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医脉通导读
女性在一生中罹患抑郁的风险为男性的2倍左右,这一比例来自女性较高的抑郁发病率:自青少年晚期,女孩的抑郁发病率已达到男孩的2倍,并维持至老年。
遗传因素可能在抑郁的性别差异中扮演着角色,但证据仍较少。来自基因-环境研究的证据提示,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因素,导致内化及外化障碍在不同性别中分布不均衡。
青少年女性对性激素的活性效应尤其易感;这些激素与个人及人际间因素相互作用,导致抑郁患病率的性别差异。
面对应激,HPA轴应答较弱具有保护胎儿的进化学意义,但可能升高抑郁风险。以HPA轴活动低下为特征的非典型抑郁在女性中较为常见。
一小部分女性对正常化的激素水平波动较为易感,包括经前、围产期及绝经后,可能代表了具有较高同质性的抑郁「生殖激素」亚型。
暴露于严重负性事件可能与抑郁的性别差异有关,尤其是童年期性虐待,其他针对女性的暴力行为,以及结构性的性别不平等。加强一级及二级预防,减少性别暴力和歧视,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全球性任务。
数据显示,某些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例如内化障碍,包括抑郁、焦虑、进食及躯体相关障碍,女性显著多于男性;而外化障碍,包括物质使用、冲动控制、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男性显著多于女性。
一项发表于《柳叶刀·精神病学》的文章中,德国海德堡大学Christine Kuehner教授探讨了抑郁症患病率性别差异的潜在原因。以下为内容概要:
流行病学数据
一、患病率
2003年的一项回顾显示,成年女性抑郁障碍及恶劣心境的终生患病率为男性的2.1倍,而时点患病率为男性的1.7倍;青少年也呈现类似趋势。另外,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高中低收入国家中,上述性别差异似乎较为类似。
青春期前,抑郁患病率通常很低,而男孩满足重性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比例更高。青春期至18岁之间,抑郁在女孩中增长势头凶猛,大约为男孩的2倍。从成年早期至老年,罹患抑郁的女性始终多于男性,包括绝经后。
二、发病率及病程
证据一致显示,女性抑郁障碍的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针对65岁以上群体,男女性抑郁障碍的发病率均有所下降,但女性的发病率仍明显高于男性。
就抑郁病程(缓解、复发及迁延为慢性)而言,纵向研究提示男性与女性并无显著差异。然而,有两个维度存在性别差异:1. 男性自杀成功的比例显著高于女性;2. 抑郁所带来的死亡率升高在男性中较女性更为显著。
三、症状
相比于男性,非典型症状在女性抑郁患者中更为常见,主要是食欲增加和睡眠增多;此外,女性患者存在精力下降、疲乏及疼痛等躯体表现的比例更高。共病精神障碍方面,女性抑郁患者更常共病内化障碍,而男性更常共病外化及物质使用障碍。
四、围产期精神科共病
尽管相比于非生育的同龄者,女性在围产期内的抑郁患病率并无显著升高,但鉴于其显著的负面效应,围产期抑郁须充分予以关注。此外,女性围产期抑郁患者共病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障碍及强迫障碍的情况同样需要重视;这些共病可能是围产期新发,或是原有疾病的恶化加重。
抑郁性别差异的可能解释
「假象」假说
此观点认为,抑郁在男性和女性中的患病率事实上并无显著差异;女性抑郁之所以看起来远多于男性,原因可能在于男性抑郁的识别和治疗较女性更少,或者某些症状具有性别特异性,导致女性更容易被视为抑郁。然而,这一观点的证据较为有限。
一、个体易感性差异:生物学因素
▲ 遗传因素
抑郁症的遗传度约为30-40%,女性的遗传风险似乎高于男性。另外,基因-环境研究提示遗传因素对于患病存在多向效应,负性环境因素可通过遗传因素升高特定精神障碍的易感性,如女性在应激性生活事件下更容易罹患内化障碍,包括抑郁症,而男性则更容易罹患外化障碍。
▲ 激素影响
激素可调控脑内多个神经递质系统,包括5-HT、DA及NE能,以及个体对环境因素的敏感性。在激素变动的关键时期,包括青春早期至中期,以及绝经期,女性群体均出现了抑郁风险的显著升高。激素与抑郁的相关性可能经由直接、间接或相互作用机制所介导。
▲ 生理应激反应
通常情况下,男性对社会心理应激的生理应答幅度更大,包括HPA轴活动增强、舒张压升高、负性或攻击性情绪应答、调控恐惧反应等。相比之下,女性的应激反应相对较弱,从进化角度出发,这一现象是为了保护胎儿免受母体应激的影响;然而,HPA轴应答迟钝与更高的抑郁风险相关。
二、个体易感性差异:心理学因素
▲ 气质、人格及应对类型
从儿童早期开始,女孩调控注意及抑制冲动的能力即强于男孩,而男性相对更活跃和冲动,从高强度刺激中获得的愉悦感更强;缺乏积极情感及外向程度较低与抑郁风险升高相关。青少年期开始,女性的神经质得分开始显著高于男性,并持续终生,而神经质是确凿的抑郁症高危因素。另有研究显示,神经质与女性抑郁的相关性高于男性。
此外,女性的同情心、亲社会性、宜人性等人格特质水平高于男性,更容易对身体感到羞耻和不满意度,且反刍的应答方式(如被动重复地体验伤痛)更为显著,均可能与抑郁的性别差异相关。
▲ 既往罹患焦虑障碍
女性抑郁患者共病焦虑的比例高于男性。焦虑障碍,尤其是自儿童及青少年期开始者,往往迁延为慢性病程,并升高日后抑郁的发生风险;女性焦虑障碍的终生患病率更高,可能与更高的抑郁风险相关。
三、环境因素:个体(微观)层面
▲ 应激暴露及易感性
在青少年期,女孩的人际应激源更多,对这些应激的易感性也显著高于男孩;应激的产生可预测日后的抑郁发作。进入成年期后,全职有酬工作可降低抑郁焦虑的发病风险,而养育工作则无保护效应;女性往往需要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故所得到的保护效应有限。此外,缺乏社会支持对于抑郁的预测效应在女性中似乎强于男性。
▲ 针对女孩和妇女的暴力
针对女性的暴力是一个全球性的严重问题,包括躯体/性虐待、强奸、性绑架等,在某些地区还存在强迫结婚及生育等。这些应激事件可能升高女性罹患抑郁的风险。
▲ 童年期性虐待
早年负性事件,如躯体/情感虐待及忽视等,可非特异性升高一系列负性健康转归的风险。相比于男孩(8%),女孩暴露于童年期性虐待的风险更高(18%)。一般而言,童年期性虐待受害者更容易出现内化及外化症状,包括抑郁。此外,证据显示女性对早年负性事件的易感程度高于男性,但证据并不一致。
▲ 其他形式的人际间暴力
WHO估计,世界范围内有30%的女性是配偶躯体及性暴力的受害者,其风险远高于男性,而女性暴力受害者罹患抑郁及物质相关障碍的风险为对照的2倍。另外,来自配偶的暴力同样与围产期抑郁密切相关。
四、环境因素:宏观层面
全球范围内,性别不平等的现象较为普遍;来自性别平等水平较高地区的女性罹患抑郁的风险较低。此外,性别相关的社会准则及结构同样与针对女性的暴力相关,包括教育成就、掌管财产的情况等,进而影响抑郁患病率的性别差异。
来自:tuzididie ?> 《心理卫生》
热门中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