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抽动症是因神经椎体外系功能缺陷引发的一种行为障碍,其主要表现为:挤眉弄眼、摇头耸肩、甩手点头、踢腿扭动身体、爱说脏话等,严重的患儿还伴有喉头作响,常不由自主地发出“哼”、“啊”、“咳”等异常声音。
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特征是不自主的、突发的、快速重复的肌肉抽动,在抽动的同时常伴有暴发性的、不自主的发声和秽语。发声性抽动则表现为喉鸣音、吼叫声,可逐渐转变为刻板式咒骂、陈述污秽词语等。有些患儿在不自主抽动后,逐渐产生语言运动障碍,部分患儿还可产生模仿语言、模仿动作、模仿表情等行为。患儿的病情常有波动性,时轻时重,有时可自行缓解一段时间。抽动部位、频度及强度均可发生变化。疾病在紧张、焦虑、疲劳、睡眠不足时可加重;精神放松时减轻,睡眠后可消失。
[其他症状]
患儿智力一般正常,部分患儿可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情绪障碍等心理问题。
[诊断依据]
1.多数18岁前起病(2~21岁)。 2.重复不自主快速无目的的动作,涉及多组肌肉,抽动在1天内发作多次(或间歇性发作),可受意志控制达数分钟至数小时。 3.病程中同时或先后存在多发性运动以及频率≥1次的声音抽动。 4.临床表现不能用其直接的生理效应(如服用兴奋药)或其他疾病(Huntington舞蹈病或病毒感染后脑炎等)解释。 5.数周至数月内症状可有波动,间歇期连续<3个月,总病程超过1年。
治疗
[治疗方针]
该病无特效治疗方法,只能作综合的对症治疗,包括健康教育、药物治疗、心理行为治疗、手术治疗等。其中健康教育是首选,药物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
主要对患儿的病情恢复有所帮助的药物,如氟哌啶醇和匹莫齐特,这两种药物都是FDA至今惟一批准用于治疗抽动症的药物,也是最有效的药物,两者疗效相当,但副作用较多,不推荐作为首选。氟奋乃静和泰必利也有较好疗效,且副作用较氟哌啶醇轻。
[其他治疗]
本病对人格的不良影响十分常见,有的在抽动控制后仍不能适应社会。所以应强调对因对症治疗的同时,注意心理的治疗。心理治疗包括行为治疗、支持性心理咨询、家庭治疗等。帮助患儿家长和老师理解疾病的性质和特征,减缓或消除父母的担心和焦虑。合理安排患儿日常的作息时间和活动内容,避免过度紧张和疲劳。对于发生抽动的患儿可进行闭口,有节奏缓慢地做腹式深呼吸,从而减少抽动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