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基础心理学
1、心理学分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
2、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包括心理健康、心理卫生、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
3、基础心理学,也称为普通心理学,概括了心理学各分支学科研究的成果,构建了心理学最基本的概念和心理学最基本的理论。它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研究对象。是学习其它各章的基础。
主要内容
一、绪论
二、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三、感觉、知觉与记忆
四、思维、言语及想象
五、意识与注意
六、需要与动机
七、情绪、情感和意志
八、能力和人格
第一节 绪论
一、心理学概述
? ? ? ? ?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 ? ?基础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以正常成年人的心理现象为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的、最一般的规律,对心理学各分支的研究都具有指导意义。
二、基础心理学的内容:
(1)认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
(2)情绪、情感和意志:伴随认知出现的态度和体验——情绪情感
? ? ?心理对行为的支配即为意志
(3)需要和动机:推动人从事活动的内部动力
(4)能力和人格: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具备的心理条件;气质为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性格是表现在人对事物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
第二单元 人的心理的本质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 ? ?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现象是脑活动的结果。
? ? ? 心理现象是随着神经系统的产生而出现,随着神经系统的发展从初级不断发展到高级。
心理现象的发生过程
(1)无机物、植物、单细胞动物:无神经系统,所以无心理现象,仅能趋利避害(感应性)
(2 )无脊椎动物发展到环节动物:开始有简单的心理现象“感觉”——心理现象产生的标志
(3)脊椎动物:有了脊椎和大脑,有了知觉功能
(4)灵长类动物:能认识事物的外部联系,不能认识内在、本质联系,心理发展到“思维萌芽”萌芽阶段
(5)人类:思维能力(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是人的心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人的心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
? ? 心理现象的产生与神经系统的出现相联系,心理由初级向高级发展,与神经系统的不断完善相联系。
? ? 所以,心理现象是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大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1、心理是大脑所具有的功能,即反映的功能。
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包括: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自己。?
? ? ? ? ?印度狼孩的启示:心理是社会的产物,离开了人类社会,即使有人的大脑,也不能自发的产生人的心理。
3、心理是大脑活动的结果,但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主观性、能动性。
? ?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客观反应还是主观反应?
? ? ? ? ? ?研表究明,汉字的序顺并不定一能影阅响读,比如当你看完这句话后,才发这现里的字全是都乱的。?
第三单元 心理学发展简史
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心理学有一个很长的过去 ,但只有一个很短的历史。(艾宾浩斯)
1.古代中国古代:
? ?孔:人的本性相近,受环境影响;
? ?孟:人性善
? ?荀:性恶
? ?世硕:有善有恶
? ?告子:无善无恶
? 西方:
? ?希波克拉底:四液说
2、19世纪中叶,由于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引进了实验方法,才使心理学成为一门实证科学,并最终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 ? ? 韦伯1840年发现了差别感觉阈限;费希纳1860开创了心理物理学新领域;艾宾浩斯开创了记忆实验
3、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二、学派的纷争
1、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2、积极意义:推动学术研究,促进心理学的发展。
3、代表学派:构造心理学(冯特和铁钦纳)、机能主义心理学(杜威和安吉尔)、行为主义(华生)(第二势力)、格式塔心理学(魏特海默、克勒和科夫卡)、精神分析(弗洛伊德)(第一势力)。
4 、不同学派对意识的不同理解是划分和纷争的根本点
构造心理学
(1)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2)学派观点:研究意识,认为人的认识经验分为感觉、意象、情感三种元素。 ? ? ? ? ? ?
?(3)研究方法:实验内省。
(4)评价:使心理学走上独立, 被格式塔心理学派称为“砖块和灰泥的心理学”,也被詹姆士认为是“黄铜铁器心理学”。
行为主义
(1)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新行为主义)、班杜拉
(2)学派观点:抛弃意识研究,反对构造主义,主张心理学只研究人的行为; 确定刺激-反应之间的关系(S-R)。
(3)研究方法:实验法 ? ? ?
行为主义经典实验——儿童惧怕情绪获得实验
格式塔心理学
(1)代表人物: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
(2)学派观点:心理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反对构造心理学。
(3)研究方法:实验
(4)评价:在知觉研究方面的贡献极大,为后来的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机能主义心理学
(1)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
(2)主要观点: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整体,反对构造心理学。心理学应该对个体在适应环境时的心理与意识活动进行了解,研究意识作用就是使个体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
? ? ? ? ? ? ? ? ?
精神分析学派
? ?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创始人
三、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
1 、从关注心理现象的本质到心理现象的规律,从纷争到整合的趋势。
2、人本主义心理学(罗杰斯、马斯洛对人的内在价值的认识)(第三势力)
3、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观点)
4、生理心理学(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二)认知心理学
? ? ? ? 把人看作是计算机,以信息加工的特点,即从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的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三)生理心理学
? ?探讨的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包括脑与行为的演化;脑的解剖与发展及其和行为的关系;认知、运动控制、动机行为、情绪和精神障碍等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神经过程和神经机制。
心理学发展简史
第四单元 ? ?研究原则和方法
一、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 ? ?科学就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就是按照事物本来的面目来说明、解释事物。
? ? ?关键:科学的手段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辩证发展原则
? ?心理现象是变化发展的,随着年龄、场合、时代等因素出现变化,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待人的心理。
? ?心理现象和其他现象一样,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如心理特性与心理过程。需要我们用辩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不能割裂事物之间的密切联系。
(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心理学的生命力所在
? ?心理学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目的结合起来,解决实践提出来的问题,就是推动心理学发展的动力。
例如,“倒飞错觉”
? ? ? ?“似动现象”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 ? ? ? ?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观察人的行为和活动,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叫观察法。
? ? ? ?观察法有两种方式,一是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过程,成为其中的一个成员;另一种是在旁观察而不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 。
? ? ? ? 原则上是不使被观察者发觉自己的活动正在被他人观察,否则就会影响他们的行为表现,从而导致结果失真。
? ? ? ? ?观察法不能控制条件,只能听任活动的自然进行,不能做出因果解释,但可提出因果假设,为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打下基础。
(二)调查法
? ? ? 就某一问题,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向被调查的对象提问,让他回答,通过对他的回答的分析来了解他的心理活动的方法,叫调查法。包括访谈法和问卷法。
? ? ? 问卷法是采用事先拟定的问题,由被试按问题的回答来搜集相关资料,以此来分析和推测群体心理特点及有关心理状态 。问卷要有信度和效度,调查对象具有随机性。
? ? ? 访谈法是通过面谈方式搜集资料来分析和推测心理特点及心理状态的研究法 。
(四)实验法
? ?实验法是指人为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变某种条件,使被试产生所要研究的某种心理现象,然后进行分析研究,以得出这一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起作用的规律性的结果。
自变量:由实验者选择,用来引起被试者心理或行为变化的条件;
因变量:由自变量引起的被试者心理和行为的变化;
额外变量:一切能对被试者心理或行为产生影响的因素
? ? 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消除和控制(平衡)
分类: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法: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情况下进行的。
优点:采用精密的实验仪器,实验结果精确地数量化;
缺点:实验室的环境与真实生活环境存在一定的差距,因而实验结果可推广性存在一定的问题。
banner 盲点?
网页广告投放商最关心的莫过于其广告能否被看到,或被看到的机率有多大?即究竟广告放于网页哪个位置容易被关注?
实验仪器:眼动追踪仪
自变量:
? ? ? 广告投放位置
因变量:
? ? ?注视时间
自然实验法是指在实际的教育、生活情境中,根据研究的目的,控制某些条件,观察教师或学生的心理活动变化的方法。
优点:将真实的自然环境与实验条件的控制相结合,因而既具有观察法真实自然的优点同时又具有实验室实验法的诸多优点。
缺点:在自然条件下难以严格控制某些实验条件。?
母乳喂养儿童智力高于牛奶喂养儿童吗?
1998年,卢卡斯对424名英国早产婴儿进行随机分组,一组用配方奶粉喂养,一组用母乳喂养。
自变量:
因变量:
8岁时测验结果显示:
? ? 母乳喂养婴儿智力显著高于奶粉喂养。
第二节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二、外周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 ? ? ?外周神经系统是由遍布全身的神经组成的。外周神经系统是把神经中枢和各个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联系起来的神经机构。
(一)按解剖分
? ?包括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
? ? 12对脑神经由脑发出;
? ? ?31对脊神经由脊椎两侧的锥孔发展。
(二)按功能分
在脑神经和脊神经中,都有支配内在器官运动的神经,分布于脏、血管、呼吸器官、胃肠平滑肌和腺体等内脏器官,称为自主神经,或叫植物神经。
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的功能在于唤醒有机体,副交感神经的功能在于储备能量。自主神经一般不受意识支配,自主神经的活动与情绪有密切的关系。
三、中枢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 ? ? 中枢神经系统——大量神经细胞集中的地方,包括脑和脊髓,脑分为脑干、间脑、小脑和端脑。
(一)脊髓:中枢神经的低级部位,包括运动神经元、感觉神经元和自主神经元,能够传递信息,完成简单反射
(二)脑干:包括延脑(对侧传导)、桥脑和中脑三部分,是脑的最古老的部位,维持生命的基本活动的主要机构,负责信息的上下行。
? ? ? ? ?脑干网状结构调节着脑结构的兴奋性水平,是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
(三)间脑:由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四部分构成,丘脑是大脑皮层下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中枢;下丘脑是内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调节中枢。
(四)小脑:保持身体平衡,实现随意运动和不随意运动
四、大脑的结构与功能
? ? ? 端脑就是平常所说的大脑,分为左右两半脑,由胼胝体连接。
? ? ? 大脑外层是密集的神经细胞体,称大脑灰质,又叫大脑皮质或大脑皮层,内部是白质。灰质重量600克,总面积2200平方厘米,大脑皮层的高度发达是人脑的主要特征。
? ? ? ?大脑半球分为四个叶: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枕叶以视觉功,顶叶以躯体感觉的功能为主,额叶以躯体运动功能为主 ,以及思维、注意等
五、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
? ? ? ?大脑两半球的解剖结构基本上是对称的,但其功能是不对称的,这种功能的不对称性叫做“单侧化”。
? ? ? ?大脑两半球的分工和生活中用手的习惯有关,惯用右手的人的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与空间知觉和形象性思维活动有关。
? ? ? ? 1860年,法国医生布洛卡发现了左半球的言语优势,左半球额叶受损导致“表达性失语症”;?
? ? ? ?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佩里做了“割裂脑”的实验,进一步证明,对于右利手的人来说,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占优势。
第二单元 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
一、巴甫洛夫学说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兴奋和抑制
? ? ? ?巴甫洛夫认为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兴奋是指神经活动由静息状态或较弱状态转为活动状态或较强的活动状态;抑制,则相反。
? ? ? ?兴奋与抑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二)反射、反射弧和反馈
? ? ? ? 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答——反射
? ? ? ? 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反射弧
? ? ? ? 反馈指反射活动的结果又返回传到神经中枢,使神经中枢及时获得效应器活动的信息,从而调节效应器活动的过程
(三)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 ? 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和人生而具有、不学而会的反射。
? ? 条件反射是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 ? ? 主要有:经典性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
二、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一)条件反射的抑制
? ?外抑制:额外刺激的出现使反射停止反应;
? ?超限抑制:神经长时间工作,或者受到强烈刺激的作用,条件反射受到抑制,具有保护作用;
消退抑制:形成的条件反射不再强化,条件反射也会被抑制;
泛化:条件反射形成初期,类似的条件刺激物的刺激也会引起条件反射;
分化抑制:仅给条件刺激物强化,其他刺激不给予强化,对其他刺激的反应就会逐渐消失
(二)扩散和集中
? ?神经过程在大脑皮层上运动的基本形式就是扩散和集中。 ? ?
? ?一个地方的神经细胞的兴奋会引起它周围其它神经细胞的兴奋——扩散(泛化)
? ? ?条件反射多次进行,通过学习、训练,区别了不同刺激,形成了分化,就只对条件刺激进行反应了——集中(分化)
(三)相互诱导
? ? ? ? ?一种神经过程进行的时候,引起另一种神经过程的出现,叫相互诱导
? ? ? ? 某一部位兴奋导致周围神经的抑制,负诱导;一个部位抑制导致周围神经的兴奋,正诱导;
? ? ? ? ?皮层某一部位的抑制使其后在这一部位出现的兴奋加强的话,就是继时诱导。
(四)动力定型
? ? ? ?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叫动力定型——对系列刺激形成条件反射。
? ? ? ?动力定型是习惯形成的生理基础。
第三单元 ? ?内分泌系统与心理
一、垂体腺:位于丘脑下部,受丘脑控制,分前叶和后叶。后叶控制泌尿、血压、分娩和乳汁的分泌,前叶影响生长速度和持续时间
二、肾上腺:位于肾脏的上部,由肾上腺皮质和髓质两个腺体组成。髓质分泌肾上腺和去甲肾上腺素,与交感神经系统活动所引起的现象类似;皮质对生理平衡和情绪行为有重要影响。
三、甲状腺:位于气管下端,分泌甲状腺素,促进机体代谢和发育。与情绪和行为有关。
四、性腺:睾丸和卵巢。
第三节 ?感觉和知觉
第一单元 感觉概述
一、感觉的定义
? ? ? ?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感觉的种类
? ? ? ? ?按照刺激,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包括触觉 温觉 冷觉和痛觉);
内部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包括饿、胀、渴、窒息、恶心、便意、性和疼痛等感觉)
? ? ? ? ?外伤引起的痛觉属于外部感觉,内脏器官的疼痛属于内部感觉。
第二单元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一、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定义
? ? ? ?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觉能力强,感受性高;感觉能力弱,感受性低。
? ? ? ? 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阈限低,很弱的刺激就能感觉到,感受性高;阈限高,较强的刺激才能感受到,感受性低。
? ? ? ? ? ?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二者成反比,阈限值低感受性高,阈限值高感受性低。
二、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种类
? ? ? ? 感觉阈限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感受性分为绝对感受性与差别感受性;
? ? ? ? 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绝对感觉阈限,又叫绝对阈限。
? ? ? ? ?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差别感觉阈限,或差别阈限。
思考:
? ? 为什么觉得男朋友越来越不喜欢我呢?为什么我们总是被别人微不足道的恩惠感动,而对身边人的无私视而不见?
试想——场景一:你去超市打算买一把价值50元的雨伞,售货员暗示你“过两天商品打折将省15块钱”,你愿意过两天再买吗?
场景二:你去商场打算买一台价值5000元的笔记本时,售货员暗示你“过两天打折将省下15块钱”,你愿意等两天吗?
韦伯定律和费希纳定律
1、韦伯定律:
? ? ? ? 差别阈限不是固定不变,而是随着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差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是一个常数。即韦伯常数(或韦伯分数)。
△I/I=K
? ? ? ?韦伯分数对于不同的感觉道来说不是固定不变的。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刺激强度。
2、费希纳定律
? ? ? 感觉的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刺激强度按对数级数增长,它所引起的心理强度却只按算术级数在增长,这就是费希纳定律。也只适用中等强度刺激。
? ?S=K·lgR
S是心理量,R是物理量,K是常数
? ? ? ? 感觉现象主要包括:感觉适应、感觉后象、感觉对比、联觉。
一、感觉适应
? ? ? ?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既有降低,又有提高。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 ?最典型的是明适应和暗适应
暗适应:从亮处到暗处,感受性逐渐提高的过程,视紫红质合成——慢
光适应:从暗处到亮处,感受性逐渐降低,视紫红质分解——快(所以应注意保护,戴红色眼镜)
二、感觉后象
? ? ? ? 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叫感觉后象:
? ? ? ?感觉后象和刺激物的性质相同,叫正后象;后象的性质与刺激物的性质相反,这种后象叫负后象。
? ? ? ? ?彩色的负后象是刺激色的补色,如红色的负后象是绿色,黄色的负后象是蓝色。
无中生有的点?
三、感觉对比
? ? ? ?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 ? ? ? 两种感觉同时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同时对比;两种感觉先后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相继对比。
颜色对比:绿纸中放一小块灰纸,灰纸带上红色。
四、联觉
? ? ? ?一种感觉的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在另一感觉道也产生了感觉的现象。
? ? ? ?例如:红、橙、黄色使人觉得温暖—“暖色”;“暖色”的东西看上去显得大,有使视觉膨胀的作用;?
? ? ? 蓝、青、紫色使人觉得冷——“冷色” ; “冷色”使视觉收缩;
第四单元 ?感觉的种类
(一)视觉的适宜刺激
? ? ? 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在380纳米—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光波)。
(二)视觉器官
? ? ? ? ?视觉器官——眼球,外界光线通过角膜、前房、瞳孔进入水晶体,通过玻璃体投射到视网膜上。视网膜上的视细胞层是直接接受光刺激的感受器。 ? ??
? ? ? ? ?视细胞层上有两种视觉神经细胞:视椎体细胞和杆体细胞。
? ? ? ?椎体细胞,集中在视网膜的中央窝及附近,在强光下起作用,叫明视觉器官;分辨物体的细节与颜色;
? ? ? ?杆体细胞,集中在视网膜边缘及附近,对弱光敏感,叫暗视觉器官,只能分辨物体的明暗和轮廓。
? ? ? ?从视网膜出来的视神经,最终到达大脑皮层枕叶后端,产生视觉。
(三)颜色视觉
1.颜色特性
? ? ? ?彩色有色调(波长)、明度(光波的物理强度)和饱和度(灰色所占比例)的特性;
? ? ? ?色调取决于波长,红色波长较长,蓝紫色波长较短;
? ? ? ? 明度取决于光波的物理强度,光越强看起来彩色越明亮;
? ? ? ?饱和度取决于彩色中灰色所占的比例,灰占得比例越大饱和度越小。
? ? ? ?灰色是非彩色,没有色调,饱和度为0,仅有明度。
2.颜色混合
? ?两种或多种颜色混合在一起会产生一种新的颜色,叫颜色混合,分为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
? ? 色光混合即不同彩色灯光重叠在一起,若两种颜色混合后失去了色调,变成了灰,则两者为互补的颜色,如红和绿,黄和蓝
? ? ? ?颜料混合,如彩色印刷、用水彩画画、颜料染布。
3.色觉异常
? ? ? ? ?分辨颜色有困难,甚至不能分辨颜色,即为色觉异常。色觉异常分为色弱、部分色盲和全色盲;
? ? ? ?色弱:能分辨颜色,但感受性差
? ? ? ?部分色盲:分为红绿和黄蓝色盲,红绿色盲不能看见红和绿(仅能看见不同明度的灰),能看见黄和蓝;黄蓝色盲则相反。
? ? ? ? 全色盲:什么颜色都看不见,仅能看到明度不同的灰
? ? ? ? 色觉有缺陷的人是靠明度的差别来“辨认”颜色的;检查色觉异常的原理是,一张图上,图的颜色和背景颜色的色调不同,明度完全一样
? ? ? 色觉异常绝大多数是遗传的原因造成的,男性色盲的人数大大高于女性色盲的人数。
二、听觉
(一)听觉的适宜刺激和听觉感受性
? ? ? 16—20000赫兹的空气振动是听觉的适宜刺激,人们对1000Hz—4000Hz的声音最敏感。人耳对频率非常低或非常高的声音的感受性较差,中音听觉阈限最低,低频和高频阈值较高。
? ? ? 听觉感受性和年龄有关。20岁以前逐步提高,60岁后逐步降低。老年人听觉感受性的降低首先丧失的是对高频声音的听觉,然后是中低频音,当扩展到中频范围时,则影响言语听觉。
? ?声音的持续作用下,听觉感受性降低的现象叫听觉适应。
声音的掩蔽: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使阈限升高的现象;
听觉疲劳:声音强度太大或声音作用时间太长,引起感受性在一定时间内下降的现象。
? ?听觉疲劳不断积累,得不到缓解则导致永久性的听力丧失。(职业性耳聋)
(二)听觉器官
? ? ? ?听觉器官由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和内耳组成。
? ? ? 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起共鸣作用,鼓膜和听小骨把外边来的震动通过卵圆窗穿到内耳,内耳科蒂氏器官是听觉神经细胞集中的地方,即听觉器官。
(三)听觉的特性
? ? ? ? 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性质。音调由声波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由声波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声音越响;音色由声波的波形决定。
? ? ? ? 物理学中,周期性的声波叫乐音;由不同频率的声波组成的无周期性的、不规则的声音叫噪音。
三、嗅觉
? ? ? 是最古老的感觉,适宜刺激是能挥发、有气味的物质。
? ? 嗅觉的感受器是鼻腔上部粘膜上的嗅细胞。
? ? ? 嗅觉难以分类。
? ? ? 人类嗅觉能力低于部分动物。
四、味觉
? ? 适宜刺激是溶于水的有味道的物质。最基本的味觉有甜、酸、苦、咸。
? ? ?感受器是分布在舌面、上颚上面的味蕾是接受味觉刺激的感受器。
? ? ?最基本的味觉有甜、酸、苦、咸
? ?舌尖 ——甜
? ?舌边前——咸
? ?舌边后——酸
? ?舌根 ?——苦
? ? ? 味觉的感受性和机体的生理状况有密切联系。饥饿对甜、咸感受性高;吃饱对酸、苦感受性高。
? ? ? ? ?味觉的感受性和嗅觉密切联系。
五、皮肤感觉
? ?皮肤上能分辨出来的感觉包括包括触觉、压觉、震动觉、温觉、冷觉和痛觉。
? ? 刺激作用皮肤未产生皮肤变形为触觉;引起皮肤变形的为压觉。
? ? 不同的皮肤感觉分别有不同的感受器。
? ? 表示触觉灵敏度的指标叫两点阈——能够觉察出是两个点时的最小距离就是两点阈。手指、面部的两点阈最小,脊背两点阈最大。 ??
? ? ?皮肤表面的温度叫生理零度,和生理零度相同的温度刺激皮肤,不会引起热和冷的感觉。
? ? ?痛觉难以适应。
六、平衡觉
? ? ?又叫静觉,感受器是内耳中的前庭器官,反映了人体的姿势和地心引力的关系。
? ? ?平衡器官过于敏感,易引起前庭器官的高度兴奋,晕车、晕船的原因就在于此。
七、运动觉
? ? ?运动觉又叫动觉,感受器分布在肌肉、筋腱和关节中,反映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运动以及肌肉的紧张程度。
? ? ?动觉对于视知觉、触摸觉和言语动觉的产生以及身体运动的进行有着重要作用。
八、内脏感觉
? ? ? 又叫机体觉,包括饥饿、饱胀和渴的感觉,窒息的感觉,疲劳的感觉,便意、性以及痛的感觉。内脏感觉的感受器分布于内脏器官的壁上。
? ? ? 内脏痛的性质不清,定位不准,而且具有放射的现象。
? ? ? 当各种内脏器官的工作处于正常状态时,引不起内脏的感觉。
九、痛觉
机体受到伤害时产生的感觉。
? ? ?痛觉对机体具有保护的作用,痛觉最难适应。
? ? ?痛觉感受性的个体差异明显,与个体对疼的认识、态度及性格、意志特点有关。
第五单元 ? 知觉概述
一、知觉的定义
1、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注意: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
? ? ? 对事物的整体的反应。?
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联系:知觉来源于感觉,两者都反映的是外部现象,都属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区别:反映的对象特性不同
? ? ? ? 借助的器官不同
? ? ? ? 对经验和知识的依赖不同 ? ? ? ? ? ? ? ?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
知觉的基本特性有: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理解性。
1.知觉的整体性
? ? ?知觉具有在过去经验的基础是把物体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知觉成为一个整体的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
2.知觉的选择性
? ? ? ?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把一部分物体当作知觉的对象,知觉得格外清晰,而把其他对象当作背景 知觉得比较模糊,也就是有选择地知觉外界物体,叫做知觉的选择性。
? ? 人知觉某一对象,不仅取决于对象本身的特点,而且受对象所处背景的影响。不同背景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知觉可能不同。
3.知觉的恒常性
? ? ? ?在一定范围内,知觉的条件发生了变化,而知觉的映像却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知觉特性叫做知觉的恒常性,简称常性。
在不同距离看一个人觉得他高矮没有变,这是大小知觉的恒常性;在白炽灯泡灯光照射下的白纸我们看起来还是白色的,这是颜色的恒常性;石灰在暗处看起来也比放在亮处的煤块亮,这是明度的恒常性;从不同角度看自行车轮,尽管它在我们的视网膜上的投影已经是椭圆的了,我们仍然会把它知觉成圆的,这是形状的恒常性。
4.知觉的理解性
在知觉外界物体时,人们总要用过去的经验对其加以解释,并用词把它揭示出来的特性叫做知觉的理解性。
第六单元 知觉的种类
一、空间知觉
? ? ? ?空间知觉是对物体的空间关系的认识。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与距离知觉、方位知觉与空间定向等。
包括(1)大小
? ? (2)形状
? ? (3)方位知觉
? ? (4)距离?
(一)大小知觉
? ? ? ?由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的视像大小、物体与观察者的距离、周围参照物等因素决定。体态变化也影响大小知觉。
(二)形状知觉
? ? 脑对物体形状特征的反映,由视觉、触觉、动觉来完成。
? ? 通过视觉,获得物体在网膜上的投影形状;通过触觉和动觉,人们探索物体的外形。
(三)方位知觉
? ? 对空间方向、位置等属性的反映。
? 1、视觉定位
? ? 人靠视觉从环境中捕捉各种参照信息,确定
客体及自身的位置关系,判断上下、左右、前
后、东西南北等。
? 2、听觉定位
? ? 判断发声物体的方位,听觉定位能力源于两
耳听觉的差别。
(四)距离知觉 ? 判断物体远近距离的知觉,也称深度知觉。距离判断的条件是单眼线索和双眼视觉
?1.单眼视觉线索:用一只眼睛就能感受的深度线索。
? (1)物体掩蔽或重叠: ? ??
? (2)阴影
? (3)线条或空气透视:
? ? ? ? 两条向远方伸延的平行线看来趋于接近即为线条透视;
? ? ? ? 远处物体模糊,细节不清晰,近处物体相反,则为空气透视 ? ? ?
(3)明暗、阴影
(4)运动视差:观察者与周围环境中的物体相对运动时,远近不同的物体在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上将出现差异。近处物体移动的快,方向相反;远处物体移动的慢,方向相同。
2.双眼视觉线索
(1)双眼视轴辐合?
? ? 用两只眼睛看物体时,两眼都要将视线对着物体,以便物体视像落在中央窝上,物体越近两眼视线的辐合角越大,双眼越吃力。 因此,双眼视轴辐合所提供的眼肌动觉信息是深度知觉的信息。 ??
(2)双眼视差——形成深度知觉的最主要线索
? ? 当看一个立体物体时,物体在两眼上的网像并不落在网膜相同的区域上,即两网像不对应,不能重合。左眼看物体左边多些,右眼看物体右边多些,因而两眼视觉有差异,这种视觉差异信息传入大脑皮层,产生立体深度知觉。因此,双眼视差是形成深度知觉的最主要线索。
二、时间知觉
? ?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和事件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
感觉的类型差异:听觉估计准确性最高、视觉最低
活动内容的意义:内容丰富容易低估,枯燥容易高估;回忆往事时相反,内容越单调,时间低估,内容丰富,时间知觉越长。
时间的持续性长短:长时间容易估计短,短时间容易估计长
本人的态度和情绪:感兴趣——时光飞逝
? ? ? ? ? ? ? ? ? ? ? 厌恶、无所谓——度日如年
三、运动知觉:物体在空间中位移产生的知觉
? ? ? 物体的运动特性直接作用于人脑,为人们所认识,就是运动知觉。
? ? ? 运动知觉对人和动物的适应性有重要意义。
真动知觉: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作连续的位移,由此引起的知觉就是真动知觉。运动知觉直接依赖于对象运动的速度,太快、太慢都不能产生运动知觉。
似动知觉: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是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似动知觉现象
(一)动景运动
(二)游动效应
(三)诱导运动
动景运动
? ? 当两个刺激物(光点、直线、图形或画片)
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我们会
看到从一个刺激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
? ? 动景运动是电影、电视、活动性商业广告的
制作原理。 ??
?PHI现象与霓虹灯:
? ? ? ? ? ? ?游动效应
诱导运动
? ? 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
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
? 浮云与月亮
其它似动现象
运动后效
? ?在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朝相反的方向运动。
? ?看瀑布某一处后,看静止田野,发现田野上的一切在向上飞升。
四、错觉
(一)概念
? ? 错觉: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即与客观事物不相符合的知觉)
? ? 错觉的特点:1. 是一种歪曲的知觉
? ? ? ? ? ? ? ?2. 只要条件具备,就会产生错觉
? ? ? ? ? ? ? ?3.是带有固定的倾向性
? ? ?总之,绝大多数人在同样的认知环境下都产生同样的错觉。从某种意义上说,错觉是正常的。
(二)错觉类型
? 1.线条 (长短、方向)错觉
? ?2.面积大小错觉
? ?3.不同感觉道相互作用造成的错觉(形重错觉、视听错觉)
? ?4.倒飞错觉
? ?5.运动错觉(似动、诱导运动、自主运动)
(三)意义
? ? 尽管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反映,但许多错觉对我们是有益处的。例如,动景运动
? ? 有些错觉严重歪曲事实,有消极作用,甚至有可能危及生命。例如飞行错觉 ?
错觉产生的原因
1.眼动理论:我们在知觉几何图形时,眼睛总在沿着图形的轮廓或线条作有规律的扫描运动。当人们扫视图形的某些部分时,由于周围轮廓的影响,改变了眼动的方向和范围,造成取样的误差,因而产生各种知觉的错误。
? ? ? 如垂直-水平错觉:由于眼睛上下运动比水平运动困难,因此,垂线看起来长一些
2.神经抑制作用理论:当两个轮廓彼此接近时,网膜内的侧抑制过程改变了由轮廓所刺激的细胞活动,因而使神经兴奋分布的中心发生变化,结果引起几何形状和方向的错觉。
3.深度加工和常性误用理论:错觉具有认知方面的根源,人们在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大小时,总把距离估计在内,这是保持物体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当人们把知觉三维世界的这一特点,自觉、不自觉地应用于知觉平面物体时,就会引起错觉。可以说错觉是知觉恒常性的一种例外。
第七单元 记忆及记忆过程
一、记忆的定义
? ?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二、记忆的种类
? ? ? 按其内容分为五种:
? 形象记忆(即对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记忆);音容相貌
? 情景记忆(对亲身经历过的,有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的事件的记忆);
? 情绪记忆(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
? 语义记忆(又叫词语—逻辑记忆,是用语词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
? 动作记忆(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技能的记忆)。
按是否意识到分类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 ? ? ?外显记忆是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的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又称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 ? ? ?内隐记忆是个体并没有意识到,过去的经验却对当前的活动产生了影响,又称自动的、无意识的记忆。
? ?按能否陈述分为陈述性和程序性记忆。
? ? ? ?陈述性记忆是可以用语言传授并一次性获得,但需要意识的参与才能加以提取、对某个事实或事件的记忆。
? ? ? ?程序性记忆需要通过多次识记才能获得、在利用时往往不需要意识的参与,对如何做某件事的记忆,包括对知识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
? ? ?按照信息编码、储存和提取的方式不同,以及储存的时间不同,将记忆分成: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 ?瞬时记忆:指感觉性刺激作用后仍在脑中继续短暂保持其印象的记忆。
特征:
(1)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2)保持时间短暂(图像记忆在1秒左右,声像记
? ? ? ? ? 忆不长于4秒);
(3)记忆信息完全依据刺激所具有的物理特征编码;
(4)记忆容量由感受器的解剖生理特点所决定,几乎进入感官的信息都能被登记。
短时记忆:脑中的信息保持的时间在一分钟内的记忆。又称工作记忆或操作记忆。
特征:
(1)保持时间在5~20秒,最长也不超过1分钟
(2)主要采用言语听觉编码形式
(3)记忆容量有限,为7±2个组块。
(4)通过复述进入长时记忆系统。
长时记忆:指信息在人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又称永久性记忆。
特征:
(1)记忆容量无限
(2)保持时间长久
(3)采用语义编码的形式
(4)对信息进行分类处理
三、记忆的过程
1、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忆或再认。从大脑中提取知识经验的过程叫回忆,又叫再现;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 ,但在它重现时却能有一种熟悉感,并能确认是自己接触过的材料,这个过程叫再认。?
2、记忆的过程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个过程的三个环节之间不可分割,缺少任何一个环节记忆都不可能实现。
四、遗忘及遗忘规律
1 、对识记过的材料及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或者发生了错误的回忆或再认叫遗忘。
2、艾宾浩斯(德国心理学家)是对记忆与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
3、用的记忆的材料叫无意义音节,检查记忆保存量用的是节省法(重学法),即让被试学习一定数量的无意义音节,看达到学会的标准需要学多少遍,重学时比初学时少用的学习遍数,占初学时的遍数的百分数,就是记忆保存量的指标。节省的遍数越多,说明被试者保持越好,遗忘的越少。
? ? ?实验发现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的。
遗忘的原因
A、记忆痕迹衰退说: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
B、干扰抑制说:遗忘是由于在学习或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
前摄抑制:指先前的学习和记忆对后继学习与记忆
? ? ? ? ? ? ? ? ? 的干扰作用。
后摄抑制:指后继学习与记忆对先前学习与记忆的
? ? ? ? ? ? ? ? ? 干扰作用。
C、压抑性遗忘:遗忘是受到某种动机的压抑所致
D、线索依赖性遗忘:遗忘不是由于记忆痕迹的衰退,而是由于检索线索困难所致。(舌尖现象)
第四节 ?思维、言语及想象
第一单元 思维概述
一、思维的定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
二、思维的特征:最主要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间接性:对没有直接作用器官的事物进行推理并能预见未知事物;
概括性:把共同属性抽取出来,形成概括性认识
? ?蝙蝠是不是鸟?鸡是不是鸟?竹子是草还是树?
三、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
? ? ? ?思维是大脑对外界事物的信息进行复杂加工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是思维操作的最基本形式。
?(一)分析与综合
? ? ? 分析: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
? ? ? ? ? ?综合: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特征、各种属性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 ? ? ? ? ? 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是人认识事物的开端。 ? ? ??
(二) 抽象与概括?
? ? 抽象:在思想上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的特征和属性,舍弃其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
? ? 概括:就是把抽取出来的共同属性和特征结合在一起的过程。
第二单元 ? 思维的种类
一、思维的形态
二、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
三、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根据思维的形态
? 1.直观动作思维: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操作的动作是思维的支撑;?
? 2.形象思维: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
? 3.抽象思维: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的思维,称为词的思维或逻辑思维。以词为中介来反映现实,这是思维的最本质特征。?
二、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不同
?1.辐合思维:思考问题时信息朝一个方向聚敛前进,形成单一的、确定答案的思维过程。(求同思维) ??
?2.发散思维: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
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
大量、独特的新思想。(求异思维)
?三、根据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再造性思维: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
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也称常规思维) ??
?2.创造性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
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第三单元 概念形成与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一、概念的定义
? ?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反映。是词为标示和记载的。 是思维的结果和产物。
(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内涵:概念的质,所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如脊椎动物内涵是有生命和有脊椎)
外延:概念的量,即概念的范围(如脊椎动物包括鸟、鱼、蛇、虎等)
内涵和外延是相反的关系。
(二)概念形成
? ?概念形成:也称概念的掌握,是指个体借助于语言,从成人那里继承和学会包含于概念中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 ? 概念形成包括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日常交际和积累个人经验而获得的概念,即日常概念;
? ? 另一种是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的使学生熟悉有关概念内涵条件下掌握概念,即科学概念。
二、概念的种类
三、问题解决
(一)问题解决的定义
? ? ? 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遵循一定规则,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 ? ? 信息加工理论观点:问题解决就是在问题空间中搜索,以便从问题的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思维过程。
(二)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第一,发现问题
? ? ?发现问题就是认识到矛盾的存在并产生解决矛盾的需要和动机?
第二,分析问题
? ? ?找出问题的主要矛盾与关键因素,把握问题的实质,使问题的症结明朗化,从而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向?
第三,提出假设
? ?根据问题的性质,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拟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并提出假设
第四,检验假设 ?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迁移
? ? ?迁移是指一些问题的解决而影响另一些问题解决的能力。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 ? 迁移既可起积极作用,也可起消极作用。
2.原型启发
? ? 从现实生活的事例中受到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方法。
? 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3.定势
? ? ? ? ? 由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有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
试一试:请用一笔联系画四条直线把九点连在一起。
? ? 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称为功能固着。它是定势一种。
? ? 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因而直接影响到人们灵活地解决问题。
试一试:野人过河
? ?有三个牧师和三个野人过河,只有一条能装下两个人的船,在河的任何一方或者船上,如果野人的人数大于牧师的人数,那么牧师就会被野人吃掉。你能不能找出一种安全的渡河方法呢??
第四单元 语言与言语
一、语言与言语
? ? ?语言是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 ? 言语是心理现象,是人们运用语言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过程 。
二、语言活动的形式
? ?言语的形式分为两种: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
(一)外部言语及种类
? ? ?外部语言分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分为对话语言和独白语言。
1、对话言语:是交往中的言语,具有较强的情境性和简略性
2、独白言语:是一个人说的言语,目的在于叙述事情,表达思想等,言语比较严谨、规范
3、书面语言:是写出来的文字表达思想的言语,非常严谨、规范
(二)内部言语及其特点
1.发音器官活动的隐蔽性
? ? ? 内部言语活动模式和外部言语相似,只是不出声,但发音器官仍然在活动
2.言语的减缩性
? ?内部减缩不完整,仅为思想的轮廓
3.速度快
? ?内部言语不需要表达,速度比较快。
三、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
(一)运动性言语中枢
? ?左半球位于额下回,又叫布洛卡中枢,受到损伤后的言语缺陷叫表达性失语症;
? ? 表现:说话迟钝、费力,不能说出连贯、流畅的语言,能听懂别人的话,还能写字、认字
(二)听觉性言语中枢
? ?言语听觉中枢:位于颞上回,也称威尔尼中枢,受损后发生的失语症叫接受性失语症
? ?表现:能听到声音,但不能分辨语音,对字词失去理解能力
(三)视觉性言语中枢
? ?位于角回,主管阅读,受损后的症状叫失读症;
? ?表现:能看到字词,不能理解字词涵义(四)书写中枢
? ?书写性言语中枢:位于额中回,主管书写,受损后的症状叫失写症。
? ?表现:其他技能正常,不能写字、绘画
第五单元 想象与表象
一、表象与想象的定义
表象: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表象具有可操作性)
想象: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形成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想像的基本特点:形象性和新颖性
想象及表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 ? ?想象以表象的内容为素材,来源于表象,却和表象有了本质上的差别。
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的再现,它并没有创造出新的形象,是一种形象记忆的过程,因此属于记忆的范畴;想象则是对表象的加工和改造,它创造出来了新的形象,具有创造性,属于思维的范畴。
想像以表象为素材,所以想像出来的事物来源于现实,想像又具有创造性,因而它创造出来的新形象又不完全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
二、想象的种类
? ? ? 按其是否有意识、有目的 ,可分为无意想像和有意想像:
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在某种刺激作用下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梦是无意想象的一种极端例子;幻觉则是在异常精神状态下产生的无意想象。
有意想像是在一定的目的、意图和任务的影响下,有意识的进行想象,分为创造想像、再造想像和幻想。
有意想像,根据新颖程度和形成的方式
(1)再造想像
? ? 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
?(2)创造想像
? ? 不依据现成的描述和图示,独立的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3)幻想
? ? 幻想是指和个人的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像。
? ? 在正确的世界观指导下,符合客观规律、可能实现的,这种幻想就是理想,比如共产主义;不符合客观规律,毫无实现可能的,幻想就是空想。
第五节 ?意识与注意
第一单元 意识概述
一、意识。是人类大脑所特有的反映功能,是人的心理和动物的心理的根本区别,是物质发展最高阶段的产物,也是自然进化的最高产物。意识是指觉醒状态下的觉知,既包括对外界事物的觉知,也包括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
? ? ? ?意识具有重要的心理机能,对人的身心起着统和、管理和调节作用。
二、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它指的是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它既包括对刺激的无意识,也包括无意识的行为。
三、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1、两种特殊的意识状态:睡眠和梦。
2、睡眠。根据脑电波的变化,可以将睡眠分为4个阶段,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眼球开始快速上下左右移动,梦境开始出现。
3、梦有很多特点,如梦境的不连续性、不协调性和认知的不确定性等,其中最主要的特点是梦境的不连续性,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第二单元 注意概述
一、定义
?? ? ?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只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的一个特点,是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不是心理过程。
二、注意的种类
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又叫不随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 定意志努力才能维持的注意,又叫随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一种既有目的,又无须意志努力的注意 又叫随意后注意。
第二单元 注意的特征
注意的特征:注意广度、注意稳定性、注意转移 注意分配。
一、注意的广度
? ? ? ?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叫注意广度,又叫注意范围。简单的任务下注意的广度大约是7±2,即5—9个。
二、注意的稳定性
? ? ? ?对选择的对象注意能稳定地保持多长时间的特性叫注意的稳定性,在稳定注意的条件下,感受性也会发生周期性地增强和减弱的变化现象,这种现象叫做注意的起伏或叫注意的动摇。
? ? ? 和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注意品质是注意的分散,即平常所说的分心(非任务需要)。
三、注意转移
? ? ? ?由于任务的变化,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的现象叫注意转移。
四、注意分配
? ? ? 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活动的现象叫注意分配。
? ? ? ?能够分配注意的条件是:所从事的活动中必须有一些活动是非常熟悉的,甚至已经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另一个条件是,所从事的几种活动之间应该有内在的联系;两种活动不在同一感觉道。
第六节 ?需要与动机
第一单元 需要与动机概述
一、需要的定义
? ? ? ?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与基本动力。
? ? ? 需要是由个体对某种客观事物的要求引起的。这种要求可以来自于内部,也可以来自于外部。
二、需要的种类
? ?从需要产生的角度,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自然需要是由生理的不平衡引起的需要,它与有机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有密切的关系,如饮食、休息、求偶等的需要,又叫生理需要或生物需要;
社会需要是反映社会要求而产生的需要,如求知、交往等的需要。社会需要是人所特有的,是通过学习得来的,所以又叫获得性需要。
? ? ? 就满足的对象而言,可以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 ?物质需要是对物质产品的需要;
? ?精神需要是对社会精神产品的需要。
二、动机
1.定义。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2.产生。由生理需要引起来的,推动个体为恢复机体内部平衡的唤醒状态叫内驱力;动机也可由外部环境条件引起,能引起有机体的定向活动,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叫诱因。
3.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同一行为可以由不同的动机引起;不同的活动也可由相同的或相似的动机引起;动机和效果也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
4.动机的种类
1.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 ? ? 由有机体的生理需要产生的动机叫生理性动机,以人类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而产生的动机属于社会性动机,兴趣和爱好都是社会性动机。
? ? ? ? 当人的兴趣不是指向对某种对象的认识,而是指向某种活动时,人的动机便成为人的爱好了。
2.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
? ? ? ? 能意识到自己行为活动的动机,即能意识到自己活动目的的动机叫有意识动机,没有意识到或没有清楚地意识到的动机叫无意识动机,如定势的作用人们往往是意识不到的。
3.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 ? ? 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叫内在动机,在外部环境影响产生的动机叫外在动机。外部动机过强,易损伤内部动机。
第二单元 需要层次理论
一、需要的层次
? ? ? ? ?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流派代表人物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 ? ? ? ?生理需要即对食物水、空气和休息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是人对生命财产的安全、秩序、稳定,免除恐惧和焦虑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
二、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
? ? ? ? 层次越低的需要出现得越早,层次越高的需要出现得越晚,因而较低层次的需要又叫缺失性需要;高层次需要的满足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的旺盛,又叫生长需要。
需要层次理论
忙碌为充肚子饥,刚得饭饱又思衣。
恰的衣食两分足,家中缺少美貌妻。
家娶三妻和两妾,出门走路少马骑。
骡马成群任驱使,身无官职被人欺。
七品六品官太小,四品三品官亦低。
朝中一品当宰相,又想面南坐皇帝。
第七节 ?情绪、情感和意志
第一单元 情绪和情感概述
?一、定义
? ? ?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 ? ?与认知过程的比较:
首先,情绪与情感以人的需要为中介,认知以对事物本身的认识;
其次,情绪情感是主观感受,内心体验,认识过程是以形象或概念的形式反映外界事物;
再次,情绪情感可以从外部表现看到变化,而认知则不能;
最后,情绪情感引起生理变化,认知则不伴有
二、表情
? ? ?表情就是人的情绪变化的外部表现模式,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言语表情。
? ? ? ? ?面部表情就是面部肌肉活动所组成的模式,它能比较精细地表现出人的不同的情绪和情感,是鉴别人的情绪和情感的主要标志。
主要分为:额眉、眼鼻颊、嘴三区,三区不同组合成不同表情
身段表情:身体动作变化,包括手势和身体姿势。说话时两手插兜、抖腿、坐座位于凳子的边缘、两脚交叉、胳膊交叉抱于胸前
言语表情:情绪情感在说话的音调、速度、节奏等方面的表现。
微表情:咬嘴唇、捂嘴、眼球左上角转动等
? ? 表情既有先天的不学而会的性质;又有后天模仿学习获得的性质,人类表达情绪的主要方式是一样的。
二、情绪与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1 、联系。指的是同一过程和同一现象,只是分别强调了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首先。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这表现在:①情感是在情绪的稳定固着基础上发展
和建立起来的;②情感通过情绪的形式表达出来。
其次,对人类而言,情绪离不开情感,是情感的具体表现。这表现在:①情感的深度决定着情绪的强度,情感的性质决定了一定情境下情绪表现的
形式;②情绪发生过程中往往深含着情感因素。
2、区别
? ? ? ? ? 情绪指的是感情反映的过程,也就是脑的活动过程。人和动物都适用。情感则常被用来描述具有深刻而稳定的社会意义感情。
第一,从需要角度看,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如喜、怒、哀、乐等;而情感是同人的高级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如与人交往的友谊感,与遵守道德行为准则和规范相关的道德感等等。
第二,从发生角度看,情绪发生较早,为人类和动物所共有,但是无论从种系或是个体发展来看,情感体验都发生得有些晚,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个体社会化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
第三,从稳定性程度看,情绪永远带有情境的性质;而情感则既具有情境性,又具有稳固性和长时间性,稳固的情感体验是情绪概括化的结果。?
第四,从表现角度看,情绪着重于描述情感过程的外部表现及可测量的方面,带有冲动性;而情感着重于表明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方面,始终在意识的控制之下。
三、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1、适应功能:生存、发展和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情绪能够发动身体能量应对环境,可以通过表情寻求帮助,这一点对于婴幼儿格外重要
2、动机功能:情绪与情感能对内驱力提供的信号产生放大和增强的作用,例如口渴导致内驱力,当认识到口渴对身体不利,则更迫切
3 、组织功能:积极情绪对活动起着协调作用,消极情绪对活动起着瓦解和破坏作用;中等强度的情绪有利于效率的提高;积极情绪记住积极材料,积极情绪促进正向积极行为,例如助人。
4、信号功能。情绪和情感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信号功能,对语言有利的补充,甚至一个眼神都能传递很大的信息量。如,暗送秋波,颐指气使
第二单元 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及变化的维度
一、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
? ? ?情绪和情感的度量可以从动力性、激动度、强度、紧张度四个维度进行。且每个维度都有两级对立的特性。如喜与忧,哀与乐,紧张与放松
二、情绪和情感变化的维度?
1、动力性,增力和减力两级。满足需要的情绪都是积极的、增力的;喜悦使人轻松,关心外界。
2、激动度 ,有激动和平静的两极。(重要的、突如其来的与平常的、日常的)
3、强度,有强弱的两极。如不满到暴怒是两级,中间可分出几个强度
4、紧张度,有紧张和轻松的两极。情景紧迫准备不足则紧张;情景不紧迫,准备充分则应付轻松
第四单元 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一、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可把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基本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不学而会的,喜、怒、哀、惧列为情绪的基本形式,又叫原始情绪;
复合情绪是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的,如自豪、移情。
二、心境、激情和应激
? ? ? 按情绪状态,即情绪发生的速度 、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以把情绪划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1 、心境是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通常叫做心情,具有弥散性。
2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由重大的、突如其来的事情或激烈的意向冲突引起,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并带来明显的生理反应和外部表现。
3、应激是在出现意外事件或遇到危险情景时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 ? 能够引起应激反应的事物叫应激源,如高温、噪音以及重大生活事件、灾难。并引起生理反应,身体系统和器官反应,心理反应包括认知、情绪和自我防御反应。
? ? ? 应激具有一定的机体保护作用,但长时间处于应激状态损害工作效率,易患病。
三、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
? ? ? ? 人的高级情感分为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
1、道德感,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
2、美感,按照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自然界、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作品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3、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 ? ? ?对事物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认知兴趣,以及怀疑、自信惊讶都属于理智感,对认知具有推动作用。
第五单元 意志
一、定义
? ? ? ?意志是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受意志支配的行动叫意志行动。
? ? ? ?持续的抖动自己的大腿,持续的玩游戏是不是意志的表现?
二、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
? ? ?包括对行动目的的确立和对行动计划的制定以及保证达到目的的行动,即准备和执行决定阶段。
1、准备阶段:确定目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动机冲突:
(1)双趋式冲突:两个同样具有吸引力的目标,但不能同时获得。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2)双避式冲突:两个目标都想避开,但只能避开一个。例如,生病了,不吃药病严重了,吃药怕有副作用
(3)趋避式冲突:一个目标有利有弊。想吃又怕胖;考研考好学校又怕人多
(4)双重趋避式冲突:多个目标,每个目标有利有弊。几个男同学追你,帅的没钱,有钱的不帅,又高又帅学习又不好。
2、执行决定阶段
? ?执行计划,克服困难
? ? ? ? 准备阶段和执行阶段密切联系、相互制约。准备阶段,目标明确具体,考虑周严,执行就顺利,否则无法执行。
三、意志品质
(一)意志的自觉性
? ? ?指对行动的目的有深刻的认识,能自觉地支配自觉的行动,使之服从于活动目的品质。不随波逐流,不屈从外界压力,独立判断。
? ? ? 与之相反的是受暗示性和武断从事。易受暗示、随大流或武断从事
(二)意志的果断性
? ? ?迅速、不失时机地采取决定的品质。当机立断,强烈的愿望和深入的思考,善于抓住机会。
? ? ? 与之相反的是优柔寡断和鲁莽从事。看不到机会,优柔寡断,或鲁莽从事,草率。
(三)意志的坚韧性
? ? ? 指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永不退缩的品质,又叫毅力或顽强性。远大的目标必须付出努力和时间。
? ? ? 与之相反的品质是虎头蛇尾和执拗。缺乏坚持性,或者钻牛角尖
(四)意志的自制性
? ? ? 指善于管理和控制自己情绪和行动的能力,又叫自制力或意志力。达到一定的目标而放弃一些其他目标,有所为有所不为。
? ? ? 与之相反是怯懦和任性。遇到困难没有勇气,不设法克服,或只凭兴趣,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第八节 能力和人格
第一单元 能力
一、定义?
1、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是人格的一种心理特征。
2、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叫智力,即认识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叫智力。
3、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 ? ? ? ?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技能是通过练习而获得和巩固下来的,完成活动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
? ? ? ? ?能力不是知识和技能,但一方面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能力决定着掌握知识技能的方向、速度、巩固的程度和所能达到的水平;另一方面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 ? ? ? 按能力发展高低程度分为能力、才能和天才。顺利完成某活动所需心理条件就是能力;具备能力所需的各种心理条件叫才能;能力所需各种心理条件达到完美结合叫天才。
4、能力的分类:
(1)按能力的结构,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 ? ? 一般能力就是智力,完成各种活动都必须具有的最基本的条件;特殊能力是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或特殊领域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能力。
(2 )按能力与先天禀赋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可分为液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 ? ? 液体智力,指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较少依赖文化和知识内容,取决于个人禀赋;
? ? 晶体智力,获得语言、数学等知识的能力,取决于后天的学习。
(3 )按能力所涉及的领域可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认知能力是获取知识的能力,即智力;操作能力指支配肢体完成某种活动的能力;社交能力指从事社交的能力。
(4)按创造程度可分为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模仿能力指效仿他人言谈举止,做出与之相似行为的能力;再造能力指遵循现成的模式或程序,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创造能力指不依据现成模式或程序,独立掌握知识和技能发现新规律和创造新方法的能力。
二、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力的个体差异呈正态分布,智商的分布是两头小、中间大;
? ? ? ?智商在正负一个标准差人数占全人口68.2%,正负2标准差为95.4%,两端极少,且男性多于女性
? ? 智商大于140则智力超常,1%;低于70为低下,3%
2、能力类型的差异,不同的人在能力的不同方面上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也是很大的;
? ? ? ?有人善于记忆力、有人善于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有的人善于言语,有的人善于数理……
3、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
? “早慧型”和“大器晚成型”
? 伤仲永:早熟与早慧要区别。
三、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1 、遗传的因素 ?
? ? ? 遗传因素指一个人的素质或天赋,即一个人的解剖生理特点
?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钻地洞
2、环境和教育的因素
? ?环境和教育决定天赋能力发挥到何种程度。 ??
? ?营养、药物和疾病对发育的影响;家人抚养照顾环境、学校教育
3、研究遗传和环境因素影响的方法?
? ? ? 家谱分析法
? ? ?同卵双生子研究:环境影响作用
? ? ?养子与亲身父母、养父母能力发展的相关:环境对能力发展的影响
4、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
? ?遗传决定了能力发展可能的范围或限度,环境则决定了在遗传决定的范围内能力发展的具体程度。
第二单元 人格
一、定义
? ? ? ? 人格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也是各种心理特性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它都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使他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
? ? ? ?人格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
二、人格的特性
? ? ? ?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功能性、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一)独特性:遗传和环境的不同组合造就人格独特性;
(二)整体性:人格的心理特征彼此交织,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整体,不能直接观察,但反映在行为中。
(三)稳定性:人格结构比较稳定,跨时间、地点的一致性。人格不稳定则出现障碍,比如解体。
(四)功能性。外界环境通过人格的中介起作用,即人格对个人的行为具有调节作用。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这种非智力因素对成功起着关键作用。
(五)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人格的形成以神经系统的成熟为基础,同时受社会环境的塑造,受文化的影响大,所以人格是先天和后天的合金。
三、人格的结构
苏联:人格等同于个性,能力也看作是人格心理特征的组成部分;
西方:人格是排除了能力以外的部分。
? ? ? ? 人格包含气质和性格两个方面
? ? ? ?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等动力方面的人格特征;性格则是表现在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与这种态度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
第三单元 气质
一、定义。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相当于平时所说的脾气、禀性等
二、气质类型学说:
1、体液说:希波克拉底,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2、体型说:克雷奇米尔认为不同形体的人有不同的人格特征,双相障碍患者都是矮胖型,精分多为瘦弱或强壮型、发育异常型。
3 血型说:日本A 、B 、AB、O
4、激素说:伯曼,甲状腺型、垂体腺型、肾上腺型、性腺型。
三、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 ? ?认为高级神经活动有两个基本的过程,即兴奋和抑制,有三个基本特性,即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
? ? ?强度指神经细胞能接受刺激的强弱程度以及细胞持久工作的能力,分强弱;
? ? ?平衡性指,兴奋和抑制两种过程的力量是否均衡,分平衡与不平衡;
? ? ?灵活性指兴奋与抑制两种过程相互转化的难易程度,灵活与不灵活
巴甫洛夫认为只存在四种最基本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即强、不平衡型(胆汁质),强、平衡、灵活型(多血质),强、平衡、不灵活的安静型(粘液质)以及神经过程弱的抑制型(抑郁质)。
四、气质的特性
(一)感受性和耐受性
? ?感受性高,很弱的刺激能感觉到,对较强的刺激耐受性低;感受性低,较强的刺激才能感觉到,对更强的刺激的耐受性比较高
(二)反应的敏捷性
? ?反应的敏捷性是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即兴奋和抑制相互转化速度的外在表现,表现在动作、言语、思维、记忆等。
(三)可塑性
? ? ?根据环境改变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可塑程度,反映神经过程灵活性。
(四)情绪的兴奋性
? ? ?神经过程平衡性的表现。情绪表现的强弱程度,有人兴奋性高抑制低,有人兴奋低对情绪控制高
(五)指向性。人的言语、思维和情感指向于内或外。与情绪的兴奋性相关,兴奋高外向,兴奋低内向
五、气质类型的外在表现
(一)胆汁质
? ?神经过程的特点是强但不平衡,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精力旺盛,行为外向,直爽热情,兴奋性高,心境变化剧烈,脾气暴躁,难以克制。
(二)多血质
? ?神经过程的特点是强、平衡且灵活。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活泼好动,言语、行动敏捷,反应速度、注意转移的速度快,行为外向,容易适应外界环境变化,善交际,注意力容易分散,兴趣多变,情绪不稳定。
(三)黏液质
? ?神经过程的特点是强、平衡但不灵活。黏液质的人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反应速度慢,情绪兴奋性低但很平稳;举止平和,行为内向;头脑清醒,做事有条不紊,踏踏实实,但容易循规蹈矩;注意力容易集中,稳定性强;不善言谈,交际适度。
(四)抑郁质
? ? 神经过程的特点是弱,而且兴奋过程更弱。抑郁质的人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多疑多虑,内心体验极为深刻,行为极端内向;敏感机智,别人没有注意到的事情他能注意得到;胆小,孤僻,情绪兴奋性弱,寡欢,爱独处,不爱交往;做事认真仔细,动作迟缓,防御反应明显。
六、如何看待气质类型
1、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塑性;
? 气质类型由神经过程特点决定,神经过程特点主要是先天形成,比较稳定,但也可变换。
2、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
? 每种气质类型在适应环境上都有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无法比较好坏。
3、气质类型不决定一个人成就的高低,但能影响工作的效率;
? 不同气质类型都能成功,但最好工作与气质类型相匹配。
4、气质类型影响性格特征形成的难易;
? ? ? 性格在在气质的基础上形成,有些气质形成某些性格容易,形成某些性格难。
5、影响对环境的适应和健康。
? ?不同气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不一样的,气质类型极端人情绪兴奋性太强太弱不利于适应,进而影响健康状况。
第四单元 性格
一、定义?
? ?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受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有明显的社会道德评价的意义,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风貌。
? ? 气质更多的体现了人格的生物属性,性格则更多的体现了人格的社会属性。
二、性格的结构
1、性格的静态特征:从组成性格的各个方面来分析,可以把性格分解为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和理智特征四个组成部分。
? ? 态度特征指一个人如何处理社会各方面的关系的性格特征;
? ? 意志特征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自觉地进行调节的特征;
? ? 情绪特征指一个人的情绪对他的活动的影响;
? ? 理智特征指一个人在认知活动中的性格特征,包括认知活动的独立性和依存性,想象中的现实性和思维活动的精确性。
2、性格的动态结构:性格静态特征的几个方面并不是相互分离的,而是彼此关联、相互制约、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的。一般来说,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性格的核心。
第五单元 人格理论
一、人格结构的动力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 ? ? 在心理结构(意识和潜意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格结构把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人的原始的无意识的本能,遵循快乐原则;
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遵循道德原则;
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次,是在本我的冲动与实现本我的环境条件之间的冲突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起着调节的作用,遵循的是现实性的原则。
本我过于强大——神经性焦虑,害怕自己被不可遏制的冲动所控制
自我过于强大——现实性焦虑,如人们害怕毒蛇、持枪者、或失去控制的汽车等
超我过于强大——道德性焦虑,害怕因为自己的行为或思想不符合自我理想的标准而受到良心的惩罚
二、人格结构的类型理论
? ? ?人格类型的理论有多种,较为著名的是瑞士新精神分析学家荣格在《心理类型论》一书中提出的内—外向人格类型理论
内向:心理活动指向内心世界,好沉思,谨慎、多虑;
外向:关心外部事物,活泼开朗,不拘小节,善交际等
三、人格特质理论
1、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是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认为特质是构成人格的基本元素,是人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作出反应的倾向。他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即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个人特质又分为三类,即首要特质(无时不在)、中心特质(一类行为而不是全部)和次要特质(特殊场合)
2、卡特尔用因素分析法对人格特质进行分析。认为,在构成人格的特质中包括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把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找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并据此编制了“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16PF)”。
3、艾森克使用因素分析法和实验心理学方法结合,提出了人格结构维度理论,E(外倾)N(神经质)P(精神质)表示艾森克的人格三维度模型。
? ? ? ?E与N的不同组合构成不同的气质类型(P94)
4、人格五因素模型
? ?从人格的基本维度上对人格进行了划分:
科斯塔和麦克雷认为人格是遗传的,提出人格大五或五因素模型,包括神经质(N)、外倾性(E)、经验开放性(O)、宜人性(A )和认真性(C)。
热门中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