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痰饮作为中医当中比较常见的疾病,通常具有诸多的致病特点,从而导致了在治疗过程中的复杂性和艰难性,那么其致病特点都有哪些呢?今天来大致列举一下。
一、变化多端,百病由生
古有云:“百病皆由痰作祟。”说明痰饮致病范围之广,因痰饮病机的复杂性导致其病证多样,病种繁杂,《外台秘要》对其多变的病证病种分类总结:悬饮“留在胁下,令胁间悬痛,咳唾引胁痛”;溢饮“水气溢于肠胃之外,在于皮肤之间,令人身体疼痛而多汗”;支饮“停于胸膈之间,支乘于心,令人咳逆喘息,身体如肿”;留饮宿食“水气停留于脾胃之间,脾得湿气则不能消食,令人噫气酸臭,腹胀满,亦壮热,或吞酸”。充分体现了痰饮形成后,生成有形之痰,宿积在机体内的某些部位,随着气的升降流窜于全身,或伏留于某脏腑,成为新的致病因素,产生一系列的临床变化。痰饮停留于某个脏腑,则导致该脏腑的机能失常,反映于机体,则表现出相应的病理特征,故有“怪病多从痰治”之说。
二、痰邪夹杂,证情复杂
痰饮作为机体水液代谢失常的病理产物,是在机体病变过程中产生的。饮为阴邪,故其不仅可以单独导致痰饮病,还时常夹杂六淫致病。若与寒相兼成寒痰,随风动变生风痰,《外台秘要》“痰厥头痛”中“痰水在于胸膈之上,又犯大寒,使阳气不行,阴气逆上,上与风痰相结,上冲于头,即令头痛”;痰停于脏腑则脏腑气机失调而成痰凝气滞,《外台秘要》“痰澼”中“痰之停聚,流移于胁肋之间,有时而痛”。痰与瘀又同出一源,阳气失调则阴精为病,气滞则血瘀,令人吞酸气逆,四肢变青。可以看出,痰饮致病,多兼夹且证情复杂,但总体而言,不离其阳虚阴盛的本质。
?三、饮邪伏留,缠绵难愈
在《外台秘要》中有“留饮”、“澼饮”之证,均是由饮邪留滞于胸膈或久伏于体内而逐渐形成,其病势往往缠绵难愈。如《外台秘要》留饮中“水气停留于胸膈之间,而不宣散,乃令人胁下痛”;膈间有伏邪,内有宿邪,遇季节变换遇寒遇热或起居不慎则易触动伏邪发病;饮邪久留于肠胃,则畏冷,背寒,大便溏泄或心下坚;饮邪久留于胸胁,则往来寒热,咳唾引痛;饮邪久留于四肢,则咳逆喘满不得卧或怯寒肢冷,肢浮头昏。这些病证较其他疾病难愈,所以痰饮为病,病程长,病势复杂。
热门中医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