间,确实有熏苍术的风俗。从收集的资料来看,河南虽然也有野生白术存在,但分布的主要还是苍术。
第三个问题:理中不是四逆辈。「四逆」者,四肢逆冷也。四肢者,诸阳之本也。凡阴阳之气不相顺接,皆可发为四逆之证。因为仲景用理中汤没有提到四逆,他治疗的主要是中焦胸或者胸上的问题。
五苓散方
猪苓去皮白术茯苓各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泽泻一两六铢
上五味,为散,更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鞕。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理中焦,此利在下焦,属赤石脂禹余粮汤。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159]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方二十。[157]
生姜四两,切甘草三两,炙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洗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同体别名耳。生姜泻心汤,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去桂枝、术,加黄连并泻肝法。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甘草泻心汤主之。方二十一。[158]
甘草四两,炙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黄连一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臣亿等谨按:上生姜泻心汤法,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今详泻心以疗痞。痞气因发阴而生,是半夏、生姜、甘草泻心三方,皆本于理中也。其方必各有人参,今甘草泻心中无者,脱落之也。又按《千金》并《外台秘要》,治伤寒匿食用此方,皆有人参,知脱落无疑。
本文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u/1893431945
热门中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