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息肉广泛的讲是人体组织表面长出的赘生物,现代医学通常把被覆黏膜的赘生物统称为息肉,包括增生性、炎症性、错构瘤、腺瘤及其他肿瘤等。在没有病理明确诊断的时候统称为息肉。胃肠道息肉好发于大肠,以乙状结肠和直肠多见。息肉可单发或多发,也可形成息肉病。
大肠息肉分型
一、幼儿性息肉 在2~8岁儿童中发生在直肠内的息肉,称幼儿性直肠息肉。一般为有蒂息肉。
二、腺瘤性息肉(又称息肉性腺瘤或管状腺瘤) 此类息肉可以演变为癌,特别是比较大的(直径2㎝以上)息肉。
三、绒毛状息肉(又称绒毛状腺瘤或乳头状息肉) 其恶变率是腺瘤性息肉(管状腺瘤)的5~10倍。80%位于直肠,因此作直肠指检时易被发现。
四、多发性息肉病(又称家族性息肉病或多发性腺瘤病)为遗传性疾病,息肉(腺瘤)数量极多,甚至可以满布整个大肠。
五、炎症性息肉 好发于直肠及乙状结肠,其他肠段亦可散在发生。主要是肠道炎性刺激而引起炎性增生。
六、增生性息肉 又称化生性息肉,是大肠中最常见的息肉,为非肿瘤性的粘膜息肉状增生。
七、黑斑息肉病(P-J综合征) 极少见,是由皮肤粘膜黑斑合并消化道息肉,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息肉组织学检查属错构瘤,有家族遗传病史。病变范围广泛无法手术根治。
大肠息肉的症状
一、便血 颜色鲜红或暗红也可以是隐性出血,仅粪便镜检有红细胞或潜血试验为阳性,。若息肉位置较高,数量多时,血液常与大便相混。长期便血可导致贫血,营养不良。
二、肠道刺激症状 如腹部不适、隐痛、腹泻、脓血粘液便、里急后重、便次增多等。
三、脱出 息肉较低,蒂较长时,大便时息肉可脱出于肛外。
四、其他症状 黑斑息肉病患者存有口腔粘膜或皮肤表面色素斑,色素斑多在出生时即出现,多见于口唇、口腔粘膜、鼻孔周围或指(趾)端,甚至肛周、阴道等部位,颜色深浅不等,从浅棕到深黑色。
检查 电子肠镜检查是发现息肉的重要手段,但也有一定的误诊率,这与检查医生的水平,肠道准备不当和退镜太快都有很大的关系。所以结肠镜检查前一定要清洁好肠道,一般用口服泻剂配合灌肠清洁肠道。
治疗 大肠息肉的处理原则是小的增生性息肉或炎性息肉,因无癌变潜能可以暂时不作处理。但对于较大的息肉、以及组织学证实为腺瘤性息肉者,为避免引起息肉出血、梗阻或癌变,一旦发现最好立即切除。常用的有内镜下息肉摘除术、粘膜切除术治疗。但对于比较大的,或者息肉比较多的患者,在肠镜下不能切除的,就需要行手术治疗切除局部肠段。
术后的处理与随访 息肉切除术后,一般需住院,第1~2d禁食、补液,第3~4d可给予流食。5~7d大便潜血阴性者可出院。腺瘤性息肉属于癌前病变,因此要定期复查。一般3个月到半年内复查1次,若阴性者可间隔1~2年复查1次。若阴性者可再间隔3~5年复查。
热门肛肠科