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正确认识、不必恐慌
2015-
编辑:ddayh.cn
艾滋病——正确认识、不必恐慌
2015-12-01 转自廉翠红 皮肤科医生
为提高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于1988年1月将每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号召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在这一天举办相关活动,宣传和普及预防艾滋病的知识。由于宣传力度人们对艾滋病有了一定的认识,然而正是由于一些一知半解的认识导致了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见到很多由于过度恐慌导致的艾滋病恐惧症。为了引导大家对这个疾病的正确认识,小肤特推荐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廉翠红主任的科普短文分享给大家。
我们要正视到,艾滋病在医学上的定义为一种可传染的不可治愈的慢性病。
首先介绍一下艾滋病感染途径及易感人群:我国大部分艾滋病感染者是通过性接触感染的。以下几种人被认为是易感人群:与多个男性有性关系的女性。男男同性恋人群。处于流动状态的青少年,以及辍学和无业青少年、流浪人,吸毒人群。
因此倡导科学生活习惯:不要与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勿与他人共用注射器。
医疗时使用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及检查、治疗器械。
一般无安全措施情况下,女传男的机率是0.033-0.1%,男传女是0.1-0.2%,而男同性恋中感染的机率为0.5-3%.
接受了受污染的血液制品,单次介于90-100%
母婴可以在妊娠期间,分娩过程中或产后哺乳等情况下感染,机率为30%
医疗暴露,单次的机率为0.3-0.5%
关于伤口传染的问题,可以简单地归纳为:皮肤组织上正在流血的开放性伤口对于艾滋而言是危险的,黏膜组织来说,有破损的情况下对艾滋而言是危险的。对普通皮肤组织来说,不是正在流血的开放性伤口,病毒一般是无法突破从而导致感染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结痂的伤口也不用担心的道理。
这里要重点讲一讲什么是艾滋病恐惧症简称恐艾症,它是一种对艾滋病的强烈恐惧,并伴随焦虑、抑郁、强迫、疑病等多种心理症状和行为异常的心理障碍。患者怀疑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或者非常害怕感染艾滋病并有洁癖等强迫症表现。
艾滋病恐惧症者大多有过高度危险的婚前或婚外性行为,而性行为的对象常是暗娼及网上认识的一些性关系混乱的女性。一方面,这些危险性行为确实会使艾滋病感染的机会大大增加;另一方面,由于这种行为是社会道德规范所不容许的,因而在内心深处他们经常受到道德的谴责和社会的压力。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艾滋病恐惧症患者不仅仅是由于对艾滋病的临床表现和传播途径的片面性认识和错误理解,相当一部分人和本身的性格基础以及其他心理障碍有密切关系,尤其和焦虑障碍关系尤为密切。艾滋病恐惧症患者可以是有过高危行为的人;也可以是没有过高危行为的人,恐惧完全出自自己的主观想象和联想。
并不是所有的艾滋病恐惧症都可以简单的归到某一类,很多患者是多种表现同时存在,所以需要接受综合的心理治疗。对于艾滋病恐惧症心理治疗是必须的,但很多患者早期一般不会想到接受心理治疗,很多人认为这不是心理疾病,自己的担心是完全正常的,尤其是那些有过高危行为的人。只有到多次检查之后,仍不能摆脱自己的担心和痛苦之后才会想到求助于心理医生。
因此对于恐艾的患者做到以下几点,基本可以走出心理的阴影:
1.相信科学检测
在窗口期以后做了抗体或核酸检测为阴性即可完全排除感染的可能,不要再无谓地担心和猜疑。
2.不要相信症状
很多朋友怀疑感染了艾滋病都和自身的症状有关,的确有小部分人在感染了艾滋病后会出现急性症状,出现急性症状的条件是感染了大量的艾滋病毒,而这种病例实际上非常少,而且艾滋病急性症状几乎没有特异性,和平时可能得的病没什么两样。从医学的角度讲,症状并不能作为判定是否感染的标准。恐艾者几乎人人都有这样那样的症状,但最后的血检结果是99%以上都没事,这足以说明症状并不可信。
3.尝试转移注意力
将精力集中在工作或学习上,多关心家里人,参加户外运动以减轻忧虑和担心,你会发现,很多所谓的症状会在不久之后不治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