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生理概要
1??乳房是人类和哺乳动物的特征,是一外胚层器官。起源于皮肤,是表皮的衍生物,一种特殊的皮肤附属器.一种变异的汗腺,功能活动亦近似汗腺。
2?? 乳房是女性的性征器官,它有显著的性别的差异,儿童处于性幼稚阶段,男性一般乳房不发育,所以儿童、男性患乳房疾病较少。
3??成年女性乳房在外形上呈半球形器官,位于胸前壁。 临床上为了便于描述病变发生的部位,以乳头为中心作一大十字,将其分为若干个区。中央的乳头乳晕区(nipple-areole complex ),以及内上、内下、外上、外下四个象限 (quadrant )。乳晕区隆起的小结节状物为乳晕腺,可分泌脂状物,润滑乳头乳晕。
4?? 成年女性乳房一般位于胸前第2—6肋骨之间。薄层乳腺组织的覆盖范围:上可达锁骨,下至肋缘,内侧至胸骨中线,外侧到背阔肌前缘。外上象限的部分腺体呈角状向腋窝延伸形成了乳腺的腋尾部,乳房的根治性手术的手术野就要求达到上述范围。此外,每个象限内乳腺腺体的分布并不均衡,一般以外上象限腺体组织较多,构成乳房疾病好发部位的病理基础。
5??乳房的构成: 乳房由乳腺及被覆在上面的皮肤、皮下脂肪组织构成。乳腺又主要由腺体和导管组织构成。女性一侧乳腺有轮辐状排列的15---20个腺叶(lobe),每个腺叶由若干个腺小叶(lobule )组成,腺小叶为许多腺泡(acinus)构成。导管系统:小叶内的导管汇集成腺叶导管,每一腺叶有一主导管[又称输乳管]开口于乳头。在其近开口处,有一膨大称输乳窦(lactiferous sinus),是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好发部位。一侧乳房所含的腺叶数目是基本固定不变的,而小叶的数目和大小可以有很大的变化。育龄期妇女乳腺小叶数目多且体积大,绝经后腺小叶明显萎缩.
6?? 乳房的支持结构 : 乳腺组织位于前胸深浅筋膜之间,靠腺叶间与皮肤垂直,并连接皮肤及胸肌筋膜的纤维束支撑,此纤维束称乳房悬韧带(cooper ligament )其使乳腺在皮下有一定的活动度,在直立时又不至于太下垂。 悬韧带因脂肪坏死、炎症、肿瘤侵犯可产生挛缩 → 临床上可见酒窝征( dimple sign)。
7??乳房的血供: 临床有两大特点
乳房血供丰富,有多支动脉分支供血,如胸廓内动脉的穿支 胸肩峰动脉的胸肌支 肋间动脉的分支 胸外侧动脉的胸肌支等.乳癌亦好血道转移,甚至可发生在乳癌早期,早于淋巴道转移。
肋间静脉与胸段的椎外静脉丛(external vertebral venous plexus)有吻合,后者具有无瓣膜、压力低、血流缓慢,静脉壁薄与椎骨紧密相贴的特点,易形成椎骨转移。
8?? 乳房的淋巴回流:乳房的淋巴网较为丰富,乳癌亦易淋巴道转移,大多数情况下其转移过程与乳房的淋液回流途径一致,少数病例可跳跃式转移。
乳房淋巴液主要输出途径:
1) 浅部皮下淋巴管与对侧皮下淋巴管有交通。皮下淋巴管因肿瘤细胞阻塞,炎症造成淋巴液外渗可产生局部皮肤淋巴水肿,呈现皮肤桔皮样变(orange skin)。
2) 大部分淋巴液经胸大肌外侧的淋巴管至腋淋巴结然后输出到锁骨下淋巴结。部分乳房上部的淋巴液可经胸肌间淋巴结直接到锁骨下淋巴结。
3) 乳房内侧部分的淋巴液可通过肋间淋巴管到胸骨旁淋巴结,继而到锁骨上淋巴结。
4)??乳房深部的淋巴液可经腹直肌鞘和肝镰状韧带内的淋巴管通向肝脏。
临床上以胸小肌为标志,又将腋淋巴结分为三组:
腋下组[胸小肌外侧] 包括乳腺外侧组,中央组,肩胛下组及胸肌间组。
腋中组[胸小肌后面] 腋静脉淋巴结。
腋上组[胸小肌内侧] 胸小肌内侧的锁骨下静脉淋巴结。
9 乳房是多种内分泌腺的靶器官,其生理活动受垂体前叶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及卵巢性激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性激素:雌激素(estrogen )孕激素(progesterone)的作用。
青春期:随着卵巢功能的成熟,雌激素水平增高,乳房开始发育。
妊娠哺乳期:在雌、孕激素作用下,乳腺明显增生而腺管伸长,腺泡分泌乳汁。
绝经后:随激素水平下降,乳腺腺体逐渐萎缩,被脂肪组织所替代。
平时,乳腺组织随卵巢功能的周期性改变亦呈周期性变化,也有增生期、分泌期等改变。雌孕激素作用于乳腺组织,他们的作用互有分工,互有制约。雌激素主要作用于纤维间质、导管组织,孕激素主要作用于腺泡。某些原因造成体内激素平衡失调,雌激素相对过高,孕激素水平相对偏低,可导致乳腺内纤维、导管组织过度增生,构成许多乳房疾病的病理基础。一般认为女性乳腺组织在经历了妊娠哺乳后才得到了充分的发育.
乳房检查
乳房位置体表,能够自我检查。提倡妇女行乳房自我检查,以便能及早发现问题,及时就医。
(一)乳房检查注意点:
1.光线明亮,双侧充分暴露,注意两侧对比,一些细微的皮肤变化要仔细检查才能发现。
2.检查时间宜选择在生理性肿胀最不明显时,一般在月经净后一周内。
3.位置可选择坐位或卧位,乳房丰满者及行自我检查时,宜采用卧位。有时需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