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早产儿颅内出血?
颅内出血时新生儿常见的疾病之一,按出血部位可分为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脑实质出血、珠网膜下腔出血、硬膜外出血、小脑出血、丘脑出血、基底节出血等。早产儿最常见的出血类型是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我们平时讲的早产儿颅内出血也是指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但这并不代表其他类型的颅内出血不会在早产儿上发生。
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发病机制。
生发基质是早产儿颅内出血的主要原因。生发基质属于胚胎组织,是脑神经母细胞和胶质细胞的发源地,胎儿时期的重要组织,随胎儿的发育,生发基质逐渐缩小,至36周左右消失。生发基质在室管膜下,有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床,且血管臂比较薄,容易破裂而形成室管膜下出血-也就是脑室周围出血,我们所说的早产儿常见的颅内出血。
早产儿颅内出血分级
Ⅰ级:室管膜下出血,出血未入脑室;
Ⅱ级:脑室内出血,不伴有脑室扩张;
Ⅲ级:脑室内出血,伴有脑室扩张;
Ⅳ级:脑室内出血,伴有脑实质出血;
治疗、预后和随访。
Ⅰ、Ⅱ的颅内出血预后相对较好,一般不需特殊治疗,自己吸收即可,但需要定期头颅超声检查评估出血发展情况。
Ⅲ、Ⅳ级颅内出血预后相对差些,尤其是Ⅳ的颅内出血。Ⅲ级以上的颅内出血,由于脑脊液系统已经失衡,脑室内脑脊液在不断的增加,压力随之增加脑室扩大,监测超声的频率会更密些,对脑室进行扩大的需要行脑室外引流手术。Ⅳ级颅内出血,在Ⅲ级出血基础上合并有脑实质出血,对日后神经系统的发育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往往会发作为脑瘫、甚至癫痫的情况。
治疗 Ⅲ级及以上颅内出血才考虑需要做治疗,治疗主要以减少脑脊液形成或放出过多的脑脊液为主,以降低颅内压力。
1)药物治疗:口服乙酰唑胺,减少脑脊液分泌,10-30mg/kg.日,分2-3次,疗程不宜超过2周,呋塞米1mg/kg.d,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药物治疗可能会引起全身电解质紊乱及脱水表现,故目前较少使用,或仅在住院期间使用;
2)连续腰穿放脑脊液治疗;
3)侧脑室穿刺引流;
4)手术治疗
头皮下埋植储液囊:由于压力差异,脑室内过多的脑脊液会分流到储液囊内,每天使用头皮针穿刺储液囊,抽放出过多的脑脊液。效果优于连续腰穿及侧脑室引流,减少感染的发生及反复穿刺引起的软组织损伤。
脑室-腹腔引流:在储液囊治疗效果不理想或婴儿脑积水严重有条件做该手术的情况下可采取该治疗方式。手术目的犹如“南水北调”,通过皮下埋值引流管,将脑室内的脑脊液引流至腹腔,让腹膜吸收。
神经内镜-第三脑室造瘘术:对于中脑导水管堵塞的婴儿,可在内镜下行第三脑室造瘘手术,形成新的脑脊液循环回路,以缓解脑积水。
无论是哪一级的颅内出血,早期都应该监测颅脑超声,以了解出血的发展情况,出血早期多在住院期间,治疗由新生儿科、小儿外科及神经外科医生完成。恢复期家长需要做的是定期行神经发育评估,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另外要注意的是早产儿有可能因为晚发性维生素K1缺乏而出现在出血的情况。玩发行维生素K1缺乏,主要发生在母乳喂养的新生儿,足月新生儿在1个月左右出现出血表现,早产儿可能更晚。而这种因维生素K1缺乏引起的出血在任何部位都有可能发生,包括皮下出血点、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等。颅内出血类型主要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出血、硬膜外出血。
为什么晚发维生素K1缺乏主要发生在母乳喂养的新生儿?
因为母乳中缺乏维生素K1,单纯母乳喂养的孩子体内维生素K1的水平会比较低,加之早产儿住院期间各种凝血因子的消耗,可能导致K1的进一步缺乏。因此单纯母乳喂养的早产儿、尤其是疾病严重、住院时间较长的早产儿,要注意补充维生素K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